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悖論的背後

2021-02-23 航海家日記

有研究調查表明,在 2002 年平均每個法國人每天消耗 108g 的動物脂肪,而美國人消耗只 72 g。

法國人食用的黃油是美國人的4倍,食用的豬肉是美國人的3倍,食用的奶酪是美國人的1.6倍。

法國人每天消耗的總脂肪(171g)僅僅比美國人多一點點(157g),但是法國人消耗的主要是飽和脂肪,而美國人主要吃的是植物油。所以理論上來講,法國人的飲食習慣相對美國人來說比較不健康。

但是,根據英國心臟基金會在 1999 年的數據,每 10 萬 35-74 歲的美國男性中冠心病死亡的人數是 115 人,而同樣的人群中法國只有 83 人死於冠心病。

為什麼法國人吃了這麼多的高脂肪食物,但是法國人中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反而更少呢?

按理來說,法國人那種又貪舒服又貪吃的生活方式,本來應該出產大量的胖子才對啊,但是在發達國家中,法國國民的肥胖比例恰恰是最低的。

甚至於在法國的地中海沿岸飲食習慣的人比法國東北部的平均壽命還要長 10 年。

現在醫學界普遍接受的解釋是:這是因為法國人吃飯慢,慢可以讓人產生飽感,自然就可以吃的少一點。

二戰之前法國人平均每餐進食的時間是八十五分鐘,一個半小時啊,現在已經減少了一半,但是還是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國民要慢的多。

尤其是法國的上層社會,比如我們熟悉的法餐,一餐飯吃下來三四個鐘頭,按照中國人的效率習慣,那絕對已經是要急死人的節奏了。

其實除了吃飯慢,從他們吃的食物也可以看出來。

從法國代表的地中海飲食看,其特點就是大量攝入水果,蔬菜,穀物,香草和橄欖油;適量攝入奶製品,雞蛋和葡萄酒;少量攝入魚和肉類。

有許多研究證明,地中海飲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風險,還能提高受孕和輔助受孕的機會。

這就導致了法國人整體看起來確實比美國人瘦,儘管法國人的肥胖及超重比例不斷增加,也只有美國人的一半左右。

特別是在地中海區域,每 10 萬人中只有 38 人有心肌梗塞的案例,而在英美兩國,這個數字是 315 人。

當然,還少不了法國人愛喝的紅酒。

白藜蘆醇是人們在紅葡萄酒和一些食物中發現的一種抗氧化劑。

人們一般把它作為延緩衰老,對抗癌症,肥胖,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的一種很好的物質。

除了白藜蘆醇,當然紅葡萄酒中富含的氧化劑當然少不了單寧的存在。

在紅葡萄酒的發酵過程中釋放了大量的單寧到葡萄酒中。紅葡萄酒的陳年能力強,絕大部分因素要歸功於單寧。

1991 年 11 月 17 日,醫學研究者 Serge Renaud 在美國 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臺的《60 分鐘》欄目宣布了他的研究結果:

儘管法國人攝入了大量的飽和脂肪,但是由於法國人每天飲用適量的紅酒(1 到 3 杯)使得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美國人低了 3.5 倍。

此聲明一出,對北美和亞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使許多國際科學機構對這個話題展開了更多的研究。

這個研究報告也推動了法國葡萄酒的出口,直接引起了美國人搶購紅酒的空前高潮,法國向美國出口葡萄酒的數量翻了 4 倍。

最後的話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其實在這些現象背後,我們深究其原因的過程也很有意思。

比如我們會認為法國人用餐時間長,也可以認為他們吃的份量少,甚至可以認為他們是愛喝紅酒。

但不管如何,當我們開始用心的去揣摩一種現象背後的故事時,我們就是在成長了。

今天是持續寫作第 74/100 天。

今天是 2020 倒數第 27 天。

如果你有想交流的話題,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試解「說謊者悖論、明信片悖論、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三)
    試解「說謊者悖論、明信片悖論、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二)
  • 幾個有意思的悖論
    周末的時候,偶然翻到了幾個有意思的悖論,也算是個冷知識吧。
  • 芝諾悖論
    」芝諾不象他的老師那樣企圖從正面去證明是一不是多,是靜不是動,他常常從反面即歸謬法來為「存在論」辯護。公元五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Proclus)說過,芝諾從「 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最為著名。
  • 什麼是「外祖母悖論」?為何霍金認為它是錯的?
    在1943年,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René Barjavel,寫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科幻小說,名字叫做《不小心的旅行者》,在這本小說中,一個影響後世多年的理論由此誕生,並且還衍生出了多個版本,這便是著名的「外祖母悖論」。什麼是「外祖母悖論」?
  • 不是悖論的悖論
    都有不敢輕易示人的高與遠面具,真相都有不可言說的內心與孤單11站在山巔,風光無限,也很危險走入淺灘,破敗不堪,也很慌亂12這不是悖論的悖論
  • 從理髮師悖論到Antoni Tàpies的裝置作品
    悖論一詞是一個邏輯學稱謂,代表的是某類特定思維形式的總結。「悖論的圖示到底是什麼?」——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上面的這一臆想,是簡單的悖論圖示嗎?或者說是另一種悖論的語言式?這個路的表達形式似乎比理髮師悖論的字面表達式更為藝術了一些。可是這一弔詭的藝術感又是從何而來的?根本原因也許在於,在純邏輯語言中行進的我們,更關注的是造路所依賴的基礎、方式和源頭,卻忽視了造路這件事本身。路一之所以沒有和路二匯合,是因為從起始點就走錯了嗎?還是在拐第三個彎的時候方向錯了?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芝諾的四個悖論?
    上次講到芝諾悖論作為一個間接因素引發了歷史上「第一次數學危機」(傳送門),對於芝諾悖論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然後就看到有模友想要超模君詳細講講這個內容了。芝諾悖論其實指的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
  • 看完《信條》後,一起來聊一下「祖父悖論」
    這便是最早由法國科幻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1943年所提出,著名的「祖父悖論」。祖父悖論的一個重大的錯誤就是,他們用線性的邏輯思維去進行反串,從而達到一種理論的逆向思維結論,而後把這種推斷變成一種科學的假設或者是正論的悖論來加以宣揚,妄圖達到心靈控制的最為完美的狀態。然而他們的想像的單純與薄弱,僅僅可以流動在利用電影來完成的科幻層面上,卻不能用任何科學的試驗或飾演去完成這樣一個簡單的理論。
  • 外祖母悖論什麼意思什麼梗? 科幻作品中萬年不變的常用梗了解一下
    外祖母悖論什麼意思什麼梗? 科幻作品中萬年不變的常用梗了解一下時間:2019-08-30 15:3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外祖母悖論什麼意思什麼梗? 科幻作品中萬年不變的常用梗了解一下 即祖父悖論。
  • 芝諾悖論(轉載自哲學園)
    芝諾從「 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最為著名。2直到19 世紀中葉,人們普遍認為芝諾悖論不過是一些詭辯。英國數學家羅素感慨的說:「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上,死後得不到應有的評價的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埃利亞的芝諾了。
  • 哲學那些事兒芝諾悖論
    他因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悖論——一系列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而著名。他揭示出那些關於運動發生的普遍假設中有顯性或隱形的矛盾,從而否認運動。關於「是什麼促成芝諾想出這些悖論」的問題,有一種解釋是說,芝諾是為了給他的老師巴門尼德的「存在是唯一的、連續的、不可分的」的理念做辯護而研究出悖論的。而當今,由於量子的發現,許多悖論已經得到了解決。儘管如此,芝諾悖論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
  • 《移動迷宮》終結,背後的價值悖論令人思考!
    這是一個價值觀的悖論。犧牲一個人去救另一個人,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救整個人類呢?這也是劇中正反派的矛盾所在。Ava Paige,以及後來的特蕾莎,他們的信念是為人類找到解藥,因此不惜犧牲那麼多免疫者,把他們作為實驗部財物,作為小白鼠。可是,作為被關在移動迷宮的孩子們,他們又憑什麼被犧牲呢?未感染者建起了城堡,感染者被趕出城外,矛盾從來沒有消解。
  • 坤鵬論:芝諾的四大悖論(下)
    正如俗話所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事不鑑不清,人們正是在對那些的悖論不停論證、辯論過程中,增加了認知能力。——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芝諾的四大悖論(上)》中介紹了芝諾為「存在是『一』,而不是『多』」設計的兩個悖論,它們是關於物質的辯證法,至今還是千古之謎,無人能夠完全破斥。
  • 【理學部 | 學習工作坊】神奇的理髮師悖論
    這就是著名的「理髮師悖論」理髮師悖論是羅素於1902年提出的悖論,也叫羅素悖論、書目悖論。把上面的故事轉換成數學用語就是:羅素構造了一個集合S:S由一切不屬於自身的集合所組成。然後羅素問:s是否屬於S呢?根據排中律,一個元素或者屬於某個集合,或者不屬於某個集合。因此,對於一個給定集合,問是否屬於它自己是有意義的。但對這個看似合理的問題的回答卻會陷入兩難境地。
  • 芝諾悖論:阿喀琉斯與該死的烏龜
    ----一位聽我講完芝諾悖論的朋友他的生平記載的已經不很清晰了,不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芝諾悖論,卻廣為流傳。  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
  • 埃舍爾、悖論與幾何學
    為了能闡釋雙曲幾何,法國數學家龐加萊採用一個模型,將整個平面表現在一個大而有限的圓周之內。從雙曲幾何的角度看,沒有任何一點是在圓上或者圓外的。這類幾何圖形的所有特性都可以從這個模型中推導出來。在考克斯特教授的一本書中,埃舍爾發現了一種圖案,讓他深受觸動,繼而創作了很多這樣的雙曲圖案。
  • 奇妙的悖論--哥德爾第一不完全性定理的通俗表述
    如果想不矛盾,則有B,但B自身也是矛盾;  B、如果「我在說謊」為真,則我確實在說謊,那麼「我在說謊」這句話就為假而不可能為真,所以與假設「『我在說謊』為真」矛盾。如果想不矛盾,則有A,但A自身也是矛盾。
  • 12個未能解決的經典悖論!
    2.祖父悖論  一個人回到了過去,在他祖母能遇到祖父之前就殺了他的祖父。3.沙堆悖論  有一堆1,000,000顆沙粒組成的沙堆。如果我們拿走一顆沙粒,那麼還是有一堆;如果我們再拿走一顆沙粒,那麼還是一堆。如果我們就這樣一次拿走一顆沙粒,那麼當我們們取得只剩下一顆沙粒,那麼它還是一堆嗎?  回答:設定一個固定的邊界。
  • 從說謊者悖論理解金剛經的三段論
    這句可以解讀成「我在說謊」悖論,從這悖論我們看到人們念頭落入「有、無」兩邊,要到彼岸(請想成領悟),需要般若智慧。這裡來解釋這個道理,以及為何我們應該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什麼是說謊者悖論?「我正在說謊」的悖論(Liar Paradox,或是Self Referential Paradox)是這樣: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麼他所說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說的是真的,那麼他就是在說謊。這樣的古典二值邏輯會推導出矛盾的悖論!讓「我正在說謊」、「我說實話」兩者同時成立,這樣違反不矛盾律。
  • 華為與第四範式,正在醞釀一個幫企業跳出AI悖論的「秘密計劃」
    所以標準答案可能是既看懂又沒看懂,這或許說明諾蘭就是拍了個悖論。跟大部分小夥伴一樣,時間鉗形運動這種東西我大概就看了個寂寞。但是《信條》裡關於時空悖論的處理,卻讓我似有所悟。電影裡無論怎麼穿越時空,最後都無法改變結果。這就構成了一個悖論:既然逆轉時間無用,那我還逆轉它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