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當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等專家就社會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解答。
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眾多專家表示,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豔華表示,從長徵五號成功發射,到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
胡浩表示,對整個工程來講,嫦娥五號的突破還有很多——首次使用長徵五號作為發射平臺,帶動了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建立深空測控網,使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布局,支撐整個任務完成。可以說,探月工程系統地帶動了我國航天科技的整體發展。
多措並舉確保安全可靠
如何保障安全生產、安全著陸等一直是公眾最為關心的話題。對此,楊保華表示,在長徵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識別和控制各類風險。
據介紹,工程技術人員在研製初期進行了大量仿真計算,以此吃透技術、摸透產品。同時,為保障關鍵部件的製造,工作人員在生產及可檢可測過程中,會對相關產品進行逐項檢測,比對參數,嚴把產品質量關。
同時,充分的地面驗證是航天保成功的有效措施。據悉,由於存在天地的差異,所以在地面要創造一切條件,模擬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各個過程,驗證設計正確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天地差異外,還存在地月的差異,因此在嫦娥五號研製過程中,除了常規驗證天地差異、地面驗證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地月差異的模擬試驗,這些試驗有效支撐了後續飛行。
此外,繼承此前的成功經驗是保證航天高可靠性的重要途徑。在嫦娥五號研製之初,就確定了要充分繼承中國航天已有技術和成熟產品,如嫦娥五號環月飛行,就是繼承了探月一期「繞」的技術,嫦娥五號軟著陸月面,就繼承了探月二期「落」的技術,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繼承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技術,在繼承中有簡化也有創新。
願與國際合作進行月壤研究
目前,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成功採樣回來的國家,採回的月球樣品非常珍貴,該如何研究利用?對此,李春來表示,將妥善存儲採回的月球樣品,「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未來將會開展長期、系統的研究工作,包括月球樣品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分、礦物特點等方面,希望能夠深化人類對月球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李春來說。
「為了做好月球樣品的管理工作和數據共享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專門印發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和後續管理政策。後續會跟國內有關科技部門,共同向國際同行發出徵集月球樣品分析的相關方案,同時也會組織國內外相關科學家,對方案進行遴選,開展一些成果的共享,共同研究。」許洪亮表示,月球樣品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國願意以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方式跟國際同行開展合作。
在發布會上,吳豔華還透露,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按照預定計劃,將於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此外,我國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在備受矚目的載人航天方面,我國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核心艙、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和四艘載人飛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