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勤將攪拌好的月餅餡兒端到桌面,然後開始擀皮。他將一段長三四十釐米、手腕兒粗的月餅皮原料一段段掐成了十份,然後將它們一個個擀成圓形。隨後,他開始動手將餡兒用皮包住,手法嫻熟,一分多鐘就包好了十個,各個伶俐小巧,皮餡均勻。
這是典型的廣式五仁月餅從19世紀傳承至今,仍在用手工製作的一段工藝。廣式月餅種類繁多,有五仁餡兒、蓮蓉餡兒、豆沙餡兒、水果餡兒等等,以造型優美、皮薄鬆軟著稱於世。中秋節即將到來,吃月餅也在此被市民關注。今天,南海君就為讀者揭秘「明明可以靠外表,卻偏要靠內在」的廣式月餅以及佛山廣式月餅的傳承之路。
要說佛山廣式月餅,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叫羅操,是廣式月餅佛山傳人。在2007年的佛山中秋文化節上,65歲的羅操因做了半個世紀的月餅,歷經了廣式月餅的變遷,從在十多名候選人中勝出,成為廣式月餅佛山傳人。
羅師傅從16歲開始入行做月餅,曾經做出名震江湖的巨無霸「陶陶居上月」、長據熱銷榜的「佛山奔上月」以及低糖低脂的「香江珍上月」,是名副其實的「月(餅)老(師傅)」。2006年,他曾經受邀為泰國王室表演技藝,得到了詩琳通公主的讚賞。
「我現在不做月餅了,做些指導和評委工作。老咯!」說著,羅操師傅指了指自己的眉毛。今年已經74歲的羅操,只剩下幾顆牙齒,頭髮和眉毛都發白了,但卻精神矍爍,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1942年,羅師傅出生在佛山張槎。16歲時,轉學到了廣州十中。到了廣州之後,他開始半工半讀,在叔父工作的廣州陶陶居當學徒。「當時因為身材不高,他們不讓做廚師,我就開始學起了做月餅和面點。」他沒有想到,這一做,轉眼就堅持了大半個世紀。
他跟隨名震粵府的月餅名師陳大慧、陳順時師傅學習。天賦異稟加上勤學肯練,中學畢業之後的羅操,就成為了陶陶居的正式傳人。
業界翹楚「陶陶居上月」就因他復興。這個月餅由廣州一富商訂製,本出自他的師傅陳大慧之手。在文革時期,因被批判「太奢華」而中斷生產。改革開放之後,陶陶居決定由羅操操刀恢復生產。
這也就有了1986年中秋節,名震一時的「巨無霸月餅」。「當時做出來的,比普通月餅大一百倍,有18公斤多。」羅師傅回憶往事,滿臉欣慰,「我這一生就做了『三個月』,足矣。」縮小版投放市場之後,也得到了諸多青睞。
羅師傅說的另外兩個「月」,都是在他回佛山之後製作的。1990年,佛山賓館邀請羅操回鄉指導,並不斷「磨耳根子」讓他留下。出於對家人和家鄉的情感,羅師傅最終回到了佛山,製作出了比「居上月」更大的19公斤「佛山奔上月」,風靡一時。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於食品的需求不再滿足於果腹。廣式月餅作為廣東省地方特色名點,自然也要與時俱進。就在2007年,羅師傅接受擔任佛山市南海香江一本食品有限公司的邀請,特製了一款低脂低糖的「香江珍上月」,廣受好評。
「羅師傅是我們的老師傅了,現代人飲食都注重綠色、健康,這類低脂低糖的食品尤其受歡迎。」香江一本董事長張金對此也是讚不絕口。
說起廣式月餅這些年的變化,羅師傅倒是感觸很深。「最精華的沒變。」他說,廣式月餅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的皮和餡兒的製作,以及月餅表面花紋的處理。雖然幾年沒有操刀做月餅了,說起製作工藝,羅師傅根本停不下來。
「做月餅,配方、工藝和手藝都很重要。」他說,「做月餅皮很講究,因為要均勻才能不露餡,第一步是煮糖漿,現在仍然是用煮的,只不過加了果酸,煮到一定的稀度再靜置一兩個月。然後加入麵粉和油,攪拌成皮。」月餅的「內涵」,所用的餡兒也沒有很大的變化,直到現在,佔據廣式月餅市場主流的,仍然是蓮蓉蛋黃、豆沙、水果、五仁類的月餅。
最大的變化,便是月餅不再高脂高糖。「以前的人吃不飽,保存方法也不先進,所以做出來的月餅都是很油很甜的。」羅操說,「現在月餅多用來送人,講求的是健康、低糖。」保鮮技術的發展,也為這種變化提供了可能。
科技的發展,也體現在了製作月餅的工具上。羅師傅介紹,以前做月餅都是用柴火烤,後來慢慢用上了電爐烤,到現在是最先進的全自動隧道烤爐了,一次可以烤幾百個月餅。
在香江一本的月餅生產車間內,工人們都穿著「白大褂」,戴著帽子和口罩,正在忙著包月餅餡兒。兩排長20米左右的隧道烤爐正在不停運轉著,蓮蓉、豆沙等餡兒的月餅都在裡面烤著。這裡的老師傅,快到退休年齡的廖志勤正在指導其他人包餡兒。
「皮要擀均勻,餡兒要適量。」說著他開始自己動手做起來。他左手拿起一塊月餅皮,右手將餡兒放在皮上,然後便是一頓捏,只見月餅在手裡不停轉圈,10幾秒鐘便包好了一個。他做了三十幾年月餅了,現在一個小時內能夠包70斤,相當於420個月餅。
製作五仁月餅,包餡兒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不過,經他手包出來的月餅,都不會差。為何其他月餅都可以用機器製作,五仁餡兒的偏要用手工呢?「我曾經對比過,機器製作出來的五仁月餅餡兒會很緊,口感不夠鬆軟。」他說,為保證口感,他們五仁月餅都用手工包餡兒。
張金介紹,現在他們都是訂單式運作了,訂單多便做多,訂單少,便做少。不過,不管訂單總數變化如何,蓮蓉蛋黃餡兒的月餅總是最受歡迎,比五仁餡兒的訂單至少多出三倍。
人們在熱愛蓮蓉月餅時或許並不知道,五仁月餅的工藝要比它複雜得多。現在,除了五仁月餅之外,其他餡兒的月餅都已經是全自動化製作了,只要在生產口將皮和餡兒放上機器,一個完整的月餅就能從生產線的盡頭出爐。
不可否認的是,五仁月餅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是一種回憶,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或許只是一個微博熱搜話題。無論品種如何,「月餅」本身已經是一個符號了,中秋節也因為它們而更加「味兒濃」。
文/圖 珠江時報記者 倪玉潔
見習責編/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