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我們開啟曹文軒文學講座暨「尋找一隻鳥」—首屆曹文軒青少年文化素養大賽。線上直播中,曹文軒、徐則臣、杜霞、叢治辰、陳思、竇昕、趙伯奇等著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話談「文學與夢想」。未來君將陸續與大家分享各位專家的現場發言。今天推送的青年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叢治辰老師的發言。叢治辰老師在大咖座談中講述了他眼中的兒童文學,並且根據自己在曹文軒老師身邊的學習經歷,生動有趣的描述了《尋找一隻鳥》的精彩之處以及在一個好的作品中,我們能學到什麼。——編者按
什麼是「兒童文學」?
我們讀曹老師的書時,有一個感受,它會讓我們想起到底什麼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從字面意義看,似乎是給兒童讀的文學,其實大家會看一下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的作品通常有一個特點,兒童可以讀,大人也可以讀,而且在兒童的時期,大人的時期,每一次讀的感受不一樣。
說句不大合適的話,當下有很多文學作品是達不到這個程度的。但是曹老師的作品不一樣,我覺得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首先是文學,然後再是兒童文學。
我們在讀書期間,修習文學經典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文學經典的學習中,很少把兒童文學納入進來。每每提到文學經典,我們會率先想到的是一些巨著,基本上是給成人看的,孩子們不大適合看的那種作品。
但是,曹老師的作品不一樣,在我們修習文學經典的時候,會將其來納入閱讀。
我在我小的時候讀過《草房子》,但是像《細米》、《根鳥》很多這樣的一些作品是大學以後才讀的,當然,也並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因為它是兒童作品而低於閱讀期待。
忽然想到一件很幸運的事情,曹老師有一次在創作一部作品的時候正好在給我們上小說藝術課,這個課我跟了兩次,一次選修一次旁聽,上課過程中,曹老師會向我們分享他在創作時的奇思妙想,而我在接受這樣的教育的時候也感到非常的激動。
因為這是直接伴隨著作家,跟著他的想像跟著他的創作在走的,這樣一種文學教育課比單純的聽理論課會更加具有啟發性 ,當然,曹老師的課不會單純的聽理論。
如何將一個常見主題寫迷人?
回顧我對《尋找一隻鳥》的閱讀體驗,這個故事其實從後半部分中間開始,是一個尋找父親的故事。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尋找父親的故事是一個很常見的,被講了無數次的主題,但是,曹老師在講述的時候,加進了那麼多對於自然的描寫,那麼多複雜的感情。
複雜但是又易懂,這個是很難的。
所以我說,為什麼我說,為什麼小孩看得懂,然後大人看了又有不同的感觸。能把複雜的情感寫簡單,簡單當中又不失複雜。我覺得這是這本書非常迷人的一個地方。
包括裡面的這種想像力,一個尋找父親的一個古老的主題,怎麼和鳥類那種張揚的飛翔的,關於未來的夢想的和超越性意象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文學要有正大力量
在我求學的時候,也曾受到曹老師的教誨,雖然我不是曹門的弟子,但是我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尤其是跟曹老師的作品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曹老師的小說提供了很多知識,比如說:鳥的知識。比如說,像是之前的那些小說,《草房子》、《細米》那種,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門類的知識,但是它卻不知不覺間讓我們學習了很多。
再打個比方,像我們這個年紀的讀者讀過書之後,會從中了解了過去鄉村是什麼樣子的,當然文學本身就提供這樣的一個東西。正如當年孔子在他的兒子學詩經的時候所說:「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也是文學的一個功能,也是今天小說的一個功能。
但是,曹老師教給我們的東西可能不僅僅是鳥獸草木之名,而在一個更多的東西,我一直到現在,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在上曹老師的課時,他常說一句話:「文學是要美的,文學是要那種正大的力量的」,這其實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是有一點反潮流而行之的。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文學好像要寫人性之惡才深刻,甚至到現在好像還有人這麼覺得,文學寫人性之惡才深刻。
但是,我後來在想,人性之惡其實是在一種正反合的意義上進行的。就是,要寫到人性之惡這是反,最後是要合的,是要超越出來的,曹老師其實就提供了這麼一個超越性的力量。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