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仇得報,遺產繼承:漢人趕跑了蒙古人,元皇帝在大漠裡被追的到處逃竄,蒙古的皇孫貴族、公主妃嬪,被明軍抓了無數。且在以後的幾十年裡,漢人皇帝還時不時的帶著幾十萬人去找他們玩躲貓貓。就算天大的仇,那也已經報了。
還有一點,元朝的所有遺產,相當於洪武帝北伐的戰利品,接受它不是接受異族的恩賜,也不是數典忘祖、認賊作父,而是接受我們自己親手奪回來的勝利果實,絲毫不丟人,不接受它,反而才是對漢民族自宋朝以來幾百年反抗努力的漠視,對嶽飛、文天祥直到明洪武、徐達、常遇春這些民族英雄們付出的背棄。很多人一天到晚把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掛在嘴邊,成天一副悽慘的受害者怨婦形象,這不僅是瞧不起自己,也是瞧不起我們偉大的祖先。元朝的遺產是明朝的,清朝的遺產是民國更是現在的共和國的,我們是最後的勝利者,我們是強者,強者是不需要靠嘴上的報復來贏得自尊的,相反更可能在嘴上還會留情,但是手上不會。
2.客觀事實:元朝畢竟存在了近百年,它的存在本身是客觀事實,不能被否定,在當時也還是有很多人認可元朝的統治的。像中國這樣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為了政權儘可能快的平穩過渡,不要一棒子打死才是政治家應該做的事。另外承認了元的正統,也就承認了明朝推翻元朝並繼承元朝的正統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歷史是一脈相承的,明朝的統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理有據的,有脈絡可循的。中國歷代就重視這個,湯武革命要說夏殷失德,始皇帝掃滅六國也要下詔說是六國有罪,秦則滅之。每個朝代要建立,都要談一番前朝為什麼滅亡,我朝為什麼興起,總之就是為了證明我朝的統治是正當的。宋以天命付元,元以天命付明,如此而已。
3.為了明朝對於宋朝之外的由元朝帶來的新領土的合法佔有。宋朝的統治,連燕雲都沒有切實控制,如果否認元朝的正統性,那麼明朝就沒有對於雲南、東北、西藏、河西甚至燕雲的合法統治權。名不正,言不順。現在叫合法性,在古代就是出師有名。元如果不是正統,明朝對這些土地就沒有征伐的權力,周邊的少數民族會說你就收復你們漢人原來的土地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來打我?而如果承認元朝的統治,明朝照單全收元朝的領土,一切就只是中央政權換人之後,重新接收地方而已,這個理由,不局限於任何狹隘的民族,正大光明,無懈可擊。就好比國共內戰後,解放軍進入西藏,不是入侵,而是中央接管地方,若是共產黨否認國民政府的正統,那它就相當於也同時否認了自己對西藏的統治合法性。雖然合法性這個東西很虛,在古代和現代,本質上都還是實力說話,但是我們幾千年禮儀之邦,任何事情,在檯面上還是要講道理的。其實還是流氓本色,不過我們是有文化的流氓。明朝如果不是繼承的元朝,那麼他的軍隊在打下中原後就沒必要再前進了。一個國家的追求在哪裡,就要看它以誰為追求目標,所以中國人的眼睛始終是盯著美國看。明朝要是自認為是宋朝的繼承者,那就算他有實力前進,他也沒有前進的動力了。北宋的皇帝,能把燕雲打下來他們就已經覺得自己是立了萬世不朽之功了,看看明朝的版圖,就該知道,他們絕不滿足於宋的統治地域。雲南在唐朝就開始獨立了,河西從唐中期開始就已經淪喪了,更不必提對青藏和東北的統治(雖然統治力度很弱),在中原王朝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就連燕雲,從五代石敬瑭開始,那也是淪喪了幾百年。漢朝唐朝,那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明朝如果說自己是來收復漢唐故土,你就不怕周邊少數民族跟契丹對宋朝人一樣呵呵你一臉?燕雲這地方從五代開始已經是北方胡人的故土幾百年了,你拿著幾百年前的土地契約來要房子,現在的主人會鳥你麼?總結一句,明王朝開國時候的雄心,不論是嘴上還是實際上,就是衝著繼承元朝去的,明朝開國的軍事目標,就是要接收除了控制不了的蒙古本部之外所有的元朝領土,明朝開國的皇帝要當的也是元朝那樣君臨四夷的皇帝,而不是宋朝那樣只固守中原的皇帝。明朝也不是一定非要繼承元朝不可,你真把自己當蠻夷,就認拳頭大的硬道理,其實也沒問題,但是談一個繼承接收,面對的阻力會小很多。
4.蒙古人的實力還很強大,國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繁衍也已百年,數目還是可觀的,不可能都殺了。何況我們民族向來是文化認同高於血統認同,夫子著春秋: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而明太祖北伐的檄文也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可見只要跟我們是一個文明,就都是中國人,歷來如此。也因此,後來明朝軍隊中同樣也有很多蒙古將領,他們的忠心,有時候反而超過很多漢族將領,有名的如明朝後期的將領滿桂。
附一:這是宋朝的統治區域
這是元朝的統治區域
這是明朝的統治區域
如果元朝不是正統,那你告訴我,你對多出來的那一大片土地的統治合法性從何而來?
附二:朱元璋北伐檄文——好像是宋濂寫的,但意思應該是朱的意思,為了政權儘可能的平穩過渡,也為了明朝對於宋朝之外的由元朝帶來的新領土的合法佔有,朱承認了元的正統,以後還多處維護元朝, 沒有刻意強調民族矛盾,沒有大規模的報復蒙古人和色目人,但也指出了明朝推翻元朝繼承元朝的正統性。不僅氣勢恢宏,也十分智慧。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之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網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鴆兄,至於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 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濟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於朝秦暮楚之地 ,誠可矜憫。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 ,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 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邱,皆入版固,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 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人民未知,反為我讎,挈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 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腥羶,生民擾攘,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附三:朱元璋即位詔書有一句: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可見明朝官方就已經表明了,元繼承宋,明繼承元的態度。《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1368年農曆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即位詔書全文如下:
祝曰:「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採石水寨蠻子海牙、方山陸寨陳野先、袁州歐普祥、江州陳友諒、潭州王忠信、新淦鄧克明、龍泉彭時中、荊州姜珏、濠州孫德崖、廬州左君弼、安豐劉福通、贛州熊天瑞、永新周安、萍鄉易華、平江王世明、沅州李勝、蘇州張士誠、慶元方國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偃兵息民于田裡。今地幅員二萬餘裡,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簡在帝心,尚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