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張洪忠 何康 蘇世蘭 朱烊樞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專家鍾南山院士答記者問時,肯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已有14名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2020年1月23日,疫情中心武漢實行交通管制。全國各大城市也陸續啟動應急響應,號召市民「不出門」。2月12日湖北公布新增病例數量當天突然躍升14840例。2月13日主要疫情地的湖北省委、武漢市委主要領導職務調整。
2月中旬這個時間點對全國民眾來說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為抵抗疫情長時間封閉在家中、春節假期結束面臨復工復學以及疫情本身帶來壓力。
上述由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問題會不會給廣大民眾帶來心理焦慮?有多大的心理焦慮?接觸哪些信息會對心理焦慮有影響?如何規避焦慮情緒?
為此,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在2020年2月13-14日採集全國5100名網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SAS(焦慮量表)的20項焦慮指標、風險感知、媒介消費等數據,從多個角度展開調查,分析疫情之下的信息傳播對焦慮的影響。
近八成調查對象表示沒有焦慮
調查結果顯示,樣本網民的平均焦慮指數為42.2。所調查的全國樣本網民中焦慮情緒比例有21.3%。
根據SAS焦慮測試量表,標準分50分以下為沒有焦慮,樣本網民中沒有焦慮者佔比78.7%;標準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樣本網民中輕度焦慮者佔比14.2%;標準分60-69分為中度焦慮,全國樣本網民中度焦慮者佔比5.7%;標準分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全國樣本網民重度焦慮者人數佔比1.5%。
▲圖1:全國樣本網民焦慮程度分布
確診病例數量與民眾焦慮程度不成正比
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確診病例越多的地區,人們的焦慮程度越高?將全國截至2月13日的新冠肺炎患者數量和平均焦慮指數做二維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平均焦慮程度和患病數量之間沒有線性關係。
湖北、浙江、河南等地的患病數量多,但平均焦慮指數並不在前五位。而當時確診數量不在前十位的上海、北京、重慶的平均焦慮指數排在前三位。
▲圖2:各省份平均焦慮指數 VS 累計確診數
其次,不同年齡、學歷、收入群體受疫情影響的心理會不一樣:21-30歲在各年齡段中平均焦慮指數最高(43.2),職業是公檢法/軍人/武警的平均焦慮指數最高(45.5),從學歷的角度來說,碩士研究生學歷的人最焦慮(44.9)。
反過來看,總體上最不焦慮的是離退休的老年群體,50-59、60歲以上人群的平均焦慮指數都沒有達到50分。
第三,影響最大的還不是人口特徵變量,而是人們對風險感知的差異。
感覺自己感染的可能性高的網民,遠高於認為自己感染可能性低和完全沒有的人,其焦慮指數超過50,已經達到了輕度焦慮症狀標準。
▲ 圖3:感覺自己感染的可能性與焦慮指數
焦慮指數和較之他人感染的可能性大小呈正比。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高的人,其焦慮指數超過50,達到輕度焦慮。
▲ 圖4:自己較之他人感染的可能性與焦慮指數
不同信息導致不同程度焦慮:關注防疫措施可降低焦慮
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接觸最多的可能就是各類疫情信息,每一種疫情信息對焦慮有怎麼樣的影響呢?我們通過數據得出了以下四點結論:
一是認識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或所在小區發現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對焦慮有正向影響;
二是關注預防新冠肺炎方法、新冠肺炎確診數量、復工復學信息、疫情分析信息越多,對焦慮指數越是有降低效應;
三是關注社會捐助信息和關注老百姓生活狀況越多,對焦慮指數有升高效應;
四是人口特徵方面,年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焦慮指數越高。
▲圖5:疫情信息接觸對焦慮影響示意圖(箭頭數字為回歸係數。調整R方值依次為:0.022、0.048、0.114)
用微博微信行為會顯著降低焦慮心理
進一步來看,新冠肺炎期間絕大多數人都在家預防,不能聚餐,不能尋親訪友,媒介消費成為一個重要的打發時間方式。那麼,在家看電影、打遊戲等媒介消費對焦慮會有什麼影響呢?
調查設計了家庭媒介消費內容:在家看電影、看電視劇網劇、看綜藝節目、看體育節目、用微信微博、打遊戲、看新聞、看書、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結果顯示:
看體育節目和打遊戲兩項媒介消費行為對焦慮有明顯的增強效應;看綜藝節目和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對焦慮有一些弱的增強效應;用微博微信行為會顯著降低焦慮心理;看書、看電視新聞、點電視劇網劇、在家看電影等媒介消費行為不會對焦慮產生影響。
遊戲和體育兩類內容本身就是刺激性高的媒介消費內容,在當前防控疫情的緊張背景下,建議此類媒介消費內容能適當控制,降低增加新冠疫情帶來的焦慮。
▲圖6:媒介消費對焦慮影響示意圖(箭頭數字為回歸係數。每次調整R方值依次為:0.022、0.048、0.114、0.160)
附錄:樣本人口構成
▲圖7:各省份被調查人數分布
▲圖8:調查對象的人口特徵分布情況
□ 張洪忠 何康 蘇世蘭 朱烊樞(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
編輯:李碧瑩 校對:李立君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