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記憶的載體
上海開了兩家紐約披薩店
「啊,這就是紐約的味道。」
這是喜北(restaurant_hunter)的第124篇文章
今天的文末福利,是和喜北北一起
吃🍕🍕🍕🍕🍕🍕🍕🍕🍕🍕🍕
紐約那些讓人一往情深的食物,大都來自外埠:猶太人的Bagel,墨西哥阿媽的手工Taco,中東的鷹嘴豆泥Hummus,希臘的Gyro卷,哦,還有博物館門前53街大排長龍的The Halal Guys,紐約版黃燜雞米飯。
最有名的一樣,我卻很少想它。
它的名字,叫New York Pizza。
紐約披薩,師承那不勒斯,一樣的標誌性脆餅底,卻大得多,通常可以到16至18英寸,也薄得多。最好賣的芝士口味,就是餅底上刷一圈番茄醬,撒點Cheese進爐烤,熟了以後,點點茄醬從白色的芝士裡滲出來,香膩適口。大約也是因為當年的新移民囊中羞澀,不僅肉食是奢侈,連香草、大蒜什麼的都一併省了算了。
據說,世界上第一個按片賣Pizza的(Pizza by the Slice),是紐約小義大利的披薩店Lombardi's。廚師突發奇想,把塗滿芝士和番茄醬的大圓餅,裁成片出售,掀起了一場不小的披薩革命:買不起整個披薩,也可以買一片,還不用刀叉,手一抓就能吃!
@serious eats
吃這披薩,姿勢大有講究,又薄又大一片,一不留神就掉餡兒,所以必要捏著兩頭,對摺起來往嘴裡送。下面兩張圖,羅伯茨阿姨的吃法太文雅、太上東區,高司令這個加拿大人,才得到了點!
多虧了這一片片披薩,餵飽了一代代窮苦勞工,亦撫慰了無數異鄉人難解的鄉愁。
Mott街和Spring街角的Lombardi's
住紐約的時候,沒少路過這間100多歲的Lombardi's。只不過如今店門口大排長龍的,多是來朝聖的外國觀光客,看了天花亂墜的旅遊書,一心來尋最古早、最正宗的紐約披薩。
指著每月支票交房租的本地朋友,常常光顧「1美元」或「99分」披薩店,店如其名,一片pizza一美元:
@new york times
這種路邊披薩店,鬧市區裡每走幾步就能看見一家,隔著一條街都能聞見味兒,走近了一瞧,窗前寫著Pizza字樣的霓虹燈常亮不熄,掀開店門,撲面而來老大一股油濠氣,裝修毫不講究,店內靠牆一溜兒擱板,再隨意置幾張高腳桌,立著兀自吃完,抹抹嘴巴走人。
剛出爐的滾熱披薩,手腳麻利的店員用小滾輪刀切成八瓣兒,撂起一塊盛在白色圓紙盤裡,底下墊一張紙巾遞給你,撒上辣椒碎,準備開吃!
因為便宜,用料上不如正經披薩店那麼講究,但作果腹之用,無可厚非。
最便宜的是經典款的番茄醬芝士,加Pepperoni香腸的款,馬上價格翻倍,財大氣粗漲到2美元!而最受歡迎的套餐,2塊7毛5,包含一罐汽水和兩張經典芝士披薩,月底手頭拮据時,一頓午飯就這麼解決了,比Chinatown裡的四菜一湯都便宜一半。
日常生活裡的pizza店都是路邊攤,是解決溫飽的口糧,是紐約人的千裡香。
至於營養麼,就算高級一點的店用料健康些,熱量上也八九不離十。很多人吃披薩,和炸雞一樣,就是為了一口爽:朋友聚會,失戀一個人,上課來不及隨便搭一口,它總在那裡,等你去吃。
沒有什麼是一頓Pizza解決不了的。
我的路邊披薩店記憶,大多和酒有關。半夜的14街1大道,兩點鐘的字母城(Alphabet City),連同一群喝得醉醺醺的同事朋友,魚貫晃進燈光刺眼的24小時披薩店,傻笑著囫圇下肚;翌日醒來,細節煙消雲散,只記得吃過宵夜,免去宿醉苦惱。
紐約披薩勢力圖
還有一種本地人常去的店,和紐約披薩這種風格就沒多大關係了。布魯克林Bushwick那間聲名遠揚的Roberta's,算是紐約本土創新派,餡料奇葩,動輒排上兩三個小時隊,天熱的時候在院子裡喝個啤酒等個位,也算是體驗生活。
Roberta's
在小義大利和Nolita,路過那麼多次Lombardi's卻一次都沒進去過,廣受好評的Rubirosa,吃過無感,倒是名不見經傳的Emporio,有出色的木炭火爐那不勒斯披薩和美味的手工意面;如果你屬意新派又時髦的披薩,不如試試Marta,但嚴格來說,也無法被歸類為傳統的紐約披薩,9寸的單人披薩打一個蛋,作為Brunch醒酒,簡直無懈可擊。
吃來吃去,吃到最後,記憶都模糊。回上海之後,饞過Bagel,瘋狂尋過Hummus,卻一次都沒想過紐約的披薩。
也許是因為,我從來沒把紐約的披薩放在心上。
紐約的披薩,是這座城市從未停歇的背景音樂,像一個永遠不會離開的「備胎」,庸庸碌碌,無甚特殊,使勁看幾眼都記不住長相。
卻也正是這樣一張披薩,一口咬在嘴裡,不由得失聲講出「啊,這就是紐約的味道」,繼而回憶洶湧,讓我大半夜的對著電腦掏心掏肺。😂
如果你也懷念紐約,不如我們一起去吃披薩?
J o e ' s P i z z a
吳江路281號
在紐約Pizza版圖裡,營業四十載的家族式披薩店Joe's Pizza,是格林威治村(Greenwhich Village)一面屹立不倒的大旗,如今已經傳到了第三代。
四十年後,家族終於在第三代傳人的手裡,開始了海外擴張。第一站,就是上海。
格林威治村與西村交界的Joe's Pizza
上海的這家店,算是正宗紐約舶來,市口極好,就在吳江路茂名北路路口,坐鎮三條地鐵之上,再加上周邊的寫字樓,絕對不擔心披薩賣不動;與同樣來自美國的連鎖三明治快餐Subway做鄰居,也是很巧。
生意也是很會做,照片牆這種傳統營銷手段,中西老字號都愛用,也極具說服力。營業臺上吊兩塊電視,配了字幕滾動播放宣傳片。
片子不長,講的是小哥把老店開去了自己住的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故事,看完還挺感動。
哦對了,當天小哥也在店裡噠。
最有趣的,莫過於有幾個外國人在做披薩。這樣的光景,在常住人口一半外國人的法租界並不鮮見,放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市井街口,卻平添了一絲異域風情。
紐約風十足的鐵格子窗外,時有路過的上海市民,好奇望一望這幾個外國人,一本正經地搗鼓這種他們耳熟能詳的外國大餅。
菜單簡單粗暴,一片Pizza的價格22至35不等,基本和紐約持平。酒水方面,因為Goose Island的精釀啤酒吧就在附近,還特別提供鵝島三種口味的精釀。
要了經典款、Pepperoni 以及一個中文講很好(也很帥)的老外大哥力推的菠菜Ricotta白雪。
經典款和香腸款,焦邊誘人,餅底捏起來很硬,友人各咬了一口就撂下了,理由是「餡兒不夠多,餅底太幹。」
與之相對的,是一口接一口吃到停不下來的我。
一定要對摺
咬下去第一口,心裡就咯噔了一下。
隨著酥脆乾爽的餅底和芝士,在口中慢慢化開的,就是那種久違的、屬於凌晨紐約的夜宵氣息。
「Oh fuck...」
是啊,也許這餅底太幹、太硬,餡料也放得不夠慷慨,但這的的確確,就是紐約披薩才有的味道。
加之頭頂明晃晃的燈光,開放式廚房裡忙碌的身影,耳畔縈繞的美國老歌,特定的味道、口感、光線、氣味觸發一連串回憶,腦中閃過無數片段與光影,令人措手不及。
這塊我根本沒有懷念過的pizza裡,竟藏著一整個紐約。
這張照片後面朝我們看了一眼的,就是三代目店主
菠菜並不推薦,整體調味過淡,烤菠菜沒有香氣,Ricotta Cheese太水,導致整個餅底都快塌了。
這其中,餅底當然是關鍵,柔韌、酥脆、有嚼勁(以及,幹……),是深埋記憶裡最道地的紐約披薩。放多少水,麵團怎樣摔(Toss)到位,看似簡單,卻也要多年功夫。廚房裡有一位墨西哥裔模樣的光頭小哥,眼神發亮,皮膚黝黑,一看就是店主從紐約帶過來的廚子。
要知道,紐約最好的披薩師傅,絕對不是義大利人,是墨西哥人。
離開的時候,他來推門,我告訴他:
「這披薩,和我在紐約吃過的,一模一樣。」
H o m e s l i c e
巨鹿路158號
知道這家Homeslice,是通過一位我篤信的廚師友人。
「25塊可能有點貴,但料特別足,真的值得一試。」
探店的當晚,在餐廳裡遇到了採訪過的Beef & Liberty新任總廚Uwe Opocensky,對此地的Pizza,自詡Pizza黨的他,亦是舉雙手推薦。
比起Joe's,這家店的裝修可時髦多了。設計師選用了按顏色標註的紐約地鐵線路圖作為裝修靈感,店門仿造紐約Astor Place地鐵站外形,仔細看看,還真有那麼點意思~ (插句題外話,很多人是按顏色來記的,黃線、橙線、藍線等,我是按字母記的,NQR、BDFM、ACE……估計這裡面也有很多思維習慣的差異吧~)
連海報都是模仿紐約地鐵裡的維修告示 :D
雖然是家紐約風格的披薩店,但老闆卻來自英國,在上海也算是小有名氣的餐飲業者。相較南京西路的繁華路段,慧公館旁的大同坊下沉式廣場,恐怕要差了幾個段位,這家店基本上就是要靠自己了。老闆準備與Sherpa's一類的外賣服務進行合作,也寄希望於對面早先開張的JZ爵士俱樂部,能夠提升這一地段的人氣。
Pizza價格方面,比之前的Joe's便宜約10%。而包括葡萄酒和幾款經典義大利開胃雞尾酒(Negroni、Spritz、Americano)的、均價在40元左右的實惠酒單,加之相對更舒適的環境與氛圍,只要再來一盆好吃的沙拉,我其實還挺願意在這家店裡待上一會兒的。
用餐過程中,也不時有老外推門來買整隻Pizza;不過因為只有一位廚師(Joe's有兩位),Pizza的製作時間會稍長。
對了,酒不錯喝。
面相清奇、眉心有一點痣的廚師Rock來自中國,做起Pizza來卻絕對不含糊。摔拉捶打,很是地道,而且聽說他竟是自學成才,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
同樣選了三款披薩,White,Meat,Sausage,白底Pizza(White)尤其驚豔,除了常規的水牛芝士,還加入了Ricotta乳清芝士和提香的帕瑪森芝士,滋味豐富且濃鬱。廚師表示,他們嘗試自己做大部分的原材料,包括香腸。
就餅底而言,這兩家在韌勁上不相上下,Homeslice比Joe's更薄,也更油一些,入口不幹,一人吃下一整片,也不會覺得咬肌鍛鍊過頭。😂 餡料方面,調味更重,用料也更豐富,這都是有目共睹的。
同行的友人上海女郎,顯然非常偏愛這一家。差不多每一款都吃掉了一小半,剩下扔給我。
我也很愛他家的幹辣椒罐子,非常可愛!
其實本來還想再吃一塊蘑菇味,結果朋友終於受不了油濠氣(Pizza店無可避免的最大問題),拽著我跑路了。
最近上海的其他媒體,似乎也很熱衷將Joe's和Homeslice放在一起做對比。
我做了個小問卷,找了幾個兩家都去吃過的朋友,問問他們對這兩家店的看法。其中沒有在紐約生活過的朋友,大多認為Homeslice更加正點(餡料足、用料上乘、整體更香),但凡紐約生活過的人而言,更容易對Joe's念念不忘,雖然它給人的整體感覺,有點糙。
必須承認,大部分時候,吃東西也是一件主觀的事情。在很多情況下,其實並不存在絕對的孰優孰劣。口味上,我也同意Homeslice更勝一籌,但身體卻也很誠實地告訴我,Joe's的披薩裡,有一味不可取代的佐料,叫「紐約」。
好 啦 其 實 我 還 想 問 你
有沒有一種特定食物,回憶滿滿,讓你難以忘懷?
從今天的留言裡,我會選5位朋友
春暖花開了,我請你吃個Pizza吧
文/喜北肉豆蔻
圖/喜北、網絡
一起吃披薩/上海女郎
後臺回復合集,可以看到這個公眾號所有的文章~
往期熱門文章,點擊可讀
文華東方總廚辭職賣漢堡
馬爹利家的「富九代」:如果不種田,我想去當氣象預報員
Taco Bell這麼努力,墨西哥菜會火嗎?
一面春風 | 鄧記 | 鄧師傅魚湯 | 井福日料
半島酒店 Sir Elly's | 璞麗酒店 Phenix
Joel Robuchon | Jean Georges | Napa
上海美式甜點 | 上海吃「紐約四大金剛」Bagel
上海風景咖啡 | 東京風景咖啡 | 紐約好玩咖啡
買醉臺北 | 買醉東京 | 買醉香港 | 臺北遊記
櫻花馬天尼 | 求婚「套路酒」
👇 我這麼好玩,快來和我做朋友!👏
我是喜北,吃飯作得要死
吃到好吃的,眼睛會放光
心思活絡,有事後臺勾搭
Instagram: mightyminiboom
微博 & 豆瓣: @喜北肉豆蔻
點評 @喜北小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