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秀 | 「一夫一妻制」的誕生,要感謝今天出生的她

2021-02-07 十點人物誌


她穿著一件白底藍花的上裝,衣服裁剪得體,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中國女性柔美的身軀,耳垂上戴著一副母親送給她的玉耳環,手腕上一對玉手鐲,烏黑油亮的頭髮,一絲不亂地緊貼在耳後,露出她那寬大飽滿、充滿智慧的額頭,冰清玉潔的裝扮,體現著東方女性優雅的氣質和風韻。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女博士、女律師,也是未來中國的第一位女法院院長(審判廳廳長),光是區區博士畢業答辯,隆重程度就不亞於身穿Burberry西服,腳踩香奈兒高跟鞋的張晴女士。


 1 


1891年3月20日,鄭毓秀出生於廣東省寶安縣西鄉鎮當地,富甲一方的鄭氏家族裡。跟她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叱吒上海法律界比起來,童年的鄭毓秀過得有點「慘」。


鄭家是當地的大戶,鄭毓秀的爺爺鄭姚早年經商發家致富,在當地名氣很大,她的父親得以順利進入清政府當官,長居北京。鄭毓秀從小就看著自己的母親整日在家以淚洗面,她聽說爸爸在很遠的地方重組了家庭。


母親婚姻不幸,父親又遠隔千裡,養成了鄭毓秀叛逆的性格。她拒絕裹腳,也拒絕包辦婚姻,家裡給她定了親,她硬是寫信給對方把親給退了,這件事在當地還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叛逆的鄭毓秀長到14歲,受不了家族的念叨和當地人們的誹議,果斷到日本留學去了。就是在日本期間經廖仲愷的介紹,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在鄭毓秀的前半生,有兩件事,是尤其讓她引以為傲的。其中一件,就是在同盟會的派遣下,刺殺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這一年,鄭毓秀21歲。可惜刺殺失敗,為了躲避袁世凱的追殺,只好逃亡去了巴黎。另外一件,則是著名的「玫瑰槍事件」。


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正在法國留學的鄭毓秀,與一幫中國愛國青年包圍中國談判代表陸徵祥的駐地,以玫瑰枝幹冒充手槍,阻止陸徵祥等人在合約上簽字,一時間名揚海外。



鄭毓秀十分樂意向別人講述這段經歷,後來她在美國做大使夫人時,還以《玫瑰與槍》為書名,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自傳。


不管怎麼樣,這兩件事的結果都間接促成、順應了她在巴黎的留學。從這以後,鄭毓秀徹底跟自己的前半生告別,走上了跟法律、官司打交道的道路。


 2 


1926年立冬不久,上海的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接到了一件離婚案,這是律所開業半年來接到的第一起離婚官司。想要發起訴訟的女人感覺到丈夫對自己冷淡,卻跟另外一位遠房的表妹打得火熱,於是想要通過律所向丈夫提出離婚。


這件案子當即引起創立事務所的兩名律師的爭執,也就是鄭毓秀,和他在巴黎留學時的學弟魏道明。1926年,在鄭毓秀穿著「白底藍花」衣裳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以後,她回到了上海,跟差不多同時回國的魏道明一起開辦了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兩人後來也因此共結連理。



作為一個見證了母親不幸婚姻,且敢於突破傳統的新女性,鄭毓秀在接手第一樁離婚案時就十分義憤填膺,她急於幫這個女人擺脫不幸婚姻的禁錮。


但魏道明的想法有些不一樣,離婚雖易,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對離婚女性的態度,以及女性經濟上不獨立等問題,離婚女性的處境未必能好到哪裡去。就像離開丈夫和家庭的娜拉,可能最後的結果也就像魯迅所說的,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這樣的情況下,要使女人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與其勸分,不如勸和。


兩人仔細討論之後,鄭毓秀同意了魏道明的看法。離婚案的最後以夫妻兩人和好告終。現在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在法律體系不完整的當時,大概已經算最合適的結局了。


女性在當時的地位,不止離婚女人,連鄭毓秀這般強勢的新女性也飽受困擾。鄭毓秀回國的當時,民國法律規定能夠從事律師職業的僅限年滿20歲以上的男子,好在她一心要在法律界闖出一番天地,於是「迂迴救國」——由於取得的是法國律師牌照,所以能夠在法租界的法庭出現。


海歸女律師鄭毓秀在法租界掛牌「出道」,這個史無前例的消息在上海灘炸開了鍋。媒體紛紛趕來報導這位中國的第一個女律師,報紙稱她「故不唯是中國婦女界之新紀元,而亦為法租界之新紀元。」


當時的律師業本就是新生的行業,民眾覺得新奇,鄭毓秀也樂於展示自己,這倒是幫初創的魏鄭聯合律師事務所增加了不少免費的曝光。


上海難得出了個女律師,不少家庭、婚姻出現問題的女子都願意找鄭毓秀傾訴,魏鄭律所因此接到越來越多離婚案,在上海灘名聲大噪。最著名的,當數京劇大師梅蘭芳與孟小冬的離婚案。


鄭毓秀與孟小冬並無交情,牽頭人是上海灘著名大佬杜月笙,1931年,梅蘭芳與孟小冬4年的婚姻走到盡頭,雖事實上分了手,法律上還沒有結束婚姻關係,於是在杜月笙的牽頭,以及鄭毓秀的調解下,這場離婚案最終結果為梅蘭芳付與孟小冬離婚補償4萬元。


梅孟離婚案讓鄭毓秀在上海婦女心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不少女性視她為救世主,拯救女性脫離舊傳統的苦海。到後來,鄭毓秀逐漸成為女子平權的代表,這也為她在日後參與婦女立法埋下鋪墊。


 3 


名氣越大,爭議就越多,鄭毓秀受到的最大爭議,大多來自男性,其中最著名的反對者當屬胡適,胡適直言她「這班女人太不愛惜臉面!」。


但胡適不喜歡鄭毓秀,多半是站在文人角度的鄙視。



1928年,林語堂為開明書局編寫英語教材《開明英文讀本》成為超級暢銷書,被世界書局出版的《標準英語讀本》抄襲侵權後,兩家書局打起筆墨官司。財大氣粗的世界書局重金聘請當時如日中天的律師鄭毓秀,希望從氣勢上壓倒對手。世界書局之所以選擇鄭毓秀,是因為她後臺很硬,跟時任司法部長的王寵惠關係匪淺,在法律界號稱「包打必勝」。


她一紙訴訟,反而把開明書局告上法庭,指責林語堂和開明書局誹謗世界書局和《標準英語讀本》作者。並且法官竟然枉顧事實,在審判中明顯偏袒世界書局。導致鄭毓秀最後雖然贏了官司,卻同時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尤其是胡適,不但自己「深惡痛絕」,甚至在自己曾經交往過的朋友楊仲瑚做了鄭毓秀的姐夫後,跟他斷絕了來往。事實上,當時的文人圈子,似乎沒幾個人說過鄭毓秀的好話,江湖上倒是流傳著不少她的「黑歷史」。而鄭毓秀留學時期的黑歷史,最勁爆的幾乎就是作為留學圈社交八卦達人的胡適「曝」出來的。


鄭毓秀那場自視為優雅得體的博士論文答辯,她的回憶是這樣的:


在巴黎大學一座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室裡,主考官穿著紅色長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鄭毓秀手拿著論文,用地道的法語宣讀著她的論文概要,她微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在高聳的圓拱形天花板下空洞地發出回聲。


那一刻是緊張而激動的,當主考官全票通過鄭毓秀的博士論文之後,她向老教授們深深地彎下腰,表示她的真誠謝意。然後,她衝出教室,撲向早已在外等待消息的魏道明,高興地喊道:'通過了,通過了!'」


但在胡適的日記裡,他卻說鄭毓秀答辯時,不但回答不了問題,連法語都說得不算流利,考官一提問,她只能說「從中國觀點上看,可不是嗎?」,以至於後來「在場的法國人皆匿笑逃出,中國人皆慚愧汗下。」而鄭毓秀之所以不能答辯,是因為她的畢業論文其實是王寵惠寫的,謝東發幫她譯成法文的。


這場尷尬的答辯,夏奇峰後來做出了佐證,他是跟王寵惠等人同時期的留學校友。鄭毓秀留學法國時,除了自家的資助,還接受廣東政府的補助,不但請了管家、廚師、女傭等跟自己同行,還在巴黎租住了寬敞的房子。


再加上鄭毓秀個性豪爽且慷慨熱心,「鄭公館」接待過不少中國來的同胞。夏奇峰、王寵惠等人就曾經在這裡接受過「前輩」鄭毓秀的照顧。留學生們你來我往,久而久之,還有過一種傳言是,鄭毓秀跟魏道明在一起前,曾經跟同是廣東人的王寵惠有過一段情,然而王寵惠後來回國娶了26歲的朱學勤,跟鄭毓秀也就不了了之。


當然,這都是鄭毓秀年輕時候的故事了,真實性早已無從考證。


鄭毓秀與民國大佬李石曾


 


1928年8月,訓政時期開始,國民政府正式訂立約法,鄭毓秀作為女權運動領導人,被選入立法委員會,參與修訂《中華民國民法典》,中國第一部關於人民享有權利和義務的大法。


第一屆立法委員會中僅有兩名女性,一個是宋美齡,一個就是鄭毓秀。


儘管飽受爭議,但鄭毓秀在爭取男女平權事業上的行動依然不可否認,打離婚官司的這些經驗,對她參與起草《民法》草案,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也是因為她,《民法》第一次有了專門針對婦女權益的界定,特別是現在習以為常,卻在當時屬於新興概念的「一夫一妻制」,也在草案中得到落實。


鄭毓秀(前排左2)與蔣介石(前排左1),胡漢民(前排右2)等的合影


立法結束後,鄭毓秀回到上海出任法律學校校長,法律廳廳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法官,魏道明被任命為司法部主席秘書。夫婦兩人出任公職,一時在上海可以說是呼風喚雨。幾年後,魏道明又接替胡適任駐美大使,後調任臺灣省主席。此時的鄭毓秀,年逾60,是法律界元老級的人物。


1943年2月華盛頓,鄭毓秀作為駐美大使魏道明夫人出席酒會


身居高位,一般來說,低調節儉人設的官員往往比較受民眾歡迎,但鄭毓秀不,她本就是行事高調之人。廣州的一份半月刊就曾在《「立委太后」鄭毓秀》一文這樣描述她:「鄭委員喜濃妝豔抹,工於打扮,發作髻形,而髮髻之大,則有如直徑十四寸菜盆,幾覆其後頸之半,衣玄色軟絨之長外套,露綴有圖彩之旗袍下擺於外,穿玄色縷空牛皮高跟鞋,滬俗所謂「空前絕後」式者。」


連錦江飯店的創始人董竹君也不喜歡她,說她生活揮霍、腐化,「她人住南京,卻要喝上海租界的自來水,麵包要吃上海「老大昌」的,每天火車送一次。後來,甚至用飛機送。」儘管鄭毓秀知道董竹君患腸胃病後,有段時間還每天開車送她去醫院推拿按摩。


直到1948年,風風火火一輩子的鄭毓秀遇到自己人生的滑鐵盧,陳誠取代丈夫魏道明,夫婦被迫遠走美國,從此淡出政治舞臺。


晚年的鄭毓秀過得也不好,他們在巴西經商失敗,只好在美國整天跟朋友搓麻將消磨時日。63歲的時候,鄭毓秀患上癌症,被迫切除左臂,這對叛逆一世的鄭毓秀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據說後來她無論走到哪裡,都隨身攜帶一個大手提包,手提包裡裝著很多從前收集的寶貝,隨便一樣都價值連城,那些都是她的財富。


1959年12月16日,鄭毓秀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

相關焦點

  • 鳥類與靈長目動物的一夫一妻制
    (三)孔雀是多偶制,把她作為愛情忠貞的代表,是古人觀察不細緻的結果漢樂府裡的名篇《孔雀東南飛》起句雲「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以起興和類比的手法,暗喻了女主劉蘭芝與其夫焦仲卿的愛情悲劇。其實,孔雀並不是一夫一妻制。
  • 為什麼幾千年來中國人都要一夫一妻制?
    終於要寫一夫一妻制了,你沒看錯,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夫一妻制。你別說笑了,中國怎麼可能是一夫一妻制呢?不是三妻四妾麼?
  • 一夫一妻制從何而來,會消失嗎
    根據始於20世紀20年代的研究,狩獵採集社會主要採用一夫一妻制。男性和女性結成特定的伴侶紐帶,如果哪一方渴望尋找多樣性生活,基本上都是偷偷摸摸地私下做。父親密切參與撫養後代的一夫一妻制伴侶結合,似乎在過去數百萬年裡,都是為人類男女所採用的獨有模式。在哺乳動物中,這很不尋常的,在鳥類裡反倒更常見。
  • 人們對一夫一妻制的看法
    -朱嘉銘  自從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就有了婚姻制度,並且一直成功延續到了今天。不管是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還是現在的一夫一妻制,都是婚姻制度的不同表現形式。    可是自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與發展,一些國家的婚姻制度似乎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種趨勢首先在歐洲、北美等西方國家,然後慢慢到日本這樣的東方國家。
  • 為什麼說未來一夫一妻制可能會消失
    從古至今人類夫妻制向來都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加上男性女性思維的差異和需求不同,每個人對婚姻的態度都有不同的見解。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化到現代,從多偶制到現在的單偶制都是有著制度的約束,現在的一夫一妻製得使社會男女順利繁衍與創造社會和諧平等。然而現在一夫一妻已無法抵擋世間紛繁的誘惑,出軌、家暴等不幸的婚姻越來越多。一夫一妻制極有可能會被取消。為什麼說一夫一妻可能會消失呢?
  • 首次提倡一夫一妻制——朱佑樘的傳奇一生
    一夫一妻制是中國近代才開始實行的,古代男子三妻四妾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對於皇室來說,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嗣傳承已經不僅僅是家事了,更是一件國事。要進入後宮也要經過層層選拔才行。但是首次提倡一夫一妻制可不是近代,早在幾百年前的明朝,就這麼一位君主,早已提出過一夫一妻制,並且一生只有一位皇后,自己實際踐行自己的提議。提起皇帝,總能想到「後宮佳麗三千」,在歷史中,皇帝妃嬪眾多,三千雖顯誇張,但比起如今一夫一妻來說,還是很多了。以風流著世的唐玄宗、乾隆等,即使是末代皇帝溥儀,身處亂世,也有三位妻子。
  • 現代社會為什麼實行一夫一妻制?
    問題的重點在於,為什麼現代社會通行的法律中都會規定一夫一妻制,而過去則是一夫多妻制?影視作品中的韋小寶有七個老婆,滿足觀眾對一夫多妻的意淫首先,一夫多妻在現代社會也是可見的。問題的重點在於,為什麼現代社會通行的法律中都會規定一夫一妻制,而過去則是一夫多妻制?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因為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與現代與否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 一夫一妻制也許不是唯一的真愛之路
    她還提到,丈夫和男朋友都在她寫這本書的時候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丈夫幫她進一步精煉、改善書中的哲學論證;男朋友做她的編輯,讓她寫的東西更日常,不會太過學術。然而,即便是雙方都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也會被烙上很多汙名;哪怕只是研究它也會被人唾棄。
  • 人類為什麼實行一夫一妻制,又同時喜歡偷情?
    今天來說說:人類為什麼實行一夫一妻制,又同時喜歡偷情?首先說說一夫一妻制是怎麼來的?人類的婚姻制度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亂婚、血親群婚、氏族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第一階段:亂婚,它產生原始社會,大概持續了兩百多萬年,亂婚指和誰都可以交配,沒有兄弟姐妹、父母之分。
  • 該如何保護中國的一夫一妻制
    改革開放以來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法律規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禁止重婚、禁止通姦行為和取消賣淫。結果消除了一夫多妻制和賣淫嫖娼現象,使舊的一夫一妻制進人一個新階段,並使新的一夫一妻制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基礎上得到了穩定和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一夫一妻制是怎麼樣呢?1987年3月25日,《參考消息》登了一則路透社發至廣州的報導,標題是《廣州等地嚴厲取締暗娼》。
  • 為什麼說未來一夫一妻制一定會消失?
    一夫一妻制的模式在狩獵時代相對穩定,男人憑藉強壯的體格外出狩獵,女人負責採集、縫補、保護小孩。最原始的一夫一妻制產生符合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模式,但隨後到來的農耕時代,就讓一夫一妻制迅速崩壞。一夫一妻制從社會風向、倫理輿論壓力到宗教推行發揚,在歷史演進中取代了一夫多妻制,成為婚配製度的正統。正妻的權利得到保障,窮人也能娶到老婆,同時基督教的教義就強調一夫一妻制,無論另一半是貧窮還是美麗、健康還是疾病,都要一生一世生死相隨。
  • 一夫一妻制考古
    我們接受如斯約定的前提,是「一夫一妻制」幾乎是公認的男女之間性、情感和家庭關係「三位一體」的聯繫之道。在婚姻中尋找激情,也就成了應有之義。但事情從來不是那麼簡單,早在公元前3-4世紀創製「一夫一妻制」的雅典,梭倫法典中對夫妻關係的約定就加入了一絲強制色彩:丈夫每月須與妻子行房最少三次。
  • 中國第一位女博士----鄭毓秀
    自古中華多才俊,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女才俊,是中國第一位女博士鄭毓秀。
  • 一夫一妻制到底是怎麼在西方發揚光大的?
    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聖婚姻。16世紀中期,在義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會議上,一夫一妻制正式實行。雖然後來羅馬法也有規定過男人可以有一個妾,而且貴族男子與情婦和女傭發生關係的不在少數。一夫一妻制還與西方女性的地位和權利相關。
  • 真實|這「該死」的一夫一妻制,看看加拿大你就明白了!
    古代的貴族和特殊的平民男子可以納妾,所以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是正式配偶,必須明媒正娶,所生子嗣為嫡出,具有正統法理的繼承權力。平妻與正妻的地位相近。妾多為婢女出身,比妾地位更低的是姬侍,妾和姬侍所生子嗣均為庶出,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繼承權。姬侍所生子嗣在法律上歸為私生子,有時不被視為家庭成員。
  • 是否可以恢復一夫一妻多妾制?
    過了幾天,你上了一個訪談節目,主持人問你,對一些人提議的「恢復一夫一妻制」有什麼看法?你立馬端正坐姿,義正言辭地告訴鏡頭前的所有人,你支持當前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這是緩解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最好辦法。主持人看著你露出崇拜的目光,她看起來比你那個網紅出身的妾室更有氣質。錄製完畢,你就往她領口裡塞了一張名片。節目播出後,你富豪圈的朋友們都紛紛為你點讚。
  • 社會心理學家顛覆性研究:開放式關係比一夫一妻制更不易染病?
    社會心理學家特裡·康利(Terri Conley)博士的一項研究則表明,對比那些堅守一夫一妻制卻會出軌的情侶,坦坦蕩蕩進行開放式關係的情侶會更注重性生活安全。 Terri Conley博士於2012年發表在《性醫學雜誌》(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提到,她通過匿名的形式邀請數百位參與者完成了一份性健康問卷。她對這些人進行了分組,其中一組是採取開放式關係的情侶,另一組是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情侶,他們中有些人有過偷腥行為。
  • 民國「中二」女生鄭毓秀
    鄭毓秀是廣東人,按今天的地理位置來看,她生於深圳寶安,那是1891年。祖父是出名的生意人鄭姚,在香港發跡,生意遍布京津兩地。母親出生書香門第,把所有心力都投注在鄭毓秀身上,想把她培養成一個三從四德的淑女。那個年代的淑女不好當,不到十歲就要纏足,再晚了腳長大了可就不好控制了。鄭毓秀六歲時,鄭母說:「你聽話,要纏足。哪個好人家的閨女不纏足?」
  • 複數戀愛挑戰一夫一妻制
    他主張一夫多妻制,認為女人的用途就是生孩子。按說這樣的人,如果趕上以前的嚴打,是要腦袋搬家的。但此一時彼一時,以前農村刷的標語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現在不一樣,現在國家鼓勵生育,因為勞動力不足。所以有關部門對煮老師要生50個孩子,而且已經生了12個孩子這樣一種現象,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 觀點:「一夫一妻制」有可能消失?很多網友表示:接受不了!
    我們國家一直採用的是「一夫一妻」制度,但是有些社會學家近日提出了「開放式婚姻」的觀念,覺得未來「開放式婚姻」會更加時候我們國家的情況,覺得應該取消「一夫一妻制」。「開放式婚姻」的目的是讓人們不受到婚姻的約束,可以隨意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