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著名詩人許渾在歷史上的評價毀譽參半,褒揚者認為許渾可為「詩家之法程」。「法程」即為法則,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貶斥者則言:「大手筆所不屑。」許渾在唐末至明之前影響力甚大,從明開始出現了毀譽參半的現象。有唐三百年,詩歌成就蔚為壯觀,詩壇大家枚不勝舉。即使在晚唐時期,詩歌創作依舊異彩紛呈,許渾在其中可以說是非常亮眼的存在。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鹹陽城東樓》是許渾任監察御史時所寫,那是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延綿國祚二百三十一年唐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許渾登上鹹陽古城,即興寫下此詩。這首《鹹陽城東樓》是登樓詩篇中的佳作,整首詩的氣質是蕭條悽涼的,但是意境卻雄闊高遠。詩人以雲、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渲染,構築了一種讓人輕易就能沉浸的感覺。
《鹹陽城東樓》
唐代 許渾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首句「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寫詩人一登上鹹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看著遠處煙籠寒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汀洲」在此代指詩人在江南的故鄉,登臨高處,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萬裡」寫詩人的思愁空間之大。「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後半句「山雨欲來風滿樓」可謂是人人皆知。詩人登樓之後,看見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就在這時涼風突起,鹹陽鼓樓頓時陷入悽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也象徵著著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正如此景,日薄西山。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其中「鳥」「綠蕪」「蟬」都是詩人眼中的實景,「漢宮」又是虛,這一句虛實結合弔古之情油然而生。「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最後一句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來的所有文人遊子,「故國」指鹹陽。「莫問」二字,並非勸誡之辭 ,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
如有其他有關許渾的詩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