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史:資本的流逝以及城市的衰落

2020-12-26 汗青論史

引言

現代歷史學家對於尼德蘭北部地區在18世紀的經濟衰退所做的研究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其主要的原因是鄰近國家在工業以及造船業方面後來居 上,超過了荷蘭。荷蘭本國在這些經濟領域的競爭力也在減低。

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輔 助的原因,包括荷蘭共和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風氣的改變等。荷蘭共和國在18世紀下半葉,特別是最後的25年裡的經濟衰退,是與該國的「食利階 層」即「依靠利息過活的富人」以及其他資本持有者的自滿以及短視有關的。這些 人更喜歡將資本投到海外而不是用於培養和促進本國的工業以及造船業,並以此減輕國內 的失業的壓力。出於自私的動機,他們更加關心的是保住自己的財產而不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在18世紀的時候,荷蘭上流社會主要是由這些「食利階層」主宰的,他們連上一輩從事的商業也不經營了,他們繼承了前輩積累的財富,既不經商,也不投資工業和加工業, 他們對國家的經濟活動沒有任何積極的貢獻,對於社會的發展也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他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住在精美奢華的鄉間別墅或者是城鎮裡美輪美奐的大宅子裡面,僱用 了一大幫廚子、僕人、馬車夫以及園藝師為他們提供奢侈生活的服務。他們擁有荷蘭國家的債券,依靠這些債券的分紅以及利息過活;他們還擁有東印度公司以及西印度公司的股票,也有分紅所得的利潤。

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祖國沒有感恩之心,把金錢存放到外國的銀行裡去,特別是英國的銀行裡去。他們要對當時荷蘭資本的外流負責。這些富人的心態 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1778年,《市民》雜誌指出:「每一個都在說:『我 死以後就是洪水滔天也不管了!』這是一句我們的法國鄰居的格言,我們即便沒有這樣 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以後,有一位名叫迪克·凡·洪根朵普的 人從爪哇寫信給自己的同胞說:「我活著的時候儘量行善,善有善報,我死以後就再也不 擔心什麼了。」1782年,荷蘭省的大法議長勞倫斯·特·凡·德·斯皮格爾估計荷蘭人通過資本的投資不勞而獲所得的利潤每年達2700萬 荷蘭盾,但是都由於經濟的衰退而被抵消了。同時,這些收入也完全沒有用於救濟那些處 於失業以及貧困狀態的無產階級。

要說在18世紀晚期荷蘭的資本家和食利階層將資本投入英國以及法國的基金以幫助了 這些荷蘭最危險的競爭者,此種說法可能並不完全公道。這些國家即便不依靠荷蘭的資本 也能夠發展自己的工業和商業。英國也是一個資本的出口國,但是其規模不如荷蘭那樣 大。約翰·德·維勒斯指出英國能夠承受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負擔, 不感到有太多的困難,即便荷蘭從倫敦召回其本國的資本時也是如此。同時,他也指出荷 蘭資本持有者投資到外國的行為對他們本國所產生的真正不利的影響,在18世紀一直持續下去。

博克塞引證約翰·德·維勒斯的研究指出,從荷蘭黃金時代延續下來的佔主流的商業傳統,就是主宰世界範圍的海外貿易的荷蘭商人階層,他們幾乎都深信是上帝賦予了他們的權力去成就偉業。商人階層在荷蘭一直享有比工業家或者除了寡頭統治者以外的其他社會 各界更高的社會名望;事實上,這種商業傳統、社會名望以及價值取向不利於培養和發展 工業所需要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人們只是想發財甚至就想過舒適的生活,許多人認為一旦 有了足夠的資本去從事發展工業以及手工業只會毀掉經商的神召,應當培養自己的子孫成 為商人。

這就造成了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從事買賣的人多,經營實業的人變得越 來越少。另外,荷蘭共和國的政府結構是與中央集權的精神背道而馳的,各省之間互相競 爭和互相妒忌並沒有對黃金時代的經濟發展造成損害,但是在18世紀形勢發生變化,在以 後的時間裡,特別是當荷蘭與外國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時候,荷蘭國內的這種互補合作的態 勢就成為社會經濟進步的很大的障礙。從1609年至1621年,各省對於荷蘭「總體」的財政貢 獻的份額已經確定下來,一直到荷蘭共和國結束的時候也沒有很大的改變,一些政治家想 根據情況的變化略作調整,他們的努力都流產了。

政治上的分裂也造成各派力量之間互不信任,18世紀下半葉支持和反對奧倫治家族的人士紛爭不已,使得任何人提出的改革議題都變成了敏感的話題,不是被自動擱置,就是被另一派所反對。在修築跨省的道路以及運河的時候,各省之間的互相妒忌使得這些工程無法推進。17世紀的時候,在寡頭攝政團中的腐敗以及任人唯親已經存在,那時還沒有太大地削弱執政的效率;但是他們的後代已經面臨一個不景氣的衰退的時代,這種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就一定成為社會和 進步發展的障礙。 1720年至1740年的荷蘭捕魚業的衰落已經引起了就業問題並導致經濟繁榮受到影響, 引發城市和鄉村經濟的嚴峻局面。但是,城市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貧困的現象。

但是,18 世紀70年代的時候,由於航運業和商業的衰退,城市貧困的現象已經明顯地顯露出來了。在1780年的時候,城市衰退的事實已經演變得非常嚴重。在城市中作為經濟支柱的從事實 業的中產階層對於這個國家的前途已經沒有信心了。1720年至1770年城市經濟的衰退威脅 到了這些中產階層,店主、磨坊主、麵包師、手工藝人以及普通的勞動者對於前景充滿了 不安全感,他們已經覺得國家的前途已經被毀掉了。許多中產階層的人士都是從事消費行業的,但是城市中的人們已經沒有太高的消費欲望了。

在萊頓,1707年的時候,麵包師行會擁有130家麵包店主,到1759年的時候只有70家了;1731年10月,萊頓的麵粉廠和磨坊 主拆除了城市中10個磨麵粉的風磨,因為麵包店主不需要那麼多的風磨了。傳統的啤酒釀 造者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因為人們的喝飲料的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更加喜歡時髦的飲料如茶、咖啡以及杜松子酒。在1660年至1770年之間,萊頓的啤酒和葡萄酒的消費業急劇衰退,這與當時城市人口的減少也有一定的關係,倒是杜松子酒的消費有所上升, 不過,從城市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消費門類。18世紀晚期荷蘭著名的政治 以及經濟評論家和作家盧扎克聲稱咖啡、茶以及杜松子酒三種飲品已經佔據了荷蘭原來3/4的啤酒飲者的人數。

1719年,代爾夫特有啤酒廠14家,到 1798年的時候只有2家了。在荷蘭省,1748年的時候,啤酒廠超過100多家,到1786年的時 候減少到60多家。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丟棄了他們的工廠和作坊。伊斯列爾估計,在1710年 至1750年之間,在哈勒姆,有9000名紡織工人成為過剩的勞動力,他們中許多人陷入了極 端的貧困中,不得不到別的地方謀生。萊頓的從事織布業的勞動力從17世紀80年代的3.6 萬人下降到1752年的1.7萬人。上文所述,在贊河流域的造船業不斷萎縮,18世紀中葉以 後,許多風磨因為不用而被拆除了。

在代爾夫特,一個又一個的制陶廠關門大吉,被棄置不用了。由於就業機會的減少,大量的城市人口移民到別的地方去了。開始的時候,荷蘭人對於他們擁有比鄰國更多一點的技術上的優勢還有信心,這些人首先選擇去了阿姆斯特丹, 海牙以及鹿特丹。不久以後,他們就想到去外國了。許多熟練的手工藝人,移民去了英 國、斯堪地那維亞、普魯士或者俄國。荷蘭的造船業工人和木匠大量去了北歐國家,那些 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熟練工人們甚至離開了阿姆斯特丹。由於瑞典在18世紀40年代以後 明令禁止進口加工過的菸草進口,所以荷蘭的菸草業加工廠主以及從事菸草加工的工人就 去了斯德哥爾摩。

技藝較低的移民就選擇去了美洲新大陸。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團體中的 許多人在18世紀40年代以後選擇去了蘇利南和庫拉索島,因為他們在聯省共和國找不到工 作的機會。在布拉班特、上埃瑟爾以及海爾德蘭,特別是一些鄰近德意志的地方,大量的 荷蘭人去那裡做工,主要從事體力勞動,那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工資待遇也很低,這些 荷蘭人往往去那裡從事季節性的勞動。同時,從德意志也有移民來到荷蘭,但是這些移民 的社會成分結構與上一世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17世紀的時候,德意志來到阿姆斯特丹等荷蘭大的航海城市的移民都是海員和商人,他們主要在荷蘭的商船、軍艦以及海外貿易領域服務,這些人主要來自漢堡、不萊梅,埃姆登或者下萊茵河流域。但是,18世紀20年代以後,來到荷蘭的德意志人大多都是從下撒克遜地區和黑森等農村地區來的極端貧困的猶太人、天主教徒和路德宗教徒,他們在荷蘭從事比較低級的工作如挖掘泥炭和紡織業等。在哈勒姆,從1710年至1750年,有9000名工人成為無業游民,只有很少的人願意 待在本城接受慈善機構的救濟,絕大多數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外出移民了。在1770年以前, 荷蘭各大城市外出移民的人數還是比較少,但是從那時以後則有了急劇的增加。

相關焦點

  • 荷蘭史:農業的維持以及工業的衰退
    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的農業比航運業以及海外貿易的情況還是相對較好。儘管荷蘭共和國是依靠商業和金融業的收入而不是農業形成自己的經濟結構的,但是農業僱用的人手要超過商業和工業。包括弗裡斯蘭在內的5個內陸的省份在荷蘭黃金時代以及後來一 段時間裡也都維持著較好的狀態,很可能澤蘭省以及荷蘭省在18世紀的下半葉也是這樣。
  • 荷蘭史:介紹荷蘭的「戴假髮時代」
    在1780年的時候,阿姆斯特丹還是一座繁榮的港口城市,擁有很大規模的海外貿易事業。但是,在18世紀的下半葉,聯省共和國的其他地方已經衰落下去了。博斯維爾於1764年在烏特勒支寫道:「他們的主要城鎮都可悲地衰落了,你會遇到大量的窮人,在失業中苦苦掙扎。烏特勒支明顯地荒蕪了。可憐的人們除了土豆、杜松子酒以及他們所稱的茶和咖啡以外別無果腹之物。
  • 荷蘭史:18世紀早期的荷蘭政治和社會
    在荷蘭方面,由於「沉默者威廉」一系的威廉·奧倫治家族直系斷嗣,執政官的職位由威廉三世的 堂兄弟約翰·威廉·弗裡索繼任。弗裡索屬於弗裡斯蘭的奧倫治-拿騷家族,他當時只是擔任弗裡斯蘭以及格羅寧根兩個省份的執政官,其他的荷蘭、澤蘭、烏特勒支、海爾德蘭以及上埃瑟爾諸省並不接納這位執政官。
  • 荷蘭史:淺析荷蘭工程計劃所產生的影響
    布蘭登堡-普魯士的大選帝侯弗雷德裡希·威廉 是普魯士軍事傳統的真正創立者,他畢生都與荷蘭的執政官階層保持著密切的私人以及文化的聯繫,他曾經親自到荷蘭的軍營學習該國的軍事技術。 在工業技術方面,在荷蘭「反叛」以前,安特衛普是歐洲商業活動與金融活動的中心, 是尼德蘭技術以及工業最成熟的地方,從裡斯本和塞維亞直到波羅的海沿岸都有大量的商人、工程師、技術工居住在這個城市。
  • 西方史:分析荷蘭城鎮居民的財力和物力
    在安特衛普的海上貿易地位衰落以後,阿姆斯特丹的地位就扶搖而上。在阿姆斯特丹、萊頓、哈勒姆、代爾夫特、豪達、海牙、鹿特丹等城市,對於商業船運、漁船以及海軍戰艦上的人力資源的需求有增無減。這種需求使得內陸以及海外的勞動力源源不絕地來到荷蘭。
  • 威尼斯:一個衰落城市的自救
    如何挽回頹勢,留住這裡的年輕人,城市 「自救」 是當務之急 。多條水道與 400 多座橋梁,是全世界唯一沒有車輛的城市,僅以舟船相通。由於它鼓勵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每年舉辦都吸引著全世界愛好電影的年輕人,為這座城市帶來活力。頒獎季定在 8-9 月間,也是威尼斯風景最秀麗之時,出席的明星也會為城市宣傳帶來更多流量。
  • 荷蘭史:介紹荷蘭地圖集發展歷程
    約翰內斯·凡·坎倫則 繼承了布勞家族航海以及製圖的出版事業,並創立了一家商行專門製作地球儀、地圖和海 圖。當時荷蘭官員以及普通市民都喜歡以地圖作為裝飾品。許多富裕的收藏家家裡以及市 政廳大廳的牆上都懸掛著大幅的地圖、擺設著豪華的地球儀。到18世紀,英國和法國在地 球儀、地圖和海圖製作方面都超過了荷蘭人,但是他們對於荷蘭人的前期貢獻評價非常 高。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
    信用這麼好,也就成了銀行吸納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工具,所以很多存款在那裡。我這裡有一個數字,1721年,荷蘭應該說到了衰落時代,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帳戶有2918個,總價值達到7888萬佛羅林。那些帳戶上面有天文數字的存款。
  • 荷蘭史:綿延的戰事與國內外局勢
    丹麥王室特別允許一些「抗辯派」人士到當時屬於丹麥,今天屬於德國的下易北河附近的荷爾斯坦因的港口城市格呂克施塔特居住。安特衛普宗教會議也決意繼續在尼德蘭北方的一些城鎮以及鄉村繼 續在私下展開布道工作,因此有一些「抗辯派」的牧師潛回到荷蘭省等其他的北方地區,他 們還秘密地籌集一些資金資助當時留在荷蘭共和國境內的該派牧師。
  • 華誼信資本|世界那麼大 一定要去荷蘭看看!
    荷蘭文化荷蘭以社會風氣寬容開放著稱,通常荷蘭的形象與貿易、鬱金香、風車、木鞋、奶酪和白藍彩釉瓷器等相聯繫,其中鬱金香是荷蘭的象徵,因此荷蘭有」歐洲花園「的美譽。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準時。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人口約110萬,位於該國西部省份北荷蘭省,是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2017年城市安全度調查報告,阿姆斯特丹被評為歐洲最安全的城市。
  • 浙江衰落「最快」的城市,曾經名揚全國,如今卻淪為一個小鎮
    古往今來,隨著歷史的車輪的推進,很多城市都會發生變化,有些默默無聞的城市,轉身就變為國際的一線都市,而那些曾經輝煌耀眼的名都卻漸漸沒落了,城市的興衰我們無力去改變,這個讓人十分的無奈。說起中國衰落最快的城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西安、開封、洛陽等千年古鎮,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浙江省的一個千年古都,一度聞名天下,但現在淪落為小城鎮的就是梅城鎮,說到梅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說古代名字,懂一點歷史的人都要知道,那就是赫赫有名嚴州府,在《水滸傳》、《儒林外史》等名著中都有描述梅城的山水,先賢們無不為梅城的山水陶醉,為梅城留下傳唱千古的詩文佳作
  • 西方史:淺析16世紀90年代荷蘭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情況
    相關的現象還有一種對北方來說是新的奢侈品工業發展起來了,為藝術以及藝術家提供了新的施展才華的空間。張淑勤教授在《荷蘭史》中指出:「在世界藝術史上,很少有一個國家像荷蘭那般,經濟、社會、歷史、宗教甚至地理與天候,都與藝術家有著直接密切的影響。成千的畫家能夠在一個小地方靠賣畫為生,這是基於當時人們對於藝術的喜愛和購買力。
  • 西方史:解析荷蘭人進攻馬拉巴沿海區域的過程
    英國人想要阻止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在歐洲的和平談判,他們擔心葡萄牙人會給予英國人太多的特權,他們也擔心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的勢力會迅速衰落,導致荷蘭的過於強大,由此破壞了勢力的均衡。1661年8月6日,荷蘭與葡萄牙在歐洲籤訂了 《海牙協定》,該協定規定荷蘭共和國承認葡萄牙王國對於巴西的主權,葡萄牙則支付荷 蘭400萬雷亞爾的補償金,在16年中付清。
  • 荷蘭史:猶太教的到來對阿姆斯特丹產生的影響
    1608年,第二個猶太教拉比也來到了這座城市。當時,猶太人還是在家裡舉行宗教禮拜儀式的。不過,到了1612年,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所猶太教會堂。荷蘭省的改革宗教會當局對市政廳提出抗議,建造工程暫時停止了。
  • 曾經是荷蘭頂尖的科技公司,如今卻很少被提及,衰落原因很簡單
    今天大家提到荷蘭,首先會想到阿斯麥(ASML),的確,這家光刻機製造商已經成為荷蘭乃至整個歐洲科技的象徵。不過在荷蘭,還有一家企業曾經大名鼎鼎,如今卻很少被提及,這家企業就是被視為荷蘭三大超級企業之一的皇家飛利浦公司(另外兩家企業分別是殼牌和聯合利華)。
  • 水與城市:設計助力可持續發展(下)荷蘭經驗及其全球應用
    荷蘭內陸水域情況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荷蘭最早的治水策略是在河流入海口處修建大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雖然大壩可以抵禦洪水的襲擊,卻造成了河流入海口的生態退化現象。荷蘭One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及創始人Matthijs Bouw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Matthijs Bouw是荷蘭One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創始人,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威茨曼設計學院城市韌性課程的主任
  • 烏特勒支,曾是荷蘭最繁榮的城市
    烏特勒支(Utrecht),烏特勒支省的首府,荷蘭第四大城市(前三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地下停車場,粉紅色的是女性專用車位,比常規車位要寬很多,有人說是關愛,也有人說這是歧視女司機。歐洲的殘疾人車位是絕對不能隨便佔用的,否則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車了(拖走了)。
  • 首都城市旅遊氣候風光之荷蘭阿姆斯特丹、比利時布魯塞爾
    阿姆斯特丹西歐國家荷蘭,素以「堤壩之國」著稱於世。境內湖泊沼澤星羅棋布,河渠縱橫交錯,地勢低緩平坦,全國三分之二地區海拔高度在海平面以下,各地氣溫、降水相差無幾,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荷蘭西部須德海西南岸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的城市,全國第二大港口,又是一座具有7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城。阿姆斯特丹城區運河密布,橋梁百千。
  • 海國製圖丨地圖製作為何會成為荷蘭17世紀繁榮時代的文化象徵?
    1569年麥卡託出版一投影法製作的世界地圖,他在地圖上標註的地名參考了西歐航海家的航海記錄以及地名辭典,「各個地點都在相應的正確位置,考慮到了方向、距離以及經緯度。」這是最完整的地球儀和地圖,對航海家有極大的幫助。
  • 芳香演進史(上)—香料帝國的崛起
    16世紀下半葉荷蘭人走上香料的舞臺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國和荷蘭的夾擊下遭受重創。此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也就逐漸衰落了。荷蘭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又一個西歐殖民強國。17世紀初荷蘭海外掠奪1619年,荷蘭在爪哇北部建立了巴達維亞城,作為殖民擴張的據點,1641年奪佔馬六甲,1656年把錫蘭攫取到手裡。荷蘭的殖民勢力從17世紀40年代起,就已經擴展到日本以及中國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