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達芙妮宣布退出實體零售」高高掛在了新浪微博熱搜第一名,眾多實體零售商家紛紛觀望討論。作為曾經在鞋業市場佔比20%的一代鞋王,達芙妮是如何每況愈下,走到了這一步呢?實體零售真的沒有未來了嗎?
01 盲目擴張導致成本上漲
達芙妮最初的擴張策略,主要是專攻街邊地鋪,而非商場店鋪。店鋪生意飛速增長,市值高達170億人民幣,達芙妮也成為許多小企業銷售模式的典範。
但從2012年開始,商業地產價格不斷攀升,達芙妮難以負擔巨大的鋪租,巨大體量的店鋪成為達芙妮品牌的壓力。當時電商的興起和新型零售的分流,也讓未及時跟上步伐達芙妮陷入窘境,迎來了第一波關店潮。
02 未及時轉型
2014年至今,達芙妮關閉門店數量達到了6000家,此時的達芙妮陷入了清庫存的煩惱。達芙妮此時的做法是,將貨品交給加盟商,或者是自己瘋狂打折賤賣,在不同的渠道看見達芙妮甩賣已經是日常了。
大量長期減價促銷,降低了品牌的價值顧客的認可度。更因為代理商促銷,達芙妮為自己和消費者之間設立了無形的屏障,讓達芙妮無法真實透徹地了解消費者需求。達芙妮此時的運營重心,已經完全落在如何快速清庫存上,對於轉型和產品的長線發展缺少正確的規劃。
03 產品設計無法滿足消費者
在遠離消費者後,無法摸清市場風向,消費者喜好,設計的產品也越來越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在款式沒有優勢後,達芙妮還遇到了其他新興品牌的價格衝擊。達芙妮的價格定位區間在300-400,在同類的鞋履面前,並沒有價格優勢,也讓它的產品越來越滯銷。
回看達芙妮近年的數據,不禁讓人感慨。僅2019年,達芙妮國際門店總數就從2820家就收縮至425家,日均關店6家。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抓住市場風口以及提升消費者滿意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一套打法,沉迷過去的業績,不思改變,就很容易被市場淘汰。
達芙妮實體零售的隕落,只是把零售商戶平時忽視的問題展現出來了。尤其是今年經濟下行,實體零售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路口,看來只有轉型才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