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書家王鐸生平行跡,盡在《年譜長編》

2020-12-17 中華書局

王鐸,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壇巨匠,名滿天下,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更有「後王勝前王(王羲之)」之譽;然身為明臣降清,負疚終身,終於死後名列《貳臣傳》中,毀譽參半,「說仙說鬼皆由己,銘鼎銘鍾已讓人」正為一生論定。

王鐸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王鐸年譜長編》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全書徵引豐富、考證精細,除對王鐸本人的文集、書作、刻帖、手稿、信札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考證外,還對其同時期的書家、友人的大量詩文集、筆記、信札等做了搜集與細讀,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

《王鐸年譜長編》,中華書局2020年10月

王鐸(1593.1.2—1652.3.26)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崇禎間歷任右諭德、南京翰林院掌院、詹事府詹事協理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十三年遷南京禮部尚書,以丁艱未赴,十七年國變前夕升禮部尚書,未赴任。弘光間任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次輔。順治二年(1645)五月與錢謙益等於南京迎降清軍,次年起仕清,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直至去世,七年不遷。

王鐸故居

早在舊朝時,王鐸雖然胸有大志,且頗好談兵,但他從未獲得人主真正的重用。1638年,他曾經奏請四千強兵,「請纓以系寇頸,致之闕下;或巡邊閱師,修理邊堡,可效一臂之需」,但崇禎帝對此不屑一顧;而在與馬士英的角力中,弘光帝雖稱他是「忠臣」,但所上奏疏多無回應,在危難之際請求「視師江北,以復國讎」,亦以「不允」告終。儘管王鐸在政治上無甚作為,甚至還留下不少迂闊的笑話,為當日的野史所渲染,但他與明末清初眾多政治事件仍有不小的關涉,諸如天啟朝辭修《三朝要典》、崇禎朝彈劾楊嗣昌、弘光朝主審假太子案、獻城降清、清初的南北黨之爭等。在北京的貳臣圈中,他也是十分活躍的一員。

就王鐸的自我設計而言,他祈望成為集名臣、文學、小學、書法、繪畫、鑑定於一身的文化權威。他對於自己的詩文有極高的期許,在翰林時,與蔣德璟、倪元璐齊名,又與黃道周、陳仁錫等刻厲為古文。自天啟後期開始,屢屢刻集,今存文八十二卷,詩萬餘首。他更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書法家,兼善山水與花卉。這一時期的書法趣味與風氣,他是重要引領者之一,諸如高堂大軸、雜體卷冊、創造性臨摹、大量使用古字、應酬性文本、表演性書寫等。即使在入清以後,他背負貳臣之名,北方五省仍奉為書法宗主。孟津王氏兄弟還是其時書畫收藏的重鎮,王鐸更以鑑藏圈的董狐自負,一時重要的收藏家如袁樞、韓逢禧、孫承澤、李元鼎、曹溶、戴明說、宋權、王鵬衝、周亮工、梁清標等都與他有密切的交往。雖然明清鼎革戲劇性地粉碎了王鐸個人形象的經營,貳臣的身份使得他的政治人格與藝術品第在隨後的物議中盡落下風,但當國破的陣痛漸漸消釋之後,王鐸藝術上的才華仍舊得到人們的認同,「好書數行」的歷史形象也終究定格。

以上的簡要介紹,旨在說明王鐸在明清之際的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編纂一部資料詳實可信的年譜,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王鐸一生的仕宦、行蹤、交遊及藝術活動,也能為治明清文化史和政治史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材料。

20世紀初,日本出現現代展廳與書法展覽,摹仿以王鐸為代表的「明清調」(即巨軸行草書)的作品以強烈的視覺性大獲成功。這刺激了日本書家開始對王鐸進行研究,其年譜方面的成果,首推須羽源一1975年在《書論》雜誌發表的《王鐸年譜(稿)》,1992年村上三島主編《王鐸の書法》五大冊,也收入福本雅一所撰《王鐸年譜》。這兩部年譜以部分王鐸書法作品以及藏於日本的《擬山園選集》詩集(清順治十年刊,五十四卷殘本)為核心資料。20世紀80年代之後,中國大陸的書法展覽也蓬勃興起,王鐸及其他明末清初書家如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也受到普遍的青睞。1993年,有關單位在王鐸家鄉孟津舉辦了一次王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同年,由高文龍、劉正成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附錄了簡要的《王鐸年表》,成為大陸學者王鐸年譜(表)編著的開端。隨後的一些相關出版物中也都附錄王鐸的簡要年表,但這些成果未能全面超越日本學者。

2007年,張升編纂的近20萬字的《王鐸年譜》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作者出身歷史學,他使用正史、實錄及野史著作,也從時人的詩文集中輯得部分資料,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於王鐸的認識。但該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對各版本的王鐸詩文集,及詩文集未收詩文、信札與題跋等未能進行充分的輯錄與考訂,納入年譜的詩文作品有較大局限。二、對於王鐸傳世書畫作品的搜集明顯不足。作者僅將《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所收100餘件作品編入譜中,且對於既有的編年考證一概相信,而未能進行驗核。此外,該書對明清書畫著錄中收入的王鐸書畫作品及題跋,也未能加以利用。近年來各大拍賣會中的相關作品,作者亦概不關注。三、對王鐸行蹤及社交圈的考察較為粗疏。比如,對於一些友人名號的考證有所闕略,或存在較多錯誤,如將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王鐸《贈張抱一詩卷》的受書人「張抱一」定為浙江平湖人張培,其人實為河北道參議張宏道。書中「無考」的標識更是比比皆是,但事實上其中絕大部分人的身份都可以明確考知。

總體上看,已經出版的王鐸年譜(表),不是使用文獻不足,材料捉襟見肘,就是未將王鐸作為文學藝術家這一特殊的譜主身份來對待,未能充分反映王鐸文藝活動的全貌。

2006年春,筆者開始研究王鐸與晚明書法,決心系統搜集各種相關資料。日積月累,資料日豐,在撰寫相關研究論文的同時,也整理與考訂這些資料,重新撰寫王鐸年譜。本書力求全面展現王鐸各時期的行跡、活動、交遊與藝術活動,約略而言,著力點有四:

一、本書使用了明清若干版本的王鐸詩文集,也對30餘種傳世的王鐸詩文手稿進行辨識、採錄,並力圖考證寫作時間,納入譜中。筆者還仔細爬梳王鐸周邊友人百餘部詩文集,以及清初各類總集、選集,其中的相關材料經過選擇,皆編入相關年份。

二、以圖像資料而言,本書從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有關機構與私人收藏、明清刻帖、民國書刊及國內外拍賣會圖錄中搜集到1000餘件可靠作品——既包括捲軸扇冊等正式「作品」,也包括書札、題跋、籤條、詩文稿等日常書寫,兼及刻帖、碑版、版刻序跋等經過編排加工的手跡,其中有近半數難得一見。每條儘可能詳其形制、材料、尺寸、著錄情況、收藏地、內容,並釋讀題識、跋文與印鑑。

三、本書力求考訂王鐸詩文、書札、題跋中所涉及人物的確切身份。有些通過詩文集與地方志就可以獲得信息,有些則頗費考索之功。本譜共考證出各類人物數百人。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這些問題從未被解決。

四、大量無紀年的詩文與書畫作品,筆者也極力考索、推求,納入相關年月,如此,則零散的材料與信息便成為有組織的結構。將王鐸不同形式的作品進行信息勾連與綜合排比,常常可以得出較為可靠的結論。系統的資料搜集與排比,不但使得以年譜的形式全面揭示王鐸的生平、仕履、行蹤、交遊及藝術創作活動成為可能,也為勾勒王鐸的同僚圈、鄉黨圈、藝文圈等不同的人脈網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光陰荏苒,匆匆十年。面對成稿,筆者絲毫沒有覺得輕鬆。一方面這項工作雖耗時費力,但成果不敢稱完善,一些看似多餘的資料也未忍割捨,名之以「長編」,表明本書的撰寫更傾向於材料的豐贍,而非整潔。另一方面,王鐸好尚古體,文字晦澀,加之《擬山園選集》刊本訛字甚多,雖然筆者在識字、斷句與考證上反覆推敲,但自知學植淺薄,必有失當與錯謬之處。加之地理知識貧乏,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行旅迂道的情形又時有發生,因此在梳理王鐸歷次行蹤時,我仍然頗費躊躇。誠望發現錯誤的讀者,有以教我。

(本文為《王鐸年譜長編》前言,限於篇幅,有所節略,標題為編輯所加。)

《王鐸年譜長編》(全四冊)

薛龍春 著

32開 精裝

繁體橫排

978-7-101-14636-3

388.00元

內容簡介

王鐸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也是一個歷仕明清兩朝的「貳臣」,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譜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本書為《王鐸年譜長編》精裝版,在平裝版的基礎上,作者進行了大量的修訂、增補,補充了主要人物的索引以及圖版。全書共4冊,前3冊為王鐸年譜長編,第4冊為圖版。圖版全彩印刷,收錄王鐸作品160餘幅,相當一部分為首次披露。

作者簡介

薛龍春,1971年10月生,江蘇高郵人。現為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於南京藝術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2008-2009年度獲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CLS)頒發的青年學者學術獎金,任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16-17世紀中國書法篆刻史及尺牘文獻等,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著有《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鄭簠研究》、《王寵年譜》、《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元明書法談叢》、《古歡:黃易與乾嘉金石時尚》等,編有《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與孫曉雲合作)、《飛鴻萬裡:華人德致白謙慎一百札(1983-2000)》等。曾獲第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一等獎,第三、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二等獎。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滄浪書社社員。善書法,曾多次為《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等專業雜誌紹介。

目 錄

相關焦點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薛龍春(章靜繪)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的薛龍春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中國書法篆刻史與尺牘文獻,長期關註明代書法家王鐸其人其書。近期,他先後推出了《王鐸四題》(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與《王鐸年譜長編》(中華書局2020年10月版)。前者是四篇長文的合集,後者則巨細無遺、竭澤而漁地網羅了各類有關王鐸的資料。
  • 《趙德發文學年譜初編(1955—2019)》——趙德發文學「修行」之路...
    《趙德發文學年譜初編》是張期鵬和亓鳳珍夫婦繼《張煒研究資料長編》之後,歷時兩年時間精心編撰的一部重要著作。「年譜初編」從趙德發1955年出生寫起,用全面、豐富、細緻、準確的編年資料,完整呈現了譜主從1955年到2019年64年間的人生之路、文學之路、奮鬥之路、成功之路。
  • 展示揚州學派焦氏父子學術生平,《焦循焦延琥年譜》問世
    他所著《阮元傳》、《阮元年譜》、《阮元評傳》、《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分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凌廷堪傳》《王念孫王引之傳》、《揚州學術史話》、《焦循評傳》等,在國內外業界影響深遠。
  • 「神筆王鐸」 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神筆王鐸」 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2020/03/22 07:1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4377
  • 王鐸《求書帖》、《歡呼帖》鑑賞
    【簡介】 《求書帖》、《歡呼帖》是王鐸在病中重書與親家張鼎延的書札二通。 王鐸此卷自書舊日信札,前札談人索求書法事,雖自稱「弟於筆墨,敝帚也。無益國家,暇中偶一戲為之,全力惟求經史,批觀詩文……」其實他於書法致力至勤,亦甚重其書,有人稱其書似張旭,高閒野孤,他大稱「不服!不服!不服!!」故此札所云,乃戲言耳,然辭藻華美,極有趣韻,故書以留存,亦自重其文耳。
  • 汪春劼讀《唐文治年譜長編》︱一位「開倒車」的大學校長
    《唐文治年譜長編》(上下卷),劉桂秋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1251頁,498.00元唐文治(1865-1954),著名國學大家,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官至清農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書
  • 陳佔超:「神筆」王鐸故裡行(散文)
    車停王鐸故居門前停車場,我們展開「登封市書法對外交流委員會採風活動」橫幅,在「王鐸故居」四個燙金大字前面集體合影或個人照相留念後,大家面對大門兩旁的那齜牙咧嘴、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入「太保府」(康熙帝御筆),「太原一脈」(啟功大師書)大門,面福(一個福字、四隻蝙蝠圖案一寓意五福迎門)而立,照相合影,進前屋觀王鐸遺像,雙手合十、虔誠膜拜,敬閱王鐸生平簡介,誦讀兩側木柱對聯
  • 王鐸與《汴京南樓》
    鄰居劉玉雪贈送珂羅版王鐸橫幅草書《汴京南樓詩卷》:「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嶽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期: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與董文敏並稱
    王鐸從小刻苦讀書,入仕後一心效忠朝廷。作為一位朝廷文官,他博學多才,在詩、書、畫各領域藝績卓著,是明末清初藝壇的傑出人物。王鐸崇古而不泥古又能創新,他書法中既有揮斥方遒之勢又有簡靜平和之作,他的繼承與革新的精神值得探究。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王鐸重視學習研究古人的筆法奧妙,以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王鐸用筆以「韌性」見長,善於在行筆中增加曲中有折、彎中扭轉。王鐸自我總結:「吾臨帖善於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以上所論都是指向王鐸行書和草書。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蒼老勁健」、「魄力沉雄,邱壑峻偉」、「飛騰跳擲」、「筆宕而勢峻密」等都可以作為歸納王鐸草書風格的詞彙,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全面,各偏於王鐸草書創作形式之一隅。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在《草書頌》裡說:「草書之始,本篆所為。鳥跡穗象,施張有宜張芝羲獻,餘鏟邪枝。」他的取向是相當鮮明的:以張芝、二王為草書正宗,其餘諸家皆為「邪枝」。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 王鐸行草書法第十七期:「小王勝大王」,筆墨更勝王羲之?
    王鐸作為明末清初的書法巨匠,開創一代行草書風,其遭逢亂世,身心俱疲,以書法為寄託,來放鬆自己的心靈,王鐸的行草書法不僅在中國書法界備受推崇,影響更波及海外。王學仲專門為王鐸書法賦詩:「二王先去孟津王,三尺鯉魚鐸故鄉;看罷琅華諸帖妙,至今翰墨醉扶桑。」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十一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王鐸此人博學好古,性格爽朗不拘一格。他的書法正楷師鍾繇,行草學習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是與董其昌並稱於世的大書法家。王鐸一生,生逢亂世,清兵入關,在揚州兵破南京被圍時,王鐸為了保全生命,討好清廷便開城迎降。為此「有功」於清廷,被授以禮部尚書。
  • 王鐸草書《擬漢張芝體》
    二、此為王鐸臨漢末張芝的《冠軍帖》。帖上字跡,蒼鬱健舉,筆力渾勁,縱而能斂,有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之妙,是王鐸的臨古精品。 書法家簡介 1、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等。河南孟津人。
  • 王鐸行書集字創作
    王鐸的書法恪守古法,一生勤奮臨池,書法藝術經歷了積累、沉澱和超越三個過程。青年時期,王鐸主要師法二王、鍾繇,能形神兼備,40歲之後,王鐸的書法作品漸入佳境,如行書《題青山莊五律十首冊》用筆清爽,字形雄壯,草書《贈子房公草書卷》,字跡連綿瀟灑,通篇參差錯落,富有韻律美。
  • 浙江地理|永康「胡公大帝」出生地考:一份新發現年譜,能終結爭執嗎?
    最近,永康市象珠鎮雅葉村胡莊自然村村民胡龍德通過朋友,在位於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本胡宗懋編著的《胡正惠公年譜》,上面詳細記載,胡則出生於胡莊。既然書上有記載,那是否就能確定胡則出生地在胡莊?當地關於胡則又有哪些傳說?小時新聞記者到永康當地進行了採訪。
  • 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這種筆法,相傳為漢末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寫字而創立的「飛白書」,後來在王獻之等人的傳承下成為一種經典筆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飛白筆寫出了著名的《晉祠銘》。那麼毛筆書法中的飛白怎麼寫呢?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還真有一點難度,不是想寫就能寫出這種效果來的。根據麓風軒總結米芾、王鐸、傅山等人的經驗,一般用三種辦法可以寫出這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