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身體嗎?
你有覺得疲憊嗎?
你也在忍受頭痛、悲痛或者其他慢性疼痛嗎?
你在經歷抑鬱和焦慮嗎?
你有過敏、皮疹或自身免疫性問題嗎?
想要終結者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懂得自己的身體在說什麼。
《與身體對話》這是一位美史丹福大學醫學博士瑞秋醫生撰寫的愈療書。她的主張結合了中西醫的治療理念,推廣身體的自療機制。從了解生活狀態與心裡困惑著手,輔助溫和藥物、引導患者通過與身體對話的方式遠離病痛與慢性消耗。
瑞秋醫生認為:包括醫師在內,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從二十幾歲的大學生到七十幾歲的退休人士,每個階段都被迫為生活耗盡心力。長時間對快節奏的世界保持高度警惕,使我們對身體缺乏深層的感知。
這樣,就引發出一個問題:慢性身體損耗。
慢性身體損耗,產生於現代生活我們對身體的索取,也源於我們喪失了與自己身體的溝通。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身體智慧——體商(Body Quotient)。
只有擁有身體智慧,才能遠離損耗,變得充實,逐漸達到一種完整和全面健康的狀態。
第一部分:重獲身體智慧
一、 如何改進你的體商
重獲身體智慧可以從四個不同層面入手。
測量:通過採集的數據來了解自己的健康量化水平(這一步通常靠實驗室和設備來進行)比如我們平日簡單的測量脈搏、體重、或者睡眠周期、甚至醫療評估方式中的血壓、尿液、血液、身體成分測試等,都是重要普遍的健康測量方式。
感覺(身體):我們身體內部的感受。比如我們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口渴、瞌睡、肌肉疲勞、頭暈眼花、各種疼痛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清晰的感受到我們身體「傳達」的信號,不是身體沒有傳達,而是一些人已經關閉了大腦對身體感受的接收系統——沒有在「聽」。失去飽腹感而過度飲食胡吃海塞,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感受(內心):追蹤與感受相關聯的一切感覺或情感。這裡的感覺有點類似於我們的「直覺」。有時我們常會有種直覺,直覺告訴我們身體某處出了問題。然後我們去做體檢,以求安心。事實上,我們在做很多預見性決策時,「心的思考」及直覺是先於「大腦思考」及直覺的。而通過練習,我們也可以體驗到如何能獲得身體感受的智慧。
辨別:試著去辨別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感覺和感受的經歷模式。(綜合了所有我們能手機到的數據、感受、和情緒)為了了解患者的健康,瑞秋醫生常常從患者經歷的故事中去試圖尋找他們各自身體智慧所表現的方式。比如她本人,只有在工作日才會出現偏頭痛時,那麼這種偏頭痛的身體模式就是在告訴自己,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個「頭痛之事」。同樣,她的一些女性患者也時常向她抱怨自己的婦科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在結束了一段不健康的伴侶關係後,自發性的治癒了。因為身體試圖告訴我們:讓他或者她快點離開。只是身體在傳達信號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想明白。
身體智慧的辨別能力同樣可以通過潛意識的象徵和夢境發揮作用。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論證了潛意識大腦會很大程度上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感官信息(包括從身體內部和外部獲得的),都是由潛意識大腦來處理的。
而潛意識幫助我們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把現在的體驗和過去的某種經歷連接起來。比如曾經受到過搶劫或襲擊的女孩在走夜路時會怕黑,心率、血壓、腹部等會出現一系列感受,潛意識告訴她要小心,不要選擇走小路,給她各種微小提示。事實上,這種潛意識是在努力保護我們遠離危險。
了解了我們身體智慧的四個層面,就可以通過書中瑞秋醫生分享的方法進行自己的體商測試。但這個測試不要求分數是完美的,我們要做的,只是需要知道了解自己日後需要從哪方面入手,提高體商,進而提升我們整體的幸福感。
二、 身體智慧養成法
依照作者的觀點,改進體商其實比我們自己想像的要容易。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獲得身體智慧的四個層面,因此可以針對每個層面掌握相應的練習,關注重點要放在自己分值較低的層面。
改進測量能力首先要做的當然是改進測量能力——這屬於進行身體智慧計劃中最簡單的一個層面。
瑞秋醫生建議,可以從最基礎的如「脈搏和血壓」、「體重和身體組成」、「追蹤月經周期」、「睡眠監測」等幾個方面入手,收集有關自己身體運行狀況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專業級測量方法、健康指標的參考數據、做出調整。
擴展我們的感覺因為工作繁忙的緣故,很多人經常會忽略我們自己身體的感覺。比如工作忙而錯過吃飯時間反而不餓,忙碌過度反而興奮的睡不著覺等等,這對職場一族來說時有發生。但是,長期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很嚴重的生理方面的後果。
但是,如果當你身處假期,你就會發現,自己好像就又有能力、可以集中更多的精神在身體對睡眠、食物以及活動的需求上。
培養身體智慧其實就是要把這種敏感再次帶入我們的生活中。
一份「身體感覺」清單,可以幫助我們做「身體意識」的練習。通過這種練習,我們可以感覺到身體的每個部位,並與之「對話」,不論我們的身體處在何種狀況,都能很容易知道如何去滿足身體的需求。
當然,在這種「意識療法」中,如果你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或者你感受不到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也不用驚慌。我們過往的故事和不幸的經歷,都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但不管怎樣,收聽自己身體的生理感覺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治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學著去感受很多人分不清「感覺」和「感受」,因為它們在我們身體內經常是一體化的體驗。但是,很多感覺是和情緒體驗有關的。比如我們在緊張時,心窩總有一種被噎住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含義是心理性的。
「感覺」身體像是理解身體的基本詞語,「感受」身體就像是研究身體的是個或者隱喻表達。
我們可以學著做相應的「身體感受」練習,花時間去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不論是用寫或者畫的方式把它們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身體對我們究竟要說些什麼。
找到辨別力辨別力是一種綜合前三部分信息的綜合能力。
身體智慧計劃——讓我們學習身體的語言。
測量——讓我們可以收集我們的語言表達的數據和信息;
感覺——幫助我們建立一個身體語言的詞彙庫;
感受——幫助我們理解身體的隱喻表達;
辨別——將測量、感覺、感受放到一起,來創造一個故事,以便理解身體試圖想要跟我們說什麼。
這一部分,作者會用真實的案例分享,教我們如何從「實踐中辨別」、「辨別要聽從什麼聲音」、以及辨別要學會區分究竟是病理因素還是心理作用。同時,她也給出了例如正念訓練、親近大自然(海邊靜坐、遊泳、沐浴)、「身體智慧活動練習」等療法建議。
第二部分:戰勝慢性損耗
慢性身體損耗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市人都在經歷的。它的症狀包括疲勞、慢性疼痛、低力比多、焦慮和沮喪、過敏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我們常說的亞健康,就類似於慢性身體損耗。每天都覺得不舒服,但具體哪裡不對也說不出,反正就是全身都難受。
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靜下來與身體對話,然後運用身體的智慧來根治源頭。
慶幸的是,作者針慢性損耗給出了非常專業的建議和方法。當然,在這一切開始之前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進行測試,通過測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然後再去判斷究竟我們應該在哪一方面更加關注。
別讓身體被掏空「疲勞」是職場一族的「好夥伴」。而對於很多女性朋友尤其是媽媽們,疲勞二字幾乎形影不離。
而當我們了解了這些使自己疲勞的因素,如:睡眠不足、腎上腺疲乏、營養不良、會導致疲勞的醫療狀況、藥物、毒品和酒精、抑鬱、甚至有毒物質的接觸等,那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把你的身體掏空,並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很青睞女性,且容易被認為是詐病,但它的確是一種疾病,目前為止還沒有徹底的了解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疲勞並不是由於單一種因素造成的,作為專業醫師,作者建議還需要根據上述指標做出綜合檢測,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終止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和我們理解的普通生理性疼痛不同,它是一種持續的身體疼痛症候群。研究表明,在美國46%的人都遭受著某種形式的慢性疼痛所帶來的痛苦,通常女性更容易遭受。
而某些嚴重的受傷的確會導致慢性疼痛,但受傷本身的病例剖析並不能區分誰會得慢性疼痛、誰又不會得。
而事實上,慢性疼痛也會有一系列的前兆。但如果能夠運用自己的身體智慧,就有機會幫助改變並糾正身體的姿勢和活動、採用手法醫療、尋找能夠治癒的運動、處理焦慮和抑鬱等諸多方法進行治療。同時,思想和心靈療法對改善慢性疼痛也有幫助。
找回你的力比多力比多的話題在我們傳統的亞洲文化裡真的很少在公開場合被關注甚至提及。
但當我們的身體被掏空時,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再去完成其他各種好心勞神的事。缺少力比多,不只是缺乏性慾,同樣還會缺乏對生活的熱情。
美國全民健康和社會生活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女性抱怨在性方面缺乏興趣。全球性態度和性行為研究(GSSAB)發現,全球範圍內26%~43%的女性都有過低性與體驗。
但是,女性的性生活與關乎我們健康的和幸福的其他重要部分是分不開的。但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女性們談論到此類問題都會被動甚至難以啟齒。而有的女性有過創傷和糟糕的性體驗更是無處傾訴。最終結果,這種受傷不僅涉及情感,還生理的存在於身體經歷之中。
減輕抑鬱和焦慮抑鬱和焦慮是個大問題,不分男女,也不分老中青。甚至,連動物都會出現抑鬱。儘管這兩個概念在生理上是不一樣的體驗,但很多人卻是在同時經歷焦慮和抑鬱。
然而,抑這個大問題給我們的健康和幸福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嚴重的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命。孩子因學習壓力導致的抑鬱、媽媽們/爸爸們經歷的產後抑鬱、家長們在育兒中產生的教育焦慮、以及職場中帶給我們的各式各樣的壓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然而,根據作者的經驗,多數抑鬱患者在服用扛抑鬱藥物時,能夠得到改善的只是偶爾狀況。但針對重度抑鬱患者,也依舊建議使用藥物。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示,採用草藥和營養補充劑;多花時間與相愛的人在一起、找到好的心理醫生;正念冥想或者生物反饋技術;通過睡眠、運動、和健康的飲食調節;中醫針灸也都是能夠改善焦慮和抑鬱的新舉措。
療愈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成為一名母親之前,我很少關注過敏的問題。但在有了孩子之後,才逐漸了解到,原來自己周圍患有過敏(最典型的就是鼻炎、溼疹等)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朋友不在少數。
當人類的免疫系統在對環境中的良性蛋白質(食物、動物、昆蟲、黴菌、化學物質以及藥物)進行攻擊時,我們稱之為過敏;當免疫系統攻擊我們自己的身體細胞時,我們把它叫做自身免疫疾病。
同樣,作者在這部分裡通過講述一位患者的真實經歷,從患者的生活環境、身邊相處的人找到最終病因。也通過聽從患者自己的身體智慧,找到了正確的身、心療法,幫助患者最終治癒。
第三部分 與身體對話,治癒你的生活
瑞秋醫生說: 88%需要求助醫生的疾病,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如何飲食、睡眠、運動、與別人相處,還有找到生活的方向,決定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健康水平。
儘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則是所有人都需要的。
就好比我們無論性別、種族、階級、國籍,每個人都需要有營養的食品、獲得充分休息的睡眠、保持健康和強壯的運動、讓人愉悅的社會關係,以及明確的生活目標。這些都是治癒慢性身體損耗的根本。
飲食:比體重增減更重要的是滋養身體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充分證明了「吃」對人類的重要性。
但是,進肚的東西也是要講究的。
作者曾經治療過兩位很典型患者:一位是身、心、靈非常健康,具備身體智慧但是體型超重的女士,另一位則是苗條但卻忍受抑鬱和焦慮、每日強迫自己高強度運動導致腎上腺既能失調、對自己的瘦有苛刻要求的女性。
但作者建議:無論是對外表有怎樣追求的女性,都應該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了解自己的身體究竟需要什麼。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食物的渴望是生理性的,但對於那些讓人上癮的食物,尤其是糖和加工食品,我們需要找到這類食品的代替物。
那我們到底該吃些什麼呢?
作者給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吃彩虹!如果食物是深紅、紫色、藍色、綠色、橘色或者深棕色(漿果、葡萄、紅薯等)
吃黃豆和扁豆、十字花科蔬菜、洋蔥、大蒜和蘑菇、釀造食品(酸奶、酸麵包、醋、發酵茶等)、健康的脂肪(橄欖油、椰子油、牛油果、堅果和種子等)、全穀物、魚類(要選擇汙染物含量低的)、喝茶(紅茶、綠茶)、咖啡(如果不是用來熬夜,休息的好的情況下日常喝1-2杯是可以的。但若一天多於8盎司的量會對胃產生傷害,還會提高血壓和心率)等。
睡眠:讓身體和精神都獲得休息與充實睡眠問題對於產後媽媽特別的不友好,很多媽媽會有產後抑鬱,除了身體疼痛的因素,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於睡眠不足而引起的。
但無論是失眠或者缺覺,都會讓人呈現出瘋狂的一面——易怒、脾氣暴躁、健忘、沮喪,嚴重的時候會偏執或者精神病。
而缺乏睡眠並不是個例,已經是一個跨越現代社會的流行難題。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一位成年人需要7-9小時睡眠才能得到充分休息。青少年需要更多——8-10小時。
想要獲得正常的睡眠,避開咖啡因、限制酒精很重要。在白天活躍起來(多一些運動),以及在睡前一兩小時把家中的燈光調低都能夠對我們的生理調節起到幫助。睡前一個熱水澡,舒適的床墊、以及晚上10點開始就進入睡前準備,都是很好的助眠方式。作者建議,對於那些有嚴重睡眠困難的患者來說,選用草藥和補充劑也是一種選擇。
運動:加強力量、平衡、柔韌性人類生來就是要活動的,活動對我們的健康來說必不可少。一旦身體適應了某種正循環並從運動中獲益,那麼身體就學會了渴求能讓它感覺好的東西。這就是身體的自我強化循環,擁有身體智慧的人會充分利用好這一點。
但是,也有很多人很不活躍。尤其當我們正在經歷疲憊或者壓力的時候,被工作和家庭需求佔滿活動時間的時候。
但事實上,運動既能解壓又能緩解疲勞。
除了日常的運動能夠讓我們保持強壯、靈活和年輕,戶外運動也是非常有益的。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散步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與在堵車區域散步相比,在校園蒼翠繁茂的綠色區域散步能夠減輕焦慮和沉思,並改善工作中的記憶水平。
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性和平衡性的訓練都能夠幫助我們恢復活力。運動是生命的慶典,找到屬於自己的身體智慧表達方式,讓它滋養我們的身體和靈魂。
愛:用友誼和熱情豐富心靈在我們的生命中,愛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力量。無論這種愛是來自最親密的人、親人或者朋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
愛能夠讓我們變得長壽、但除了愛,有更多的社會聯繫也有助於我們的健康。
與朋友及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壓力的傷害。和他人之間的聯繫,無論是情感上的還是身體上的,能夠緩和我們的應激反應,減少壓力及壓力激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能讓我們健康。我們需要運用自己的身體智慧來鍛造自己的關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對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有益的關係,而不是讓你的生活過度複雜以及精力被過度消耗。
目標:找到生活意義與謀生之道有多少人曾因為失掉了生活目標而變得抑鬱?
又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相比不付出的人,那些在時間和金錢上有所付出的人,快樂的可能性會高出42%。[1]簡單的說,如果有目標感,我們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會小很多。
目標感不光對我們年輕時獲得健康很重要,當我們變老的時候目標感也依舊重要。《普通精神病學紀要》雜誌在一項對900與人的研究中顯示,那些在生活中有方向感和目標感的人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概率是不具備這個特性的人的40%。[2]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在開始研究的三年中,那些有強烈目標感的老人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一半。在尊重老人且老人有能力為社區福祉進行積極貢獻的社會中,老人的壽命會更長,生活也更加獨立。
結語:《學會與身體對話》是教你學習如何與身體對話,了解自己的身體並自我治癒的書。非常適合女性閱讀。正如作者瑞秋醫生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健康、有愛、有熱情和目標的生活。懂得自己的身體語言,擁有自己的身體智慧,治癒自己,進而成為一個更為完整的人。」
本書末尾還附有作者給出的「培養身體智慧的28日計劃」,每一周都會聚焦在健康的某個方面,如飲食、睡眠、運動、人際關係和生活目標,幫助讀者把培養身體智慧的原則付出實踐。
因此,這不僅是一本好的愈療理論書,更是一本實踐書。因為,一旦你選擇傾聽自己的身體語言,將你的思想、心靈與身體結為同盟,你的生活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