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慈禧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向列強宣戰,但是問題中所謂的「宣戰詔書」確實存在,只是發出去的時候是僅限於清廷內部傳閱,並未公開於世,所以說,沒有公開的「宣戰」算什麼宣戰呢?
既然有人問,就給大家把這份詔書找來了,此詔書內容出自清末時期刑部主事湖南人李希聖所著的《庚子國變記》,這部著作記敘了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清政府政策的演變、以及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和慈禧太后的西逃後迴鑾等史實,可信度極強,有很高的的史料價值,可以參考。
詔書內容如下:
五月二十五曰,下詔宣戰,軍機章京連文衝筆也。詔曰:「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曰甚一曰,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曰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曰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平曰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祗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塊雌雄。連曰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曰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茂賞,獎勵忠勳。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
以上就是詔書全文,是以光緒皇帝口吻發布的,我看了很多遍,也沒有找到清廷向列強宣戰的明確話語,此詔書全篇內容含糊不清,話說的模稜兩可,如果非要說清廷宣戰了,那只有這句「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塊雌雄。」尚可算作宣戰吧。
既然要宣戰,首先要有宣戰的對象吧,可這詔書隻字未提啊,光說自己挨欺負的事情了,挨完揍要反抗這沒問題,可是總要有個反抗的目標吧,所謂向11國宣戰,這11國都是誰也沒說啊,我們愛國沒毛病,但是絕不能瞎愛,清廷軟弱這是鐵定的,不要斷章取義說清廷宣戰的事情了,真的是太丟人,太上火啊!
朋友們請仔細看看這通篇內容,從其行文和稱呼措辭上來看,這根本就不是對列強說的,而是對清朝的臣子和百姓所說,比如「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茂賞,獎勵忠勳。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這話實則就是朝廷激勵大清軍民的動員令,賞罰都說的清清楚楚,如果是宣戰的話,沒必要告訴敵人這些內容吧。
而且這個詔書根本就沒有發布天下,只是內部傳閱到各地督撫而已,而且由於當時戰事頗緊,甚至很多邊遠地區的督撫都沒看到過這個內容,從本質上這是一篇「諭旨」而不是宣戰詔書。
當時的清朝已經存在報刊了,如果是宣戰,必然會在各報刊中找尋到歷史的痕跡,很顯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報刊,都沒有報導過宣戰的事情,我們就不要意淫了,晚清的政權真的很慫,他們再也不是康熙大帝時期所向披靡的八旗了,他們只會槍口對內,給慈禧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對列強動手。
所以,很多人說慈禧在庚子年的時候敢於向列強宣戰,真的是太荒謬了!
慈禧為什麼支持義和團,絕不是因為慈禧腦洞大開要蕩平四夷,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慈禧同光緒之間的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眾所周知,慈禧就一個兒子同治,但是同治短命還沒留下子嗣。
為了繼續掌權,慈禧就立了光緒為帝,從輩分上光緒是同治的堂弟,所以慈禧只大了他一個輩分,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要是立一個同治的晚輩,慈禧就不能垂簾聽政了,而且光緒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說從血緣上來看,光緒還是慈禧的親外甥,有了這層關係,慈禧依然可以大權在握。
但是光緒長大之後,漸漸地看清楚了慈禧的本來面目,他想做中興之君,想要改革,而且光緒的思想是偏西化的,這絕對是犯了慈禧的大忌,慈禧就沒想過富國強兵,她想要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所以奕之流是絕對要受到打擊的,而在庚子年前後,由於之前的戊戌變法失敗,支持維新派的光緒帝早已被軟禁多時,而慈禧那時候已經下定決心要給清王朝在換一個皇帝,當時的候選人就是大阿哥,就在權力的鬥爭已經馬上就要見分曉的時候,那些外國公使們卻擁護光緒。
慈禧不敢得罪外國人,但是心裏面非常恨啊,恨得不是外國人侵略國家,而是恨他們支持光緒。
因為光緒是反對開戰的,而當外國公使們不斷地給慈禧施加壓力,唯恐權力丟失的慈禧,就默許了義和團運動,她希望借義和團的力量來打壓外國人,可是沒想到一下子玩大了,引來了八國聯軍,最終自己狼狽而逃。
八國聯軍進了紫禁城,光緒其實是很英勇的,光緒向慈禧請願表示願意留下來同他們談判,但是慈禧卻已光緒作為皇帝萬一受辱有傷國體為由不讓他留下,好像慈禧說的也有點道理,其實呢,她並不在乎國家的臉面,她是怕光緒留下來得到外國人的支持,自己將來回不去紫禁城了,滿滿都是套路。
當時這道諭旨傳達到各省督撫手裡的時候,他們想到的不是進京勤王,而是先要自保!其中李鴻章和張之洞當時就明確認為這道旨意是胡亂下的,所以不予支持,他們的說辭是慈禧受到了義和團的脅迫,所以直接就抗命了。
而李鴻章等一眾疆臣不但不去勤王,反而搞起了「東南互保」,東南指的是東南部各省,互保就是他們之間堅決執行避戰策略,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當然這事並沒有形成書面上的記錄,但是從實際行動中此事已經完成,為什麼要說這個東南互保呢?原因很簡單,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皇家命令下屬,下屬必須要執行,無論是對是錯,但是此時的各省督撫竟然敢於抗命不執行皇家命令。
這證明了清王朝實際上的控制力已經逐漸衰亡了,這事要放在道光之前直接就斬立決了,可是現在慈禧連各省的督撫都控制不了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慈禧那道所謂的「宣戰詔書」也是不復存在的。
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吹捧李鴻章,我們好好想想吧,國家有難之際,李鴻章連動都不動一下,他對國家有什麼功勞可言,他只會對內鎮壓,對外奴言,他的洋務運動也是一個失敗的運動,有什麼好吹噓的,有人喜歡拿他同左宗棠相比,要我說,李鴻章根本就不配同左宗棠相提並論,因為左宗棠才是晚清真正的忠臣,同樣他也是民族英雄,只可惜左宗棠沒活到庚子年,要是他在,尚可一戰!
尾語:
慈禧希望通過義和團來鞏固自己的權力,但是卻引來大禍,慈禧在逃跑的時候又下了一道「罪己詔」,同樣是以光緒的名義,在這個詔書中,慈禧對上一個詔書進行了充分總結,總而言之就是向列強賠禮道歉,奴顏通篇啊!
如果慈禧真的宣戰了,我們可以少罵她兩句,但是她真的沒宣戰,所以她的一生中沒有任何亮點,禍國殃民說的就是她!
雖然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有了慈禧,絕對是加快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