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呀,熬夜呀!」
「睡覺?不存在的!」
「實在睡不著,就在咖啡裡放了一顆安眠藥,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
如果與一個90後聊天,你經常能收到以上關於熬夜的搞笑段子。
最近新浪微博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調查,發現有七成90後是12點後才睡覺,其中超兩成90後是凌晨1點後才睡覺。如果按照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數進行計算,也就意味著有1.2億90後在過著熬夜生活。
而根據2018年睡眠指數數據報告來看,中國人均睡眠時間長度變為6.5個小時,近八成受訪者正在因為熬夜遭受健康方面的困擾。
是什麼把人們逼入了「失眠」的處境?不睡覺的人們,到底在幹嘛?
01
「
我熬夜上癮的原因只有一個:只有在深夜裡,我才能做我自己。
作為一名新媒體編輯。白天,我的時間都給了工作和老闆。發愁選題,發愁閱讀量,但愁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自己無關。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九十點,下班回家,吃完外賣洗完澡,一瞅手機,馬上12點,這一天又要過去了。按理說該上床睡覺了。
但是!我不甘心!
白天是為了生存,夜晚才是屬於我的生活。
白天沒時間交朋友,晚上把朋友圈挨個刷一遍。看到秀恩愛的,就隨緣點個讚;看到曬加班的,就回個「抱抱」的表情;看到深夜放毒曬美食的,就發兩個「流口水」的表情包。
退出微信,已經凌晨1點了。我開始自責,夜晚時間這麼寶貴,怎麼能用朋友圈社交消耗自己?
要充實!要學習!
於是我開始刷知乎,刷微博。看到李勝利事件又曝出新瓜,趕緊戳圖先吃為快。順便回顧一下時間線,出事的藝人都有誰,他們之間什麼關係。
溫故才能知新。
雖然看過的東西明天一睜眼就忘了
——但只要我不閉眼,這一天就不會結束。
我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答:「熬夜快感的本質是什麼?」
有人說:「報復心理。」
就像《西虹市首富》裡的王多魚,窮怕了,一夜暴富就可勁兒花錢。
我也是,白天被壓抑得太久,一到夜晚就瘋狂熬夜。
」
--BY 鐵樹開花 25歲
02
「
一位都市青年,如果手機裡的常用軟體同時出現:微博、抖音、知乎、朋友圈。
並擅長十二點以後,在它們中間切換自如的話,那他基本就是迷失型熬夜患者沒跑了。
這種患者的症狀表現為——
熱衷不帶腦子地瀏覽信息,以為只看了五分鐘,但其實已經過了一小時,並且啥也沒記住。
舉個例子,就是我。
每天晚上十二點,我都會對自己說:「刷五分鐘抖音吧。」
然後,再抬頭,兩點了。
回顧一下我的每日抖音之旅,基本可以這樣總結:
前十分鐘,爆發密集笑聲並拍床。
二十分鐘後,笑聲頻率驟減。
半個小時後,手機白光打在臉上,我面無表情,只有大拇指在屏幕上瘋狂奔跑。
玩累了,我就會自行進入賢者時間。
這時候我就會選擇刷刷朋友圈。別看我平常高冷的要死,但深夜不管刷到誰的朋友圈,我都會大力支持。
一路點下去,有一種「朕已閱」的快感。
朋友圈看完了,再翻翻前任的微博,翻翻現任的前任的微博,看看張佳瑋的知乎專欄。
再抬頭一看,就已經天亮了。
整整一夜,我看似在瘋狂獲取信息。但其實,啥也沒記住,還覺得特別累。
所以說,迷失型熬夜患者其實和無腦觀光客是一個性質。
別人是在各大景點中迷失自我。
而我們的旅遊就是在各大軟體間切換自如。
」
--BY 全金屬外殼 21歲
03
「
我是那種有拖延症的人,什麼事情都喜歡拖到晚上再做。
去年考研的時候,一開始給自己制定了很詳細的計劃:7點起床,上午背單詞,白天看專業課,晚上背政治。
為了逼自己儘快複習完,還給每個章節規定了複習時間。
當時我想的是,到11月末,這些書最少也能看個七八遍。
沒想到,堅持不到一星期,我的拖延症就犯了,早上躺床上刷會手機,中午跟同學出去吃個飯,偶爾出去逛逛夜市。
到了晚上悔恨不已,熬夜做那些沒做完的事。
這時才發現,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咖啡衝了一杯又一杯,搞到凌晨3點也看不完。
沒辦法,囫圇吞棗看一遍就去睡了,根本不管看沒看懂知識點。
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晚上睡不了,早上起不來。一覺睡到大天亮,到圖書館的時候,連位子都找不到。
更可怕的是,我壓根沒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每次熬夜到兩三點時,總忍不住發個朋友圈顯擺一下,收穫一堆誇我學習努力的評價。
這時候我總安慰自己:你已經挺厲害了,睡的比他們都晚。
結果是很慘的,到了11月末,我連基礎知識點都沒背完。
完成一件事情的期限被無限延長,但是到底做了多少事,只有自己心裡有數。
」
--BY 大力狗 23歲
04
報復型熬夜、迷失型熬夜、還債型熬夜…這是上面的例子所講述的三種典型的熬夜模式。只有這些嗎?當然還有更多。
熬夜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到底為什麼在熬夜?
只是為了上面說的情緒、焦慮、拖延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中國人永遠不會死。」
1991年,義大利普拉託地區政府開始調查為何在過去的12個月裡,在普拉託或附近的兩個城鎮沒有任何中國人死亡的官方記錄。2005年,政府仍然感到困惑——那年,在數量超過4萬的中國移民中,只有3人死亡。
沒有朝陽群眾的洞察力,義大利人只能瞎猜測,其中流傳最廣的猜測是:中國人好像永遠不死。因為他們在義大利從沒見過中國人的葬禮。
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義大利《晚郵報》和《共和國報》的記者歐利阿尼和斯達亞諾,從義大利北部動身,一路南下採訪中國移民,並把見聞寫成書——《不死的中國人》。
書中這樣記述中國人: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娛樂,沒有歡笑,沒有休息。面無表情,除了工作賺錢,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他們很少露面,但一出來就是一大群。義大利人為什麼沒見過他們的葬禮,因為他們一旦幹不動活即被送回國內,說好聽點叫「葉落歸根」。
書中有一段記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在義大利的工作時長:「到達法國後,寧紅接到了蛇頭的電話,讓她到機場商店買一頂阿迪達斯的帽子,戴著它在商店等候……蛇頭終於來了,對上號碼,把她帶到裡昂車站,在那裡,寧紅上了一輛寬敞的TGV車,踏上了義大利的居留之路——給一家紡織廠每天工作16小時,一周工作7天。」
中國人仿佛是永不疲倦的,工作工作再工作,攢錢攢錢再攢錢,休息極少,消費極少,義大利老闆看不下去,給中國工人們放假,被他們斷然拒絕,「我們是來賺錢的,為什麼要休假?」
《不死的中國人》這本書封皮上赫然寫道:他們幹活,掙錢,改變著義大利,因此令當地人害怕。
中國人瘋狂的工作勁頭何止嚇壞了一個義大利!
05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變革中國》中感嘆道:中國人的勤奮,令世界驚嘆和汗顏,甚至有一點恐懼。
網際網路界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國內某公司高薪聘請了一位日本專家。日本專家上任的第一天,在全體會議上做完自我介紹後,說到:我是個工作狂,經常加班,請大家儘量配合我的工作!說完深深鞠了一躬。三個月後,日本專家辭職了,辭職的時候只說了一句:你們這樣加班,是不人道的!
無論是移居海外淘金,還是奮鬥在國內,中國人不知疲倦的工作勁頭並不隨著地點的轉移而改變,已經內化成了民族的集體本性和人格底色。
其他民族隨著收入提高,工作時間越來越短,而很多中國人隨著收入提高,工作時間卻越來越長。無論富豪或中產,還是普通民眾,大家一刻不得閒,閒下來就會發慌,焦慮感仿佛「綁架」了每個中國人。
記得羅振宇在節目裡說過一句,他在美國度假的時候,沒有鋪天蓋地的信息和商務洽談,剛開始輕鬆了一陣,僅僅過了幾天就慌得一比,趕緊打道回國,生怕跟不上時代潮流被淘汰。
從全世界歷史上看,人類的工作時間是持續下降的。《巨人的隕落》寫過一戰前期沙皇俄國的煤礦工人每周日要做禮拜,一周只上六天班,而現在五天工作日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標配。工業革命時期,人們一周工作60個小時,而現在,國際規定的工作時長是每周40個小時。
但我國勞動者的年均工作時長卻在逆勢增長。農民少了,農民工多了,農民的忙是忙一陣子,農民工的忙是「不分二十四節氣的。
加班加點、超時工作,不只是在農民工密集的製造業和建築業如此,985、211名校畢業生雲集的網際網路等高科技企業也是當仁不讓,你要是不實行「996工作制」(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網際網路企業。據說「996工作制」正在向「247工作制」進化,一天工作24小時,一周7天,當然,是三班倒,只為在網際網路殘酷的行業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要麼是1,要麼是0,網際網路的世界就是這麼殘酷。
滴滴此前發布的《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中,京東以晚上23:16的平均下班時間,成為中國最「狠」公司冠軍。
高德地圖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中,華為每日人均加班時間長達3.96小時,成為中國企業「加班王」。
釘釘CEO甚至質問員工:「不知道你們每天10點(晚上)前回家幹嘛,回家有什麼事情嗎?不到1點都不合格!」
即使到了晚上十一點,去國內大型網際網路或科技公司樓下看看,很多辦公室都還亮著燈!
真應了那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還在比你努力!
不只是企業界的人們如此拼命,在體制內,「一杯茶、一張報紙」也成了老黃曆,「5+2」、「白+黑」成為許多公務員的工作常態。
全民齊拼命,讓中國的工作時長排到了世界數一數二的位置上!
你肯定會覺得,這難道不是一種變態的模式嗎?
其實不然。
「多勞多得」是市場經濟的典型特徵,在市場化的職場中,你加班多意味著你得到的回報超過了你的付出,付出回報長期不成正比的話,你肯定會跳槽。一個加班但高薪的工作,一個朝九晚五低薪的工作,絕大多數有志青年都會選擇前者,誰不渴望證明自己的價值呢?
人人崇尚奮鬥、渴望財富,收入的快速增長刺激了更多的付出,創業成功的財富效應伴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激勵著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創業大軍,打了雞血似的忘我工作,使得整個國家的人均工作時長一長再長。
目前中國人的工作時長相當於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水平以及英德法等國1950年的水平,而現在我國人均GDP已是日本1983年的水平、英德法等國1979年的水平。
民族還是那個民族,窮的時候搞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多勞不多得,導致更窮;打破大鍋飯,實行市場經濟,多勞多得,富了之後也沒有懈怠,反而更加努力。而且我們發現,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努力,收入越高的人越能加班。
據滴滴大數據統計,北京以絕對優勢佔據「最能加班城市」第一名,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位列榜單前五。而從加班時間維度上來看,這些城市的下班高峰都集中在晚9點左右。最發達的地方成為最能加班的地方,最拼的地方。
工作時長越來越長,顯然意味著睡眠時間越來越短。回到文章的開始,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人均睡眠時長已由8.8個小時降至6.5個小時。
熬夜成了常態,不止1.2億90後,還有更多個億的70、80後。可是當90後逐漸步入30,成為工作的主力軍時,就又回到了那個問題,你為了什麼而熬?
是為了拼命去證明自己的價值?還是
為了自己難以解決的情緒、焦慮、拖延?
前者不確定是否能立刻帶來光明,
但後者卻一定會拖垮你的身體,因為它在消磨你的精神。
近年來,一些國外媒體在唱空中國經濟時經常說「中國經濟斷崖式下跌、即將崩潰」,但事實上,一個GDP已經90萬億規模的經濟體還在保持著6%以上的增速,不僅沒有崩潰,還在持續成長。他們對中國最大的誤讀,就是忽略了人的拼命的因素。
歷史是人創造的,經濟也是。
人在拼命,經濟的韌性就會堅強有力。
你今年多大?你又在為什麼而熬?
素材來源:新世相、秦朔朋友圈、視覺中國
編輯: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