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推翻元朝後,「政治架構」卻承襲前朝,是不得已還是無創新?

2020-12-26 史海星辰

元朝的統治經驗,給明朝很大的借鑑性

元朝的覆滅雖然短暫和急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元朝統治期間所繼承和創新的一系列封建統治政策,對於後世封建統治者和王朝來說,都是非常具有借鑑和學習意義的。

元朝時期推行的行省制,可以說是影響至今的一種封建體制,對於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同樣具有重要影響。

而政治方面能夠為後世留下可靠借鑑,還只是元朝的功績之一,在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構建上,明朝同樣也接手了元朝的基礎。

雖然元朝是由蒙古人,一手創建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這種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演變中實屬第一次。

因此蒙古人所創建的元朝,不論歷史地位,還是其對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蒙古人雖然是利用其強大的軍政力量和擴張戰爭,實現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建立,雖然從其統治基礎來看尚屬薄弱,但是民族融合發展,依然是元朝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明朝取而代之之後,其作為一個新生的多民族統一封建王朝,在政權初期所採取的的民族統治政策,依然也可以看到元朝時期的影子。

特別是元朝時期對於雲南地區、西藏地區的有效統治,更是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繼承和採用。

雖然明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統治,有一種羈縻性質,但是明朝對於雲南地區的統治,卻是十分牢固的。

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的明朝,開始進行較大幅度的政治改革

由此可見,明朝建立之後依,然採取元朝時期廣泛推行的行省制,依然效仿元朝,採取相應的民族融合政策和邊疆地區治理政策,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無奈之舉,而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繼承性。

明朝建立之初面臨著政局動蕩、戰火紛飛的局面,因此對於政治改革來說不應操之過急,而是循序漸進,因此元朝推行的有效舉措,便成為了明朝統治者的借鑑辦法。

而當明朝初期的政局逐漸平穩之後,再加上明朝與蒙元政權之間的對立局面,也開始確立,這使得明朝開始進入到,國家實力快速發展的階段。

朱元璋統治的中後期,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明朝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文化上相繼採取了,和元朝時期不太一樣的統治方式,甚至是大相逕庭。

造成這樣政治變革現象的重要原因便是,明朝度過了初期的不穩定局面,因此處於封建王朝的發展需要,其不可能永遠都局限於,元朝時期的政治範圍之內,因此需要革新,而且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著明朝政治體制的改革。

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了,徹底退出了歷史發展的舞臺,丞相的廢除,實際上是明朝政治改革的一件大事。

《明史》載:"朕罷丞相也,另設府、部、都察院等分理庶政,事權皆歸於朝廷。嗣君勿復立丞相。臣下若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亦惟謀逆不赦,宗親會議取上裁。"

而丞相制度的廢除,固然有君主專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丞相制度的廢除,實際上在反方向上催促著明朝的政治體制,特別是官僚體制,朝著一種全新的方向繼續發展,催促著明朝官僚體制的改革。

而這種改革的方向,實際上幫助明朝建立起了,穩定且先進的文官政治體制,這對於帝國的全方面發展,都具有突出作用。

縱觀整個明朝統治,其實其綜合國力很是強大

明朝能夠推翻元朝的統治,其實不光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簡單更替,更重要的是在歷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中國封建王朝終於能夠重回漢人手中。

這種政權性質的回歸,實際上非常符合當時漢族士大夫知識分子的心理追求。

在那個夷夏之別相當嚴重的社會,漢族士大夫那種心理上的驕傲,其實還是存在的,而明太祖朱元璋,能夠在起兵之時得到一些漢族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其實就是因為於此。

明朝建立之後,社會變化進一步加劇,丞相制度的廢除使得明朝逐漸建立起了,以內閣制度為核心的官僚政治體系,而文官士大夫則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政治成員。

穩定的政治體制,為明朝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政治平穩運行的情況下,明朝對於邊疆地區的統治力不斷加強。

明朝繼承了元朝對於雲南地區的強力控制,由此雲南成為中央王朝地方行政區進一步鞏固。

人口規模的擴大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強大,表明明帝國實際上並不弱。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朝代,史學家:不想承認但真實存在
    我國朝代特別多,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然後再到清朝。其實,在元朝和明朝之間還有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大夏國。雖然大夏國確實真實的存在國,但是在歷史上面,還是屬於不被承認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朝代不被人認同呢?這還要從大夏國的建朝之人明玉珍說起,當時元朝末年的時候,有很多的政權都已經蠢蠢欲動了。
  • 驚天的巧合,明朝和元朝在亡國前竟出了兩位幾乎一樣的皇帝
    元順帝的政治手腕也很厲害,1333年他在13歲繼承,之後花了7年時間消除燕鐵木兒、伯顏、文宗皇后等異己,開始成為真正的權力者。 元順帝消除障礙後,無心理政治,研究了他的愛好設計鐘錶。元順帝精通機械傳動技術,史書也沒說他跟誰學。元順帝自製七寶宮漏(古代計時裝置之一,今天鐘錶的前身)。這宮漏的高度約6,7尺(約2米左右),寬3尺多。下面有一個木箱,箱子裡有一個大大小小的水壺,注水,運輸,計算時間的長度。架子上設有佛教仙地三神殿。櫥櫃兩側有獅子和鳳等瑞獸和飛仙,隨時都會自動跳舞。
  • 元代蒙古人歧視和虐待漢族,明朝卻承認元代,為什麼?
    另外承認了元的正統,也就承認了明朝推翻元朝並繼承元朝的正統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歷史是一脈相承的,明朝的統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理有據的,有脈絡可循的。中國歷代就重視這個,湯武革命要說夏殷失德,始皇帝掃滅六國也要下詔說是六國有罪,秦則滅之。每個朝代要建立,都要談一番前朝為什麼滅亡,我朝為什麼興起,總之就是為了證明我朝的統治是正當的。宋以天命付元,元以天命付明,如此而已。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元朝軍隊的戰鬥力,放眼世界歷史,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此強大的元朝蒙古帝國,為什麼統治中國不到百年,遠不如清朝統治的時間,幾乎只有清朝三分之一?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政治制度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講,「凡歷朝享國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元朝也曾施行過海禁,但時間較短,政策不延續,管理也不嚴格,對外貿易興盛。但我們也知道,元朝自從忽必烈往後,是一年不如一年,從中期開始,皇位繼承紊亂,內亂頻繁,再加上政治腐敗,矛盾加劇,根本顧不上沿海倭患。倭患最嚴重時期要屬大明了,可以說倭患貫穿整個大明時代。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在元朝建立後,廢除了自唐至宋數百年間的科舉制。此舉引起了不少漢族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但礙於元朝的高壓和專制政治,他們還是敢說敢做。到1314年,比較有作為的元仁宗恢復了科舉制,但是為了防止漢族知識分子掌握朝廷的權力,元仁宗規定:蒙古人和色目人都要考兩次試,漢人和南人考三次試。
  • 為何清宮劇層出不窮,元朝宮廷劇卻沒人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元朝的疆土還是比較遼闊的,因為元朝人喜歡徵戰沙場,所以對於國家領土的擴充非常有利。但是作為中國歷史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其實是學習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影視劇劇組不願意去拍元朝為背景的宮廷劇,反而是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清宮劇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莫斯科公國為啥能推翻金帳汗國?女人的力量!
    蒙古鐵騎踏入歐洲後,建立了強大的金帳汗國,統治了今日俄羅斯的大片土地。後來,莫斯科公國崛起,推翻了金帳汗國,發展成為強大的沙俄帝國。有些人認為,莫斯科公國是金帳汗國的藩屬國,類似於中國和朝鮮的關係,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 錦衣衛:曾讓人談虎色變的特務機構,昭獄臭名昭著,明朝一大弊政
    建國之初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許多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了中書省宰相制度。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理由,一舉廢除了一千多年以來的中書省宰相制度。徹底解決了相權跟皇權之間的矛盾,從此皇權至高無上。為了嚴密控制大臣藩王,政治上雖然建立了御史臺,為達到專權跋扈的目的特地設立了錦衣衛。專門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些精英秘密組織訓練,成為皇帝身邊貼身的工具。
  • 崖山海戰,一個南宋小兵躲過元朝屠刀,80多年後他的外孫竟推翻了元朝
    南宋德祐二年,在風雨飄搖中苦苦掙扎的趙宋王朝,在元朝大軍一次次猛攻之下,正在一步步墜入滅亡深淵。元朝大軍渡過長江天險,攻破臨安,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元朝人生擒活捉。但南宋的一批文武大臣不甘心讓南宋就此終結,他們擁戴著年方七歲的南宋益王趙罡,在福州繼位稱帝,史稱宋端宗。
  • 元朝「人分四等」,為何漢人是第四等?這是真實歷史還是謠言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廣闊的朝代,也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由於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等,元朝把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群體,南人多為南宋遺民。而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後,作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統治著漢人,又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有些取捨,或者採用一個折中的法子,要保留蒙古法來提高蒙古人內部的凝聚力,學習漢法的同時又要防止漢法對蒙古內部的同化,這原本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是幾代人才能達到的目標,但卻因為山東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忽必烈的想法。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通過20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戰,他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地方割據勢力,大舉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徹底扭轉了中唐以來漢民族的頹勢,確立了漢民族的自信和自尊,統一了中國。經濟上實施移民墾荒政策,政治上反腐倡廉,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此外朱元璋大力興辦教育,把參政議政能力作為學官的選拔標準,並且把教育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考核指標。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朝代,後人現居海外,堅持用普通話
    是220年曹丕建魏,是221年劉備登基,還是263年蜀漢滅亡?所有人為的劃分,都是有前提的,立場、實力,約定俗成,就是前提。 由於約定俗成,由於慣性思維,許多人不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王朝:大夏(國號叫大夏)。
  • 元朝和清朝對中華民族的統治,這屬於外來勢力的入侵嗎?
    自從進入了新時代,許多陳舊的觀念都遭到了否定,我們的思想也日益受到網際網路的薰陶。許多原本沒有爭議的事情也變得有爭議起來。例如元朝以及清朝,這都是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但是現在,卻出現了一種不一樣的聲音,認為這是外來勢力對中華民族的入侵。這樣一種說法,立馬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有的贊同有的否認,各有各的理由。
  • 王朝交替的血雨腥風:只因權力二字,明朝滅亡後十萬皇室後裔下場慘澹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有許多關於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記載。其實,擊敗這個國家很容易,但戰後新皇室應如何處理前朝皇室呢? 一開始,統治者比較仁義,前一個朝代的皇室成員沒有被殺。只要他們願意服從新王朝,朝廷就會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只要他們不造反搗亂,一切都好。
  • 高麗作為明朝屬國,卻總是蠅營狗苟,也難怪大明對它脾氣不好
    明朝初年:懷柔政策明朝初年對高麗實行懷柔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北元朝廷的存在。在明朝建立之前,高麗王朝與元朝的聯繫非常密切。為了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中獲生存,高麗承認元朝是自己的宗主國。但明朝建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朝廷,與中原明朝對抗。
  • 通貢互市:明朝不再無腦平推,終於學會了用經濟手段解決國家爭端
    自明朝建立以來,北疆的蒙古諸部便始終與明朝呈現出敵對狀態。畢竟,明太祖朱元璋奪取的是元朝的江山,之後明成祖朱棣更是五徵漠北;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外軍事開始轉為守勢,但與北疆蒙古諸部的小規模軍事衝突卻還是在長期持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的中期,而明朝也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長期面臨著來自北方蒙古的強大軍事壓力。
  • 朱元璋滅了元朝之後,如何置數十萬蒙古女人?說出來你別不信
    元朝雖然也曾在我國歷史上有過無比輝煌的時刻,但是它終究還是以比較悽慘的方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因為它面臨的對手是明朝的太祖皇帝,他帶領手下們將元朝的統治推翻,開始書寫起我國歷史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內容,主要跟元滅後被太祖帶領的人扣押下的十萬蒙古女人的行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