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壇巨匠,名滿天下,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更有「後王勝前王(王羲之)」之譽;然身為明臣降清,負疚終身,終於死後名列《貳臣傳》中,毀譽參半,「說仙說鬼皆由己,銘鼎銘鍾已讓人」正為一生論定。
王鐸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王鐸年譜長編》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全書徵引豐富、考證精細,除對王鐸本人的文集、書作、刻帖、手稿、信札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考證外,還對其同時期的書家、友人的大量詩文集、筆記、信札等做了搜集與細讀,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
王鐸(1593.1.2—1652.3.26)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崇禎間歷任右諭德、南京翰林院掌院、詹事府詹事協理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十三年遷南京禮部尚書,以丁艱未赴,十七年國變前夕升禮部尚書,未赴任。弘光間任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次輔。順治二年(1645)五月與錢謙益等於南京迎降清軍,次年起仕清,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直至去世,七年不遷。
早在舊朝時,王鐸雖然胸有大志,且頗好談兵,但他從未獲得人主真正的重用。1638年,他曾經奏請四千強兵,「請纓以系寇頸,致之闕下;或巡邊閱師,修理邊堡,可效一臂之需」,但崇禎帝對此不屑一顧;而在與馬士英的角力中,弘光帝雖稱他是「忠臣」,但所上奏疏多無回應,在危難之際請求「視師江北,以復國讎」,亦以「不允」告終。儘管王鐸在政治上無甚作為,甚至還留下不少迂闊的笑話,為當日的野史所渲染,但他與明末清初眾多政治事件仍有不小的關涉,諸如天啟朝辭修《三朝要典》、崇禎朝彈劾楊嗣昌、弘光朝主審假太子案、獻城降清、清初的南北黨之爭等。在北京的貳臣圈中,他也是十分活躍的一員。
就王鐸的自我設計而言,他祈望成為集名臣、文學、小學、書法、繪畫、鑑定於一身的文化權威。他對於自己的詩文有極高的期許,在翰林時,與蔣德璟、倪元璐齊名,又與黃道周、陳仁錫等刻厲為古文。自天啟後期開始,屢屢刻集,今存文八十二卷,詩萬餘首。他更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書法家,兼善山水與花卉。這一時期的書法趣味與風氣,他是重要引領者之一,諸如高堂大軸、雜體卷冊、創造性臨摹、大量使用古字、應酬性文本、表演性書寫等。即使在入清以後,他背負貳臣之名,北方五省仍奉為書法宗主。孟津王氏兄弟還是其時書畫收藏的重鎮,王鐸更以鑑藏圈的董狐自負,一時重要的收藏家如袁樞、韓逢禧、孫承澤、李元鼎、曹溶、戴明說、宋權、王鵬衝、周亮工、梁清標等都與他有密切的交往。雖然明清鼎革戲劇性地粉碎了王鐸個人形象的經營,貳臣的身份使得他的政治人格與藝術品第在隨後的物議中盡落下風,但當國破的陣痛漸漸消釋之後,王鐸藝術上的才華仍舊得到人們的認同,「好書數行」的歷史形象也終究定格。
以上的簡要介紹,旨在說明王鐸在明清之際的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編纂一部資料詳實可信的年譜,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王鐸一生的仕宦、行蹤、交遊及藝術活動,也能為治明清文化史和政治史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材料。
20世紀初,日本出現現代展廳與書法展覽,摹仿以王鐸為代表的「明清調」(即巨軸行草書)的作品以強烈的視覺性大獲成功。這刺激了日本書家開始對王鐸進行研究,其年譜方面的成果,首推須羽源一1975年在《書論》雜誌發表的《王鐸年譜(稿)》,1992年村上三島主編《王鐸の書法》五大冊,也收入福本雅一所撰《王鐸年譜》。這兩部年譜以部分王鐸書法作品以及藏於日本的《擬山園選集》詩集(清順治十年刊,五十四卷殘本)為核心資料。20世紀80年代之後,中國大陸的書法展覽也蓬勃興起,王鐸及其他明末清初書家如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也受到普遍的青睞。1993年,有關單位在王鐸家鄉孟津舉辦了一次王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同年,由高文龍、劉正成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附錄了簡要的《王鐸年表》,成為大陸學者王鐸年譜(表)編著的開端。隨後的一些相關出版物中也都附錄王鐸的簡要年表,但這些成果未能全面超越日本學者。
2007年,張升編纂的近20萬字的《王鐸年譜》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作者出身歷史學,他使用正史、實錄及野史著作,也從時人的詩文集中輯得部分資料,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於王鐸的認識。但該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對各版本的王鐸詩文集,及詩文集未收詩文、信札與題跋等未能進行充分的輯錄與考訂,納入年譜的詩文作品有較大局限。二、對於王鐸傳世書畫作品的搜集明顯不足。作者僅將《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所收100餘件作品編入譜中,且對於既有的編年考證一概相信,而未能進行驗核。此外,該書對明清書畫著錄中收入的王鐸書畫作品及題跋,也未能加以利用。近年來各大拍賣會中的相關作品,作者亦概不關注。三、對王鐸行蹤及社交圈的考察較為粗疏。比如,對於一些友人名號的考證有所闕略,或存在較多錯誤,如將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王鐸《贈張抱一詩卷》的受書人「張抱一」定為浙江平湖人張培,其人實為河北道參議張宏道。書中「無考」的標識更是比比皆是,但事實上其中絕大部分人的身份都可以明確考知。
總體上看,已經出版的王鐸年譜(表),不是使用文獻不足,材料捉襟見肘,就是未將王鐸作為文學藝術家這一特殊的譜主身份來對待,未能充分反映王鐸文藝活動的全貌。
2006年春,筆者開始研究王鐸與晚明書法,決心系統搜集各種相關資料。日積月累,資料日豐,在撰寫相關研究論文的同時,也整理與考訂這些資料,重新撰寫王鐸年譜。本書力求全面展現王鐸各時期的行跡、活動、交遊與藝術活動,約略而言,著力點有四:
一、本書使用了明清若干版本的王鐸詩文集,也對30餘種傳世的王鐸詩文手稿進行辨識、採錄,並力圖考證寫作時間,納入譜中。筆者還仔細爬梳王鐸周邊友人百餘部詩文集,以及清初各類總集、選集,其中的相關材料經過選擇,皆編入相關年份。
二、以圖像資料而言,本書從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有關機構與私人收藏、明清刻帖、民國書刊及國內外拍賣會圖錄中搜集到1000餘件可靠作品——既包括捲軸扇冊等正式「作品」,也包括書札、題跋、籤條、詩文稿等日常書寫,兼及刻帖、碑版、版刻序跋等經過編排加工的手跡,其中有近半數難得一見。每條儘可能詳其形制、材料、尺寸、著錄情況、收藏地、內容,並釋讀題識、跋文與印鑑。
三、本書力求考訂王鐸詩文、書札、題跋中所涉及人物的確切身份。有些通過詩文集與地方志就可以獲得信息,有些則頗費考索之功。本譜共考證出各類人物數百人。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這些問題從未被解決。
四、大量無紀年的詩文與書畫作品,筆者也極力考索、推求,納入相關年月,如此,則零散的材料與信息便成為有組織的結構。將王鐸不同形式的作品進行信息勾連與綜合排比,常常可以得出較為可靠的結論。系統的資料搜集與排比,不但使得以年譜的形式全面揭示王鐸的生平、仕履、行蹤、交遊及藝術創作活動成為可能,也為勾勒王鐸的同僚圈、鄉黨圈、藝文圈等不同的人脈網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光陰荏苒,匆匆十年。面對成稿,筆者絲毫沒有覺得輕鬆。一方面這項工作雖耗時費力,但成果不敢稱完善,一些看似多餘的資料也未忍割捨,名之以「長編」,表明本書的撰寫更傾向於材料的豐贍,而非整潔。另一方面,王鐸好尚古體,文字晦澀,加之《擬山園選集》刊本訛字甚多,雖然筆者在識字、斷句與考證上反覆推敲,但自知學植淺薄,必有失當與錯謬之處。加之地理知識貧乏,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行旅迂道的情形又時有發生,因此在梳理王鐸歷次行蹤時,我仍然頗費躊躇。誠望發現錯誤的讀者,有以教我。
(本文為《王鐸年譜長編》前言,限於篇幅,有所節略,標題為編輯所加。)
《王鐸年譜長編》(全四冊)
薛龍春 著
32開 精裝
繁體橫排
978-7-101-14636-3
388.00元
內容簡介
王鐸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也是一個歷仕明清兩朝的「貳臣」,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譜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本書為《王鐸年譜長編》精裝版,在平裝版的基礎上,作者進行了大量的修訂、增補,補充了主要人物的索引以及圖版。全書共4冊,前3冊為王鐸年譜長編,第4冊為圖版。圖版全彩印刷,收錄王鐸作品160餘幅,相當一部分為首次披露。
作者簡介
薛龍春,1971年10月生,江蘇高郵人。現為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於南京藝術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2008-2009年度獲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CLS)頒發的青年學者學術獎金,任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16-17世紀中國書法篆刻史及尺牘文獻等,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著有《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鄭簠研究》、《王寵年譜》、《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元明書法談叢》、《古歡:黃易與乾嘉金石時尚》等,編有《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與孫曉雲合作)、《飛鴻萬裡:華人德致白謙慎一百札(1983-2000)》等。曾獲第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一等獎,第三、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二等獎。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滄浪書社社員。善書法,曾多次為《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等專業雜誌紹介。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