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心入聖斷生死:《修行道地經》數息守意,由止入定

2021-02-22 對境不染心

墮生老死而憂惱,身心所興有眾苦;

欲得濟度不復還,學修行道莫有厭。

印度·僧伽羅剎·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其修行者欲求寂,當知安般出入息;

  無有二瑕曉四事,當有奇特十六變。

何謂二瑕?

數息或長、或短,是為二瑕。捐是二事。於是頌曰:

    數息設長短,顛倒無次第;是安般守意,棄捐無二瑕。

何謂四事?

一謂、數息;二謂、相隨;

三謂、止觀、四謂、還淨。

於是頌曰:

          當以數息及相隨,則觀世間諸萬物;

          還淨之行制其心,以四事宜而定意。

何謂十六特勝?

數息長則知、數息短亦知、息動身則知、

息和釋即知、遭喜悅則知、遇安則知、

心所趣即知、心柔順則知、心所覺即知、

心歡喜則知、心伏即知、心解脫即知、

見無常則知、若無欲則知、觀寂然即知、

見道趣即知,是為數息十六特勝。

於是頌曰:

          別知數息之長短,能了喘息動身時;

          和解其行而定體,歡悅如是所更樂。

    曉安則為六,志行號曰七;而令心和解,身行名曰八。

    其意所覺了,因是得歡喜;制伏心令定,自在令順行。

    無常諸欲滅,當觀此三事;知行之所趣,是十六特勝。

何謂數息?

若修行者,坐於閒居,無人之處。秉志不亂,數出入息;從一至二,而使至十。

設心亂者,當復更數,一二至十,是謂數息。行者如是,晝夜習數息;一月一年,至得十息,心不中亂。

於是頌曰:

          自在不動譬如山,數出入息令至十;

          晝夜月歲不懈止,修行如是守數息。

數息已定,當行相隨。譬如有人,前行有從,如影隨行。修行如是,隨息出入,無他之念。於是頌曰:

          數息意定而自由,數息出入為修行;

          其心相隨而不亂,數息伏心謂相隨。

其修行者,已得相隨。

爾時當觀: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遙視牛食。行者若茲,從初數息,至後究竟,悉當觀察。於是頌曰:

          如牧牛者遙往察,群在澤上而護視;

          持御數息亦如是,守意若彼是謂觀。

其修行者,已成於觀,當復還淨。如守門者,坐於門上,觀出入人,皆識知之。行者如是,繫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

於是頌曰:

    譬如守門者,坐觀出入人;在一處不動,皆察知人數。

    當一心數息,觀其出入意;修行亦如是,數息立還淨。

何謂數長?

適未有息,而預數之;息未至鼻,而數言二,是為數長。

於是頌曰:

    尚未有所應,而數出入息;數一以為二,如是不成數。

何謂數短?

二息為一。於是頌曰:

    其息以至鼻,再還至於臍;以二息為一,是則為失數。

何謂數息而知長?

其修行者,從初數息,隨息遲疾,而觀察之。視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為息長。數息短者,亦復如是。

於是頌曰:

    數息長則知,息還亦如是;省察設若此,是謂息長短。

何謂數息動身則知?

悉觀身中,諸所喘息,入息亦如是。

何謂數息身和釋即知?

初起息時,若身懈惰,而有睡蓋。軀體沉重,則除棄之,一心數息。數息還入,亦復如是。

何謂數息遭喜即知?

若數息時,歡喜所至;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遇安即知?

初數息時,則得安隱;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心所趣即知?

起數息想,觀諸想念;入息如是。

何謂心柔順數息即知?

始起息想,分別想念而順數息;息入亦爾。

何謂心所覺了數息即知?

初起息想,識知諸觀而數息;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歡悅即知?

始數息時,若心不樂,勸勉令喜,以順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心伏出息即知?

心設不定,強伏令寂,而以數息;入息如是。

何謂心解脫即知?

若使出息,竟不實解,化伏令度,而數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數息見無常即知?

見諸喘息,皆無有常,是為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出息無欲即知?

見息起滅,如是離欲,是為觀離欲;出息即知,入息如是。

何謂觀寂滅數息即知?

其息出時,觀見滅盡,是為觀寂,出息即知;入息如是。

何謂見趣道數息即自知?

見息出滅處,睹是以後,心即離塵。以離無欲,棄於三處,志即解脫。將護此意,是為數息。

出息入息如是,是為十六特勝之說。

行者所以觀出入息,用求寂故,令心定住。

從其寂然,而獲二事:

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

何謂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止住,除五陰蓋。

何故欲除諸蓋之患?欲獲第一禪定故。

何故欲求第一之禪?欲得五通。

何謂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溫和。

何故求溫和?

欲致頂法。見五陰空,悉皆非我所,是謂頂法。

何故求頂法?以見四諦,順向法忍。

何故順求法忍?欲得世間最上之法。

何故求世最上之法?欲知諸法,悉皆為苦;因得分別三十七道品之法。

何故欲知諸法之苦?欲得第八之處。

何以故,至第八之地?其人慾致道跡之故。

何謂凡夫數息因緣,得至寂然?

心在數息,一意不亂,無有他念。因是之故,從其數息,得至寂然。

從其方便,諸五陰蓋,皆為消除。

爾時其息,設使出入,常與心俱,緣其想念。入息如是。

若出入息,觀察所趣,是謂為行。心中歡喜,是謂忻悅。其可意者,是謂為安。心尊第一,而得自在,是為定意。始除五蓋,心中順解,從是離著。

何謂離著?遠於眾想、愛欲、不善之法行也。如是念想,歡喜安穩。

心得一定,除斷五品。具足五品,因其數息。緣致五德,得第一禪。

已得第一禪,習行不舍;一禪適安,堅固不動。欲求神通,志於神足、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知從來生、知他心念,恣意自在。

譬如金師,以紫磨金,自在所作:瓔珞、指環、臂釧、步瑤之屬,如意皆成。已得四禪,自在如是,此為五通。

何謂佛弟子數出入息而得寂然?

其修行者,坐於寂靜、無人之處,斂心不散,閉口專精,觀出入息。

息從鼻還,轉至咽喉,遂到臍中;從臍還鼻,當省察之。出息有異,入息不同。令意隨息,順而出入,使心不亂。

因是數息,志定獲寂。於是中間,永無他想。唯念佛、法、聖眾(僧)之德;苦、習(集)、盡(滅)、道,四諦之義;便獲欣悅,是謂溫和。如人吹火,熱來向面;火不著面,但熱氣耳。其火之熱,不可吹作;當作是知,溫和如斯。

何謂溫暖法?

未具足善本,凡有九事:

有微柔和、下柔和、勝柔和;

有中下、有中中、有勝中;

有上柔和、有中上、有上上柔和。

知彼微柔和、下柔和,是謂溫和之善本也。

其中下、中中、中上,是謂法頂之善本也。

其下上、中上、上上柔和,是謂為諦柔和法忍。

上中之上,是謂俗間之尊法也。

是為九事善本之義也,故是俗事諸漏未盡。

修行若得溫和之行,執數息想,因此專念:息若還者,意隨其息,無他之念;若息出者,知息往反。心入佛、法、及在聖眾(僧)。苦、習(集)、盡(滅)、道,如在溫和。

其心轉勝,是謂頂法。

若如有人,住高山上,觀察四方。或上山者、或有下者;或入聖道、或入凡夫地。

其修行者,已得頂法;入凡夫地,甚可憂之。譬如山水,流行瀑疾,起曲橫波。有人慾渡,入水而泅,欲至彼岸。回波制還,令在中流。既疲且極,遂沉波水,沒在其底。其人心念,定死不疑。岸邊住人,代之憂戚。

修行如是,已得明師,夙夜覺悟,結跏趺坐。粗衣惡食,坐於草褥,困苦其身。

作行如是,反為生死流波所制,投於恩情,不能專一。沒於終始,眾想流池,安得道明?是故行者,當代憂愁。

何謂頂法而不退還?如曾所信,日信增益。如本定心,遂令不動。所觀弗失,常察精進,轉增於前。所思念法,專精不舍。以是之故,不退頂法。

修行如是,因其專精,而心想一。各各思惟,究竟之法。初未曾動,不念新故。如是即知,出息有異,入息不同。出入息異,令其心生。見知如此,無所畏想。是謂為中中之上,而得法忍。

心無所想,而作是觀,前意後意,未曾錯亂。分別察心,云何往反?是謂上中之下,柔順法忍。

設使其心,愛於專思,志不移亂,是謂上中柔順之法。

其忍何所,趣順四諦?

如審諦住,心以如是,遂至清淨,是謂為信。

雖爾獲此,未成信根。以得是信,身口心強,是謂精進。

尚未能成,精進之根。志向諸法,是謂有心,未成念根。

以心一志,是謂定意,未成定根。

其觀諸法,分別厥義,是謂智慧,未成慧根。計是五法(五根),向於諸根,未成道根。有念有想,尚有所在。而見有嬈,未成定意,是謂上中之上世俗尊法。

其修行者,當知了之,色起滅處,痛癢法意;觀起滅本,察其因緣。過去當來,行無願定。隨入脫門,察生死苦。計斯五陰,即是憂患,無有狐疑。爾時,則獲解苦法忍。

已見苦本,便見慧眼,除於十結。何謂為十?

一曰、貪身;二曰、見神;三曰、邪見;

四曰、猶豫;五曰、失戒;六曰、狐疑;

七曰、愛欲;八曰、瞋恚;九曰、貢高;

十曰、愚痴。

棄是十結,已獲此心;則向無漏,入於正見。度凡夫地,住於聖道;不犯地獄、畜生、餓鬼之罪,終不橫死;會成道跡,無願三昧,而行正受。已向脫門,未起惡法,則不復生,諸惡自盡。未起法念,當使興發。所興善法,令具足成。

心已如是,隨其所欲,是謂自恣(欲)。

令志專一,是謂自在定意。

從是次第,信念精進,觀察護命,是謂為信(勤)。

思惟其行,是謂自恣三昧。專精於道,而獲神足。

假使修行,身口心強,是謂精進定意之法(心)。

志專心識,是謂意定。

欲入道義,是謂察誡定意(觀)。

以是之緣,致四神足。

已獲神足,是謂信根。

身心堅固,謂精進根。

所可思法,是為意根。

其心專一,是謂定根。

能分別法,而知所趣,是謂智慧根。

以是之故,具足五根。

其信溫和,是謂信力,精進力、意力、寂意力、智慧力,亦復如是。

成就五力,能及諸法,則心覺意。

分別諸法,是謂精求諸法覺意。

身心堅固,是謂精進覺意。

心懷喜踴,得如所欲,是謂欣悅覺意。

身意相依,信柔不亂,是謂信覺意。

其心一寂,是謂定覺意。

其心見滅淫怒痴垢,所志如願,是護覺意。

以是之故,七覺意成。

設使別觀諸法之義,是謂正見。

諸所思惟,無邪之願,是為正念。

身意堅固,是為正方便。

心向經義,是為正意。

其心專一,是為正定。

身意造業,是三悉淨,爾乃得成八正道行。

此八正道中:

正見、正念、正方便,計是三事,屬觀。

其正意、正定,是二事則屬寂然(止)。

是觀、寂二,如兩馬駕一車乘行。

若無漏心,不專一法,遍入三十七品之法;以是具足此三十七法,便解知苦。

如是之比,即得第二無漏之心。

爾時思惟:「如今欲界,五陰有苦。色界、無色界,同然無異」,是謂知苦。

隨忍之慧則成就,建第三無漏之心。

已得是行,用見苦故,除十八結已;過色界,超無色界,順宜慧者,即得第四無漏之心。

已獲四無漏心,便度三界勤苦之瑕。即自了之:「吾已度患,無有眾惱,為得度苦。」

則自思惟:「苦本為何?由恩愛之本,而生著網。從久已來,習此恩愛,遭患於今。永拔愛根,則無眾惱。已難恩愛、欣樂、可意,何從而有?」

是謂解習斷除法忍,是為第五無漏之心。

除於欲界諸所習著,則捐七結(欲界七品思惑);便為知拔欲界諸患,是謂第六無漏之心。

修行自念:「色界之本,本從何興?諦觀其元,從欲而起。」樂出恩愛,可意而悅,是為第七無漏之心。

以有此行,度於色界。其無色界,十二諸結,心隨習慧,是為第八無漏之心。

是謂八義,佛之初子。

爾時心念:「吾見三界,以除苦習,於欲無愛,是謂安穩。則樂寂滅,可意甘之,」是為滅盡法慧之忍,斯為第九無漏之心。

已獲此義,見本滅盡。

於欲界除七結之縛,是為第十無漏之心。

則自念言:「若不著色及無色界,此謂為寂」,是為第十一無漏之心。

則除十二諸結之疑,已度此患,即得滅盡之慧,是為第十二無漏之心。

爾時自念:「得未曾有!如佛世尊,解法乃爾。因斯道義,知欲界苦,則棄捐之。知從習生,則離於習,得至盡滅。」

因此得入,法慧道忍,是為第十三無漏之心。

爾時以道,睹於欲界,則棄八結。去是,然後會當獲此,興隆法慧,是為第十四無漏之心。

應時心念:「得未曾有!以是道行,解於色界、無色之苦,而除諸習,證於盡滅」,是為第十五無漏之心。

道從其志,除十二結。於色、無色界,除是結已,則興道慧,是為第十六無漏之心。

應時除盡八十八諸結,當去十想結。

所以者何?如從江河,取一滴之水。究竟道義,如江河水;其餘未除,如一滴水。即成道跡,會至聖賢,七返生天,七返人間,永盡苦本。

其修行者,以是之比,拔眾惱根,斷生死流,心則欣悅。已度三途,不犯五逆。離於異道,遇其所知。不從外道,希望榮冀。眾佑之德,不更終始,七返之患。未曾犯戒,見無數明,晝夜歡喜。

譬如有人,避饑饉地,至豐財國。脫險得安,系獄得出。如病除愈,心懷喜踴。

修行如是,因安般守意,則得寂滅。欲求寂然,習行如是。

於是頌曰:

          覺了睡眠重懈怠,分別身中息出時;

          修行息入念還淨,是謂身息成其行。

相關焦點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二、金剛前心二地菩薩:住離垢地佛說: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人類、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此九法界眾生,同性同生(人死後還是變人)、同性異生(人死後變為其它六道中眾生);異性同生(從其它道轉變為人)、異性異生(在其它道死後還是變為其它道眾生)。
  • 印光大師:神奇的攝心十念法
    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之人,首先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要斷除自己對人世間的所有欲望的希冀,斷除掉自己內心所有的各種思想上的貪、嗔、痴等愛惡之欲,只有內外之欲都去除了,才能恢復到自己的本來清靜之心,只有恢復到清靜之心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認識自己的心之本體,才能得到「見性」這一根本要求,否則的話,任你千言萬語,都是徒勞。
  • 順生死流的十種心
    慈舟老法師從各經論選擇二十種心,一個是所懺的十心,一個是能懺的十心。你所懺的十心就是墮到生死業的心。能懺的十心是把生死造業的心,變成逆生死流,不再隨它去造業。我們要根據這個二十心來懺悔我們的罪業。《楞嚴經》上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是七大假合的,一般來講是地水火風合成的;這是分析的,它不存在的。但是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什麼是「真我」呢?那就是我們講的「大方廣」。自體相用也就是菩提涅盤。妄計人我是一切鬥爭的根本,增長無盡的生死。這是所治的第一個身見心。現在我們還是分別忌妒的思量心,但是這個分別忌妒的思量心,含有爭議。這就順真了;順真了之後,把這個人我的知見看空了。
  • 果成懺法 | 為什麼要發厭離生死心來禮懺?
    如果沒有「生與死」的投胎與再生、就不會有墮落惡道的憂慮,因此經上說要發出離生死心來禮懺。 但是一般居士,要他發出離生死心來懺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發此心,不用方法來培養諸如多供養三寶、多參訪修行者、閱讀高僧傳、多聽法師說法、看經,來世就沒有修道的機會。不發出離娑婆生死苦海的決心來念佛,則往生淨土絕對不可能。這是往生淨土禮懺發心的根本重心。
  • 《楞嚴經》四種阿修羅
    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阿難!不斷三業,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 夢參老和尚:順生死流的十種心
    慈舟老法師從各經論選擇二十種心,一個是所懺的十心,一個是能懺的十心。你所懺的十心就是墮到生死業的心。能懺的十心是把生死造業的心,變成逆生死流,不再隨它去造業。我們要根據這個二十心來懺悔我們的罪業。順生死流的十心第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這個身見就是一個標題「妄計人我,起於身見」。
  •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含攝成佛三主要道的六字真言(三)          班字爾慈智加措2、 六字真言總攝了顯密佛法的要義      當今的社會科技發達、物質繁榮,看似擁有一切,理應幸福快樂,但事實絕非如此。現代人不僅普遍缺乏幸福感,而且各種壓力超出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大乘經論所開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對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習小乘的四念處,也能斷煩惱得解脫。然而,若學而不能契入,同時又對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兩者都落空,則令人深感惋惜!面對南傳佛教的衝擊,中國佛教徒應該努力地深入學習大乘經論,確立對大乘佛教的信心。如果進一步能配合止觀,再加上多年的修行,多少有所體驗,信心會更堅定!
  • 《圓覺經》之普賢起問修行之道,知圓覺者已開悟,修圓覺者方證果
    ,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知是空華,即如來依『圓覺』便知道什麼是幻覺。知道什麼是幻覺後,就不會再受生死流轉之苦,因為生死也是幻覺。生死並非自己造作產生的,也不是自己產生的,是本來就沒有的。是自己覺性中產生的,自己覺的它存在,它才存在。現在覺者知道生死為幻。就可以免去生死輪迴。當然別不代表沒有覺性。覺性是有的,但沒有所覺之物。即沒有要覺知的對象。
  • 達摩多羅禪經連載 ||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我今如所聞,演說修行地方便勝究竟。已能樂彼處,正觀依風相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止心在入息(經文注釋: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如系調御馬,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憶念,冷暖與輕重柔軟粗澀滑,修行諦覺知隨順善調適,於觸復不了是說修行退,數一以為二數二以為一,至九猶錯亂是說修行退,若於修行退
  • 楞嚴經:為什麼說「淫慾」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佛講法圖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只有徹底地斷掉「淫慾」才有可能進入禪定,否則,一切的修行也將毫無意義。有些經典中,如《楞嚴經》中說,甚至說,「淫慾」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圓覺經》也說: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在佛教修行中,也有「三境界」說,這就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融貫佛學經論要義,提出的「三士道」說!我們都知道,佛教教義中有「六道輪迴」之說,即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眾生),如不尋求「解脫」,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 打坐的方法及修行的六個要點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裡,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
  • 楞嚴經講解303:出家眾每天忙於法會說是在度眾生,其實跟了生死,跟道都沒有關係
    所以[故修學者的條件當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所以,《楞嚴經》叫做博士班。所以,是[故須]要[出家,方]才[能]夠[修究竟]的[無上道。又,既然心慕如來無上道,志出生死,舍此無他,]也就是[即應]當[捨生死貪愛,如法]的[出家,受學如來三無漏學,方得名為真正虔誠發心修行無上道者。
  • 虛雲老和尚:修行開示錄
    …… 禪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一片。
  • 易經解道德經之五十 生死只在一念間 當知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 末法時代熟讀這部經,修行就有把握!
    修行就有把握!    阿難後時,聞彼比丘猶誦前偈,……即入三昧,推求聖德,不見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異哉!無常甚大,劫猛散壞,如是無量聖賢,今諸世間,皆悉空曠,常處黑暗,怖畏中行,邪見熾盛,不善增長,誹謗如來,斷絕正教,永當沉沒,生死大河,開惡趣門,閉人天路,於無量劫,受諸苦惱,我於今日,宜入涅槃。」
  • 103 《無量壽經》廣說諸法,含攝一切經教
    所謂「千裡訪名師,萬裡求口訣」,修行的人,若有一個口訣,依照那個口訣去修就比較容易,事半功倍,「秘要」就如同這個口訣。根機下劣的罪惡生死凡夫,除了念佛以外,其他法門都修不來,而釋迦牟尼佛以他無盡的大悲、無盡的智慧,以救度罪惡群萌為本懷,若不留此經,罪惡群萌無由得度,尤其為了救度法滅時代罪惡的眾生,就特別留住這部經,而不留住其他經,因為其他經罪惡的眾生做不來,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