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零食的是它;
親朋好友聚餐,一端上桌就被一掃而空的是它;
作為「肉肉愛好者」心頭好的是它;
整塊抱著啃,能讓人心裡瞬間美滋滋的還是它!
猜到了嗎?它就是——炸排骨。
曾哥是福建人,2000年就來了海南,之後和妻子在海口東門市場要了間小鋪面做皮具生意。
皮具生意做得還算輕鬆順利,但是收入並不高。
作為一個「吃貨」,曾哥突然一想,福建和海南的口味差不多,家族已經賣了幾十年的炸排骨,妻子又碰巧學過,那何不「引」進來,讓海南人也知道這樣的美味?
邊做著原有的生意邊物色店面,2016年,在水巷口,也就是原來皮具店的斜對面,「曾記炸排骨」開業了。
小小的門面沒有菜單,供應的種類全是炸物。有排骨,雞中翅,雞全翅,雞排,肉腸,豬肉條,雞腿,雞鎖骨,雞塊……
賣得最好的當屬排骨和翅中。
因為挨著市場,人來人往,店裡陣陣散發出來的排骨香,總讓人忍不住為它駐足。
輕輕咬一口香酥的排骨肉,肉就能被輕鬆撕扯開,不會很費牙口。香氣瞬間鑽進口腔的每個縫隙,內裡細嫩又多汁,未免好吃到「犯規」!
吃完後還要吮指回味一番,以彌補剛剛大口吃肉沒有細細品味的「遺憾」。
雞中翅大小適中,資深吃貨抓起一塊入嘴,不用三兩下,便只剩2根細細的骨頭吐出來。
店內的炸物,都可以動手自己「挑選」,想要肉多一點的或是排骨多一點的,全憑個人喜好。
許多客人來買都會等不及趕到家,在路上就已經迫不及待開吃!
對於創業者來說,起步時期往往是最難的。因為沒有知名度,又是「新鮮玩意兒」,生意自然一般。
沒想到,在2017年下半年,生意就有了起色。因為外賣的帶動,再加上良好的口碑,曾哥的店突然就「火」了。
後來,在這條街上,同類店鋪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即使競爭對手多了,曾哥的生意也沒有受到影響。
「因為有實力。」他霸氣解釋道。
到今年,「曾記炸排骨」已有6家門面。
如何留住「回頭客」和拉來新的客流,曾哥「有一套」。
每種食材從選擇到醃製,都有嚴格要求,每家門店都遵守一套規則。
曾哥的店每天都會進貨,單一家店的炸物能賣200-300斤,光是排骨就有100斤左右。
排骨主要選用黑豬肉,原則就是要新鮮。每天供應商送到店後,店員在醃製之前都會嚴格檢查,發現品質不過關的就退回。
店裡的每種食材要搭配幾十種調料來醃製至少20個小時以上,之後裹上麵粉才入鍋炸,油溫需控制在180-200℃。
不同食材炸的時長也有區別,比如排骨和雞翅只需炸10分鐘,而最難熟的雞腿則要20分鐘。
如何保持酥脆的口感?秘訣是麵粉裡加了特殊的調料。
但即使如此,對品控要求嚴格的曾哥,還是會把一小時內賣不掉的炸物全都丟掉,因為口感已經不是最佳。
醃製超過24小時沒炸的食材,也都會全部處理掉。
在遇到「豬瘟」和禽流感,原材料翻倍漲的情況下,曾哥也一直是堅持這麼做的。
原材料的價格水漲船高,曾哥不願意顧客們花高價,於是只漲了一點點價格。一段時間以來,買的人不多,進貨也貴,沒有什麼利潤,幾家門店半年時間都是處於虧損狀態。
但是今年的疫情,並沒有讓曾哥的店受到很大影響,店裡的食材大多數都能做到賣光。
他說這一點,跟客人的「捧場」有關。
曾哥家的炸物幾乎老少皆宜,除了附近的街坊鄰居,不少小朋友在放學回家路上還會要求家長帶去買,有的年紀不大,卻已成了「老顧客」,吃了好幾年。
常有客人騎著電動車風風火火趕來,迅速買完就走,像是一種特殊的默契,無需言語便能意會。
眾多顧客裡,讓曾哥印象最深的,是在桂林洋大學城上學的幾名學生。放假時間她們會過來買,還要幫著全班的同學帶,一買就買十多斤。
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曾哥一直在幾家店面裡輪流轉。把控品質、看看售賣的情況,哪裡有需要改進的……天天如此。
因為不想客人撲空,曾記炸排骨全年無休,即使是颱風天,也會照常營業。
不久前,曾哥又在大英路盤下了一個4層樓的門店,計劃會24小時營業。
一份小小的炸排骨,傾注的是這個年輕漢子的全部心血。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總是咬著牙堅持,終於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
對曾哥來說,只要看到大家吃完炸排骨後臉上洋溢著的甜笑,就是值得。
想吃?地址在這兒
📍海口市美蘭區大興東路6號(水巷口總店)
◎ 撰文:杉菜
◎ 攝影:咖喱
◎ 後期:西瓜拿鐵
◎ 編輯:杉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