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團隊:緩解疫情焦慮要少打遊戲多刷微信微博

2020-12-17 新京報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張洪忠 何康 蘇世蘭 朱烊樞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專家鍾南山院士答記者問時,肯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已有14名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2020年1月23日,疫情中心武漢實行交通管制。全國各大城市也陸續啟動應急響應,號召市民「不出門」。2月12日湖北公布新增病例數量當天突然躍升14840例。2月13日主要疫情地的湖北省委、武漢市委主要領導職務調整。

2月中旬這個時間點對全國民眾來說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為抵抗疫情長時間封閉在家中、春節假期結束面臨復工復學以及疫情本身帶來壓力。

上述由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問題會不會給廣大民眾帶來心理焦慮?有多大的心理焦慮?接觸哪些信息會對心理焦慮有影響?如何規避焦慮情緒?

為此,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在2020年2月13-14日採集全國5100名網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SAS(焦慮量表)的20項焦慮指標、風險感知、媒介消費等數據,從多個角度展開調查,分析疫情之下的信息傳播對焦慮的影響。

近八成調查對象表示沒有焦慮

調查結果顯示,樣本網民的平均焦慮指數為42.2。所調查的全國樣本網民中焦慮情緒比例有21.3%。

根據SAS焦慮測試量表,標準分50分以下為沒有焦慮,樣本網民中沒有焦慮者佔比78.7%;標準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樣本網民中輕度焦慮者佔比14.2%;標準分60-69分為中度焦慮,全國樣本網民中度焦慮者佔比5.7%;標準分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全國樣本網民重度焦慮者人數佔比1.5%。

▲圖1:全國樣本網民焦慮程度分布

確診病例數量與民眾焦慮程度不成正比

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確診病例越多的地區,人們的焦慮程度越高?將全國截至2月13日的新冠肺炎患者數量和平均焦慮指數做二維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平均焦慮程度和患病數量之間沒有線性關係。

湖北、浙江、河南等地的患病數量多,但平均焦慮指數並不在前五位。而當時確診數量不在前十位的上海、北京、重慶的平均焦慮指數排在前三位。

▲圖2:各省份平均焦慮指數 VS 累計確診數

其次,不同年齡、學歷、收入群體受疫情影響的心理會不一樣:21-30歲在各年齡段中平均焦慮指數最高(43.2),職業是公檢法/軍人/武警的平均焦慮指數最高(45.5),從學歷的角度來說,碩士研究生學歷的人最焦慮(44.9)。

反過來看,總體上最不焦慮的是離退休的老年群體,50-59、60歲以上人群的平均焦慮指數都沒有達到50分。

第三,影響最大的還不是人口特徵變量,而是人們對風險感知的差異。

感覺自己感染的可能性高的網民,遠高於認為自己感染可能性低和完全沒有的人,其焦慮指數超過50,已經達到了輕度焦慮症狀標準。

▲ 圖3:感覺自己感染的可能性與焦慮指數

焦慮指數和較之他人感染的可能性大小呈正比。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高的人,其焦慮指數超過50,達到輕度焦慮。

▲ 圖4:自己較之他人感染的可能性與焦慮指數

不同信息導致不同程度焦慮:關注防疫措施可降低焦慮

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接觸最多的可能就是各類疫情信息,每一種疫情信息對焦慮有怎麼樣的影響呢?我們通過數據得出了以下四點結論:

一是認識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或所在小區發現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對焦慮有正向影響;

二是關注預防新冠肺炎方法、新冠肺炎確診數量、復工復學信息、疫情分析信息越多,對焦慮指數越是有降低效應;

三是關注社會捐助信息和關注老百姓生活狀況越多,對焦慮指數有升高效應;

四是人口特徵方面,年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焦慮指數越高。

▲圖5:疫情信息接觸對焦慮影響示意圖(箭頭數字為回歸係數。調整R方值依次為:0.022、0.048、0.114)

用微博微信行為會顯著降低焦慮心理

進一步來看,新冠肺炎期間絕大多數人都在家預防,不能聚餐,不能尋親訪友,媒介消費成為一個重要的打發時間方式。那麼,在家看電影、打遊戲等媒介消費對焦慮會有什麼影響呢?

調查設計了家庭媒介消費內容:在家看電影、看電視劇網劇、看綜藝節目、看體育節目、用微信微博、打遊戲、看新聞、看書、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結果顯示:

看體育節目和打遊戲兩項媒介消費行為對焦慮有明顯的增強效應;看綜藝節目和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對焦慮有一些弱的增強效應;用微博微信行為會顯著降低焦慮心理;看書、看電視新聞、點電視劇網劇、在家看電影等媒介消費行為不會對焦慮產生影響。

遊戲和體育兩類內容本身就是刺激性高的媒介消費內容,在當前防控疫情的緊張背景下,建議此類媒介消費內容能適當控制,降低增加新冠疫情帶來的焦慮。

▲圖6:媒介消費對焦慮影響示意圖(箭頭數字為回歸係數。每次調整R方值依次為:0.022、0.048、0.114、0.160)

附錄:樣本人口構成

▲圖7:各省份被調查人數分布

▲圖8:調查對象的人口特徵分布情況

□ 張洪忠 何康 蘇世蘭 朱烊樞(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

編輯:李碧瑩 校對:李立君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6個方法做好心理防護|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分享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在猿輔導免費直播課上為全國中小學生加油打氣,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他說,依靠科學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病毒。如何減輕疫情對自己的影響,緩解疫情帶來的緊張情緒?
  • 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畢業歌曲《想見你 北師大》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當新鮮蔓延成默契,當陌生漸演成熟悉,陪你換過四季,如今要說別離……」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會發布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畢業紀念歌曲《想見你 北師大》。團隊主創人員表示,今年這個特殊的畢業季,畢業生不能像往常一樣回到學校合影、告別。越是這樣,對北師大的感情就越濃烈。他們希望以這首歌曲,紀念陪他們走過青春歲月的北師大。北師大研究生會副主席之一曹笑凡向記者介紹,從拿到版權、歌曲填詞到MV製作,再到正式推出,團隊十餘名成員籌劃了三個多月。
  • 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如果一個人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公眾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更快自我調節。  廣州日報:在不同的心理階段,人的表現有哪些不同?  武志紅:危機一開始的時候,通常人本能上會抗拒這個信息,進入抗拒期。典型表現為雖然知道了這件事,但沒有特別緊張,也不去想後果有多嚴重,不去做行為上的調整;而第一步的抗拒只是為了暫時保持自我功能,不至於讓信息直接衝擊內在自我。
  • 新冠病毒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如何緩解和消除心理恐懼和焦慮
    近一段時間有大量的網友通過微信等網際網路方式來傾訴,說在家隔離已經快要瘋掉了。個別的出現了嚴重的恐懼、焦慮、煩躁,失眠等情況。鑑於以上朋友反映的問題,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1、我們大家都清楚,本次疫情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國家的超強的反應速度,超強的處理能力,不僅是我們國人,連世衛組織及世界多國都連連稱讚並伸出援手。所以,這次疫情我們國家有信心有能力在最快的時間內處理好,並解除居家隔離。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為了在疫情期間幫助全區婦女及其家庭成員舒緩情緒,緩解壓力,廣西女性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阻擊戰。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1)遠離不良信息:從正規渠道、官方網站獲取相關信息, 掌握必要的相關防疫措施和知識即可,避免接觸帶有各種強烈情緒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過載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 後疫情時期的信息焦慮及應對
    來源 | 印象社會心理自1月份疫情爆發至今已經過去9個月了,經過黨和政府、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國內的疫情形勢全面好轉,多地病例實現全部清零,人們日常生活步入正軌。在疫情漸趨穩定的後疫情時期,新媒體為各地疫情的常態化防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乘坐公交、地鐵等交通工具時通過微信掃碼記錄個人出行信息,方便事後追溯;進入醫院、商場、火車站、餐廳等公共場所時都要出示個人綠色健康碼作為通行憑證等。資訊時代,人們了解訊息更快速、更全面、更準確,然而,這些詳細即時的信息也使人們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感。Q:何為信息焦慮?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為了響應控制疫情的號召,大多數人都處於在家隔離的狀態,即使出門也僅僅是購買一些食品或者生活日用品。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北京:貼心「話聊」緩解市民焦慮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已經兩個多月,無論是逆行一線奮勇「戰疫」的醫務工作者,牢牢把守防疫底線的社區工作者,還是每一位積極配合防疫工作的市民,內心都積壓了越來越多的焦慮情緒。隨著我國「抗疫」形勢的不斷好轉,在未來一段時間,為「戰疫」工作者和普通群眾提供心理幫助,將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 如何緩解冬季與封鎖的雙重焦慮
    同學們不要擔心,小布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使用學校的資源與幫助,再加上自我調節,緩解冬季與封鎖帶來的雙重焦慮。布魯內爾為同學們提供了學生支持和福利團隊(Student Support and Welfare Team),同學們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通話軟體(例如Skype和Zoom)來獲取個人問題、福利問題、幸福感問題和財務問題上的支持與指導。
  • 疫情當下,請停止在刷屏中焦慮:不能賺錢的時期,請拼命「存錢」
    疫情下,每個個體都要注意這幾點。 一、焦慮難控,在海量刷屏信息中難以自處 疫情當下,數億人蹲在家裡,躺在床上,坐立難安: 一會拿起手機,刷兩下,又覺得不想刷,於是放下,放下也不知道幹啥,腦子懵懵的,於是沒兩分鐘呢,又拿起手機繼續刷。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特別是各地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終於迅速將疫情之火熄滅,體現了醫務人員英勇無畏的抗疫精神,確保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雖然有零星的確診患者,只要防疫措施不鬆懈,保持一定警覺性,不盲目樂觀,基本還是安全的,也就不必要那麼恐慌了。
  • 北師大校友專屬E卡可以申領啦!
    具體步驟如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師範大學校友總會」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後,點擊下方菜單欄「支持中心」→「校友福利」。點擊「我要申請」,仔細閱讀管理辦法。選擇身份,仔細填寫個人真實信息,耐心等待。
  • 玩什麼網路遊戲賺錢?打遊戲賺錢方法
    並且根據騰訊電競微博爆料,有關電子競技的紀錄片很快就會在今年3月14號通過央視的發現之旅頻道播放。那麼有關遊戲電子競技的熱點再一次回歸到了大家的視線。回歸正題,今天來說說玩遊戲賺錢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遊戲誕生的初衷,從玩家眼裡看,那就是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而對於企業來說,遊戲就是賺錢的工具。
  • 【天天健康】緩解焦慮情緒,要有科學的方法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心理健康 每個人都會有壓力增大的情況,有人選擇運動,有人 選擇傾訴,有人選擇發洩……怎樣掌握正確的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方式方法,是有必要的。
  • 愛玩遊戲孩子情緒易暴躁不耐煩?父母緩解自我焦慮情緒是關鍵
    在上一節課,我們主要講了通過重新塑造孩子的思維觀念,以達到有效糾正孩子手機遊戲成癮行為的目的。因為我們人行為的不同,主要取決於思維的不同,從孩子的思維入手,才能夠從源頭上根治孩子的成癮行為。而我們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如何有效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最終達到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積極正向的影響,從而逐漸擺脫對手機遊戲依賴的目的。
  •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專家「支招」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表現出了焦慮、沮喪、恐慌,甚至抑鬱等負面情緒;同時,他們還要面臨考試、升學等壓力。面對孩子的各種焦慮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在這種「不對稱」的影響下,一方面家長的困惑和焦慮得不到緩解,另一方面兒童的壓力得不到釋放,雙方間的鴻溝不斷加深。疫情下,所有的壓力都有了疊加,比如活動減少了,和朋友的接觸交往減少了,讓孩子的壓力積累了起來。
  • 疫情好轉了,但我焦慮失眠了,咋辦呢?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好轉,很多市民都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深圳各家醫院也逐步恢復了正常的診療業務。近期,羅湖醫院心理衛生科門診接診了不少受到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出現焦慮、失眠的患者,以下是唐建軍醫生分享的一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疫情之下的斷舍離:打贏這場持久戰,別忘了做這四件事
    1、如果出現了信息焦慮,請別再「時時關注」疫情。 這個春節,很多人每天不停地刷新聞、群消息、朋友圈、微博,以求第一時間掌握疫情信息。最後除了刷手機什麼都幹不好,夜不能寐,抑鬱無助。 如果你也出現了這樣的症狀,建議每天定時關注疫情即可。比如早晚各一次,其他時間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情。
  • 疫情當前,他們為民眾的焦慮情緒「降溫退燒」,築好心理「防護牆」
    在金山區,為了幫助百姓打好這場「心理戰」,8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38名心理疏導師在區司法局的指導下,組建了一支陣容強大的「心路」心理志願服務團隊。通過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建立心理關愛求助微信群、推送心理抗疫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志願者們為民眾提供了全方位的心理服務,幫助他們堅守疫情防控的心靈防線。衛曉燕就是其中一員。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療愈自己的心靈
    從臥室到客廳,從廚房到陽臺,有條件的也許還有天台,這大概是半個多月來,大部分深圳人的日常活動軌跡。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少出門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復工復學被推遲,大量餐廳、商店暫停營業,深圳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在這種非常時期,很多人雖然身體沒有受到病毒的侵害,但心靈卻被折磨著,面對這樣的精神困境,我們該如何療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