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時令如何清心火、安心神、養心陽、心陰和心血

2021-02-07 有問食經and本元食療



《黃帝內經》關於夏季養生的總綱是:「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個月,天地之氣交通,萬物繁榮茂盛,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人順應天地,養生要做到這幾點:1.夜臥早起;2.無厭於日;3.勿怒;4.若有所愛在外。這幾點其實都是在養心陽。


中醫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陽氣,惡熱;心主喜;心主血脈、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應,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炎熱天氣更易心火旺,如果心火旺盛會引發多方面的不適症狀。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一旦心火旺盛,舌尖會出現明顯的潮紅、口舌生瘡,潰瘍頻發。心火過旺可分為實火、虛火兩種。


實火


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鬱或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而致。


主要表現為反覆口舌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面赤、發熱、舌紅絳苔黃、脈滑數、心煩易怒等症狀。可用黃連、蓮子心等藥物清心瀉火,常用中成藥有導赤丸、黃連上清丸等。


虛火


夏季裡,機體把上一個冬天的儲備都調動出來,陰精往往成了薄弱環節再加上勞累過度,耗傷心之陰血。陰精一旦不足,就容易出現陰虛陽亢,表現為心煩、失眠、易疲勞、形態消瘦、低熱、盜汗、口乾苦、小便黃舌紅、舌苔少、脈細數等症狀。這樣的人需要滋陰清熱。


可用些甘寒或甘涼的藥物,如地黃、麥冬、百合、茅根、蘆根、竹葉等,食物可選擇西瓜、甜瓜、草莓、西紅柿、綠豆等。



具體的方法是:

取大陵(在手掌側的腕橫紋正中)來清熱瀉火。

取太溪(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來滋補腎陰,水生火自滅。

取神門(手掌腕橫紋尺側端處)以安神除煩。

以上穴位以手指按壓即可,連續按壓或者一壓一放均可,每次3分鐘。




心臟分為心陰和心陽,所以養心分養心陰和養心陽兩方面。



心為陽髒,主陽氣,而夏天正是陽氣旺盛的季節,所以很多人認為夏季容易上火,但盲目清火不僅導致症狀更為嚴重,更會傷了自身陽氣。


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陽虛是心氣虛的發展,心氣虛會導致心臟功能減弱,主要特點是心慌心跳、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


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心陽虛者如有因汗多而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或服生脈飲(由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等藥物組成)。


夏季陽氣虛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張仲景的經典方桂枝甘草湯,桂枝10克,甘草5克此方可以養陽滋陰。


養陽的原則是三分養陽,七分補陰。陰補可以昇陽,夏季愛出汗,陰陽要和,必須補津液物質基礎,否則陽大傷陰,要做到陰陽平衡,如果陰虛陽氣虛共生則體虛。此時要降心火補心陰用烏梅,烏梅味酸可以降心火補心陰。酸梅湯,生山楂75克,烏梅50克,甘草6克,加水3升,浸泡12小時(過夜),大火煮開,文火熬煮2小時,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現代人作息規律嚴重紊亂,夜生活豐富,長期熬夜,暗耗肝血,陰血不足心神最先受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增大,易致情緒緊張、壓抑,進而鬱久化熱,擾動心神到了晚上就出現失眠了;因此人們多「心陰常不足,心陽常有餘」,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


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的病證其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幹、失眠、心慌心跳、舌紅、脈細數。尤其是以「心陰虛火旺、火邪擾神」造成的失眠在臨床上比較多見。


治療這種心陰虛引發的失眠主要以「養心陰,清心火、寧心神」為主。推薦五心寧心湯:


五心寧心湯,其組成為:蓮子心、連翹心、竹葉心、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百合、茯苓、生地、夜交藤、遠志、珍珠母、生龍骨等。


方中蓮子心、連翹心、竹葉心、生地為君藥,側重於養心陰,清心火;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遠志養心安神;合歡花、百合、茯苓除煩解鬱、寧心安神;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重鎮潛陽安神。故全方共奏清心火,養心陰,清心火,寧心神之效。


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取麥冬3~5克,酸棗5~10個泡水喝;還可食用冰糖大棗小米粥、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心血虛主要是指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於濡養而出現頭昏腦漲、乏力疲倦、面白無華、唇甲色淡、脈細而弱。

現代人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受傷的太多了,很多人整日山珍海味,可是越是這麼吃,脾胃越受傷,反而營養狀態最差,這就跟如果電腦打開一個文檔沒有問題,可是打開一萬個一定死機一樣,這樣的人,脾胃受傷了,往往血虛。


另外,現代人思慮過度,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賺錢,公司如何發展,如何安頓人際關係,結果消耗心血,導致血虛。


最後,婦女因為有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生理功能,一生中失血的機會很多,如果不懂滋養,則會導致血虛。


夏季養心重在養心血,如果存在以上現象的可以用玉靈膏來補氣血、益心脾,安神益智。方中桂圓性溫味甘,益心脾,補氣血,具有良好有滋養補益作用,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兩者以10:1的配比,於飯鍋上蒸到百次,便可服用,大補氣血,安神益智。



夏季養心重在調整好情緒,心靜自然涼,如果無名火大容易躁動,夏季睡眠時間短睡眠不好,心神不寧,可以用麥冬酸棗茶來養心安神,麥冬5克,酸棗仁5克,沸水衝泡代茶飲,可以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寧心安神斂汗。



夏季出汗多,既要養陽又要養陰還要除溼。如果一個人陽氣足可以除溼,除溼又可以助陽。體內有溼從舌頭判斷,舌面津液多,舌體胖,苔厚膩若白苔厚膩為寒溼相交,舌苔黃色厚膩苔則是溼熱相交所致。溼熱相交在夏季常見。白扁豆可以除溼補陽,健脾燥溼。用白扁豆30克,紅小豆30克,綠豆30克浸泡一小時,一起煮爛食用,每日一次,三豆湯可以祛溼補陽。


溼氣重的人需要用藥物調理,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此方可以除溼利水,振奮陽氣,補氣健脾,鎮守中焦。


穴位除溼健脾足三裡(外膝眼下4指,脛骨旁開一指),豐隆穴(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中點脛骨旁開2指),用拇指腹點按壓穴位,可以常年保健健脾化溼。



心主神明,夏季養心更要重視精神調攝,心動屬陽,而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平衡,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要於善於調節心志,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喜大怒大悲後,致使情緒波動過於劇烈而傷心。


人們要藉助夏天這個散發的季節,把春季的淤滯惱怒的情緒宣洩出去,保持情志條暢,心神和緩。夏季自然界一派繁榮景象,人們喜愛的景色在戶外,應該多到戶外活動,享受大自然美景。如果違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逆之則傷心」,就會損失心氣,秋冬季節容易患病。



夏季的中午11~1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手少陰心經「當班」之時,心經氣血最旺,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中午最熱,氣血充斥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尤其是午飯後,消化道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就更為減少,最易睏乏。而適當的午休,可使心和大腦得到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夏季睡子午覺最養生,分別是在中午和晚上的11點到1點間入睡。在這兩個時辰入睡可助養陰、養陽,使人體趨向「陰陽調和」的健康狀態,緩解夏乏。




食療師】取證課程精彩剪輯



更多精彩剪輯見文末"閱讀原文"


傳承食醫智慧;

回歸健康本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食療師】 小編微信號shiliaoshi





相關焦點

  • 夏季時令如何清心火、養心陽、心神、心陰、心血
    如何護養心陽、心陰、心血、心神心臟分為心陰和心陽,所以養心分養心陰和養心陽兩方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增大,易致情緒緊張、壓抑,進而鬱久化熱,擾動心神到了晚上就出現失眠了;因此人們多「心陰常不足,心陽常有餘」,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的病證。
  • 夏季養生 | 夏季時令如何清心火、養心陽、心神、心陰、心血
    這幾點其實都是在養心陽。中醫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陽氣,惡熱;心主喜;心主血脈、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1、夏季養心的要點是清火、養陰、補氣。清心火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應,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炎熱天氣更易心火旺,如果心火旺盛會引發多方面的不適症狀。
  • 靜心,清心,養心
    清心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水在不斷的沉澱自己,人之所以活得通透,那是因為心很乾淨。清心,就是為了讓心保持乾淨,將心中的雜質和垃圾剔除,該放的放,該忘的忘。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有不少人,喜歡把一些爛人爛事放在心裡,結果折磨著自己,糟糕著心情,破壞了生活的美好。
  • 夏季養心,就是養命!從早到晚這樣做,護心又安神!配上一碗粥效果更好
    上班族和一些實在睡不著的人,則可以選擇閉目冥想,養心效果同樣很不錯。鉀是人體生長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對保持健全的神經系統和調節心臟節律非常重要。但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多,隨汗液流失的鉀要比其他季節更多一些,所以四季中夏季最容易缺鉀。
  • 「水中靈芝」——蓮子,立夏養心之佳品
    養心靜心,健脾化溼立夏之後,天氣轉熱。《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屬火,主血脈,藏神。夏季心陽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很多人容易出現頭痛、失眠、煩躁、精神萎靡等心神不寧症狀。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小棗、蓮子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中醫認為溼為夏之主氣,夏季補養還需健脾利溼,開胃消食。
  • 天王補心丹,養血養心,治心悸心煩失眠,和酸棗仁湯有什麼區別?
    方中使用大量的生地入心腎經,滋陰清熱,水養起來了,火自然就滅了。玄參、天冬、麥冬助生地滋陰清熱。其中玄參、天冬入腎經,壯水制火,使腎水上升滋養心臟,心火就不會亢盛。麥冬入心經,甘寒清潤,滋心陰,清心熱。
  • 夏季養生,貴在養心,別做「傷心」事!
    掌握四招養心大法1、靜坐、站樁養心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患病的人最忌煩躁,越是煩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臟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復。求醫改變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復的關鍵。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怡情養心心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養心。
  • 送你5道養心方護好心肺脾
    可見養陰和養陽同樣重要。那麼,在夏至過後的後半個夏天,該如何給寶寶做好保健呢?養心,養心,養心夏至寶寶流汗多,要養心肺、補陰津夏主心,四季中夏天屬火。有家長問:這是不是寶寶易上火的意思?中醫理解的 " 熱氣上火 " 分很多種,夏天的暑熱主要影響的是人的心火。暑易入心。
  • 夏季養心去火的5種食物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睏倦煩躁和悶熱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靜,做到神清氣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內生,注意養心,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按照五行歸屬,夏季和心屬性均為火,所以夏季是養心的好時候。那麼夏季養心吃什麼好呢?
  • 夏至始,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這些秘訣一定要知道!
    夏至如何養生呢?從中醫來分析,夏至養生,一定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內經》明確地講:「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汗為心之液。夏季多汗,汗多則傷心。夏至時節,一定要重視養心。夏至時節,天氣炎熱,出汗量大大增多。
  • 夏養心神——西洋參紅棗茶
    養心堪稱中醫養生的至高境界。《黃帝內經》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見,養心是調養五臟的重中之重。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性寒涼,歸心、肺、腎經,在清心火的同時還有顯著的滋陰功效,可以及時補充出汗過多造成的陰液虧損,緩解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的症狀,因此特別適合夏季使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對於心力衰竭的病人,西洋參能夠顯著提高其心臟供血能力,改善心功能。
  • 陰陵泉、百會、印堂,夏季養心「三劍客」!
    這是因為四季當中夏季屬火兒,火氣通於心,火性為陽,所以夏季的炎熱最容易幹擾人的心神,使人心神不寧,引起心煩,而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從而加重心臟的負擔。這也就是為什麼夏季很多心臟病症會多發和加重的原因,因此我們才一再強調夏季是養心的重點季節。而夏季養心,有三個穴位不可不提,那就是陰陵泉穴、。
  • 夏季養心——讓你永遠年輕的五穀養生糊
    夏季人體躁熱特別容易心煩意亂,加之夏屬火與心臟相應,所以夏季養生要以養「心」為先。
  • 【杏林之聲】夏季「養心」防病如何做?聽聽中醫專家怎麼說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自然界和人是互相感應的。一年四季之中每個季節都對應不同的臟腑,例如春季時令特點多風,對應人的肝臟,夏季炎熱,陽氣最盛,對應人的心臟,秋天對應人體的肺臟,而冬天則對應人的腎臟。
  • 能養心安神的兩個部位:胳肢窩、手掌根
    若心氣不足,心血虧損,面部供血不足,皮膚得不到滋養,面色就會蒼白無華,甚至枯槁。有以下的這些症狀,就說明您需要養心了: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面色蒼白、萎黃不澤、面色發紅、面色灰暗、唇青舌紫,兩目無光、興致索然等。
  • 清心又安神,這款瀉火解毒的茶飲喝起來!
    天氣漸熱,廣東人民深深地感受到一波強勁的熱潮,為了配合疫情防控,避免聚集,宅家避暑成為大家首選的度假方式。
  • 一杯三葉茶,養心清暑瀉火,專治夏日各種"不服"
    中醫認為,午睡是養心好方法,在中午陽氣偏盛的時候,需要休息來養陰,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不過,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半小時到一個小時足夠。隨著北京疫情的升溫,本周末夏至的到來也將迎來新一輪的氣溫飆升。俗話說「夏季暑溼,適宜清補」。許多童鞋在潮熱的環境下,出現茶飯不思、食欲不振的狀況,於是在食物的選擇上以蔬菜瓜果為主。
  • 岐黃學社|夏季養心,別忽略掉這些食物哦!
    中醫講夏季養心,那麼,適合夏天的食物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適合立夏甚至整個夏天的食物。夏季養心可以推薦閱讀這個哦!點擊下方養心之道,直接了解養心的健康知識。養心之道,心開竅於舌,保養心血管別忘記苦味!
  • 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穴,養心安神助眠
    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靈道、通裡,陰郄都在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寓意為手少陰心經所行之路徑,以醒神、安神、斂神為主要特性。心藏神,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神門為神的門戶,是寧心安神穴位中的最佳選擇。《景嶽全書》記載:「蓋寐本乎神,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強調了睡眠與神的關係,所以神門穴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居家安神助眠的「小能手」。遇到失眠,該如何讓這個「小能手」幫助我們「養心安神助眠」呢?
  • 養生食間 | 夏季需養心,安神用此湯~
    這個夏季啊,在五行裡屬火,一到夏季,心火旺盛,就會開始情緒煩躁,心神不寧,這煩心事兒一多,是心也靜不下來,覺也睡不好!人體消耗大了,還特別容易疲倦、犯困。天兒一熱,就愛出汗,汗出得多了,還會導致體內津液損傷,從而傷陰。中醫講「汗為心液」,因此,夏季養心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