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2020-12-23 漢府古文化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王鐸在《草書頌》裡說:「草書之始,本篆所為。鳥跡穗象,施張有宜張芝羲獻,餘鏟邪枝。」他的取向是相當鮮明的:以張芝、二王為草書正宗,其餘諸家皆為「邪枝」。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當然,王鐸草書的取法對象不單是張芝、二王的法帖,由他臨帖所涉及的對象可以知道,他草書取法範圍很廣:以張芝、二王為主,也涉獵到郗愔、謝安、王徽之、沈約、陳達、虞世南、懷素、柳公權、米芾等名家。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裡,吳法乾分析王鐸的作品說:

「王覺斯是自認為直接承襲二王的,但是他之獨宗羲獻,實際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晉人。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米南宮、顏平原、李北海、懷素等人的影響,而在空間的處理上,似乎頗有旭、素和黃魯直的影子在。」

「實際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晉人」,這話說得頗有見地,窺測到了王鐸學書的關捩所在。對前人書法藝術的理解,往往要受時代的文化環境及個人的知識結構的影響。「唐、宋化了的晉人」,可以理解為在唐、宋人審美觀念中的晉人書法。

從實際創作的結果看,就行書而言,王鐸雖然力學二王,但作品所呈現的風貌,卻主要來自於米芾,行書軸類作品尤為如此。就草書而言,王鐸的用筆的確接近於張旭、顏真卿、釋懷素和柳公權,而空間的處理也頗受張旭、懷素和黃庭堅的影響。

從書法史的角度而言,晚明的王鐸已無法看到二王真跡。從他的書論記述中可以發現,他所能看到的二王的書法都是刻帖。對待刻帖,王鐸有清醒的認識。他在《跋二王帖》裡說:

「不悟雙鉤刻經數手,摹本已幾千年矣,去原墨跡止十之三。望畫中龍,即真龍也,真龍乎哉?」

「雙鉤刻經數手」,「去原墨跡只十之三」。既然看不到二王真跡,而二王的刻帖僅能傳達真跡不到三分之一的面貌和神韻。那麼,如何「獨宗羲、獻」?如何追求晉韻?仔細尋繹王鐸的書論,可以覺察到,他自覺地在二王嫡系的書家裡尋找通道。

王鐸在翰林院任職期間,過目不少唐宋法書真跡。他曾自言過目千餘紙米芾的手札。從他對唐宋一些名家的評論中,可推斷出,他尋找的通向晉韻的階梯即是唐宋名家。他在《臨淳化閣帖跋》裡說:「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

他觀察到柳書的楷法是「用《曹娥》、《黃庭》小楷法拓為大」,觀察顏真卿書法更是二王所出:

「今觀公書法,根本二王,變化如龍。楷之精,行之神,書所造深且如此。」

王鐸豔羨、嘆服宗法二王的米芾書法,在《跋停雲館米帖》裡說:

「觀米海嶽書,矯矯沉雄,變化於獻之、柳、虞自為伸縮,觀之不忍去。」

又在《跋米元章告夢帖》裡說:

「餘經見內府米真跡書啟約千餘,字灑落自得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

「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在他此時的眼裡,米芾就是二王的再現,二王的化身。從唐宋名家尋找宗法二王的道路,從唐宋名家作品尋求二王神韻,這可以說就是身處晚明時代王鐸的學王途徑。他的「拓而為大」「不規規摹擬」的學書方法即是對唐宋名家學王的經驗總結。只是他努力尋找的唐宋名家的學王經驗,並沒有使他、當然也不可能使他過渡到再現純粹二王的神韻,他的書風最終建立在唐宋名家學王風範的基礎上,因而實際上是晉法、唐法和宋法的糅合。

相關焦點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王鐸行書集字創作
    王鐸的書法恪守古法,一生勤奮臨池,書法藝術經歷了積累、沉澱和超越三個過程。青年時期,王鐸主要師法二王、鍾繇,能形神兼備,40歲之後,王鐸的書法作品漸入佳境,如行書《題青山莊五律十首冊》用筆清爽,字形雄壯,草書《贈子房公草書卷》,字跡連綿瀟灑,通篇參差錯落,富有韻律美。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期: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與董文敏並稱
    王鐸從小刻苦讀書,入仕後一心效忠朝廷。作為一位朝廷文官,他博學多才,在詩、書、畫各領域藝績卓著,是明末清初藝壇的傑出人物。王鐸崇古而不泥古又能創新,他書法中既有揮斥方遒之勢又有簡靜平和之作,他的繼承與革新的精神值得探究。
  • 「神筆王鐸」 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王鐸博學好古,工於詩文,精於書畫,尤以書法見長,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對日本近世書壇影響較大,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神筆王鐸」之譽。行草宗「羲獻二王」,楷書師法鍾繇,又學顏柳,然多自出胸臆,雄健悠肆,骨力暢達,端正莊重,靈氣俊逸,於時風中另樹一幟。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王鐸重視學習研究古人的筆法奧妙,以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王鐸用筆以「韌性」見長,善於在行筆中增加曲中有折、彎中扭轉。王鐸自我總結:「吾臨帖善於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
  • 邱振中:從黃庭堅開始,人們用行書的筆法來書寫草書
    就書法史而言,草書大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草書的發生到唐代為第一個階段;以後,到林散之之前,為第二個階段;從林散之開始,為第三個階段。(蘇軾語)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草書獲得了一種新的面目,它對於書法史具有重要意義,但置換了前期草書所確立的基礎,人們幾乎再也無法接續前期草書的脈絡。這種狀況一直影響到此後所有人對草書的認識。究心於草書者,即使傑出如王鐸,也未脫出這一大趨勢的影響。
  • 陳佔超:「神筆」王鐸故裡行(散文)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王鐸一生勤學好問、博古通今,他的詩書畫才藝堪稱三絕,在書畫方面造詣高深,尤以書法獨具特色、獨樹一幟,他不但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而且他的草書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的高度,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影響中國書壇400餘年,世稱「神筆王鐸」。
  • 王鐸《求書帖》、《歡呼帖》鑑賞
    第二札《歡呼帖》原為致親家書,寫離別感懷,所謂「沙洲煙棹,漁歌鷗響,此當與我親家平分之矣!逍遙閒遠,得遂此願,萬戶侯所不願封者」云云,亦文人故作超脫之語,王鐸戀戀官場,故不免墮為貳臣。然其文自佳,而其書,尤俊邁韻脫,風神絕世。雖自雲「力柔神瘦」,實自謙之詞,蓋筆底暢達,功力與精神氣魄皆畢現紙墨間,是其晚年精作無疑。
  • 草書的品格——董佩君書法追夢之旅
    他頓悟,草書的形態與書寫,跟他的性格更為契合,也更適合抒發他的個性情感。他由王羲之的《十七帖》開始入手,然後兼習孫過庭《書譜》、懷素《自序帖》、張旭《古詩四帖》等歷代名家的草書法帖。他不但一一悉心臨寫,還常常琢磨草書的各種筆法、墨法及章法等。
  • 顏真卿書法對「二王體系」的構建及影響(第二期)
    以顏真卿為代表的建構之後的「二王體系」和以「二王」為代表的建構之前的「二王體系」在宋代的影響是不同的。「宋人之師顏真卿, 如同唐人之師王羲之。」 這體現了宋人對於這種建構的認同。唐代由於去魏晉未遠, 所見「二王」法帖真跡尤多;唐代帝王的推崇, 特別是唐太宗幾乎以一己之力把王羲之推到了「書聖」的地位, 這就造成了唐代獨尊「大王」的局面。
  • 王鐸草書《擬漢張芝體》
    二、此為王鐸臨漢末張芝的《冠軍帖》。帖上字跡,蒼鬱健舉,筆力渾勁,縱而能斂,有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之妙,是王鐸的臨古精品。 書法家簡介 1、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等。河南孟津人。
  • 書壇美女宗師周慧珺,草書《千字文》欣賞,清新飄逸,秀麗頎長
    在前幾期內容中,我們對周慧珺老師的行書做了一個系統的講解。從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字取法主要是米芾顏真卿以及魏碑,早期的行書主要是米芾參考《周慧珺行書魯迅詩歌》,後期融入顏真卿與魏碑的風格飛沙走石起伏跌宕個人風格強烈。如果初學她可以行書學魯迅詩歌,楷書學她的五言絕句。
  • 王鐸與《汴京南樓》
    鄰居劉玉雪贈送珂羅版王鐸橫幅草書《汴京南樓詩卷》:「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嶽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薛龍春談到,他想做的不單單是王鐸的書法研究,而是以王鐸為中心的文化研究,而這兩本專著,既是某一個學術階段的研究成果,也為將來計劃中的王鐸研究專著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時,薛龍春談到了他所理解的王鐸其人其書,他的王鐸研究的緣起、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計劃。
  • 他天生有6根手指,小楷直追「二王」,草書更是天下無雙!
    可見其天下無雙的草書。他天生有6根手指,一筆小楷精妙無雙,直追「二王」,草書更是天下無雙!他就是祝枝山。祝允明,生於明代中晚期的1641年,亡於嘉靖5年。因為天生一隻手有六根手指,所以自號枝山。祝枝山小楷長卷《東坡記遊卷》祝枝山以小楷與草書聞名於世,明代論小楷水平,有四個人值得稱道,王寵、文徵明、豐坊,還有就是祝枝山了。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黃庭堅推崇「二王」書法,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二王」書法中的篆隸筆意,云:「善學二王之人,需探其本源」,「今之學王書者,知有二王而不求之二王之上,亦未為善學二王者。」「王右軍初學衛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後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於是楷法妙天下。」王羲之借鑑了篆、隸古法,並將圓厚的筆法融入正、行、草書中,才能彪炳百代。
  • 行草書宗「二王」米元章,溫州王客書法
    永嘉陳忠康更是「二王」書風傳承的代表,學院派大咖,造詣極高,而溫州書壇能與陳忠康並駕齊驅的不能不提另一個人:王客。王客,又名王方呈,1976年生於浙江台州,師從邱振中教授,博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王客擅篆刻,書藝、才識俱足,資性瀟逸灑脫,在中青年書藝圈子裡,王客可謂翹楚。
  • 嘆為觀止的武則天真跡草書《升仙太子碑》
    河南洛陽偃師市府店鎮有一座緱山,海拔雖僅308米,卻因相傳曾有西王母在此修練,以及春秋晚期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在此駕鶴升仙而聞名,也由此吸引來了東漢蔡邕、劉向,魏晉時的阮籍,南朝的謝靈運,唐朝的宋之問、李白、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宋時的範仲淹、歐陽修、蘇軾;金人元好問,以及明清時期的劉基、王鐸
  • 書法藝術|古典主義草書最後一曲絕唱——順著《摸魚兒》立軸尋找...
    第二節祝枝山草書變化多端,即使時隔三、四年書寫相同內容,面目也會有變化。清人王澍就曾說:「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書變化百出,不可端倪。」為此,我們不妨比對一下祝枝山書於43歲的草書《前後赤壁賦》、書於48歲的草書《宋玉釣賦》、書於61歲的草書《自書詩卷》、書於63歲的草書《荔枝賦》的區別,以推測這幀《摸魚兒》詞立軸大致的書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