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生老死而憂惱,身心所興有眾苦;
欲得濟度不復還,學修行道莫有厭。
印度·僧伽羅剎·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其修行者欲求寂,當知安般出入息;
無有二瑕曉四事,當有奇特十六變。
何謂二瑕?
數息或長、或短,是為二瑕。捐是二事。於是頌曰:
數息設長短,顛倒無次第;是安般守意,棄捐無二瑕。
何謂四事?
一謂、數息;二謂、相隨;
三謂、止觀、四謂、還淨。
於是頌曰:
當以數息及相隨,則觀世間諸萬物;
還淨之行制其心,以四事宜而定意。
何謂十六特勝?
數息長則知、數息短亦知、息動身則知、
息和釋即知、遭喜悅則知、遇安則知、
心所趣即知、心柔順則知、心所覺即知、
心歡喜則知、心伏即知、心解脫即知、
見無常則知、若無欲則知、觀寂然即知、
見道趣即知,是為數息十六特勝。
於是頌曰:
別知數息之長短,能了喘息動身時;
和解其行而定體,歡悅如是所更樂。
曉安則為六,志行號曰七;而令心和解,身行名曰八。
其意所覺了,因是得歡喜;制伏心令定,自在令順行。
無常諸欲滅,當觀此三事;知行之所趣,是十六特勝。
何謂數息?
若修行者,坐於閒居,無人之處。秉志不亂,數出入息;從一至二,而使至十。
設心亂者,當復更數,一二至十,是謂數息。行者如是,晝夜習數息;一月一年,至得十息,心不中亂。
於是頌曰:
自在不動譬如山,數出入息令至十;
晝夜月歲不懈止,修行如是守數息。
數息已定,當行相隨。譬如有人,前行有從,如影隨行。修行如是,隨息出入,無他之念。於是頌曰:
數息意定而自由,數息出入為修行;
其心相隨而不亂,數息伏心謂相隨。
其修行者,已得相隨。
爾時當觀: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遙視牛食。行者若茲,從初數息,至後究竟,悉當觀察。於是頌曰:
如牧牛者遙往察,群在澤上而護視;
持御數息亦如是,守意若彼是謂觀。
其修行者,已成於觀,當復還淨。如守門者,坐於門上,觀出入人,皆識知之。行者如是,繫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
於是頌曰:
譬如守門者,坐觀出入人;在一處不動,皆察知人數。
當一心數息,觀其出入意;修行亦如是,數息立還淨。
何謂數長?
適未有息,而預數之;息未至鼻,而數言二,是為數長。
於是頌曰:
尚未有所應,而數出入息;數一以為二,如是不成數。
何謂數短?
二息為一。於是頌曰:
其息以至鼻,再還至於臍;以二息為一,是則為失數。
何謂數息而知長?
其修行者,從初數息,隨息遲疾,而觀察之。視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為息長。數息短者,亦復如是。
於是頌曰:
數息長則知,息還亦如是;省察設若此,是謂息長短。
何謂數息動身則知?
悉觀身中,諸所喘息,入息亦如是。
何謂數息身和釋即知?
初起息時,若身懈惰,而有睡蓋。軀體沉重,則除棄之,一心數息。數息還入,亦復如是。
何謂數息遭喜即知?
若數息時,歡喜所至;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遇安即知?
初數息時,則得安隱;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心所趣即知?
起數息想,觀諸想念;入息如是。
何謂心柔順數息即知?
始起息想,分別想念而順數息;息入亦爾。
何謂心所覺了數息即知?
初起息想,識知諸觀而數息;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歡悅即知?
始數息時,若心不樂,勸勉令喜,以順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心伏出息即知?
心設不定,強伏令寂,而以數息;入息如是。
何謂心解脫即知?
若使出息,竟不實解,化伏令度,而數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數息見無常即知?
見諸喘息,皆無有常,是為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出息無欲即知?
見息起滅,如是離欲,是為觀離欲;出息即知,入息如是。
何謂觀寂滅數息即知?
其息出時,觀見滅盡,是為觀寂,出息即知;入息如是。
何謂見趣道數息即自知?
見息出滅處,睹是以後,心即離塵。以離無欲,棄於三處,志即解脫。將護此意,是為數息。
出息入息如是,是為十六特勝之說。
行者所以觀出入息,用求寂故,令心定住。
從其寂然,而獲二事:
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
何謂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止住,除五陰蓋。
何故欲除諸蓋之患?欲獲第一禪定故。
何故欲求第一之禪?欲得五通。
何謂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溫和。
何故求溫和?
欲致頂法。見五陰空,悉皆非我所,是謂頂法。
何故求頂法?以見四諦,順向法忍。
何故順求法忍?欲得世間最上之法。
何故求世最上之法?欲知諸法,悉皆為苦;因得分別三十七道品之法。
何故欲知諸法之苦?欲得第八之處。
何以故,至第八之地?其人慾致道跡之故。
何謂凡夫數息因緣,得至寂然?
心在數息,一意不亂,無有他念。因是之故,從其數息,得至寂然。
從其方便,諸五陰蓋,皆為消除。
爾時其息,設使出入,常與心俱,緣其想念。入息如是。
若出入息,觀察所趣,是謂為行。心中歡喜,是謂忻悅。其可意者,是謂為安。心尊第一,而得自在,是為定意。始除五蓋,心中順解,從是離著。
何謂離著?遠於眾想、愛欲、不善之法行也。如是念想,歡喜安穩。
心得一定,除斷五品。具足五品,因其數息。緣致五德,得第一禪。
已得第一禪,習行不舍;一禪適安,堅固不動。欲求神通,志於神足、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知從來生、知他心念,恣意自在。
譬如金師,以紫磨金,自在所作:瓔珞、指環、臂釧、步瑤之屬,如意皆成。已得四禪,自在如是,此為五通。
何謂佛弟子數出入息而得寂然?
其修行者,坐於寂靜、無人之處,斂心不散,閉口專精,觀出入息。
息從鼻還,轉至咽喉,遂到臍中;從臍還鼻,當省察之。出息有異,入息不同。令意隨息,順而出入,使心不亂。
因是數息,志定獲寂。於是中間,永無他想。唯念佛、法、聖眾(僧)之德;苦、習(集)、盡(滅)、道,四諦之義;便獲欣悅,是謂溫和。如人吹火,熱來向面;火不著面,但熱氣耳。其火之熱,不可吹作;當作是知,溫和如斯。
何謂溫暖法?
未具足善本,凡有九事:
有微柔和、下柔和、勝柔和;
有中下、有中中、有勝中;
有上柔和、有中上、有上上柔和。
知彼微柔和、下柔和,是謂溫和之善本也。
其中下、中中、中上,是謂法頂之善本也。
其下上、中上、上上柔和,是謂為諦柔和法忍。
上中之上,是謂俗間之尊法也。
是為九事善本之義也,故是俗事諸漏未盡。
修行若得溫和之行,執數息想,因此專念:息若還者,意隨其息,無他之念;若息出者,知息往反。心入佛、法、及在聖眾(僧)。苦、習(集)、盡(滅)、道,如在溫和。
其心轉勝,是謂頂法。
若如有人,住高山上,觀察四方。或上山者、或有下者;或入聖道、或入凡夫地。
其修行者,已得頂法;入凡夫地,甚可憂之。譬如山水,流行瀑疾,起曲橫波。有人慾渡,入水而泅,欲至彼岸。回波制還,令在中流。既疲且極,遂沉波水,沒在其底。其人心念,定死不疑。岸邊住人,代之憂戚。
修行如是,已得明師,夙夜覺悟,結跏趺坐。粗衣惡食,坐於草褥,困苦其身。
作行如是,反為生死流波所制,投於恩情,不能專一。沒於終始,眾想流池,安得道明?是故行者,當代憂愁。
何謂頂法而不退還?如曾所信,日信增益。如本定心,遂令不動。所觀弗失,常察精進,轉增於前。所思念法,專精不舍。以是之故,不退頂法。
修行如是,因其專精,而心想一。各各思惟,究竟之法。初未曾動,不念新故。如是即知,出息有異,入息不同。出入息異,令其心生。見知如此,無所畏想。是謂為中中之上,而得法忍。
心無所想,而作是觀,前意後意,未曾錯亂。分別察心,云何往反?是謂上中之下,柔順法忍。
設使其心,愛於專思,志不移亂,是謂上中柔順之法。
其忍何所,趣順四諦?
如審諦住,心以如是,遂至清淨,是謂為信。
雖爾獲此,未成信根。以得是信,身口心強,是謂精進。
尚未能成,精進之根。志向諸法,是謂有心,未成念根。
以心一志,是謂定意,未成定根。
其觀諸法,分別厥義,是謂智慧,未成慧根。計是五法(五根),向於諸根,未成道根。有念有想,尚有所在。而見有嬈,未成定意,是謂上中之上世俗尊法。
其修行者,當知了之,色起滅處,痛癢法意;觀起滅本,察其因緣。過去當來,行無願定。隨入脫門,察生死苦。計斯五陰,即是憂患,無有狐疑。爾時,則獲解苦法忍。
已見苦本,便見慧眼,除於十結。何謂為十?
一曰、貪身;二曰、見神;三曰、邪見;
四曰、猶豫;五曰、失戒;六曰、狐疑;
七曰、愛欲;八曰、瞋恚;九曰、貢高;
十曰、愚痴。
棄是十結,已獲此心;則向無漏,入於正見。度凡夫地,住於聖道;不犯地獄、畜生、餓鬼之罪,終不橫死;會成道跡,無願三昧,而行正受。已向脫門,未起惡法,則不復生,諸惡自盡。未起法念,當使興發。所興善法,令具足成。
心已如是,隨其所欲,是謂自恣(欲)。
令志專一,是謂自在定意。
從是次第,信念精進,觀察護命,是謂為信(勤)。
思惟其行,是謂自恣三昧。專精於道,而獲神足。
假使修行,身口心強,是謂精進定意之法(心)。
志專心識,是謂意定。
欲入道義,是謂察誡定意(觀)。
以是之緣,致四神足。
已獲神足,是謂信根。
身心堅固,謂精進根。
所可思法,是為意根。
其心專一,是謂定根。
能分別法,而知所趣,是謂智慧根。
以是之故,具足五根。
其信溫和,是謂信力,精進力、意力、寂意力、智慧力,亦復如是。
成就五力,能及諸法,則心覺意。
分別諸法,是謂精求諸法覺意。
身心堅固,是謂精進覺意。
心懷喜踴,得如所欲,是謂欣悅覺意。
身意相依,信柔不亂,是謂信覺意。
其心一寂,是謂定覺意。
其心見滅淫怒痴垢,所志如願,是護覺意。
以是之故,七覺意成。
設使別觀諸法之義,是謂正見。
諸所思惟,無邪之願,是為正念。
身意堅固,是為正方便。
心向經義,是為正意。
其心專一,是為正定。
身意造業,是三悉淨,爾乃得成八正道行。
此八正道中:
正見、正念、正方便,計是三事,屬觀。
其正意、正定,是二事則屬寂然(止)。
是觀、寂二,如兩馬駕一車乘行。
若無漏心,不專一法,遍入三十七品之法;以是具足此三十七法,便解知苦。
如是之比,即得第二無漏之心。
爾時思惟:「如今欲界,五陰有苦。色界、無色界,同然無異」,是謂知苦。
隨忍之慧則成就,建第三無漏之心。
已得是行,用見苦故,除十八結已;過色界,超無色界,順宜慧者,即得第四無漏之心。
已獲四無漏心,便度三界勤苦之瑕。即自了之:「吾已度患,無有眾惱,為得度苦。」
則自思惟:「苦本為何?由恩愛之本,而生著網。從久已來,習此恩愛,遭患於今。永拔愛根,則無眾惱。已難恩愛、欣樂、可意,何從而有?」
是謂解習斷除法忍,是為第五無漏之心。
除於欲界諸所習著,則捐七結(欲界七品思惑);便為知拔欲界諸患,是謂第六無漏之心。
修行自念:「色界之本,本從何興?諦觀其元,從欲而起。」樂出恩愛,可意而悅,是為第七無漏之心。
以有此行,度於色界。其無色界,十二諸結,心隨習慧,是為第八無漏之心。
是謂八義,佛之初子。
爾時心念:「吾見三界,以除苦習,於欲無愛,是謂安穩。則樂寂滅,可意甘之,」是為滅盡法慧之忍,斯為第九無漏之心。
已獲此義,見本滅盡。
於欲界除七結之縛,是為第十無漏之心。
則自念言:「若不著色及無色界,此謂為寂」,是為第十一無漏之心。
則除十二諸結之疑,已度此患,即得滅盡之慧,是為第十二無漏之心。
爾時自念:「得未曾有!如佛世尊,解法乃爾。因斯道義,知欲界苦,則棄捐之。知從習生,則離於習,得至盡滅。」
因此得入,法慧道忍,是為第十三無漏之心。
爾時以道,睹於欲界,則棄八結。去是,然後會當獲此,興隆法慧,是為第十四無漏之心。
應時心念:「得未曾有!以是道行,解於色界、無色之苦,而除諸習,證於盡滅」,是為第十五無漏之心。
道從其志,除十二結。於色、無色界,除是結已,則興道慧,是為第十六無漏之心。
應時除盡八十八諸結,當去十想結。
所以者何?如從江河,取一滴之水。究竟道義,如江河水;其餘未除,如一滴水。即成道跡,會至聖賢,七返生天,七返人間,永盡苦本。
其修行者,以是之比,拔眾惱根,斷生死流,心則欣悅。已度三途,不犯五逆。離於異道,遇其所知。不從外道,希望榮冀。眾佑之德,不更終始,七返之患。未曾犯戒,見無數明,晝夜歡喜。
譬如有人,避饑饉地,至豐財國。脫險得安,系獄得出。如病除愈,心懷喜踴。
修行如是,因安般守意,則得寂滅。欲求寂然,習行如是。
於是頌曰:
覺了睡眠重懈怠,分別身中息出時;
修行息入念還淨,是謂身息成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