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佔超:「神筆」王鐸故裡行(散文)

2020-12-17 河南文學

庚子暑期,趁著星期六休息日,我和登封市書法對外交流委員會的幾位書法朋友相約,前去拜訪「神筆」王鐸故裡。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系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王鐸一生勤學好問、博古通今,他的詩書畫才藝堪稱三絕,在書畫方面造詣高深,尤以書法獨具特色、獨樹一幟,他不但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而且他的草書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的高度,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影響中國書壇400餘年,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文學價值,備受國內外書法界推崇。

王鐸故居主要由故居和宅居園林(再芝園)組成,它佔地面積約有180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故居為五進院落,由前屋、客廳、中堂、後堂、後屋組成、配以東西廂房和東西繡樓。每進院為單獨結體,均以青磚黛瓦構建,凸顯明清官邸建築巍峨、壯觀、肅穆的文化氛圍。故居內陳列館收藏王鐸書法石刻共260餘件,大型條幅74幅,代表作《擬山園貼》、《琅華館貼》、《龜龍館貼》等。院內西側建有沈鵬藝術陳列館,鑲嵌和陳列著沈鵬先生的精品代表作80餘幅,手跡20餘幅。王鐸書法館、沈鵬藝術陳列館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徜徉故居、縱橫書海,仿佛進入了書法藝術的天堂。

看王鐸大師偉岸遒勁的大楷、審高古樸厚的小楷,觀行雲流水、沸騰跳躑的行草,仰視其書風成熟老辣、狂草技法已臻化境,皆屬寫豪放派的書法風格,其作品大都氣勢磅礴,漲墨淋漓,展示了作品的墨色層次和藝術趣味,近品其以書法之筆描寫花卉枯榮盛衰姿態的山水和梅蘭竹石等畫中精品,仔細欣賞其真切動人、語言警策精妙、獨有個人風採的優美詩文,更使人熱血沸騰、心曠神怡、感覺新穎、視覺開朗。

神筆王鐸故居體現一個「神」字,以「神筆王鐸」、「獨尊羲獻」、「五十自化」、「大哉斯道」為軸線,以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詩畫分設展室,以手跡、石刻、木刻、拓片的形式,鮮明直觀地展示王鐸的書畫藝術思想和實踐,使世人領略體會書畫藝術的雄強、精微和魅力。「再芝園」為後花園,它突出一個「仙」字,這是一座古園林,因園中曽生長有兩棵碩大林芝而得名。園內面積約有80畝左右,湖水面積就達54畝,建築布局為泓璉碧水為中心,曲徑迴環、值景而浩、湖光山色、疊石參差、花木扶疏、小橋橫臥,既有北方園林的厚重、端莊,又兼有南方園林的秀潤、雋雅。

車停王鐸故居門前停車場,我們展開「登封市書法對外交流委員會採風活動」橫幅,在「王鐸故居」四個燙金大字前面集體合影或個人照相留念後,大家面對大門兩旁的那齜牙咧嘴、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入「太保府」(康熙帝御筆),「太原一脈」(啟功大師書)大門,面福(一個福字、四隻蝙蝠圖案一寓意五福迎門)而立,照相合影,進前屋觀王鐸遺像,雙手合十、虔誠膜拜,敬閱王鐸生平簡介,誦讀兩側木柱對聯「家有魚須丞相笏 囊餘雞舌侍臣香……

遊完二進院、三進院,信步來到四進院後堂,我們立刻被室內琳琅滿目的書畫作品和碑刻拓片所吸引住了,圍觀、品鑑、點評、議論的遊人不少、他們有的在商議作品價格、有的在挑選作品或書籍、有的在與畫師或書法家在商討怎麼創作作品,有的付錢後正在收卷畫軸或書法作品軸,有的在翻閱書聖的著作或真跡拓片,突然有兩位氣度不凡、神才奕奕的老人健步走了進來,拿出手機查閱自己寫的詩詞,以便讓書法家現場書寫書法作品……

我們幾個朋友也很快進入了角色,大家在仔細觀看了各種書畫精品後,紛紛解囊求購,一位朋友買了一本王鐸的行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楷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草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拓片集、一位朋友買了一張四尺牡丹富貴畫,大家滿心歡喜地收起自己心儀的書籍、並請現場正在奮筆疾寫的書者籤名蓋印後收藏留念。

本不懂書法的我,也對書者一隻手背在身後,瀟灑自如地用單手熟練寫字、且不用扶紙的行為很感興趣,經過與其深度溝通後得知,王鐸故居隸屬孟津會盟鎮管理,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前來參觀者寥寥無幾,與前些年的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相比,今年的收入甚微,簡直是入不敷出,鎮政府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得擠出部分財力來支撐門面,不能讓王鐸故居展覽館中途停展,更不能讓遠道而來、慕名參觀、學藝的廣大書法愛好者失望和留下遺憾……

正在現場展示才藝的書者姓吉,40多歲年紀,瘦廋的身材、精明的眼神、一副文質彬彬的模樣,他那嫻熟的運筆動作和完美的書法藝術,表明他也是書壇老將或書法精英,從聊天中了解到,他是鎮政府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原本不會書法,來王鐸故居工作後,受到書聖王鐸大師精湛的書法藝術薰陶和感染,他義無反顧地操筆練習,經過數年的臨摹書寫、潛心苦練、現在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了。由於同是鄉鎮幹部的緣故,吉老師欣然為我書寫了一副行書佳作,「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幅字的內容和字體,都令我稱心滿意,我表達了一番謝意後收藏起來。

我們進入五進院後屋、後院在瀏覽了一番老人住室和奇花異草、亭臺樓榭後,又轉回一進院東側的《擬山園帖》各位書法界朋友,仔細審視了各個碑刻和木刻、學習了大師的筆法和章法、探討了學習心得和體會後,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面對「王鐸故居」這座神府大院深深地鞠了一躬,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王鐸故裡。

相關焦點

  • 「神筆王鐸」 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神筆王鐸」 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2020/03/22 07:1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4377
  • 王鐸《求書帖》、《歡呼帖》鑑賞
    【簡介】 《求書帖》、《歡呼帖》是王鐸在病中重書與親家張鼎延的書札二通。王鐸和張鼎延是同年進士,又是同鄉,並一同在朝做官,兩人的關係非常密切。王鐸長女王佐、次女王相,都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病故,而次女王相許配於鼎延次子張璿,亡故時年僅十六歲,尚未出嫁。王相出生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即王鐸和張鼎延中進士的第二年,王、張兩家在子女幼小時就訂了親,足見王鐸、張鼎延兩人的交情非同尋常。
  • 王鐸行書集字創作
    王鐸的書法恪守古法,一生勤奮臨池,書法藝術經歷了積累、沉澱和超越三個過程。青年時期,王鐸主要師法二王、鍾繇,能形神兼備,40歲之後,王鐸的書法作品漸入佳境,如行書《題青山莊五律十首冊》用筆清爽,字形雄壯,草書《贈子房公草書卷》,字跡連綿瀟灑,通篇參差錯落,富有韻律美。
  • 王鐸與《汴京南樓》
    鄰居劉玉雪贈送珂羅版王鐸橫幅草書《汴京南樓詩卷》:「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嶽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他精於使轉與澀行的結合用筆,每一筆在運行中都有種一往無前的推進力,在或順或逆、或正或側之中,同時又有一種反掣力控制著筆的速度和力度,線條就這樣自由和掌控下運行著,絕無「失度」,「縱而有斂」的特質正是王鐸的書法魅力之所在。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王鐸的用筆方法豐富、放大了草書的線條表現力,動感更強,內涵更足。
  • 一位部級幹部的酒後書法,被人3000多萬買走,不愧是「一代神筆」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雒州香山作》,那是書法界的「神筆」王鐸所寫。王鐸自幼生活清貧,但才華橫溢,在官場上最高做到了禮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長級別了,清軍入關之後,他被迫無奈「降清」之後,同樣被委以禮部尚書之職,這個時候也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高峰,這件《雒州香山作》,便是在一次苦悶的酒後所作。
  • 神筆馬良:歸來仍是少年
    美術電影《神筆》海報70、8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對《神筆馬良》不陌生,其動畫電影家喻戶曉,而主人翁馬良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時候似乎每個小孩都想擁有一支「神筆」,描摹內心世界,「畫」險為夷。第一次以書的形式出版是1956年9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印行、中國海派書畫巨匠程十髮繪圖。它是中國兒童文學的瑰寶,更是享譽世界的經典文學作品。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薛龍春談到,他想做的不單單是王鐸的書法研究,而是以王鐸為中心的文化研究,而這兩本專著,既是某一個學術階段的研究成果,也為將來計劃中的王鐸研究專著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時,薛龍春談到了他所理解的王鐸其人其書,他的王鐸研究的緣起、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計劃。
  • 出訪過30多個國家的「神筆馬良」 歸來故裡仍少年
    1955年2月,童話《神筆馬良》在《新觀察》第三期雜誌上發表之後,立即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改編成電影美術片《神筆》,趕在1955年底攝製出品。……這些,都能在浦江舉行的「約繪神筆」展覽上找到答案。本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神筆馬良》作品最為完整的出版形態,其中包括期刊、插圖文學作品、連環畫、圖畫書和圖像小說,甚至是突破圖書形式的音響製品和電影;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神筆馬良》從嚴肅的文學作品到童話作品的蛻變,體會其從插圖書、連環畫再到圖畫書的演進過程,感受該作品主動外銷、中外合作、域外改編、引進外版的傳播脈絡。
  • 都江堰丨傾世皇妃故裡行
    又是一年最美銀杏季,乘著深秋的風,我們一行四人馳行在去往都江堰市石羊鎮古城村桃花島的玉沿大道,參加一年一度的市作協散文組採風活動。桃花島我是去過的.二十多年前,有單位同事家居徐渡杜家墩子(即今古城社區),聽他說起家鄉的桃花源及每年熱鬧非凡的蟠桃會,不禁心生嚮往,春暖花開的季節呼朋喚友去徐渡看桃花會,盛夏採摘時節去看蟠桃會。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以上所論都是指向王鐸行書和草書。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蒼老勁健」、「魄力沉雄,邱壑峻偉」、「飛騰跳擲」、「筆宕而勢峻密」等都可以作為歸納王鐸草書風格的詞彙,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全面,各偏於王鐸草書創作形式之一隅。
  • 神筆「馬良」歸來仍是少年
    浙冮省浦江縣是一代童話大師,「神筆馬良」之父洪汛濤先生的家鄉,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邦」、「詩畫之鄉」的美稱。洪汛濤正是在這片文化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傑出代表之一。他1955年創作《神筆馬良》,堪稱中國童書的一張名片、一面旗幟、一座高峰;它還是一部獲獎多、傳播廣、影響大的世界童話名著之一;是一部唱響主旋律、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的中國童話經典。
  • 王鐸草書《擬漢張芝體》
    二、此為王鐸臨漢末張芝的《冠軍帖》。帖上字跡,蒼鬱健舉,筆力渾勁,縱而能斂,有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之妙,是王鐸的臨古精品。 書法家簡介 1、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等。河南孟津人。
  • 王鐸行草書法第十七期:「小王勝大王」,筆墨更勝王羲之?
    王鐸作為明末清初的書法巨匠,開創一代行草書風,其遭逢亂世,身心俱疲,以書法為寄託,來放鬆自己的心靈,王鐸的行草書法不僅在中國書法界備受推崇,影響更波及海外。王學仲專門為王鐸書法賦詩:「二王先去孟津王,三尺鯉魚鐸故鄉;看罷琅華諸帖妙,至今翰墨醉扶桑。」
  • 一代書家王鐸生平行跡,盡在《年譜長編》
    王鐸在藝術史、文化史與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王鐸年譜長編》以王鐸一生行跡、交往與詩文書畫活動為中心,以年月日編次,以煌煌百餘萬字勾勒出王鐸的一生。全書徵引豐富、考證精細,除對王鐸本人的文集、書作、刻帖、手稿、信札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考證外,還對其同時期的書家、友人的大量詩文集、筆記、信札等做了搜集與細讀,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當然,王鐸草書的取法對象不單是張芝、二王的法帖,由他臨帖所涉及的對象可以知道,他草書取法範圍很廣:以張芝、二王為主,也涉獵到郗愔、謝安、王徽之、沈約、陳達、虞世南、懷素、柳公權、米芾等名家。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期: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與董文敏並稱
    王鐸從小刻苦讀書,入仕後一心效忠朝廷。作為一位朝廷文官,他博學多才,在詩、書、畫各領域藝績卓著,是明末清初藝壇的傑出人物。王鐸崇古而不泥古又能創新,他書法中既有揮斥方遒之勢又有簡靜平和之作,他的繼承與革新的精神值得探究。
  • 美術片《神筆》對童話《神筆馬良》做了哪些改編
    前言:洪汛濤先生的童話《神筆馬良》1955年首次發表在第三期《新觀察》上,年底由其改編的美術片《神筆》也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攝製出品。從《神筆馬良》到《神筆》,木偶動畫對童話做了哪些劇情改編,本站邀請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洪畫千先生帶來解讀,並以此紀念這部膾炙人口的童話作品問世65周年。
  • 神筆馬良:如果你擁有馬良的神筆,會怎樣呢?
    故事根據童話故事《神筆馬良》改編,票房成績五千多萬。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神筆馬良》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小的時候,大人最喜歡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淺顯易懂,教育孩子的意義,一下子就可以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