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當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等專家就社會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解答。

  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眾多專家表示,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豔華表示,從長徵五號成功發射,到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

  胡浩表示,對整個工程來講,嫦娥五號的突破還有很多——首次使用長徵五號作為發射平臺,帶動了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建立深空測控網,使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布局,支撐整個任務完成。可以說,探月工程系統地帶動了我國航天科技的整體發展。

  多措並舉確保安全可靠

  如何保障安全生產、安全著陸等一直是公眾最為關心的話題。對此,楊保華表示,在長徵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識別和控制各類風險。

  據介紹,工程技術人員在研製初期進行了大量仿真計算,以此吃透技術、摸透產品。同時,為保障關鍵部件的製造,工作人員在生產及可檢可測過程中,會對相關產品進行逐項檢測,比對參數,嚴把產品質量關。

  同時,充分的地面驗證是航天保成功的有效措施。據悉,由於存在天地的差異,所以在地面要創造一切條件,模擬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各個過程,驗證設計正確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天地差異外,還存在地月的差異,因此在嫦娥五號研製過程中,除了常規驗證天地差異、地面驗證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地月差異的模擬試驗,這些試驗有效支撐了後續飛行。

  此外,繼承此前的成功經驗是保證航天高可靠性的重要途徑。在嫦娥五號研製之初,就確定了要充分繼承中國航天已有技術和成熟產品,如嫦娥五號環月飛行,就是繼承了探月一期「繞」的技術,嫦娥五號軟著陸月面,就繼承了探月二期「落」的技術,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繼承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技術,在繼承中有簡化也有創新。

  願與國際合作進行月壤研究

  目前,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成功採樣回來的國家,採回的月球樣品非常珍貴,該如何研究利用?對此,李春來表示,將妥善存儲採回的月球樣品,「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未來將會開展長期、系統的研究工作,包括月球樣品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分、礦物特點等方面,希望能夠深化人類對月球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李春來說。

  「為了做好月球樣品的管理工作和數據共享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專門印發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和後續管理政策。後續會跟國內有關科技部門,共同向國際同行發出徵集月球樣品分析的相關方案,同時也會組織國內外相關科學家,對方案進行遴選,開展一些成果的共享,共同研究。」許洪亮表示,月球樣品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國願意以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方式跟國際同行開展合作。

  在發布會上,吳豔華還透露,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按照預定計劃,將於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此外,我國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在備受矚目的載人航天方面,我國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核心艙、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和四艘載人飛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任務完成過半,奠定深空探測基礎
    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6日凌晨順利完成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安全轉移樣品容器。6日凌晨5時42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上升器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完成月軌無人交會對接,全程三個半小時,這是中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隨後在6時12分,上升器中的月壤樣品容器也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其後,嫦娥五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擇機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
  • 嫦娥五號開啟探月新徵程 未來深空探測將面臨哪些考驗?
    央廣網文昌11月2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媚苗 孫永李子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1月24日凌晨,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嫦娥五號探測器本次任務是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把月壤或月巖等寶貴樣品帶回地球,以供開展科學研究。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人類44年來再獲月球樣品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張航文)創造五項「中國首次」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11月24日長徵五號準時並成功發射,12月17日再入返回、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轉入科學研究的新階段。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獲獎之後,於登雲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嫦娥四號工程所獲得的工程與科研意義,並前瞻了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據他介紹,嫦娥五號技術方案最大亮點,是在月球軌道自主進行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做一定的技術驗證。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屬於全球首次。
  • 「嫦娥五號」九天攬月!為什麼這次更令人沸騰?
    圖片來自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11月24日4時30分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有哪些不同?2004年1月,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工程規劃為三期,簡稱「繞、落、回」,也就是繞月探測、月面探測、月球自動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首次」,中國探月六戰六捷 十年磨劍,載譽歸來。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相伴了十年之久。「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嫦娥五號探月取樣成功歸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次重大飛躍,其創造了五項中國之首,本文對嫦娥五號「籌備、發射、探月、第二次軌道修正、第一次近月制動、第二次近月制動、組合體分離、著陸月面、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與月地轉移、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著陸地球」整個過程的十三個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嫦娥五號帶回的「土特產」怎麼用?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木星系探測等任務將陸續實施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同時,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實驗室|深空探測|月球...
    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為確保嫦娥五號圓滿落月返回提供技術支撐。王徵,現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所導航總體技術研究室主任設計師。γ關機敏感器研製團隊技術負責人。2.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航天科工「γ指令員」立功當嫦娥五號從環月飛行轉到月面著陸工作階段時,通過開啟發動機控制自身向月球緩慢下降,隨著落月過程的開始,置於嫦娥五號底部的γ關機敏感器便實時測量嫦娥五號與月面的距離。當γ關機敏感器探測到距月面不到5米高度時,發出關機指令關閉軌控和姿控發動機。
  • 辛苦了,嫦娥五號,歡迎回家!
    當看到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非常激動,他為嫦娥「五妹」的表現打了100分。葉培建今年75歲了,但年齡並不妨礙他在嫦娥「五妹」月球之行的20多天裡日夜陪伴、密切關注。葉培建說,我國無人探月起步較晚,設計嫦娥五號的時候,就考慮要將水平提得高一些,也要為今後的載人登月奠定基礎、摸索技術。
  • 「胖五」送「嫦五」 「奔月」採樣去|我國首次,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胖五」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首個月面採樣返回任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為後續月球及深空探測等任務奠定科學和工程基礎。
  • 中國電科以技術創新支撐「嫦娥五號」奔月挖礦
    中國日報11月25日電(記者 趙磊)昨天清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承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拔地而起,開啟我國首次月球取樣返回任務,將在23天後帶回月球上的「第一抔土」,供科學研究。此次的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創中國5項首次!中國探月絕非是「面子工程」
    圖為中國探月工程闊別了十多天,嫦娥五號經歷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了地球,38萬公裡漫漫長途,她的一舉一動都深深牽掛著每一個國人的心。隨著此次探月工程進入了尾聲,也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成功完成,中國探月前景遼闊,那你知道嫦娥五號創造了哪些奇蹟呢?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知識分子》特邀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撰文,為讀者朋友們詳解中國探月工程的來龍去脈。整個工程規劃貫徹 「有所為、有所不為」 的方針,選擇有限目標,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力求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持續發展,為深空探測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 歷時23天,嫦娥五號闖過了幾道關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實時監控畫面顯示,返回艙已穩穩落地。
  • 嫦娥凱旋,光明時刻——熱烈慶祝嫦娥五號月球採樣歸來!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光明乳業作為中國探月工程戰略夥伴,中國探月工程質量保障對標合作企業,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官方保障補給,熱烈祝賀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凱旋歸來!
  •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和數據,會跟美國NASA分享嗎?
    目前,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 嫦娥五號在月球挖的2KG土為啥這麼重要
    離別10多天,嫦娥五號踏上了回家之旅!如果一切順利,嫦娥五號將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地球。不要小看這個數字,約2000克的目標決定了中國探月的分量,折射出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高度。接下來,讓我們回顧嫦娥五號的探月之旅,聽聽專家給咱們分析嫦娥五號挖的土為啥這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