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產前檢查的孕婦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醫生通過觸摸肚子檢查胎兒的情況,就可以得知現在胎兒在子宮裡的大致方位。
那麼,胎位正常與否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胎位不正會怎麼樣?有沒有處理辦法?
胎位不正,也就是說胎位異常,是引起難產的主要因素。正常情況下,胎兒身體的縱軸方向應該和母親身體的縱軸方向平行,即胎兒頭部在骨盆入口處,並呈俯屈姿勢,胎兒整體姿勢呈橢圓形,即頭位。
在孕中期,因為胎兒在子宮內活動空間比較大,可能會出現胎位多種多樣的情況,但之後多數會自動轉為正常。
隨著孕周增大和胎兒的生長發育,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會變得相對固定,但仍會有極少數的胎方位在懷孕晚期甚至是在分娩期發生變化。如果孕晚期胎位仍異常,就稱為胎位不正。
常見的胎位不正有以下幾種類型:
1. 枕後位:枕後位是指胎兒的後腦勺靠近孕婦的脊椎一側,呈仰臥姿勢。很多枕後位可以轉為正常胎位,但有一些不能轉,成為「持續性枕後位」。
枕後位在分娩時可能會出現產程延長、需要用產鉗等工具助產等情況。
2. 臀位:臀位是指胎兒的頭在上,臀部在下方。
臀位在分娩時可能出現臍帶脫垂、後出頭困難等情況。
3. 橫位:橫位也就是指胎兒橫臥在子宮內。
橫位在分娩時可能會引起產程延長、產道裂傷、胎兒窘迫等情況。
1. 首先,一定要做好產前的定期檢查,有異常及時發現,並在醫生指導下通過一些方法儘可能地使胎位轉正。常見的矯正方法有:
1)胸膝臥位:先排淨小便,鬆開褲帶,保持頭低伏、臀部抬高的姿勢跪臥。
2)穴位療法:雷射照射或艾灸至陰穴。
3)外倒轉術:醫生用專業手法隔著孕婦腹壁旋轉胎兒,使胎位轉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千萬不要隨意自行應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2. 如果異常胎位經過適當的處理沒有成功轉為正常胎位,就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孕婦注意儘量不要太過緊張焦慮,以免情緒波動太大產生不良影響。
如果孕媽在產檢中查出胎位不正,不要過於擔憂,按照醫生的指導去做,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祝孕媽都能夠順利度過孕期,平安迎來健康寶貝。
(1)胎位不正的最佳糾正時間
妊娠28周後經腹 部、陰道、B超檢查可檢查是否為異常胎位。妊娠28周以前,由於羊水相對較多,胎寶寶又比較小,在子宮內活動範圍較大,所以位置不容易固定。妊娠32周以 後,寶寶生長迅速,羊水相對減少,此時胎寶寶的姿勢和位置相對固定。所以在孕32周以後,如果寶寶還是"胎位不正"就基本上等於確定了,當然也不排除極少 數胎寶寶來個"意外之舉"。所以胎位不正最合適的糾正時間為孕30-32周之間。
女人,在懷孕期間身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應對這些變化,孕婦要合理的安排工作與休息,注意營養的補充,為了寶寶的健康,準媽媽要了解更多。
(2)常用的胎位矯正方法
胸膝臥位:
1. 孕媽媽跪在床上,採取跪伏姿勢,兩手貼住床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
2. 胸與肩儘量貼近床面,臉偏向一側。
3. 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維持此姿勢約兩分鐘,慢慢適應後可逐漸增加至5—10分鐘,每日做兩至三次。
Tip:這個動作只適用於孕30—34周的準媽媽調整胎位。
在孕7個月前發現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強觀察即可。因為胎兒相對子宮來說還小,且母親宮內羊水較多,胎兒有活動的餘地,會自行糾正胎位。做這個動作之前最好徵求醫生的意見,每次要先解小便、松解褲帶。
艾灸至陰穴:
1.取平臥或取坐位,解松褲帶,用艾卷炙雙側至陰穴(小足趾外側),也可用雷射照射至陰穴。
2.每日艾炙1—2次,每次15分鐘。
3.當出現胎動時,立即取胸膝臥位,有利轉胎。
Tip:同樣,這個動作也只適用於孕30—34周周之前的準媽媽調整胎位。每次持續時間不可過長,做這個動作的頻率也不要過高。連續做l周,如果胎動增多不明顯,表示該法無效。注意艾卷離皮膚不要太近,以免燒傷皮膚。
外倒轉術:
1.用手在腹壁上摸到胎兒的頭、臀。
2.把臀部推上去,再把胎兒的頭慢慢轉到骨盆腔裡。
3.然後用布將腹部包裹起來,維持頭位。
Tip:這種治療必須由醫生來做,如果自己亂來,弄不好,會導致臍帶纏在胎兒脖子上或發生胎兒早剝。假如胎兒的臀、足已經伸入小骨盆,倒轉困難,或者在倒轉時胎心有變化,就不能勉強,那隻好讓這"固執"的孩子立著生了。
胎位不正到底能否自然生產,對於橫位來說自然分娩是不可能的。
臀位,如果胎兒膝蓋先露、單腿或雙腿直立的臀位不適宜陰道分娩,否則易導致臍帶脫垂、胎兒缺氧,甚至死胎。單臀位、盤膝坐臀位,有些醫師認為,孕婦懷孕周數足夠,且骨盆腔夠大、胎兒體重估計小於3500g、過去曾自然生產過的孕婦可以考慮陰道生產。
但陰道生產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且難以控制,陰道分娩的風險仍然大大高於頭位自然分娩。事實上,過去的一二十年來,由於醫療水平的提高,剖腹產的安全度改善,以及為了避免胎兒發生併發症,各大醫院的胎位不正孕婦多選擇了剖腹生產。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