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批上市的免疫細胞療法。在眾多免疫療法中可稱為當之無愧的明星產品。
然而,儘管CAR-T療法創造了很多堪稱奇蹟的治療案例,但它至今無法擺脫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和神經毒性的影響,有些患者在接受CAR-T細胞療法後,出現了嚴重的神經毒性,包括與T細胞侵入大腦相關的致命腦水腫,造成很多患者無法受益的重要原因。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Cell》發文,揭示CAR-T療法產生神經毒性的原因,為改善CAR-T療法臨床安全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1.CAR-T細胞神經毒性與CD19蛋白有關
眾所周知,CD19蛋白是經典CAR-T細胞免疫療法中的明星靶點,廣泛表達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表面,已獲批上市的三種CAR-T都以CD19蛋白為靶標。
研究人員在保護血腦屏障的腦細胞中也發現了CD19分子。將CAR-T細胞靶嚮導入小鼠中時,即使小鼠缺乏B細胞,其大腦血腦屏障通透性也會提高;相反,當以人的CD19分子作為CAR-T細胞靶標時(小鼠不表達人CD19蛋白),血腦屏障通透性則沒有明顯變化。
且與其他B細胞蛋白(例如CD20)的治療相比,CD19免疫治療中神經毒性的發生率更高。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B細胞意外的其他細胞(如血腦屏障細胞)表達CD19分子是CAR-T細胞引發神經毒性的根本原因。根據研究結果科研人員將進一步探討避免神經毒性的方法。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比CD19更好的靶點來消除B細胞相關的惡性腫瘤,或者,我們能不能構建一種新的CAR-T細胞,可根據遇到的細胞類型來做出決定,比如遇到B細胞就殺死它們,遇到CD19陽性的腦細胞則放過它們。」研究者Posey教授說。
2.從血癌到實體瘤,CAR-T研究如火如荼
儘管有諸多不良反應的存在,但是,CAR-T療法在血液腫瘤中取得的效果至今仍不可磨滅。隨著多款CAR-T療法相繼獲批,相關CAR-T研究越來越火熱,從國際到國內,從血癌到實體瘤有關CAR-T的研究多達上百種,並且有很多已進入臨床研究階段,並表現出令人欣喜的效果。
從全球腫瘤醫生網了解到,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靶向間皮素CAR-T療法在胰腺癌患者中表現出明顯的生物學活性,有望延長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來自斯坦福醫學院的靶向抗原--B7-H3的CAR-T療法在小鼠實驗中效果驚人,實驗組小鼠的存活率幾乎達到了100%。
還有我國自主研發的靶向claudin18.2的 CAR-T療法效果明顯,超過30%的患者腫瘤完全消失或明顯縮小,且在胃癌、胰腺癌小鼠實驗中安全性良好,未發生脫靶效應。目前該療法已經進入臨床研究階段,有符合適應症的患者可申請參加。
我們期待,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不僅能夠解決CAR-T療法的毒副作用,還能打破實體瘤的壁壘,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免疫療法。
當然,有對該療法感興趣或有問題的患者可與小編交流分享,我們共同關注免疫療法的進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