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下面這些好習慣中,你家孩子佔了幾條?
1、玩好玩具會立刻收拾好,然後再去做別的事。
2、吃完飯會把桌面上的垃圾收到碗盤裡,把餐具拿到廚房。
3、弄髒桌面會馬上清理乾淨,把抹布放回廚房,或把紙巾扔到垃圾桶。
4、離開座位,會把凳子輕輕地推進去擺好。
5、洗完澡,會把換下來的髒衣服放進髒衣籃或洗衣機裡。
6、回到家,會把脫下來的鞋子放進鞋櫃,或者擺整齊。
7、看到父母做家務,會主動過來幫忙。
如果上面這7條習慣你家孩子能做到一半以上,那麼恭喜你,他的表現已經超過了同齡人,進入學校或社會後一定很受大家歡迎。
可惜我們身邊的很多孩子並沒有養成這些好習慣,家長也沒有意識到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總覺得這些都是小事,孩子把心思放在念書上,好好學習就行了。
殊不知這些後天養成的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
著名作家巴金曾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一個玩好玩具會立刻收拾好的孩子,做作業一定不會拖拉。一個看到父母做家務會主動幫忙的孩子,進入職場後也不會推脫領導布置的任務,更容易被機會青睞。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當我們教孩子做家務,培養他的生活習慣時,看似是讓他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實則是在培養他做事有條理、有始有終、有責任心的優秀品質。
這些品質光靠我們講道理是沒用的,還得孩子親自動手才能把習慣變成天性,成為他脫穎而出的資本。
01 3個技巧,幫孩子培養好習慣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幫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又不引起他的反感呢?
我們不妨借鑑一下蒙臺梭利的做法,用3個技巧幫孩子快速掌握生活技能,把行為變成習慣,同時保護好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1、精確地給孩子做示範
在教孩子做家務,或者穿脫衣服、繫鞋帶時,光靠「說」是沒用的,還得動手示範,親自做給孩子看。
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差,你說得越多,他們越暈,忘得越快。通過觀察來模仿別人的行為,才是他們最擅長的學習方式。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老師都會給孩子邊示範邊講解,或者不說話,只做動作示範,確保把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示範清楚,方便孩子模仿。
比如倒水的時候,一隻手握緊把手,另一隻手扶著瓶口,兩隻手一起配合,就不容易把水灑出來。
如果你不給孩子做清楚示範動作,孩子就可能學你的樣子,只用一隻手操作,不僅容易把水灑出來,還可能因為力氣不夠把水瓶摔壞。孩子免不了要挨罵,下次就沒有信心自己倒水了。
2、把任務分解成簡單的步驟
舉個例子,扣扣子這項生活技能可以分解成4個步驟。
第一步,把扣子捏在手裡;
第二步,把扣子對準扣眼;
第三步,把扣子完全放入扣眼;
第四步;調整一下扣子的位置,把衣服拉平整。
把任務進行分解有2大好處。
首先,這樣做可以降低任務的難度,讓孩子更容易練習和掌握,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其次,把任務拆分後逐步地進行,能教會孩子有條理地做事,對邏輯思維的訓練以及良好習慣的培養都很有好處。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很多活動的最後一步都是清理和歸位。
收拾好教具後,要把它們放回柜子;擦過桌子後,要把抹布清洗晾曬;吃完東西,要把桌面上的垃圾放進盤子裡。
這些收尾的工作教會孩子什麼叫有始有終,對自己負責。相比那些凡事都要父母幫著善後的孩子,這些孩子真的太自覺,太有教養了,到哪裡都會讓人眼前一亮。
3、不批評,只提醒
孩子做事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時,批評的話總會很順口地從我們嘴裡說出來。雖然你覺得這沒什麼,「不批評,孩子怎麼會改進呢?」
但這種糾錯方式卻有很大的弊端,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降低他做事的積極性。很多孩子會因此產生逃避心理,經常把「我不會,你幫我」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我曾經在一本兒童心理學的書上看過類似這樣的話:不要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批評他,因為犯錯本就是學習的一部分。
學習代表著尚未掌握,會犯錯是理所當然的。當孩子遺忘或者出錯時,給他重新示範一遍,或者簡單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只要孩子犯錯的次數在減少,動作越來越熟練,就說明他在成長和進步。
千萬不要把「完美」當成衡量孩子進步的標準。那樣孩子就會把學習和失敗、批評畫上等號,沒有信心去挑戰了。
02 這些生活技能,請一定教給孩子
說完了習慣培養的3個技巧,我們再來看看哪些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和家務勞動)是一定要教給孩子的。
1、折衣服
折衣服對孩子來說可是項高難度的技術活,不僅考驗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對於思維和數學能力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孩子們會從疊毛巾開始練習。
老師會在毛巾上用筆畫出對摺的線條(或用針線縫出摺痕),然後給孩子演示,怎樣沿著痕跡一次或多次對摺毛巾,這其中蘊含著分步驟行動以及分數的概念。
你也可以試試找幾條舊毛巾,裁剪成正方形,然後用黑筆畫出摺痕,給孩子演示怎麼摺疊毛巾。孩子能熟練地折毛巾後,再過渡到折褲子、上衣和襪子。
折褲子時,先把衣服鋪平整,沿中線對摺,然後再上下對摺。
折衣服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把袖子對齊摺疊,再對摺。或者把袖子向中間摺疊,然後對摺。
孩子練習的時候,可以準備幾件舊衣服,在摺痕上貼上膠帶,用筆寫上數字表示折的順序,來降低練習的難度。
2、舀食物、倒水
精細動作能力的發展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很多訓練精細動作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用勺子舀食物,往杯子裡倒水等。
在訓練這些技能時,我們可以由簡到難,先練習轉移乾食物,再練習倒液體。
準備兩個容器,一把勺子,一些豆子,為了方便收拾,可以在底下放一個託盤。
給孩子演示用勺子舀起一勺豆子,用手壓一壓,去掉多餘的豆子(這樣不容易灑出來),然後把豆子倒進另一個容器裡,如此反覆,直到豆子全部轉移完。
如果有豆子灑出,要馬上撿起來,保持託盤的整潔。孩子掌握後,可以進行下一項訓練。
準備幾個杯子,一個水壺,一些豆子,還有託盤。
給孩子演示怎麼拿起水壺,把裡面的豆子倒入杯中。有灑出的豆子要及時清理。
最難的就是練習倒水了。
準備幾個杯子,一壺水,一塊毛巾,一個託盤。給孩子演示怎麼把水倒進杯子裡,有水灑出來,要馬上用毛巾擦乾。
日常生活中,也要允許孩子使用這些技能。讓他自己舀菜,倒水,泡奶粉(溫水由家長準備,避免燙傷)。
很多孩子在家裡根本沒機會做這些事,這對他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3、切水果、剝皮等
練習使用安全的廚房工具,給水果剝皮,或者幫父母準備食材,不僅能幫孩子提升生活技能,還能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讓他好好吃飯不挑食。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塑料或者木質的工具,教他正確的使用方法,讓他切香蕉,給蔬菜刨皮,給麵包塗果醬,用刷子洗蘋果,把食材疊起來做成三明治,剝橘子皮,拌沙拉等。
當然,這些工作的最後一步都是把桌面清理乾淨,把工具、聚餐放回廚房。如果做完就攤著,由大人來收拾善後,就失去了做家務的意義。
4、擦桌子、掃地
這兩樣也是經常被大人小看的家務。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技巧,讓孩子耐心、細緻、有頭有尾地做好它。
先說擦桌子,給孩子準備一塊海綿,先教孩子怎麼把海綿的水擠幹。然後給孩子示範用溼海綿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擦桌子,擦完後用幹布再擦一遍,最後把工具歸位。
至於掃地,可以用膠帶在地上貼一塊正方形的區域,製造一些容易清理的垃圾,比如紙團,教孩子把垃圾都掃到正方形區域裡,然後再掃到簸箕裡,倒進垃圾箱,最後把工具歸位。
5、穿衣服、繫鞋帶
有些孩子直到上小學,還是媽媽幫忙穿衣服、繫鞋帶,自理能力很差。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練習機會。
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穿、脫衣服,扣扣子,繫鞋帶,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把任務進行分解,多陪孩子練習,即使是2、3歲的孩子,也能掌握這些技巧。
比如穿褲子的時候,先在地上把褲子攤平,兩隻腳鑽進對應的褲洞,把腳伸出來,再站起來,把褲子拉到腰上。
穿外套的時候,把衣服倒著放在地上,領口朝下,這樣孩子只要把兩隻手伸進袖口裡,把衣服穿過頭頂,外套就穿好了。
在學習扣扣子、拉拉鏈、繫鞋帶的時候,可以把衣服穿在娃娃身上,分步驟演示給孩子看,也可以參考蒙臺梭利的教具,製作簡易的練習工具(把舊衣服上扣子、拉鏈的部分連同布料剪下來,粘在硬紙板上),讓孩子經常練習。
練習的時候要留足時間,保持耐心,不要頻繁糾正孩子的錯誤,多給他一些時間和鼓勵,孩子一定會越做越好。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給孩子培養好習慣的3點技巧,還有孩子一定要掌握的5類生活技能。
不要覺得這只是簡單的家務,把它當成是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他就離負責任、自覺、有條理這些優秀品質不遠了。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