龍,傳說中尊貴無比的超然生物,被中華民族視作圖騰,除了天生龍屬者外,傳說中有兩種生物亦可通過不同渠道化龍。其一為鯉,正所謂「鯉魚躍龍門」;其二為蛇,蛇俗稱「小龍」,傳說中的大神女媧、伏羲皆為人首蛇身。
那麼鯉和蛇所化之龍有何區別?其實從他們化龍的過程就可見端倪。
魚化龍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這是一句勵志的話,適用於人,同樣適用於傳說中的魚。
傳說應龍助軒轅黃帝平滅蚩尤後,於黃河之中建立龍門,凡水族可越過龍門者,俱可化而為龍。
黃河多鯉,試越者不少,但能過而化龍者,無不是水族中出類拔萃者。小小一條鯉魚,不甘命運,通過自己的努力,由魚化龍,這也是人類通過不懈努力取得最終成功的一種美好寄託。
「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西遊記》中,孫悟空曾向小白龍求尿,小白龍對比頗為不滿,有言,凡是水族食其尿俱可化作真龍;另外,天界一般都有化龍池,魚置身其中,頃刻化龍。
總而言之,魚化龍,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運氣的比重更大,同時,雖然食龍尿之事可遇而不可求,越龍門又不容易,但畢竟水族數量眾多,便是萬分之一,經年累月,這魚化之龍數量卻也算不得少了。
蛇化龍
蛇與龍本就相近,甚至於說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也是人類受蛇的啟發,結合其他動物所創造出來的,最早黃帝部落的圖騰就是蛇,在黃帝一統華夏之後,以蛇為主體,結合各大部落圖騰,終於有了今天「龍」的形象。
當然了,既然講的就是傳說,那就沒必要套用歷史,或者研究他的真實型,傳說中關於蛇化龍有一個專門的流程:
蛇→蟒→蚺→蛟→龍→角龍→應龍→金龍
角龍,顧名思義,長有角的龍,一般來說,到這個階段就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真龍了,然而這樣的龍不過是一個物種,進化到應龍之後才是擁有不俗法力,可呼風喚雨、噴雲吐霧的神仙之流。
而最終的金龍,屬於龍族中最為尊貴的一層,除了法力修為,又擁有了地位,想要化身金龍,除了修煉還需要大氣運,便是天生真龍能最終化作金龍的也寥寥無幾。
「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過程與地位
魚化龍雖然不易,但與蛇化龍相比,恐怕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從物種看,蛇更接近於龍,可化龍過程卻難的多,為何會如此?難道是上天有意刁難蛇族?
這自然不可能,多吃得一份苦,所獲得的成果自然不同,魚躍龍門雖然化龍,所變的不過是外型,充其量不過是物種的改變,龍門本就是應龍所建,過龍門所化的龍又會有多少修為?化龍池、食龍尿所成的龍更像是刻意為之,哪裡會有什麼地位可言?
而蛇則不同,只要加以修煉,俱可成應龍,位列仙班,即便沒有天庭冊封的神職,本身也擁有無上神通。到了這一步,才會被龍族真正認可,視為同族,從根本上脫胎換骨,擁有不俗的地位。
所以說,魚化龍與蛇化龍雖然都稱作化龍,但是無論過程還是之後的地位,魚化龍和蛇化龍都無法相提並論,甚至於,那些看似幸運的魚化龍在化龍的一刻起,才是他們悲劇的開始。
大鵬日食三百龍,從未被天庭和龍族問責,哪吒打死敖丙卻被逼得千刀萬剮;另外,蟠桃大會、丹元大會、安天大會,哪次不是龍肝鳳髓當酒菜……
魚躍龍門,看似飛黃騰達,其實越過龍門面對的才是真正殘酷的世界,見識的才是真正的弱肉強食……
而那些過程曲折複雜,步步荊棘的蛇族,在歷經磨難之後,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化為龍型,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命運的掌控。
一為座上客,一為盤中餐,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