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女兒派(nverpai)
在一次採訪中,白巖松問李玫瑾教授:「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犯罪心理,你會說什麼?」
李玫瑾教授說:「如果只用一句話,那我會說,所有的罪犯都沒有敬畏之心。」
言簡意賅的一句話,振聾發聵,直擊人心。
也許你不以為然、不甚理解,那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的幾個小故事。
01
最近,外網上一個2歲美國小女孩的「玩具」曝光,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野生死松鼠、死野兔子、死白尾鹿......
在本該玩布娃娃的年紀,她的日常生活中卻充滿了殺戮和血腥。
31歲的媽媽Beka Garris解釋道:這是祖傳的、獨特的育兒方式。
女兒還在襁褓中,Beka就帶著她四處狩獵。
能自由活動後,媽媽狩獵的動物屍體便成為了她的玩具。
鮮血淋淋,還帶著餘溫,甚至還有悲慘的哀鳴和掙扎的悸動。
她們還會在獵物前微笑合影,慶祝勝利成果。
狩獵歸來,Beka當著女兒的面處理這些獵物。
「我會把頭骨和一些骨頭留下來漂白,然後製作藝術品。
然後把羽毛和獸皮保留下來,做成壁掛或衣服。
然後清理、切碎肉類,冷凍起來,之後食用。」
其中有一則引眾怒的視頻:
小女孩在媽媽的示意下,手持長弓箭,走向一個死過沒多久的動物標本,將箭刺入它的傷口中,轉頭,她露出了喜悅的微笑。
網友們對於這樣的育兒方式實在接受無能:
「天哪,我想她女兒長大之後對動物也不會有什麼愛憐之心吧!」
「太噁心了,她應該做的是教她的孩子愛和尊重動物,動物的生命與人類一樣。 」
作家畢淑敏曾在《敬畏生命》這本書裡提到:
如果我是一個有思維的生命,我必須以同等的敬畏來尊敬其他生命,而不僅僅限於自我小圈子。
因為我明白:它深深地渴望圓滿和發展的意願,跟我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毀滅、妨礙、阻止生命是極其惡劣的。
一個2歲的小女孩,對於生命表現出來的異於常人的冷漠,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父母沒有教給孩子對於生命的敬畏,我們很難期待她長大後會有一顆熱騰騰的悲憫之心。
02
也就這兩天,另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廈門謝女士發帖稱,自家養的博美狗被一男生虐待至重傷。
「坐骨斷裂,傷到肝臟,眼鼻子都是腫的,還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據網友透露,這個男生只是婆婆朋友的兒子,因假期打工借宿在自己家。
不曾想,一番善意卻引狼入室。
謝女士回家看到狗身上有傷,委婉詢問,男生均矢口否認,多次撒謊掩飾。
直到有一天,她回家看到狗狗奄奄一息,打開監控發現了殘忍的真相:
這個男生多次前往陽臺毆打小狗,動作極其殘暴。
小狗嚇到躲在陽臺的水池底下,他利用工具將狗從水池底下趕出來繼續毆打,期間還厲聲斥罵:「你再叫,你再叫!」
此事持續發酵,引發7億多網友關注。
有人扒出,該男生為某大學一名準研究生,即將入學。
上熱搜後,男生向謝女士道歉,但態度傲慢:「雖然我打了你的狗,但你的狗叫起來很煩。」
其父母也曾致電謝女士,給出的理由是:求放過自己的兒子。
尼採曾經說過:「人的道德是有一致性的,一個願意虐待動物的小孩,以後未嘗不可以殺人?」
正如網友所言:
「萬物皆有靈,『只是一個動物的命,至於嗎?』父母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遲早會害了你的孩子。」
用暴行傷害動物的人,跟潛在的殺人犯真的沒什麼區別。
03
林清玄在《心的菩提》中曾記錄這樣一幕:
在海邊看到一些小學生在玩撈魚的遊戲。
他們把魚扔在海灘上直至缺水致死,還有個孩子用腳把魚踩成肉泥。
他很不解:「你在做什麼?」
孩子說:「我在處決它們。」
「你怎麼這麼殘忍?」
男孩不聽,頭也不回繼續去撈魚、曬魚、禍害魚。
看完,你可能一笑置之。
可是,假如把魚換成人呢?
一系列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歷歷在目,震驚無數人:
2019年10月20日,大連13歲男孩蔡某將10歲女孩小淇騙至家中想發生性關係,遭到拒絕後將其殺害,並拋屍灌木叢。
前不久的7月4日,山西朔州某初三學生王某因與同學發生口角,購買美工刀直接割傷其脖子,傷口長約10釐米。
鮮活的生命,在這些人眼裡,就如同腳底的小魚一樣輕賤,毫無價值。
譴責背後,有這樣一小部分聲音,刺目顯眼:
「根本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我們的教育就沒有生命教育這一項。」
李玫瑾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敬畏生命」,她的一番話,希望能驚醒那些依舊在沉睡中的父母:
「生命,為什麼要被敬畏,因為只要不敬不畏,等你明白的時候,你已經無機會了……永遠不要拿生命當兒戲!」
她還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是拉他一把。」
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應該是孩子最值得上的人生第一課,可很多父母缺課了還不自知。
當一樁樁悲劇發生時,作為父母是否應該反思: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04
哲學家薩爾瓦特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教育孩子敬畏生命,請先學會告訴孩子生命的真相。
1.告訴孩子生命的唯一性
上海某小學曾對五年級150多名學生做過一項調查:「人失去生命後,是不是可以重新獲得?」
一半學生的答案是「不肯定」或者「可以重新再活」;
甚至有學生回答:「死了就是沒血了,補補血就可以活了。」
演員胡可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分享了一段母子對話:
哥哥安吉:「如果在懸崖邊,你會選孩子還是選錢?」
弟弟小魚兒搶答:「當然選孩子!因為錢可以再掙,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兄弟倆心有所會:「對!人的一生只有一次!」
生命是寶貴的,更是脆弱的,教育孩子保護它,而非傷害它。
2. 呵護孩子的善良本性和惻隱之心
某期綜藝節目中,演員鄧莎想把買來的蝦子和螃蟹做晚餐,遭到兒子大麟子的拒絕:「不要,他們是生命。」
回到家後,鄧莎放棄這頓晚餐,同意兒子把這些活物養起來。
期間,兒子把它們從盆裡轉移到浴缸,卻不小心放了熱水,把螃蟹燙死了,鄧莎趁他不注意把死螃蟹全部收起來。
兒子再三追問,為了保護孩子的童真,鄧莎只好撒謊:「螃蟹給他的爸爸帶走了,帶到海裡去了。」
兒子又問:「他們會感謝我們嗎?」
得到媽媽的肯定回答後,他露出了輕鬆的表情。
有句話叫:「同理心強的孩子是不會作惡的。」
善良是我們孩子心底最柔軟的一片潤土,父母需要用心澆灌,才能開出幸福的花來。
3. 及時制止孩子的「暴行」
2019年,有網友拍下5歲小女孩玩死倉鼠的視頻:
小女孩不停地拉扯小倉鼠的四肢,將它摔到地上又撿起,反反覆覆,伴隨著自己歡快的笑聲。
好心乘客告知小女孩「這樣下去,小倉鼠會死掉的」,她不以為意,反而動作更為粗暴。
卻引起了小女孩媽媽的不滿:「這是我們自己買的倉鼠,我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你們管不著......」
最後,小倉鼠奄奄一息,小女孩的媽媽卻安慰說明天再買只小兔子,並將倉鼠和籠子一併扔進了垃圾桶內。
一位乘客說:「真的不知道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小的時候就不知道珍視生命,等她長大後也不會珍視你的。」
乘客的話不無道理。
我們來看一組圖片:
孩子的善惡觀,其實完全依賴於大人的灌輸。
不管不問,甚至變相鼓勵,只會助長孩子內心的惡,埋下漠視生命的種子。
4. 陪孩子一起體驗死亡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才10歲的兒子到殯儀館體驗死亡。
牧師站在黑漆漆的棺材旁,微笑問道:「有哪位家長願意進棺材體驗一下?」
媽媽主動舉起了手。
在眾人注視下,伴著《寂靜之聲》的哀樂,媽媽慢慢躺進棺材,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
合上棺蓋的一剎那,兒子大哭:「媽媽!你快出來!你不能丟下我!」
躺在棺材裡的媽媽,也跟著一起流淚。
十幾秒鐘後,牧師打開棺蓋,兒子撲過來,緊緊抱著媽媽說:「媽媽,我保證,以後會更愛你,會更加聽話。」
主持人馬東曾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從小培養孩子對其他生命的尊重,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很多父母對於死亡諱莫如深,但只有真正體驗過死亡,孩子才能明白生命所賦予的意義。
05
最後說一個暖心故事:
一個暴風雨後的早晨,沙灘的淺水窪裡,擱淺了很多卷上岸來的小魚。
有個小男孩不停地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路人勸說:「孩子,這水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答道。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回大海。
泰戈爾說:
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教孩子成為一個從小就對其他生命充滿慈悲的人,自然更懂尊重世間生命,就像男孩與小魚的情懷,便是對於生命一種至高的敬重。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對生命有所敬:尊重、善待一切生命的存在;對生命有所畏:堅守生命底線,不做任何危及他人生命的事。
而這堂生命教育課,更需要父母手持戒尺、心存善念,引導孩子守護心底裡人性的微光。
星貓說
想要孩子能更好地行走世間,就要教給孩子規矩。
而該教給孩子的第一條規矩,就是要敬畏生命。
不管微信如何改版,
星貓親子家園都在這裡,按時守候!
不想錯過我們每日的精彩推送,
就將「星貓親子家園」設置為星標吧!
簡介:本文來源於女兒派,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