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好友甜甜聊天,說起她家7歲的兒子小凱,她又是驕傲,又是氣惱。
驕傲的是,雖然只有7歲,但小凱卻表現得很聰明,數學能力很出眾,英語也不錯,雖然剛上一年級,但成績也是班裡拔尖的。氣惱的是,孩子聰明歸聰明,就是做起作業來特別纏人,每次一坐下寫作業,小凱就開始各種事,凳子不舒服、燈光太暗、想喝水、想上廁所,總之,無論什麼都能被他挑剔一番。所以每一次做作業,甜甜都氣得想要揍他。
其實小凱做作業各種找事,是缺乏時間感的表現,除此外,缺乏時間感的孩子還有這兩種表現:
1、做事不專心
無論是做作業還是做其他事,缺乏時間感的孩子,會表現出不專注、不認真。
他們總是敷衍對待,或者潦草完成作業,事後不會認真檢查,更不會反思自己。
2、做事毫無計劃性
缺乏時間感的孩子做事隨心所欲,毫無計劃性,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他們向來信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即可,寧願上網玩遊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缺乏時間感呢?
1、父母引導不當
父母自身就缺乏時間觀念,做事情顛三倒四,毫無計劃。目睹父母做事毫無計劃的孩子,自然也不會學會有條有理的生活。
而且孩子的時間感並非天生的,需要父母后天的引導和培養。
2、孩子故意和父母作對
因為父母經常責罵孩子,所以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於是開始和父母對著幹,故意磨蹭,故意搗亂。
何小英老師在《不急不催:輕鬆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裡說:「培養孩子時間觀念有兩個黃金期:一個是3-6歲,一個是6-9歲。」
因而父母要抓住黃金期,科學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具體可以這樣做:
一、3歲之前
時間概念對3歲之前的孩子雖然比較抽象,但是父母依然要有所作為。讓孩子白天玩耍、夜晚按時睡覺,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比如天黑後,可以結合夜晚的特質和事情,增強孩子對黑夜的認知。
二、3-6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時間的觀念依然比較抽象,但是父母們可以利用繪本、時間道具等增強時間的畫面感,從而加深孩子對時間的印象。
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年四季的圖片,告訴她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給孩子準備一個日曆,讓他每天撕一張,從而感受時間的流逝。
此外父母也可利用繪本,比如《老狼老狼幾點了》等,讓孩子逐步了解抽象的時間概念,慢慢建立時間感。
三、6-12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時間會有比較清晰的認知,而且進入小學的孩子,學習生活也需要規划起來。
因而這一階段的父母要注重對孩子時間感的培養,經常和他們一起玩猜時間的遊戲,增強他們的時間感。
同時還要教孩子學會制定日常生活學習習慣,讓他們通過制定計劃的方式,更好把握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此外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關於時間以及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以此激勵孩子珍惜時間。
時間感比較強的孩子,才能更好制定計劃,並堅持執行計劃,從而高效利用時間。這樣的孩子學習才更有後勁,才更容易在未來學習路上走得遠且穩。
而那些沒有時間觀念,或者做事毫無計劃性的孩子,或許憑一時僥倖可以取得好成績,但終究會變成差生。
缺乏時間感的孩子,其實就是潛在的差生。因而父母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感,讓他們做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