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金秋砂糖橘建園及幼樹管理技術初報
曾勇凡等
「中柑所 5 號」(商品名金秋砂糖橘)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雜交培育的柑橘新品種,父本為沙糖橘,母本為愛媛 30 號。 2013 年以來,金秋砂糖橘在四川、廣西、雲南、重慶、江西等 20 多個區試點試種或進行高接換種試驗,均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豐產性。 因其早熟、豐產和優質特性,近年來在成都簡陽、金堂等多地陸續引進栽培。 但在栽培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如幼樹開花影響樹冠擴大、延遲投產;成熟期雨水多影響果實品質等。 結合已有研究報導和成都地區金秋砂糖橘栽培情況,對其建園及幼樹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生產提供參考。
1 栽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幼樹極易成花,開花影響生長量金秋砂糖橘幼樹極易成花,新栽苗和定植一二年的幼樹,春梢抽發時會帶有花蕾,且春梢較短甚至只開花不抽梢。 由於春梢少、葉片也少,缺乏光合產物供養根系,導致根系弱。 還會影響到夏梢的生長,致使夏梢生長也很短。 多數幼樹在秋季抽梢較正常,但秋季氣溫較低影響秋梢的生長,秋梢也不長。因此,很多金秋砂糖橘幼樹第 1 年生長量很小,遠沒有其它品種生長量大。 如在花芽分化時,不加以抑制,將又會影響明年的生長,導致惡性循環。
1.2 枝梢長度較短
金秋砂糖橘和成都其它常見的柑橘品種不一樣。 大量給肥後,春見、臍橙、沃柑等品種夏秋梢抽發較長,甚至長度有超過 1m 的超長梢,而在金秋砂糖橘很難看到這樣的情況。 即使大量給肥後,金秋砂糖橘的枝梢節間長度依舊變化不大,倒是葉片會增大,大小甚至超過普通手機。
1.3 不耐真菌性病害
據報導,金秋砂糖橘在廣西、廣東等地對潰瘍病表現出中高抗性,但對褐斑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敏感。 在成都金堂、簡陽、崇州等地,金秋砂糖橘秋梢葉片有時會出現黃點狀的病斑,嚴重時可致葉片畸形,難以老熟。 隨著病斑的發展,可以連成線狀,病部潰爛,常規藥物防治效果不佳。 冬季低溫,容易掉葉;立春前,上年的秋梢或晚秋梢,常成光杆枝。
1.4 果實成熟期積水品質變差
在成都地區,金秋砂糖橘果實9 月開始轉色,10月中下旬成熟。 但成都地區 9 ~10 月正是連綿陰雨季,光照減少引起光合作用的減弱,不利於果實轉色和糖分的積累。 一旦土壤積水,根系的呼吸作用減弱,就會影響養分吸收和運輸,進一步使品質變差。果實可溶性固形物低難以達到 10%,變得只有甜味而無適口的風味和香氣。
1.5 果皮較薄不耐貯運
據李有芳報導,在 4 種砧木上金秋砂糖橘果皮厚度平均在 1.44mm 左右,果皮較薄。 在採摘運輸過程中容易發生擠壓,導致果框中下部的果實壓傷,表現出不耐貯運。
2 建園規劃
2.1 果園選址
金秋砂糖橘果園宜選在交通便利、水源充沛、電能充足、通風向陽的地區。 選擇平地或坡度小於15°的坡地,不宜選在大於 15°的山地。 土壤以微酸性或中性為宜、PH值在5.5 ~7.5 之間,砂壤土或壤土,質地良好、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3.0%,土層厚度要求在 1m 深以上,地下水位 1m 以下。
2.2 果園規劃
規劃的內容包括:栽培小區、道路、排灌系統水源、防護林等。
2.2.1 栽培小區 大型的柑橘園應劃分小區,每個小區為2 ~3.3hm2 ,以園間道路為分界線,與防護林相適應。
2.2.2 道路 入園主幹道寬 5 ~6m,水泥硬化,與社會道路相連。 果園幹道寬 4 ~5m,最好硬化,連接果園各小區,山地橘園要呈「S」形環山而上,坡度不超過10°,可以通行機動車。 車道終點可設回車場,最小轉彎處半徑不少於10m。 機耕道:寬 3 ~4m,與幹道相連,可以通行農用小汽車。 人行道:寬 1 ~2m,宜與幹道、機耕道和每臺梯地相連接。
2.2.3 排灌系統 與道路同時規劃。 灌溉水源可以是天然水源和人工打井,設計好提水裝置,規划進水管道和蓄水池,同時規劃好灌溉水道和漚肥池、打藥水池等。 排水設施:要規劃好洩洪溝、圍溝和畦溝等,一般沿道路設計排水溝。 如有條件,提倡埋設暗渠或排水管,不挖明溝,利於機械化管理。
2.2.4 防護林 柑橘園地在風口地帶應規劃種植防風林;山地建園,山頂應留有水源涵養林。 適宜的防護林樹種有杉樹、松樹、樟樹等。
2.3 平整土地
橘園選在平地及6°以下的緩坡建園時,栽植行向根據地形而定,垂直或斜交於道路。 對於≤6°的緩坡地、平壩地和田地的不規則地塊及特殊地貌,適當調形和改建為順排水方向的平整斜坡地或平地,便於排水。
橘園選在 6°~15°山坡地和丘陵地需坡改梯,依據等高線整成梯田,以等高線為栽植行向。 修梯田時,依次從上到下,逐層修築。 開挖時,通常是內挖外填。 梯面外高內低,比降不超過 1%,梯田內側開挖深、寬均為 30cm 左右的背溝,每梯的背溝與道路兩邊的排水溝相連。 在梯田與山頂涵養林之間開挖攔山堰,又叫阻水溝,溝深、寬均為 1m 左右。 已經形成臺地或梯田的耕地,或坡降 10%以下的坡地。
在平整土地時,深翻或調形應將表土層堆放在一邊,深翻或調形完畢後將表土層復原。 之後,再進行改良土壤和聚土起壟。
2.4 土壤改良
目前,生產上提倡一次性全園改土。 整地完後,全園撒施有機肥並與表土層混勻後,再起壟改造,不再單獨挖穴或溝改良。 相較與逐年改土,一次性改土的成本更低。
具體操作方法: 每 667m2撒施腐熟有機肥2000 ~5000kg、過磷酸鈣 200 ~500kg,有條件的果園可用旋耕機把有機肥和表土旋耕混合。 如酸性土壤,建園時需撒施 100 ~150kg/667m2生石灰;鹼性土壤,撒施 50 ~100kg/667m2硫磺,調整土壤酸鹼度。 如使用生糞、秸稈等未腐熟的有機質,需深埋於地表 30cm 以下,自然發酵半年以上才能定植苗木,否則存在燒傷根系的風險。
2.5 機械聚土起壟
金秋砂糖橘果實成熟期,最忌土壤積水影響果實品質。 所以,採用起壟栽培模式,將表層沃土聚集成壟,可增厚土層、方便排水、提高根系活性,促進幼樹快速生長,提早結果、增加產量並能提升果實品質。
根據地形確定行向,在與行向垂直方向用石灰粉劃根直線,再垂直所劃直線按行距依次划行向線。目前主推寬行窄株定植方式,行距通常為 4 ~5m。
畫好線之後,採用挖掘機進行聚土起壟。 挖掘機將其中一根履帶先與行線齊平,並在起壟位置(定植帶 2m 寬幅範圍內)進行深鬆土,深度 30 ~50cm,使撒在定植帶上的基肥與土混合;再將行間3m 範圍內表層沃土(15 ~20cm)堆到定植帶上,直到壟高 40 ~50cm、壟面寬度 2m,形成長條形的「瓦背形」的壟廂。 平地、低洼地及地下水位高的地塊廂溝深度需達到 60cm,行間還可挖排水溝;地勢較高的乾旱地塊廂溝深度 40cm 左右。 壟間可以推平,便于田間管理操作和今後生草。
3 定植
3.1 定植密度
通常根據土壤肥力、地勢而定。 一般土壤淺薄的坡地比肥沃深厚的平地密。 柑橘幼齡期適當密植,這樣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早期單產,以儘快收回生產投資成本。 但隨著樹齡的增長,樹冠的擴大,數量應隨之變化,使之成為有計劃的合理密植。 在生產上,一般採用株距2 ~3m。
3.2 定植時期
金秋砂糖橘提倡定植營養杯苗或帶土移栽,在不傷根或傷根少的情況下,春、夏、秋季都可進行。裸根苗一般在 9 ~10 月秋梢老熟後或 2 ~3 月春梢萌芽前栽植,此期地溫較高苗木根系損傷後易癒合,成活率較高,提倡秋植苗。 冬季不宜栽樹,地溫低於12.5℃就不利於根系生長。
3.3 苗木選擇
成都市柑橘主產區的土壤多偏鹼性,如金堂、簡陽。 宜選擇抗鹼、抗寒、耐貧瘠、嫁接親和性好、豐產性好的蒲江香橙作為砧木。 嫁接口高度 5 ~10cm,1 年生苗高 50cm 以上,嫁接口以上 2cm 處主幹粗度≥0.6cm,根系完整,主幹直立(傾斜度≤15°)。 苗木檢疫合格,且無嚴重病蟲害。
3.4 定植方法
壟起好後,先在與壟垂直方向拉根固定直線,用事前準備好的與株距等長的竹杆從直線與壟交叉點開始,向壟兩端逐個確定出定植穴位置,並釘上木樁或撒上石灰。 以點為中心,再挖 1 個寬 30cm 深40cm 左右的定植穴。 在定植穴內施入腐熟有機肥10kg、過磷酸鈣 1kg,與表土混勻後回填 20cm,再填5kg無肥表土。
清除苗木嫁接膜、適度修剪苗木的根系和枝葉,剪去過長主根、傷根和幼嫩的晚秋梢,營養杯苗如大根彎曲需剪至直立部位,以重新發出新根。 將苗木根部放入穴中央,舒展根系,扶正,邊填細土邊輕輕向上提苗、踏實,使根系與土壤密接。 定植不能太深,以苗木原入土深為準,且必須露出嫁接口,灌足定根水。 待水滲下後,對澆水時衝出的根系重新覆土,輕輕踏實。 保持覆土與地面相平,並將苗木的周圍做成樹盤。
3.5 樹盤覆蓋
樹盤做好後整壟覆膜,以保墒增溫、提高苗木成活率,以 3s 厚的黑膜或地布效果較好。 對於無側枝的單幹苗木,可以直接在膜中央剪個小洞,使苗穿過後,再將其覆於樹盤;對於有側枝的苗木,以苗木為中心位置,將膜覆於樹盤兩側。 在根莖處用土壓實,膜與根莖保留3cm 左右距離,避免黑膜接觸根莖和敞口長草及防治熱氣灼傷嫩葉嫩枝。 然後,將黑膜四周用泥土壓實,避免風吹開膜,達不到覆土防草的作用。
4 幼樹管理
4.1 土壤管理
金秋砂糖橘園提倡生草栽培,保持樹盤內基本無活草。 行間提倡種植綠肥,如白三葉、大豆、蠶豆、光葉子紫花苕、花生等,但不能在株間種。 梯田注意養護好梯壁的草,以防水土流失。 行間的雜草,需定期刈割或翻入土中。 伏旱前(7 月中旬)殺草覆蓋,減少耗水;冬季將地面死草和活草連同有機肥,挖穴填埋。
4.2 肥水管理
定植後第1 ~3 年的金秋砂糖橘幼樹,施肥原則是「少量多次」「氮鉀為主」「多施有機肥」,氮、磷、鉀比例為 1∶(0.3 ~0.5)∶(0.5 ~0.7),一年生金秋砂糖橘每株年施純氮為 70 ~100g(尿素 150 ~220g),之後逐年遞增。
定植當年,春梢長度在 5cm 以上、新根萌發後開始追肥。 做到每批新梢 2 次以上肥水,每株每次50g 尿素,或25g 尿素加 25g 硫酸鉀,交替施用。 第2 年追肥次數可以減少,在每次新稍萌發前 10 ~15d和即將停止生長時,各施 1 次速效氮肥或鉀肥,但施肥量是第 1 年的2 倍。 第 3 年根據樹體的具體情況調整施肥,樹勢弱的繼續以氮肥為主,樹勢強的要減少氮肥的施用量。 追肥的次數也接近成年樹,用量是第 1 年的3 倍以上。 施肥與灌水一起進行效果更好,幼樹不耐旱,應及時灌溉。
建園時有機肥使用量較少的果園,每年秋季9 ~10 月都應施基肥,可改良土壤同時促進根系生長。可在每行果樹兩側近樹冠滴水線處挖條溝施基肥,每株施用腐熟有機肥 10.0kg,酸性土施鈣鎂磷肥1.0 ~1.5kg,鹼性土施過磷酸鈣 1.0 ~1.5kg,與肥混勻後回填,並澆一次透水有利於有機肥分解和根系吸收養分。
進行病蟲害防治噴藥液時,每次均在農藥溶液中加入磷酸二氫鉀(濃度為 0.2%)葉面追肥。 果樹葉片出現缺鎂、缺鋅、缺鐵等缺素症狀時,配製硫酸鎂、硫酸鋅、硫酸亞鐵等溶液,連續進行葉面追肥2 ~3 次,補充功能葉所需的微量元素。
4.3 整形修剪
4.3.1 樹形構造 金秋砂糖橘樹形以 3 主枝開心形為宜,是當前成都市柑橘栽培常見的樹形,具有骨架牢固、易於培養、光照條件好、豐產穩產的特點。成林後該樹形定植密度較小,在幼齡階段可加倍定植株數,早日實現投產並提高單產。 但成林後應隔株間伐,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性。
該樹形的株高一般在2.5 ~3.0m,主幹高 30 ~40cm,有 3 個勢力均衡的主枝,呈波浪曲線延伸。主枝基部角度為 50 ~55°左右。 在生產上,儘量少培養側枝,提倡直接在主枝上著生結果枝組和結果枝。 目的是減少枝條的分枝級數,簡化樹形結構,降低修剪難度,減少無效的養分消耗,更有利於將營養用於生產更多的果實。
4.3.2 整形要點 定植第 1 年,在距離地面 35 ~45cm 左右定幹。 當萌發的春梢長至5cm 時,在主幹30 ~40cm 之間,選留3 個均勻分布的健壯春梢做主枝,保持主枝和主幹之間的角度 50 ~55°,抹除其餘枝條。 待春梢長度有25cm 以上,摘心留 20cm;第 2次梢萌發後,在每個主枝延長頭上選留3 個壯芽,其餘抹掉。 用 2 ~3 次梢,在每個主枝上培養出 1 ~2個側枝,形成基本的骨幹枝。 在距主枝基部 20cm處培養第 1 側枝,第2 側枝在距第 1 側枝 40 ~60cm處培養,方向與第1 枝組相反。
第2 年繼續延長主枝,並在骨幹枝上培養數個枝組和若干結果枝。 每個主枝上的枝組是基部和中部以大、中型枝組為主,頂部以中、小型為主,結果枝組形狀圓錐形為好。
每年冬季修剪時,對主枝和側枝延長頭重短切,並保證 30cm 的光杆枝,以促進樹勢旺盛。 第 1、2年生樹,可疏掉樹上短小枝、弱枝及下垂枝,對中長枝進行中度短切,以減少結果母枝量、達到減少來年花量的目的。 如第3 年預備掛果,可多保留短小枝、弱枝,對中長枝適量輕短切或不短切,多保留結果母枝,提高來年產量。
4.4 抑制花芽分化
如來年不預備掛果,除通過修剪減少結果母枝外,還可以在花芽分化旺盛期的 9 ~11 月,每月噴一次濃度為 0.01%赤黴素(GA)和 0.3%尿素混合溶液,與體內內源激素的脫落酸(ABA)和乙烯(ETH)拮抗並降低 C/N 比,以達到抑制花芽分化的目的。同時,保證越冬期間樹盤溼潤,也起到抑制效果。 春季在開花前進行復剪,疏掉全部的花枝即可。 通過此方法,基本上春季花量很少,不會影響當年的生長量,能快速擴大樹冠。
4.5 病蟲害防治
成都地區種植金秋砂糖橘目前發現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瘡痂病、煤煙病;害蟲主要有紅蜘蛛、鏽壁蝨、潛葉蛾、蚜蟲、蚧殼蟲等。 幼樹園在 2 月下旬清潔園地,清掃和收集落葉和剪下的枝條,集中後燒毀;對全園地面和果樹噴石硫合劑 45%結晶粉 150倍溶液或礦物油 300 倍,預防紅蜘蛛、蚧殼蟲、炭疽病等越冬病蟲;每次萌發新梢 0.5cm 時,新葉展葉時及轉綠時各防治 1 次病蟲害。 防治病蟲害使用的農藥,每種農藥每年使用次數最好不超過 3 次,減少病蟲產生抗藥性。 如防治紅蜘蛛、鏽壁蝨可交替選用阿維菌素、螺蟎酯、乙蟎唑;防治潛葉蛾可交替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滅幼脲等;防治炭疽病、瘡痂病可交替選用甲基託布津、代森錳鋅、苯醚甲環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