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2020-12-09 騰訊網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這些納米海綿不是針對病毒本身,而是用來保護被病毒入侵的健康細胞。

「傳統上,治療傳染病的藥物研發人員會深入病原體的細節,以便找到可用藥的靶點。我們的方法不同。我們只需要知道目標細胞是什麼。然後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創造仿生誘餌來保護目標。」UC聖地牙哥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學教授Liangfang Zhang說。

十多年前,他的實驗室首次創造了這種仿生納米海綿平臺,此後一直在開發它的廣泛應用。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時,Zhang 「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利用納米海綿平臺對抗它。

除了關於在細胞培養物中中和病毒的令人鼓舞的數據外,研究人員還指出,被巨噬細胞外膜片段掩蓋的納米海綿可能具有額外的好處:吸收炎性細胞因子蛋白,這與COVID-19某些最危險的方面有關,由對感染的免疫反應驅動的。

製作和測試COVID-19納米海綿

每一個COVID-19納米海綿——比人類頭髮絲細1000倍——由包裹在從肺上皮II型細胞或巨噬細胞中提取的細胞膜上的聚合物核心組成。這些膜覆蓋在海綿上的是與它們所模擬的細胞相同的蛋白受體,這包括了SARS-CoV-2用來進入體內細胞的任何受體。

研究人員在溶液中準備了幾種不同濃度的納米海綿來測試新型冠狀病毒。為了測試納米海綿阻斷SARS-CoV-2傳染性的能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讓波士頓大學國家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的一個團隊進行獨立測試。

在這個最高生物安全水平的BSL-4實驗室中,由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副教授Anthony Griffiths領導的研究人員測試了每種濃度的各種納米海綿降低SARS-CoV-2活病毒傳染性的能力,同一種菌株在其他COVID-19治療和疫苗研究中正在測試。

當濃度為每毫升5毫克時,包裹在肺細胞膜上的海綿抑制了93%的SARS-CoV-2病毒傳染性。巨噬細胞覆蓋的海綿抑制了88%的SARS-CoV-2病毒傳染性。病毒傳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從免疫學家和病毒學家的角度來看,納米海綿平臺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病毒藥物立即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能夠對抗任何類型的病毒。這意味著,相對於可能非常特別地阻斷SARS-CoV-2感染或複製的藥物或抗體,這些細胞膜納米海綿後續在治療廣譜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發揮作用。最初,我樂觀地懷疑,它能起作用,當我看到這些結果時,我激動不已,我深深意識到這對整個治療發展意味著什麼。」 聯合第一作者、波士頓大學微生物學國家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 研究助理教授Anna Honko說。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和合作者將評估納米海綿在動物模型上的功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對小鼠呼吸道和肺部的短期安全性。這些COVID-19納米海綿是否能夠在人體中進行測試取決於多種因素,但研究人員正在儘快採取行動。

「我們方法的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即使SARS-CoV-2變異,只要病毒仍然可以侵入我們正在模仿的細胞,我們的納米海綿方法應該仍然有效。我不確定目前正在開發的一些疫苗和治療方法是否可以達到同樣效果。」

研究人員還希望這些納米海綿能夠對抗任何新型冠狀病毒甚至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任何可能引發下一次呼吸道大流行的病毒。

模仿肺上皮細胞和免疫細胞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通常會感染肺上皮細胞,這是COVID-19感染的第一步,因此Zhang和他的同事認為,用肺上皮細胞外膜的碎片包裹納米顆粒,看看病毒是否能被誘騙附著在納米顆粒上而不是附著在肺細胞上,可以看看是否合理。

巨噬細胞是一種白細胞,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COVID-19疾病期間,它在肺中也非常活躍,所以Zhang和同事創造了另一種覆蓋在巨噬細胞膜中的海綿。

研究小組計劃研究巨噬細胞海綿是否也有能力平息COVID-19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我們將觀察巨噬細胞納米海綿是否能夠中和這些過量的細胞因子以及中和病毒。」 Zhang說。

利用巨噬細胞碎片作為「鬥篷」是多年來研究巨噬納米海綿治療敗血症的基礎。

在2017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Zhang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巨噬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安全地中和小鼠血液中的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由Zhang創辦的聖地牙哥生物技術公司Cellics Therapeutics正致力於將巨噬細胞納米海綿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

Zhang也警告說,在科學家們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納米海綿平臺是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人類抗病毒療法之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但如果海綿達到臨床試驗階段,有多種可能的方式來提供治療,包括插管患者直接進入肺部,通過吸入器如哮喘患者,或靜脈注射,特別是治療細胞因子風暴併發症。

納米海綿的治療劑量可能會讓一萬億或更多的納米海綿充斥肺部,從而將病毒從健康細胞中吸走。一旦病毒與海綿結合,「它就失去了生存能力,不再具有傳染性,會被我們自身的免疫細胞吸收消化。」 Zhang說。

「我看到了一種預防治療的潛力,一種可以儘早給予的治療,因為納米海綿一旦進入肺部,它們可以在肺部停留一段時間。」 Zhang說,「如果病毒來了,如果有納米海綿等著它,它就可能被阻止。」

納米海綿蓄勢待發

十多年前,Zhang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實驗室創造了第一個膜外納米顆粒。第一個納米海綿被紅色細胞膜的碎片包裹著。這些納米海綿正在被開發用於治療細菌性肺炎,並且已經由聖地牙哥的Cellics Therapeutics公司進行了所有階段的臨床前測試。該公司目前正在向FDA提交其主要候選藥物的試驗性新藥(IND)申請:用於治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紅細胞納米松。該公司估計,臨床試驗的首批患者將於明年服用藥物。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納米海綿可以將藥物送到傷口部位;吸收引起膿毒症的細菌毒素;並在愛滋病毒感染人類T細胞之前攔截它。

每一種納米海綿的基本結構都是一樣的:一種生物可降解的、經FDA批准的聚合物核心包裹在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胞膜上,這樣它就可能偽裝成紅細胞、免疫T細胞或血小板細胞。這種偽裝使免疫系統無法發現並當做危險的入侵者來攻擊。

「我認為細胞膜碎片是活性成分。這是看待藥物開發的另一種方式。」 Zhang 說,「對於新冠肺炎,我希望其他團隊儘快拿出安全有效的療法和疫苗。與此同時,我們在工作和計劃,就像全世界都指望著我們一樣。」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https://phys.org/news/2020-06-nanosponges-intercept-coronavirus-infection.html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0c02278

相關焦點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重磅論文: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更強 尚未影響疫苗研發
    全球正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新冠病毒關鍵變異的強烈證據。研究人員稱,正在流行的一種從歐洲傳播到美國的新冠病毒株更容易感染人類,但還沒有證據表明,變異後的病毒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
  • 傳染性更強!英國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南航東航等最新通知
    12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之後,英國政府23日宣布,又發現了另一種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為此,英國會將更多地區的疫情防控級別提升到最高級,也就是第四級。英國衛生大臣 漢考克:我們已經在英國檢測到,兩例感染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這兩個病例與過去幾周,有南非旅行史的確診病例有接觸。這種新的變異新冠病毒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它的傳染性更強,而且似乎比此前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更高。
  • 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23時13分,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6250431例,累計死亡病例1699230例。22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524065例。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納米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
  • 美荷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被UV-C紫外線快速滅活
    荷蘭照明企業昕諾飛最近發布消息:該公司與波士頓大學的美國國家新發傳染性疾病實驗室聯合開展的研究顯示,UV-C紫外線光源可有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發現有望催生一批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的產品,也會給我國照明企業和相關研發機構帶來啟發。
  • 傳染性增加70%!變異新冠戴口罩能防住嗎?疫苗還有效嗎?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世衛組織發布的正式通報中指出,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1.5—1.7之間。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中疾控:目前我國沒有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輸入情況
    新冠病毒近期在英國出現新變種12月19日,英國政府確認出現新冠病毒變異。20日起,倫敦及周邊地區,已從三級防控級別提升至最高級別四級。進入冬季,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面臨哪些新變化?元旦臨近,春節也要來了,新的人員大規模流動,又會對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影響?
  • 新冠病毒在英國出現變異,傳染性增加70%?這2點必須知道
    (來源:央視)這個新變異的新冠病毒傳播力到底有多強?致病力怎麼樣?會不會傳播到中國?新冠病毒正是靠刺突蛋白與人體相連接,進而致病和傳播。簡單來說,N501Y突變可導致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增強。R值可簡單理解為,一個感染者平均能傳染給幾個人。
  • 變異新冠病毒從歐洲開始擴散,傳染性強過以往!
    原來,是新冠肺炎病毒出現了變異,而這種變異病毒的攜帶者正是水貂。出於對疫情傳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考量,丹麥政府才決定宰殺全部養殖貂。據英國媒體的消息,丹麥北部報告的783名新冠肺炎病毒確診患者中,有多達半數都與一個貂養殖場的新冠肺炎毒株關係密切。
  • 每日「藥」聞|英國新冠病毒變異,傳染性提高70%
    新冠疫情防護再迎挑戰。日前,英國表示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變異後新冠病毒傳染性提高70%。出於防護目的,不僅倫敦封城,歐洲各國也基本阻斷了與英國的交通。受該消息影響,周一歐洲股市集體重挫;不過,疫情方面也不只有「負面」消息。歐洲藥品管理局表示,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對於英國變種病毒無效。
  • 英國又發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更強
    對此,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中表示,近日英國宣布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並已將有關的信息通報了世界衛生組織,多國也宣布對英國採取關閉邊境,停飛往返航班,禁止英航班入境等措施。此前的12月14日,英國公布發現一種新冠變異病毒引發全球關注,據世衛組織分析其傳染性增加40%~70%。而就在各國緊張應對,紛紛對英國「斷航」時,英國政府23日宣布,又發現了另一種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
  • 新冠成美國第三大死因!福奇:變異病毒或已傳播……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傳染性增加40%—70%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世衛組織發布的正式通報中指出,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1.5—1.7之間。
  • 中疾控:中國沒有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輸入,將繼續高度關注
    12月19日,英國政府確認出現新冠病毒變異。20日起,倫敦及周邊地區,已從三級防控級別提升至最高級別四級。進入冬季,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面臨哪些新變化?元旦臨近,春節也要來了,新的人員大規模流動,又會對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影響?《新聞1+1》連線總臺記者白樺、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共同關注新冠病毒變異。
  • 新冠病毒英國變異毒株值得擔心嗎?
    英國出現「傳染性增加70%」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消息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是全球範圍的恐慌。 很簡單,我們將這個被稱為「 VUI – 202012/01」的變異毒株與此前出現的G614D毒株進行簡單比較,就可以看出這個新毒株實在算不上什麼。 G614D毒株 關注新冠病毒疫情的人們對G614D毒株一定不會陌生。
  • 不同種變異新冠病毒在多國傳播 我國正開展傳播風險等研究
    而在南非,又發現了一個與英國不同的變異病毒,這讓全球疫情防控形勢變得極為複雜嚴峻,封鎖、禁航成為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阻止病毒擴大傳播的應急之舉。和上個月出現的D614G突變不同,這一次的變異顯然引發了更多恐慌,其中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其「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
  • 蜘蛛絲比人類的頭髮細1000倍,但它的強度是鋼鐵的5倍
    1000倍,但它的強度是鋼鐵的5倍。為了探尋蛛絲比鋼鐵強5倍的真相,科學家用原子力顯微鏡分析了棕色隱遁蛛用來在地面上織網並放置蛛卵的蛛絲,發現每一根原本就比人類毛髮細一千倍的蛛絲其實都是由上千根更小的納米級蛛絲組成,僅為二百萬分之一毫米。研究結果於上月發表在ACS旗下期刊《影響因子》上。每一根蛛絲纖維就像電纜一樣,完全由平行的納米級蛛絲組成,據測量有至少1微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