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把娃養成「乞丐」!哈佛家訓:要讓娃有出息,老誤區該改改了

2020-12-18 育兒規

在哈佛大學的禮堂上,一個成功人士,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乞討。他晃了晃他的右手衣袖,空空蕩蕩,原來他是一個殘疾人。我以為我的媽媽會立馬轉身回廚房,給他拿點吃的,因為她經常教導我們要樂於助人。

可是,令我意外的是,我的媽媽卻指著一堆磚,對他說:「你能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嗎?」

乞丐感覺受到了侮辱:「我只有一隻手,你居然忍心讓我幫你搬磚?如果你不想幫我,就不幫,何必刁難我?!」

面對乞丐的指責,我的媽媽沒有生氣,她什麼都沒說,轉身走向那堆磚,然後用一隻手抓起2塊磚,搬到屋後,回來後,她說:「你看, 一隻手也能幹活,我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呢?」

乞丐顯然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施捨方式」,愣住了,轉身準備離去,但飢餓卻使他停下來腳步,猶豫了會兒,他回頭開始搬磚。那堆磚還真不少,他用一隻手足足搬了2個小時,當他搬完時,快累趴下了。

媽媽遞上一條雪白的毛巾,乞丐接了過去,擦起了汗,很快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然後媽媽遞給他一杯水和一個大麵包。乞丐迫不及待的啃了起來。

接著,媽媽又遞上20美元。乞丐驚呆了,他顫巍巍的接過錢,眼裡閃過一絲光亮:「非常感謝您,夫人。」

媽媽平靜的說:「不用客氣,這是你應得的,因為這是你憑力氣掙的工錢。」

乞丐感激地鞠了一躬:「我不會忘記你的。謝謝!」

過了幾天,又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同樣向我的媽媽祈求施捨。這次我的媽媽同樣是讓他先搬磚,不同的是,這次是從屋後搬到屋前。結束的時候,媽媽照樣給他水和麵包,還有20美元。

我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那個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又讓人把磚從屋後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後還是屋前呢?」

媽媽說:「這堆磚放在屋前屋後其實都一樣。」我噘著嘴說:「那就不要搬了。」

媽媽摸摸我的頭說:「可是,對乞丐來說,搬磚和不搬磚可就大不一樣了……」我似懂非懂的看著媽媽,似乎明白了些什麼。此後,有好多乞丐來我家乞討,媽媽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幾年後的一天,一輛豪車停在了我家門口,走下來一個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他器宇軒昂、氣度不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隻手。

看到我的媽媽,他深深的鞠了一躬:「如果沒有你,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乞丐!感謝你當年讓我搬磚,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媽媽平靜的說:「這一切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的作用微乎其微。」

那人堅定的說:「NO!是你,是你讓我明白,斷了一隻手,不能成為我懶惰的藉口!即使是殘疾人,我也能像正常人一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你的不憐憫,給了我自尊;你有節制的愛心,成就了今天的我!」

臨走時,他遞上了一串鑰匙:「夫人,感謝您當年的所作所為,這是我的一點心意,這是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的鑰匙,比你的這套大5倍。」

我的媽媽微笑著拒絕了:「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隻手!」

那位富人堅持說:「可是,我這套房子就是給你們買的。」母親微笑著說:「那你就把它送給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當時我們家並不富裕。我有四個兄弟姐妹,雖然我們的父母沒錢,但卻盡力培養我們。如今,我的兩個哥哥都是名校博士畢業,我的姐姐是一家超市經理,而我是一名律師,馬上準備競選我們州的議員。

直到現在,我們家的那一堆磚,有時候還會在媽媽的「請求幫助下」,被搬來搬去。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覺得我是在講一個關於「善良」的故事?NO,絕對不是。《哈佛家訓》中告訴我們,這個故事蘊含著一個「家庭教育的奧秘」。

警醒萬千家長: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節制!無節制的愛,會讓孩子淪為精神上的「乞丐」

面對乞丐,大部分人其實都很容易愛心泛濫,直接施捨給他們食物。這是人之本性。但結果呢?這會讓乞丐形成精神上的依賴:只要我去乞討,就有人給我吃的,我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去工作,去奮鬥呢?

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下,孩子的出生,像極了一個「乞丐」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孩子處處都需要父母的「施捨」: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個月,孩子不會坐、不會吃;頭一年,孩子不會講話,不會走路;頭三年不會表達、不會社交;甚至頭18年,都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孩子處處都需要家長的幫助。而面對這樣的「乞丐」,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性成長。

愛心泛濫的父母,一味的為孩子付出,不求回報,為了孩子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辭掉工作、專心帶娃;他們為孩子任勞任怨,孩子坐沙發上優哉遊哉的看著電視,她把衣服幫孩子穿好,一口一口餵孩子吃飯;他們把孩子呵護得很好,就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孩子一與人有衝突,立馬為孩子出頭……

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泛濫的愛,為把孩子養成一個精神上極度依賴你的「乞丐」,像青春期叛逆一族、啃老族、巨嬰,都是這種愛的「傑作」。

《哈佛家訓》告訴為人父母的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節制,有節制的愛才不會讓孩子淪為精神上的「乞丐」。

就像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的: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

就像上面說的那個故事的媽媽,她同樣是有愛心的人,同樣倡導樂於助人,但她的這份愛心是「有節制的」,她不是直接施捨,而是有條件的施捨。

一來,給了乞討者自尊;二來,也激勵乞討者自強:你也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克制的愛,有節制的愛,才是真正的大愛。

怎樣做到有節制的愛?《哈佛家訓》謹記八字箴言

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起初他們確實很弱小,但家長要記住,別把他們當作「弱者」。

弱者,需要的是施捨。但弱小,需要的是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弱小的小人兒,有機會成長為比我們更加強壯的強者。

《哈佛家訓》說強者的特質是: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即養育孩子,要時刻以這8個字為目標。

一、自立自強

即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這個社會很殘酷,人,誰都想依賴強者,但真正可以依賴的,只有自己。

培養孩子的自立,很簡單:

①、克制自己不包辦,孩子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打掃衛生,自己做作業。

②、克制自己替孩子做選擇,要多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買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讓孩子做選擇;吃什麼飯、買什麼菜、去哪裡玩,多徵求孩子的意見。

二、自尊自愛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等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愛,是培養責任感的開始。

①、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兩者都容易毀於父母的吼罵和家暴。吼罵和家暴,源於父母的「壞情緒」。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知道吼罵和家暴對孩子不好,可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根源,就在被「壞情緒」左右。

②、克制過度的、無節制的表揚孩子。自尊心過了頭,就是驕傲;自愛過了頭,就容易嫉妒。而這些多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具體表揚方法,上一篇已經分享過,這裡就不詳述了。

這些是世界第一學府——哈佛大學教給我們的育人智慧。哈佛大學400年來,培養了8位美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普立茲獎得主、數以百計的世界級財富精英,確實非常了不起。哈佛靠什麼打造了這些巨人?它的教育中有什麼深藏未露的秘密?

《哈佛家訓》是哈佛大學育人智慧的結晶,書中不僅有育兒乾貨,還有有數百個這樣充滿育兒智慧和人生智慧的故事,每讀完一個故事,你就會覺得人生出現了另一片天空,你的眼界被打開了,你的格局被放大了。

拿到這本書,你會發現,你可以從這本書的任何一頁開始閱讀,即使只用幾分鐘,也能讓你和你的孩子從中受益無窮。

能看到這篇文章,你真的很幸運。並不是所有人的孩子,都能有機會接受哈佛大學這樣名校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可以通過這本《哈佛家訓》,讓孩子聆聽到先哲們的智慧啟迪。這其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故事,可能將改變你孩子的一生。

我買的是4本套裝,《哈佛家訓》+《蒙臺梭利的教育》+《猶太人教子枕邊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只要68元,不到一頓飯的錢,就能讓你的孩子從小接觸到,世界上最頂級的名校和名人的人生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可以買得到,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內心強大的孩子。

相關焦點

  • 越是有本事的家長,越要在這2件事與孩子計較,娃將來會大有出息
    對此,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表示:越是有本事的父母,越要在這2件事與娃計較,你做到了嗎?越是有本事的父母,越要在這2件事與娃計較:1、金錢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義務撫養孩子長大成人,孩子花我們的錢也是理所當然的,父母掙的錢不容易,必須要告訴孩子花的是父母自己辛苦賺的錢,要讓孩子學會珍惜和感恩。
  • 《哈佛家訓》:經常用這7句話鼓勵孩子,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揭秘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的育人之術的《哈佛家訓》,中同樣有一個關於鼓勵的故事,成就了成千上萬個世界級精英人才。《哈佛家訓》:一道選擇題,一個與眾不同的鼓勵方式,改變了26個孩子的人生在新澤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鎮上,學校教學樓的角落裡,有一間破破爛爛的教室,是專門給由26個孩子組成的班級。
  • 《哈佛家訓》的經典語錄,父母要讀給孩子聽,孩子會感悟很多
    讓哈佛人才輩出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想進入哈佛大學讀書呢?哈佛大學看起來遙不可及首先,大概就是因為哈佛大學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光圈,就是人才輩出。其次,哈佛大學在學術上的貢獻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也使廣大學子受益。莘莘學子都想得到哈佛大學的薰陶,但是真正能考入到哈佛大學的人少之又少。
  • 哈佛教育家:家有男孩,父親若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畢竟,帶男孩和帶女孩還是有不同的。家有男孩,養育更費心說到這裡,有些家長會認為,要男孩不就是為了養兒防老?我覺得不盡然,我更多希望,孩子以後能成為棟梁之材。當然了,生男生女也不是我們人為可控制的。只要有了娃,男孩女孩都一樣開心,不是嗎?
  •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個觀點:「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老公給娃取名「錢懷」,上戶口時打錯了,老婆看了大喜:不用改
    孩子順利降生讓所有人都開心,是一件家庭成員都關注的大事,所以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家長們會非常慎重,因為名字要伴隨孩子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老錢和妻子結婚快5年了,一直沒有要孩子。眼看要到30歲,家裡人也開始催催促。終於在努力備孕後,妻子順利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結婚有孩子之後依然還得工作賺錢,所以不能在家全職帶娃的人有很多。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帶娃這個重任交給家裡老人的也不少。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寶寶滿月後要不要剃胎頭?養娃路上的這3大誤區,你遇到了嗎?
    養娃套路多,在這條道路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深坑與誤區。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少走彎路,避開那些養娃道路上的育兒誤區呢?下面,就和娥姐一起來扒一扒,那些錯誤的常見育兒經驗吧。
  • 為啥班裡第1名,大多不是最有出息的娃?「第10名效應」了解一下
    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父母都覺得那肯定是要考到班級第一名最好了。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自然而然就覺得上學時成績第一名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有出息。但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班裡最有出息的娃,大多不是第一第二名!
  • 娃不愛讀書?小小娃閱讀習慣養成
    總聽一些媽媽說起自己的娃不愛讀書,今天就談談湯圓娃的閱讀習慣是怎麼養成的。老母親早在懷孕的時候就給湯圓屯好了n多中文繪本,讓姥姥千裡迢迢背來美國。所以湯圓一出生就開始讀書了。剛出生沒幾天的湯圓寶寶,醒來就是喝奶拍嗝換尿布看看書。
  • 家有老人帶娃的必看!這3句口頭禪,分分鐘會害了孩子,你還在說嗎?
    這樣的場景,想必每個老人帶娃的家庭中,都會時有發生。且不說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帶娃分歧,單單是老人常常掛在嘴上的那些口頭禪,就總是令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頭疼不已。「都怪地板,把寶貝撞疼了,打它」佑佑在客廳玩,跑來跑去的時候,不小心被椅子絆倒,頭磕在地板上,疼得哇哇大哭。
  • 4個紅屁屁護理誤區,碰一個,娃都要遭大罪
    真菌感染和細菌感染的症狀是有區別的,家長們要認真辨別哦。真菌感染:在皮膚褶皺處出現深紅色紅斑,紅斑常邊緣隆起,呈現牛肉樣顏色。周邊可出現針尖大小的膿皰或白色鱗屑性丘疹,或脫皮。細菌感染:在紅斑處明顯潮溼,伴有皮膚皸裂、出現黃色粘性液體或乾酪樣黃白色分泌物,嚴重的出現糜爛及滲出膿液,甚至潰瘍、皮膚結痂幹硬。
  • 4種類型的娃容易有出息,最後一種要恭喜
    "給娃洗回澡,等於自己也洗了個澡"網上經常看到視頻,許多寵物狗特別怕洗澡,主人要想方設法讓狗狗乖乖洗澡。然而,比這個更難的是給家裡的熊孩子洗澡。4種類型的娃容易有出息人們常說,"細節論成敗"。這話聽起來有點絕對,不過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小細節,能夠反映一些大問題。心理學家就認為,人的肢體語言,能夠反映內心。其實,養孩子也同樣如此。
  • 婆婆到底該不該幫忙帶娃
    並且放言,她靠國家就行了,以後也不用我們養她的老。我男人直接爆炸。抱著我發誓,不管你以後怎麼對她,是她錯在前面,我絕對不怪你。2那三天是怎麼過來的,我都不想回憶了。人家至少是兩個大人陪著娃去醫院,因為每個項目都要排隊,一個站在那兒排,另一個可以抱著娃坐在椅子上等。只有我是抱著娃排隊等。
  • 娃突然流鼻血=上火=白血病?別慌,最常見的原因竟是TA
    左鼻孔流血舉右手,反之亦然D、拍打娃的後脖頸選好了嗎?此刻選出答案的寶爸媽們!恭喜!你們該好好閱讀這篇文章了!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夏天快到了,娃流鼻血這件小事,成了很多寶爸媽的難題:娃為啥流鼻血?要緊嗎?不會是白血病吧?該咋辦啊?要去醫院嗎?
  • 學會這幾招,讓娃安睡一整夜!
    為什麼你的娃老是睡不好?可能是有這幾個誤區~誤區一:誤以為孩子開始哭鬧、困得不行了,才是該睡覺了其實不是。娃一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給奶,真的是很不好的習慣。如果從一出生哄睡方法就不對,造成了娃不好的睡眠習慣,改不過來。為什麼不能奶睡?
  • 秋季最常見的5個育兒誤區,家長可別這樣帶娃了!越早知道越好!
    秋風起,育兒忙,家有寶寶太慌張;要加衣,要長肉,還要皮膚水噹噹!可是,有時候我們太為孩子著想,反而不知不覺會踏入一些育兒誤區,尤其是下面這幾個。有一種冷,是奶奶/姥姥覺得你冷,一入秋,就迫不及待地給娃穿上了長衣長褲,蓋上厚被子,生怕娃著涼感冒。唉,如果寶寶會說話,肯定會說「我看你們不是愛我,是愛折騰我」。寶寶冷不冷,主要摸後脖頸,只要溫熱即可,大人的溫感可不能作為寶寶穿蓋的判斷標準。
  • 娃退燒攻略、誤區一次理清
    在風起雲湧的育兒江湖,有一個從古至今的大難題——尤其當下流感爆發,更容易讓家長膽戰心驚!那就是:發燒!發燒其實不可怕,科大大最怕的,就是家長情急之下,踩了誤區!今天,貼心科大大就好好的說叨說叨:給娃退燒時,哪些誤區一個都不能碰!要不要帶娃就醫,又有哪些金標準!
  • 娃花100多塊買了根「鞋帶」,老母親心如刀絞
    娃在一邊可憐兮兮滴說,我花完了這個月的零花錢,以後我只能在家吃飯了。 要以前,她說要在家吃飯,老母親會喜上眉梢,早餐終於可以給娃加點營養了。可是,要每天當成任務來完成,老母親鴨梨山大啊。  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買,也是要娃擁有後,自己判斷的。老母親確實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娃身上。 更何況娃是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的,雖然老母親覺得不值,也只能乖乖閉嘴吧。
  • 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而且利用盲盒去庫存,賣二手,很少有維權。就算有維權,補發一個快遞也依舊是賺錢的。靠著這條門路,我們公司一年收入上千萬。我們平臺上可以交易和分享盲盒,每天都有玩家展示自己的「娃」,交流拆盒經驗。用一個字形容這群玩家,那就是「壕」;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任性「。我把這個成為「快樂經濟」,為了一時開心,他們真的願意花高價來換一時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