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排放不能代替減排!41位學者澄清「碳中和」的10個認識誤區

2020-12-23 世紀新能源網

來自瑞典、英國、奧地利、丹麥、德國、挪威、瑞士等國家的41位大學教授和學者(名單附後)聯合發表文章,澄清關於淨零排放目標和碳中和的10個誤區。

氣候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無處不在。由於全球變暖,我們正在經歷熱浪、洪水、乾旱、森林火災和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變暖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類跨越不可逆轉的臨界點的風險也在增加。

然而,許多國家淨零排放目標通常假設化石燃料的排放可以通過碳抵消和未來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負排放技術得到補償,但是我們認為「抵消」其實不能減少排放量,我們需要立即採取實質的減排行動。

關於淨零排放目標和碳抵消,有以下10個認識上的誤區必須加以澄清。

誤區一:到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足以解決氣候危機。

淨零排放目標通常假定有可能產生大量的「負排放」,即通過儲存在植被、土壤和巖石中來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然而,在所需的規模上部署負排放所需的技術仍未得到證實,不應取代今天的實際減排。現在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排。否則,我們目前的高排放量將在短短幾年內消耗全球剩餘不多的碳預算。

誤區二:我們可以用所謂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例如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封存)來補償化石燃料的排放。

化石燃料是慢碳循環的一部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是快速的生物碳循環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碳儲存不是永久性的。例如,儲存在樹木中的碳可以通過森林火災再次釋放出來。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在今天已經發生了,而樹木和土壤對它們的吸收需要更長的時間,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的總體容量也是有限的。

誤區三:淨零排放目標和碳中和增加了減排的動力。

如果淨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標包括從國外(比如發展中國家)購買低成本的減排項目,相比在本國減排更具經濟優勢和社會接受度,這樣就會導致自身減排激勵下降。對未來負排放的承諾也降低了現在減少碳排放的動力,因為預計未來幾十年的碳排放成本將大大降低。

誤區四:低收入國家的碳減排力度必須增加,以滿足巴黎協定。

低收入國家制定了與巴黎協定下的氣候目標。他們將需要在本國實現的所有減排,以實現自己的氣候目標。低收入國家已經沒有剩餘的碳預算,富裕的高排放國家不能將減排的負擔轉嫁給低收入國家。

誤區五: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是抵消化石燃料排放的好辦法。

在不斷增長的經濟體中擴大可再生能源是至關重要的,但通常只會增加能源供應而不是替代能源結構中的化石燃料。由於可再生能源現在往往比化石能源便宜,這些投資無論如何都可能發生,因此不應被算作碳補償。

誤區六:二氧化碳去除的技術解決方案將解決問題。

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正在開發中,但成本昂貴、能耗高、風險大,其大規模部署的可能性尚未得到證實。把淨零排放目標建立這樣的不確定的未來技術上是不負責任的。

誤區七:植樹造林(相比不破壞既有森林)可吸收更多的碳。

古老的森林可以含有價值數百年的碳,這些碳可以被樹木和土壤捕獲,並且可以在數百年內持續捕獲碳。最好少砍樹,這樣已經儲存的碳不會釋放出來。砍伐樹木釋放的碳需要10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被新的樹木重新吸收。

誤區八:在熱帶地區植樹對自然和當地社區來說都是一個經濟高效的雙贏解決方案。

管理森林以實現碳捕獲的笑意與滿足當地社區的需求之間需要權衡。以碳捕獲為主要目標的植樹,可能威脅到土著人民和當地社區的權利、文化和糧食安全。這些風險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隨著這些項目的增加而增加。

誤區九:每噸二氧化碳都是一樣的,可以互換處理。

明天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不能彌補今天的碳排放量。奢侈品消費的排放量不應與基本食品生產的排放量相提並論,而植物和土壤中的碳儲存也不能補償化石能源的碳排放。

誤區10:產品和旅遊可以是「氣候中性」甚至「氣候積極」的

所謂 「氣候中性」或「氣候積極」的產品和旅遊仍然有碳足跡。這種營銷是誤導,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排放,因為刺激了消費的增加。只有切實減少消費和旅行才能真正減少碳排放。

總之,氣候變化對全世界人民、國家、兒童和弱勢群體構成了生存威脅。從現在開始,史無前例、迅速和持續的減排對於應對氣候危機和履行巴黎協定中的承諾至關重要:

——我們必須把重點從本世紀中葉的淨零排放目標轉移到我們自己的高收入國家立即實現真正的減排,每年至少需要減少10%。我們社會的這種大規模變革是履行《巴黎協定》的唯一途徑,而不應依賴未經證實的負排放技術的大規模部署。

——高收入國家除了在國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排放外,還必須大幅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氣候融資捐款。必須支持那些責任最小但最易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國家努力適應和轉變為零碳社會,以此作為富國償還所欠氣候債務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拒絕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碳抵消」。

——我們必須分別制定負排放和碳減排目標,而不要混淆二者。至關重要的是,社會和環境適宜的負排放是氣候投資或氣候融資,而不是作為碳補償。

——我們必須停止以「氣候中性」或「積極氣候」來推銷商品和旅遊。

——我們必須停止開採和使用化石燃料,這是造成氣候危機的主要原因。除了真正的零碳目標外,我們還需要一項終止化石燃料生產的國際條約。

相關焦點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背景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碳...
    核心閱讀「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日前,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以2005年為基準年,從2006年到2019年,通過發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電煤耗和線損率等措施,電力行業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9.4億噸,有效減緩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增長;其中,供電煤耗降低對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減排貢獻率為37%,非化石能源發展貢獻率為61%,表明非化石能源成為推動碳減排的主力。
  • 建立全國碳市場,加快推進碳減排
    截至2019年底,我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經測算,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6.2億噸,減少二氧化硫約1192萬噸、氮氧化物約1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得到扭轉,應對氣候變化和汙染防治的協同作用初步顯現。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對於航空、航海等交通部門,生物燃料、氫燃料等相關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這些部門的碳排放,對於無法避免的碳排放,則可以通過自然碳匯以及CCUS等技術實現零碳排放。從碳中和目標的實施階段來看,中國需要統籌規劃,從「十四五」規劃開始布局,逐步引導投資轉向零碳和負碳領域,在接下來的各個五年規劃中制定明確的減排目標,並配以相應的減排政策支持。
  • 碳中和,全球在行動:法國爭當國際舞臺「生態先鋒」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文/陳晨)編者按 2020年9月,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
  • 觀察:碳中和時代,石油向左向右?
    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無碳未來的願景。同樣,中國也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殼牌、道達爾等歐洲幾大油氣公司也隨之宣布不同程度地實施低碳計劃。一時間,傳統油氣業務何去何從、傳統油氣企業轉型與否等,油氣百年變局一系列問題擺在世人面前。正值「十四五」計劃開啟期,我們身處淨零時代,又該如何認識、如何對待?
  • 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的挑戰與機遇  今年9月,我國承諾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面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並呼籲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無疑體現了自信與擔當。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問題四,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以外的其他板塊可能意味著什麼?雖然 2030 年前達峰,但是從 2030 年後的減排任務來看,難度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認為 節能減排特別是對排放總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會開始。我們認為碳排放控制將帶 來供給側產能進一步整合,以及需求側新市場的崛起。
  • 全球「碳中和」之戰勝負,關鍵在城市
    他敦促各國採取更有效的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的全球氣候治理三點倡議,承諾了四項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2030減排新目標,中國的全面減排行動被提上日程。
  • 真相與常識|碳中和是什麼,我國2060年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大嗎?
    碳中和目標又有多難實現?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普及一下這方面的常識。 這個詞彙具體從何時緣起已經較難考據,但在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碳中和。其字面意義是「碳量零排放」,也就是指人(包括單位、企業、個人)計算自己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製造的碳排放量(通常指二氧化碳),並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並支付給企業或機構,讓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響應的二氧化碳量,從而達到降低溫室效應的目的。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鍾青:火電如何適應碳市場,碳市場能為碳中和做些什麼?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44:10   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作者:鍾青   碳中和目標讓碳市場建設進入嶄新階段  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宣布
  • .| 「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中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阿德萊德:這樣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他山之石)
    坐擁豐富便捷的化石能源資源,阿德萊德的「碳中和」之路如何走,其探索經驗又可為其他城市提供怎樣的借鑑?    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  所謂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以外的其他板塊可能意味著什麼?雖然2030年前達峰,但是從2030年後的減排任務來看,難度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認為節能減排特別是對排放總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會開始。 從供給側看,碳排放減量可能相當於另一次供給側改革。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