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
你買過達芙妮嗎?
一代「鞋王」達芙妮國際再次交出虧損成績單。8月25日晚,達芙妮國際發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長63.77%,但仍虧損1.41億港元。與此同時,達芙妮國際在公告中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
對於業績表現,達芙妮國際在公告中表示,這主要是由於銷售點由2019年6月30日的2208家大幅縮減至2020年6月30日的293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店鋪營運和消費市場的影響。
2012年巔峰後走下坡路 2019年日均關店6家
自2015年出現虧損以來,達芙妮國際至今都未能在年報實現扭虧為盈。實際上,在2012年業績達到峰值後,達芙妮國際便走上了下坡路。2012年,達芙妮國際實現營收105.29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為9.56億港元。2013年,達芙妮國際營收和股東應佔溢利同比雙雙下滑。
2015年達芙妮國際虧損3.79億港元。在2016-2019年,達芙妮國際分別虧損8.19億港元、7.34億港元、9.94億港元、10.7億港元。五年共計虧損近40億港元。
伴隨業績下滑,達芙妮國際門店也大幅減少。據悉,達芙妮國際創建於1990年,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女鞋,曾是中國最成功的國內品牌之一。1995年,達芙妮國際上市。達芙妮國際從2012年巔峰時期的6881家門店,減少至如今的不到300家。其中,僅2019年,達芙妮國際門店總數就從2820家就收縮至425家,日均關店6家。
在2020上半年,該集團淨關閉132個銷售點,其中包括「達芙妮」、「鞋櫃」兩個核心品牌的67間店鋪,以及其他品牌的65間店鋪。目前,該集團剩餘店鋪數量為293間,全部為核心品牌門店。
尋求轉變 收效不佳
面對持續虧損、門店銳減的窘境,達芙妮國際也在尋求轉變。不僅打折清理庫存、升級品牌、向電商轉型,同時也開始走向「輕資產」模式。2019年4月,達芙妮著手進行供應鏈方面的輕資產轉型,並藉助蘇寧物流的「智能供應鏈」系統,建設一個虛擬的「中央鞋櫃」,實現商品在全國網絡的布局。
此外,達芙妮還在產品中引入運動元素,並於2019年9月發布公告稱,引入運動品牌361度、KAPPA母公司中國動向的高管韓炳祖,以尋求運動業務變革。受此影響,對於運動鞋業務,達芙妮在公告中稱,本集團積極進行產品升級,進一步增加運動休閒品類的佔比,以把握運動休閒的市場潛力,並吸引更多年輕時尚的消費者,開拓更多消費客群。
為提升品牌形象,2015年還去掉了中文名稱「達芙妮」,將logo改為更加國際化的「DAPHNE」、進駐購物中心、更換門店視覺形象,並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標準或盈利較差的店鋪。
達芙妮還曾和美國潮流品牌Opening Ceremony、周筆暢和迪士尼推出跨界產品,攜手韓國設計師品牌亮相首爾秋冬時裝周。
不過,在快消品新零售專家鮑躍忠看來,對於企業而言,轉型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從目前來看,「輕資產」模式並不能挽救達芙妮國際的頹勢,達芙妮國際需要在營銷、產品等方面作出系統性深刻變革。
對於未來發展規劃,達芙妮國際在公告中表示,將繼續進行「輕資產」業務模式的戰略轉型,重點放在核心品牌業務,並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業務銷售點。目前,達芙妮國際所剩店鋪均為核心品牌業務。
綜合北京商報、界面新聞等
編輯:張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