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的禮堂上,一個成功人士,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乞討。他晃了晃他的右手衣袖,空空蕩蕩,原來他是一個殘疾人。我以為我的媽媽會立馬轉身回廚房,給他拿點吃的,因為她經常教導我們要樂於助人。
可是,令我意外的是,我的媽媽卻指著一堆磚,對他說:「你能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嗎?」
乞丐感覺受到了侮辱:「我只有一隻手,你居然忍心讓我幫你搬磚?如果你不想幫我,就不幫,何必刁難我?!」
面對乞丐的指責,我的媽媽沒有生氣,她什麼都沒說,轉身走向那堆磚,然後用一隻手抓起2塊磚,搬到屋後,回來後,她說:「你看, 一隻手也能幹活,我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呢?」
乞丐顯然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施捨方式」,愣住了,轉身準備離去,但飢餓卻使他停下來腳步,猶豫了會兒,他回頭開始搬磚。那堆磚還真不少,他用一隻手足足搬了2個小時,當他搬完時,快累趴下了。
媽媽遞上一條雪白的毛巾,乞丐接了過去,擦起了汗,很快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然後媽媽遞給他一杯水和一個大麵包。乞丐迫不及待的啃了起來。
接著,媽媽又遞上20美元。乞丐驚呆了,他顫巍巍的接過錢,眼裡閃過一絲光亮:「非常感謝您,夫人。」
媽媽平靜的說:「不用客氣,這是你應得的,因為這是你憑力氣掙的工錢。」
乞丐感激地鞠了一躬:「我不會忘記你的。謝謝!」
過了幾天,又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同樣向我的媽媽祈求施捨。這次我的媽媽同樣是讓他先搬磚,不同的是,這次是從屋後搬到屋前。結束的時候,媽媽照樣給他水和麵包,還有20美元。
我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那個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又讓人把磚從屋後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後還是屋前呢?」
媽媽說:「這堆磚放在屋前屋後其實都一樣。」我噘著嘴說:「那就不要搬了。」
媽媽摸摸我的頭說:「可是,對乞丐來說,搬磚和不搬磚可就大不一樣了……」我似懂非懂的看著媽媽,似乎明白了些什麼。此後,有好多乞丐來我家乞討,媽媽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幾年後的一天,一輛豪車停在了我家門口,走下來一個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他器宇軒昂、氣度不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隻手。
看到我的媽媽,他深深的鞠了一躬:「如果沒有你,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乞丐!感謝你當年讓我搬磚,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媽媽平靜的說:「這一切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的作用微乎其微。」
那人堅定的說:「NO!是你,是你讓我明白,斷了一隻手,不能成為我懶惰的藉口!即使是殘疾人,我也能像正常人一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你的不憐憫,給了我自尊;你有節制的愛心,成就了今天的我!」
臨走時,他遞上了一串鑰匙:「夫人,感謝您當年的所作所為,這是我的一點心意,這是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的鑰匙,比你的這套大5倍。」
我的媽媽微笑著拒絕了:「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隻手!」
那位富人堅持說:「可是,我這套房子就是給你們買的。」母親微笑著說:「那你就把它送給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當時我們家並不富裕。我有四個兄弟姐妹,雖然我們的父母沒錢,但卻盡力培養我們。如今,我的兩個哥哥都是名校博士畢業,我的姐姐是一家超市經理,而我是一名律師,馬上準備競選我們州的議員。
直到現在,我們家的那一堆磚,有時候還會在媽媽的「請求幫助下」,被搬來搬去。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覺得我是在講一個關於「善良」的故事?NO,絕對不是。《哈佛家訓》中告訴我們,這個故事蘊含著一個「家庭教育的奧秘」。
警醒萬千家長: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節制!無節制的愛,會讓孩子淪為精神上的「乞丐」
面對乞丐,大部分人其實都很容易愛心泛濫,直接施捨給他們食物。這是人之本性。但結果呢?這會讓乞丐形成精神上的依賴:只要我去乞討,就有人給我吃的,我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去工作,去奮鬥呢?
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下,孩子的出生,像極了一個「乞丐」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孩子處處都需要父母的「施捨」: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個月,孩子不會坐、不會吃;頭一年,孩子不會講話,不會走路;頭三年不會表達、不會社交;甚至頭18年,都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孩子處處都需要家長的幫助。而面對這樣的「乞丐」,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性成長。
愛心泛濫的父母,一味的為孩子付出,不求回報,為了孩子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辭掉工作、專心帶娃;他們為孩子任勞任怨,孩子坐沙發上優哉遊哉的看著電視,她把衣服幫孩子穿好,一口一口餵孩子吃飯;他們把孩子呵護得很好,就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孩子一與人有衝突,立馬為孩子出頭……
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泛濫的愛,為把孩子養成一個精神上極度依賴你的「乞丐」,像青春期叛逆一族、啃老族、巨嬰,都是這種愛的「傑作」。
《哈佛家訓》告訴為人父母的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節制,有節制的愛才不會讓孩子淪為精神上的「乞丐」。
就像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的: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
就像上面說的那個故事的媽媽,她同樣是有愛心的人,同樣倡導樂於助人,但她的這份愛心是「有節制的」,她不是直接施捨,而是有條件的施捨。
一來,給了乞討者自尊;二來,也激勵乞討者自強:你也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克制的愛,有節制的愛,才是真正的大愛。
怎樣做到有節制的愛?《哈佛家訓》謹記八字箴言
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起初他們確實很弱小,但家長要記住,別把他們當作「弱者」。
弱者,需要的是施捨。但弱小,需要的是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弱小的小人兒,有機會成長為比我們更加強壯的強者。
《哈佛家訓》說強者的特質是: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即養育孩子,要時刻以這8個字為目標。
一、自立自強
即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這個社會很殘酷,人,誰都想依賴強者,但真正可以依賴的,只有自己。
培養孩子的自立,很簡單:
①、克制自己不包辦,孩子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打掃衛生,自己做作業。
②、克制自己替孩子做選擇,要多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買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讓孩子做選擇;吃什麼飯、買什麼菜、去哪裡玩,多徵求孩子的意見。
二、自尊自愛
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等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愛,是培養責任感的開始。
①、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兩者都容易毀於父母的吼罵和家暴。吼罵和家暴,源於父母的「壞情緒」。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知道吼罵和家暴對孩子不好,可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根源,就在被「壞情緒」左右。
②、克制過度的、無節制的表揚孩子。自尊心過了頭,就是驕傲;自愛過了頭,就容易嫉妒。而這些多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具體表揚方法,上一篇已經分享過,這裡就不詳述了。
這些是世界第一學府——哈佛大學教給我們的育人智慧。哈佛大學400年來,培養了8位美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普立茲獎得主、數以百計的世界級財富精英,確實非常了不起。哈佛靠什麼打造了這些巨人?它的教育中有什麼深藏未露的秘密?
《哈佛家訓》是哈佛大學育人智慧的結晶,書中不僅有育兒乾貨,還有有數百個這樣充滿育兒智慧和人生智慧的故事,每讀完一個故事,你就會覺得人生出現了另一片天空,你的眼界被打開了,你的格局被放大了。
拿到這本書,你會發現,你可以從這本書的任何一頁開始閱讀,即使只用幾分鐘,也能讓你和你的孩子從中受益無窮。
能看到這篇文章,你真的很幸運。並不是所有人的孩子,都能有機會接受哈佛大學這樣名校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可以通過這本《哈佛家訓》,讓孩子聆聽到先哲們的智慧啟迪。這其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故事,可能將改變你孩子的一生。
我買的是4本套裝,《哈佛家訓》+《蒙臺梭利的教育》+《猶太人教子枕邊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只要68元,不到一頓飯的錢,就能讓你的孩子從小接觸到,世界上最頂級的名校和名人的人生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可以買得到,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內心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