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暑期,趁著星期六休息日,我和登封市書法對外交流委員會的幾位書法朋友相約,前去拜訪「神筆」王鐸故裡。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系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王鐸一生勤學好問、博古通今,他的詩書畫才藝堪稱三絕,在書畫方面造詣高深,尤以書法獨具特色、獨樹一幟,他不但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而且他的草書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的高度,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影響中國書壇400餘年,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文學價值,備受國內外書法界推崇。
王鐸故居主要由故居和宅居園林(再芝園)組成,它佔地面積約有180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故居為五進院落,由前屋、客廳、中堂、後堂、後屋組成、配以東西廂房和東西繡樓。每進院為單獨結體,均以青磚黛瓦構建,凸顯明清官邸建築巍峨、壯觀、肅穆的文化氛圍。故居內陳列館收藏王鐸書法石刻共260餘件,大型條幅74幅,代表作《擬山園貼》、《琅華館貼》、《龜龍館貼》等。院內西側建有沈鵬藝術陳列館,鑲嵌和陳列著沈鵬先生的精品代表作80餘幅,手跡20餘幅。王鐸書法館、沈鵬藝術陳列館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徜徉故居、縱橫書海,仿佛進入了書法藝術的天堂。
看王鐸大師偉岸遒勁的大楷、審高古樸厚的小楷,觀行雲流水、沸騰跳躑的行草,仰視其書風成熟老辣、狂草技法已臻化境,皆屬寫豪放派的書法風格,其作品大都氣勢磅礴,漲墨淋漓,展示了作品的墨色層次和藝術趣味,近品其以書法之筆描寫花卉枯榮盛衰姿態的山水和梅蘭竹石等畫中精品,仔細欣賞其真切動人、語言警策精妙、獨有個人風採的優美詩文,更使人熱血沸騰、心曠神怡、感覺新穎、視覺開朗。
神筆王鐸故居體現一個「神」字,以「神筆王鐸」、「獨尊羲獻」、「五十自化」、「大哉斯道」為軸線,以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詩畫分設展室,以手跡、石刻、木刻、拓片的形式,鮮明直觀地展示王鐸的書畫藝術思想和實踐,使世人領略體會書畫藝術的雄強、精微和魅力。「再芝園」為後花園,它突出一個「仙」字,這是一座古園林,因園中曽生長有兩棵碩大林芝而得名。園內面積約有80畝左右,湖水面積就達54畝,建築布局為泓璉碧水為中心,曲徑迴環、值景而浩、湖光山色、疊石參差、花木扶疏、小橋橫臥,既有北方園林的厚重、端莊,又兼有南方園林的秀潤、雋雅。
車停王鐸故居門前停車場,我們展開「登封市書法對外交流委員會採風活動」橫幅,在「王鐸故居」四個燙金大字前面集體合影或個人照相留念後,大家面對大門兩旁的那齜牙咧嘴、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入「太保府」(康熙帝御筆),「太原一脈」(啟功大師書)大門,面福(一個福字、四隻蝙蝠圖案一寓意五福迎門)而立,照相合影,進前屋觀王鐸遺像,雙手合十、虔誠膜拜,敬閱王鐸生平簡介,誦讀兩側木柱對聯「家有魚須丞相笏 囊餘雞舌侍臣香……
遊完二進院、三進院,信步來到四進院後堂,我們立刻被室內琳琅滿目的書畫作品和碑刻拓片所吸引住了,圍觀、品鑑、點評、議論的遊人不少、他們有的在商議作品價格、有的在挑選作品或書籍、有的在與畫師或書法家在商討怎麼創作作品,有的付錢後正在收卷畫軸或書法作品軸,有的在翻閱書聖的著作或真跡拓片,突然有兩位氣度不凡、神才奕奕的老人健步走了進來,拿出手機查閱自己寫的詩詞,以便讓書法家現場書寫書法作品……
我們幾個朋友也很快進入了角色,大家在仔細觀看了各種書畫精品後,紛紛解囊求購,一位朋友買了一本王鐸的行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楷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草書字帖、一位朋友買了王鐸的拓片集、一位朋友買了一張四尺牡丹富貴畫,大家滿心歡喜地收起自己心儀的書籍、並請現場正在奮筆疾寫的書者籤名蓋印後收藏留念。
本不懂書法的我,也對書者一隻手背在身後,瀟灑自如地用單手熟練寫字、且不用扶紙的行為很感興趣,經過與其深度溝通後得知,王鐸故居隸屬孟津會盟鎮管理,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前來參觀者寥寥無幾,與前些年的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相比,今年的收入甚微,簡直是入不敷出,鎮政府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得擠出部分財力來支撐門面,不能讓王鐸故居展覽館中途停展,更不能讓遠道而來、慕名參觀、學藝的廣大書法愛好者失望和留下遺憾……
正在現場展示才藝的書者姓吉,40多歲年紀,瘦廋的身材、精明的眼神、一副文質彬彬的模樣,他那嫻熟的運筆動作和完美的書法藝術,表明他也是書壇老將或書法精英,從聊天中了解到,他是鎮政府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原本不會書法,來王鐸故居工作後,受到書聖王鐸大師精湛的書法藝術薰陶和感染,他義無反顧地操筆練習,經過數年的臨摹書寫、潛心苦練、現在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了。由於同是鄉鎮幹部的緣故,吉老師欣然為我書寫了一副行書佳作,「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幅字的內容和字體,都令我稱心滿意,我表達了一番謝意後收藏起來。
我們進入五進院後屋、後院在瀏覽了一番老人住室和奇花異草、亭臺樓榭後,又轉回一進院東側的《擬山園帖》各位書法界朋友,仔細審視了各個碑刻和木刻、學習了大師的筆法和章法、探討了學習心得和體會後,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面對「王鐸故居」這座神府大院深深地鞠了一躬,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王鐸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