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初識「口水油」
這是一個老話題,已經議論10個年頭了。記得最早是央視組團,多家官方媒體集中曝光重慶火鍋店「口水油」事件。
那期間,確切的說那之前的人們正在憤怒於地溝油,一幫子不法分子在酒店及其附近下水道裡,收集拋棄的烹飪廢油,然後提煉成食用油,再次進入市場,上了人們的餐桌。
這檔口再曝光出個「口水油」,人們的情緒迅速被導流,這和地溝油一個性質啊!於是,都知道了口水油,也曉得了愛吃的四川人也有如此埋汰的嗜好,不願意了。
重慶人更不願意
說你們一年能吃幾頓,知道「老油」嗎?啥子口水油喲。格老子天天年年代代吃,都這樣過來的,地溝油什麼東西?也能拿來比。
重慶人的火鍋,不僅僅是一道食物,而是具有深厚文化的美食,已經烙印在骨髓裡。打個不很確切的比方,不讓他們吃老油火鍋,就跟扒人祖墳一個性質,實在很嚴重。
考證起來,重慶臨江而建,依靠水路碼頭而發達,因而,袍哥精神成為城市文化的精髓。火鍋就是碼頭船工們最早的工作餐,他們都在幫會,守護著袍哥精神。
樸素的重慶袍哥食物
袍哥是窮苦碼頭工人的組織,代表著碼頭工人的訴求和利益,所以工人們用生命維護。古代的民間幫會,講究的是信任,是義氣,會員們彼此之間肝膽相照,沒有爾虞我詐。這種精神,養成了四川人堅強不屈和勤勞勇敢。
說到吃老油火鍋,體現的就是人之間的信任和親密,恰如北方的一鍋攪馬勺的樸素情感。重慶人吃火鍋,把火鍋裡剩油集中再提煉,還是後來生意做大了的做法。吃的人多了,攤子大了,才集中收集處理。之前正宗的吃法,是一個鍋不挪窩,前撥人吃罷走了,後撥人接著吃。
吃老油火鍋要的就是這個味道,體現的就是彼此信任無猜的情感。正是這種精神,促使老油火鍋長盛不衰。深層原因,其實就是袍哥文化在支撐著。
更深層的原因在先秦時期
老油火鍋的吃法,之所以被人詬病,指責不衛生,根源在時代的進步。從飲食文化的發展史看,重慶火鍋的吃法還不是碼頭工人的新發明,只是沿襲了古人吃法。
先秦時期的民間吃法,就這個主流方式,味道留在湯裡,老湯煮下頓飯。這個不需要考證,從西安都城歷史很容易知道,那裡我們古代的飲食文化中心。自宋朝建都開封後,至今還能在三秦大地找到化石級吃法。譬如陝西最有名的臊子麵,碗很大,面很少,湯很多。吃麵的老規矩,面要吃完,湯不能喝。為什麼不要喝湯呢?因為碗裡的湯要回鍋,燒了再澆下一撥面。
好改的是習慣,難滅的是文化
把重慶火鍋研究到文化層面,就會明白10年來根除老油火鍋有多難。很多人,包括決策層,開始都認為這是陋習,如今重慶人都很文明了,把道理說清楚,自然都會放棄改過來,不再吃老油火鍋了。
可是正好相反,本來以為全國的主流媒體們集中炮轟一次,再採取果斷的措施,發動民眾響應下,事就辦成了。可是沒想到四川人卻軟磨硬抗,不屈不撓,至今不答應,不執行,照吃不誤。
就這樣,上至動了法律,把口水油作為「非法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法理依據;下至管理部門,包括火鍋協會,三令五申,並要求所有火鍋店立軍令狀不用老油。10年來,抓也抓了,判也判了,關也關了,罰也罰了。老油火鍋依然故我,起碼在重慶照吃不誤。明著不讓吃暗著吃,反正不能少這一口。
「老油」成為違法物
老油的爭論焦點,反對的觀點是不衛生,有毒有害,代表的是法律、法規和政策,具有絕對的壓倒優勢。堅持的觀點就很簡單了,再說有毒有害,我們祖祖輩輩都這樣吃,沒見著一個吃壞的案例。
也正因為雙方實力懸殊,讓人感覺到了不公平。於是社會輿論採取了沉默,不評論,不議論,不指責。近幾年好像反對一方也有收斂,重慶人不就是吃個老油火鍋嘛。但是,法律啟動不會停止,依然不斷有老油火鍋的案件,只是不提這個詞了。典型的案例,2017年宣判的瑞安口水油案件,定性口水油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有此範例,後來的老油火鍋就成了違法食物。
老油火鍋確實要擯棄
過去吃老油火鍋,要的是味道的厚重多層次,吃著過癮。按道理說,這吃法沒毛病,火鍋裡撈罷的老油,再重新煉了,也沒什麼不衛生。但是,如今不合適,是時候丟棄了。說三點理由:
⒈現在的科學技術,完全能分析併合成出老油的成分和風味,只是使用習慣還不大適應。譬如食用香精,只要你能想得到,就能調教出你要的味道。
⒉儘管老油的重新提煉是安全的,但是存在安全隱患。這次疫情就是提醒,生活中一定要杜絕一切可能的隱患。
⒊重油火鍋值得商榷。我們看北火鍋涮羊肉,白水涮肉一樣的美味,不同的是味道在調味碟裡,重慶火鍋味道在火鍋裡。這樣看待:追求的就是那個味道,鍋很大,碟很小,嘴更小。要的只是那一口,味在鍋裡就顯著浪費。如果也改為味碟調味,吃著味道會更好,也就省了許多材料,不再鍋底都要好幾十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