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為何很多都成了「短命天子」?

2020-12-15 秋媚讀史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之人。只要坐上龍椅,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幾乎所有古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帝王夢」。泗水亭長看到秦始皇的車隊,喊出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也」,並最終「取而代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懷揣「帝王夢」的奮鬥者。從此以後,江山易主、王朝更迭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然而,當皇帝真的很舒坦嗎?

實事並非如此,尤其是開國之君,那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披荊斬棘,經過無數次淘汰剩下的倖存者,同時代其他競爭者,不過是刀下亡魂。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幾百位皇帝的平均壽命,居然四十歲不到。要知道,皇帝的飲食起居、安全保衛措施以及醫療水平都是最高級別的,可為何還會如此短命呢?

工作壓力大

皇帝是一種職位,並不能純粹享受生活。跟所有人一樣,他們也是需要工作的,而且工作壓力不小。帝王的工作,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內政與外事。如果想做個稱職的帝王,工作根本忙不完。天下那麼大,今天黃河發大水,需要撥款賑災;明天某個地方流寇橫行,需要平息;接著還有遊牧民族入侵……沒完沒了的事,全部都要皇帝主持會議、批閱、過問。

皇帝也不能當甩手掌柜,你把事情交給職業經理人,沒準人家就成了王莽、曹丕。長年累月地處理國事,大多數皇帝都吃不消。尤其是在外敵入侵的非常時期,皇帝也提心弔膽,時刻都要關注前線戰事,心理壓力大。

被人謀殺

既然所有人都想當皇帝,那就必然存在野心家,即便當不了皇帝,也要控制皇權。皇帝之外的人,必然就會與皇帝產生矛盾。這種矛盾一旦產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能夠操控皇權的都是哪些人呢?

一、外戚,這種角色與皇室有親戚關係,仗著血緣優勢,很容易身居高位。皇帝有時候也需要他們,以制衡其他力量,但他們做大了,就容易傷害皇帝。比如,東漢的梁冀、隋文帝,為了個人利益,連小皇帝也不肯放過。

二、宦官,這個群體是皇帝的身邊人,長期在一起,容易產生信任感,皇帝不好辦的事就會交給他們。時間久了,宦官也會飛揚跋扈,甚至把持朝政,架空皇權。在東漢以及唐朝,就有宦官對皇帝下手的案例。

三、權臣、武將,在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等亂世,這種人殺帝王的案例數不勝數。

縱情於後宮

帝王后宮佳麗無數,海陵王曾喊出「得天下絕色而妻之」的口號,多少也代表著帝王群體的陰暗心理。凡事只能適可而止,但總有些帝王毫無節制,只圖一時快活,不顧身體是否吃得消。漢成帝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死於「馬上風」。

富貴病、服用丹藥

帝王吃的都是同時代最好的美味佳餚,吃得太好了,就容易得「三高」,稍有不慎就一命嗚呼。帝王有最好的醫療保障,但只是相對水平,整個古代的醫療水平都偏低的,所以,很多病也是沒法痊癒的。

此外,人都是怕死的,即便帝王也不例外。許多帝王,都有一個「長生不老夢」,為此還不惜代價求取丹藥,因此歷朝歷代都會出現「徐福」之類的人。當然,也有部分地王,服食丹藥是為了其他信仰。丹藥是由各種化學物質合成,裡面往往帶有許多有害物質。人吃了,除了心理舒坦,其實對身體有很大傷害。

秋媚說:在古代,當上帝王很難,當個合格的帝王更難,當個長壽的帝王難上加難。雍正的「為君難」是一句實話,皇帝白天既要應對繁瑣的工作,還要參與各種權力鬥爭,晚上還要應付後宮之事,加上吃喝之事,「萬歲」就成了一句空話。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享受錦衣玉食,為何大多還短命?看他們每天都幹了些啥
    人活在世上,哪可能會有不累的活法,即使是古代皇帝,拋開外表的光鮮亮麗,因為一些原因也是辛勞的活著,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看看,為何古代皇帝大多短命?01相信各位讀者對古代的皇帝都多多少少存有一定的羨慕之情,畢竟皇帝是真正生活在萬人之上,真實的擁有平常人不敢想像的權力與財富。
  • 曹丕不到40歲就去世了,身為曹魏的皇帝為何如此短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是日夜操勞的人都會容易早早衰老,三國中講的比較多的就是蜀漢和曹魏,這兩個國家在生存時間上來說是差不多的,成立的時間相差沒幾年,結束的時間也差不多,蜀漢的皇帝就是劉備和劉禪,但是曹魏是有五位皇帝,為什麼曹魏的皇帝都是這麼的短命呢?曹丕只活40歲不到就去世了。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 古時候皇帝錦衣玉食,為何大多數還會短命?看看那時的侍寢制度
    可是在古代也有不好的現象,不僅僅是科技、交通、醫療等不發達,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是不長的,一般人活到六十多歲都已經是極限了,很少人活到七十多歲以上。很多人都會說肯定是普通的百姓們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都不好,所以才會短命的。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官家」在古代是皇帝的世俗稱謂之一,以「官家「稱呼天子,始於《晉書·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宋朝皇帝自稱「官家」,是宋初皇權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的提高的結果。
  • 中國古代皇帝為何鍾愛「黃」顏色?
    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崇拜黃色,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將其視為君權的象徵。有人說,是因為「黃」諧音「皇」,但僅僅如此嗎? 要說古代為何以黃為貴,還得從「五行」說起。金木水火土,在今天不過是一句「順口溜」,大部分現代人不知道它其中蘊含的全部理念。在古代,它最基礎的理念之一就是代表方位和顏色。
  • 論古代王朝「正統」,皇帝加持最後底牌,屢試不爽的甩鍋俠
    漢朝成正統始祖,三國時代,魏國是正統因為秦的劣跡,那麼漢就成為歷史上正統的始祖,後朝也必須以漢為正統,東漢末期時代,為何魏國會成為三國正統?天下的士子和人才都是往魏國跑,而蜀漢和東吳卻並不是正統,這是因為魏文帝曹丕是得到了漢獻帝的禪讓,這就標榜了曹丕是合法的東漢繼承人,只不過是將東漢改成了「魏」。
  • 為何明清皇帝多是一人一個年號,之前皇帝都一人多個,主要是方便
    而目前日本仍舊在使用年號紀年法,這都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我們看我國古代皇帝年號能夠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明清之前的皇帝,幾乎都是一人有很多個年號。而明清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一人一個年號。那麼,明清時期為何會有這種狀況呢?
  • 古代達官貴人的鞋頭為何都向上翹?
    在古代,製作鞋的材料有很多,比如打完獵後,用獸皮做成的鞋,還有用比較簡陋的麻製作成的鞋。古代達官貴人穿的鞋的鞋頭都向上翹,也就叫做翹頭鞋,那麼為什麼古人對於翹頭鞋情有獨鍾呢?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古人敬仰上天古代皇帝自稱天子,而且古代的,建築和服飾上都有向上翹的設計,用來表達對上天的敬仰。第二,方便走路關於翹頭鞋,這種設計可以將腳部的力量分散開來,減少對腳尖的衝擊。而且古代人們穿的是裙子,翹頭鞋可以把裙子勾住,防止自己踩到裙子絆倒自己。而且在古代路面非常不平坦,經常有凸起的石頭,這種翹頭鞋,可以阻擋凸起的石頭割傷腳。
  • 他當皇帝不足一個月,就被後宮美色「啖」成了「藥渣子」
    (圖)朱常洛(1582—1620)明光宗朱常洛就是一個短命的「藥渣」皇帝。他的短命,不僅在於他只活了三十九歲,還在於他只當了二十九天皇帝。三十九歲,雖然略低於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但二十九天,卻毫無懸念地衝進了中國短命天子中的「前三甲」。
  • 皇帝為何用太監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宮女?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古人有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縱然人人都喜歡美美的事物,縱觀封建社會2000餘年,朝代轉換更替出過帝王400餘位,裡面也有不少「貪戀美色」的皇帝,但是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無論再好色,再沉迷於美色的皇帝,其貼身伺候的人大多都是太監,那麼皇帝為何不用貌美的宮女呢?
  • 古代穿衣規矩太多,很多人因此丟命,龍袍更是重中之重
    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嚴苛的,普通百姓和王公大臣在衣食住行上都有著很大的差距,也有著嚴格的劃分,如果一旦僭越的話,那可就是犯了大罪。尤其是龍袍,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公大臣,都是不可以隨便亂穿的,就算是家中私自收藏也是不可以的,一旦發現就是謀反的大罪,甚至還會因此被抄家滅族。因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龍袍,作為最高的權利統治者,龍袍也是皇帝身份的象徵,是黃泉的代表。
  • 古代皇帝龍袍禁止用水洗,那臭了怎麼辦?
    在我國古代,皇帝可是九五至尊。為了凸顯其天子的身份,吃穿住行,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享受最高的待遇。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皇帝在「穿」這方面的講究。其實,在影視劇中我們也能夠了解到,龍袍就是天子的象徵,穿上這身衣服,整個人都熠熠生輝。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何到了宋朝,皇帝們都不穿龍紋袍了?
    引言:在觀看古代電視劇時,古代帝王每每出現,身上都會穿著一件繡著飛龍的「龍袍」。然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唯獨宋代皇帝的服飾極其樸素,幾乎都是一身素衣,沒有龍紋等象徵權力的圖案,這似乎不合古代皇家的規定。不過唯一不同的是,宋代皇帝卻是一身素衣,像個大臣一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貴為九五的宋朝皇帝,為何穿著如此樸素,又為何沒有龍紋。「簡約風」宋朝皇帝之所以穿著樸素,是因為他們崇尚簡約。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上,在器物上也有體現。
  • 明朝皇帝集體短命之謎或已解開,學者:隱藏太深,難怪史書沒記載
    明仁宗朱高熾劇照對於大明皇帝的短壽之謎,坊間有很多猜測。有人認為,明朝皇帝從朱棣開始,一直有家族遺傳病,導致惡性高血壓,造成早死;還有人認為,許多皇帝都沉溺於酒色,導致早死。比如明仁宗、正德皇帝、天啟皇帝,都因沉迷聲色而死;還有人認為,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導致大量原屬於丞相的工作,都積壓到皇帝身上,使皇帝活活累死。不過猜測是猜測,事實是事實,這些說法都缺乏證據。在明朝,有內閣和司禮監為明朝皇帝分憂,何至於累死?明朝皇帝之中卻有喜歡酒色的,但並非全部。而明朝皇帝的家傳遺傳病,也沒有得到任何證據證實。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代開國之君為何要追封先祖。
  • 本是稀疏的平常事,古代皇帝們為何比老百姓更害怕?皇帝也有套路
    導語:古代皇帝也有怕,比老百姓更怕這些稀疏的平常事,皇帝也要有套路,帝王之術在作怪在中國古代,皇帝職位是萬人之上,要說皇帝還會害怕?估計都沒人信,不過歷史的所有皇帝都害怕這幾樣事物,隨便一樣都會讓皇帝心驚膽戰;說到這裡,先為大家留個懸念。
  • 古代的「上九流」、「下九流」都是什麼職業?皇帝為什麼是三流?
    「流」字用來表示類別,其實還含有液體流動的意思,液體都是往下面流的,越流越低,所以「流」暗含低等、不正派或者蔑視的意思。比如「張三李四之流」,「流氓」。古代就有「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說法,意思就是人有三六九等。其實「三六九等」是粗淺地劃分,「三」指仕農商,六就劃分的更詳細了,九那就更更詳細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則把人劃分為27等。
  • 為何古代皇帝短命?看看當時的「侍寢制度」,怪不得太監能長壽
    雖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皇帝是一國之君,擁有最高的權力,但是他也依然受到諸多規矩制約,就比如今日要談及的侍寢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明面上的意思,即服侍帝王休息。這種制度雖然在現在看起來非常荒誕,但是在古代卻是一件事關整個國家政局穩定的大事,它直接決定了皇室血脈和帝位的傳承。也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其規章制度的制定也是非常繁瑣和複雜的。前文已經提及了皇帝在古代社會的地位有多崇高,正是因為如此,基本上每一位皇帝在位的時候,都會擁有大量後宮妃子,作為自己的私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