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的兩種方法( 禮佛、拜佛連續動作圖解)

2021-02-07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經常拜佛,可以讓你心得清淨,增長智慧,增加福德,而且可以治病、健身。因為拜佛是最好的運動,比其它運動效果更好。但是方法必須正確。這裡介紹了禮佛、拜佛的兩種方法:「先右後左」和「左右同運」,可任選一種。如果你去的佛寺有要求,則按照所要求的方法做,要恆順眾生。 


方法一、先右後左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併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

 

問訊

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

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

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

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複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方法二   道證法師講述的拜佛方法 --左右同運

 

視頻:禮佛、拜佛的方法(禮佛、拜佛動作講解、示範)  


 

 

 

1、佛者『覺』也 

 

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 拜佛要培養『迴光返照』之能力。使『覺性』在『慣性』之前起用,而非一般之運動。故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因此拜佛中注意『勿閉目』。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於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須都攝六根,不可散漫。  

 

2、立如松 

 

 

頂天立地—立如松 

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仿佛一線拉直,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檢查『足趾』—完全放鬆。頭如懸鐘,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

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仿佛一線拉直

  

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顎、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顎。『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松則氣脈通,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 

 

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拇指根』對齊『羶中』穴[『羶中』穴,在二乳尖中點]。『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併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 

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 

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保持端正放鬆狀態。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 

 

 

 

4、俯首、反觀  

 

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只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松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 

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都攝六根] 

  

 柔軟垂頭敬禮

  

5、躬身[脊椎向後拱] 

 

 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

 

  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

 

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臥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手放下 

 

 

保持垂頭,躬身。 

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 

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 

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

  

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軟]

 

 
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


 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仿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 

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

 

[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 

[注]: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屈膝時,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 ,腿不酸,可松。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

 

 

 

 

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

 

  

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

 

 

 

9、跪坐放鬆

 

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 

註:『跟中』—二足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 

 

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保持垂首[勿抬頭]。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雙手指尖貼地滑行]。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

 

 

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侷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 

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 

此姿勢 頂門—臍—跟中 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 

 

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

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儘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 

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一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松,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 

 

 

 

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 

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 

 

接佛後  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 

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 

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

  

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 

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如圖:

 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

 

 

 

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被佛,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鬆靈,瞬間就恢復立姿。 

[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掛礙身體其他各部位]。

趁吸氣之勢、起立、合掌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我還有一點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您們參考一下,也許在病中會有很大的突破和幫助。我生病不久,懺公師父就指示我,要我多拜佛,消除業障。『業障』兩個字,淺顯一點說—『業』就是行為,『障』就是障礙,也就是由過去種種行為累積下來所產生的障礙,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障礙。所謂過去的種種行為包括—我們心裡想的念頭,與嘴裡說的語言和身體的姿勢、作為。為什麼說念佛、拜佛可以消業障呢?因為在拜佛時心念要調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淨』,口裡念佛就沒有其他的雜話,達到『言語清淨』,身體的動作是柔軟又謙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壓迫、障礙。這樣身口意三方面都清淨恭敬,就可以消除過去自己身心行為不合理所製造的障礙,(消業障),這也順便訓練在『動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斷的灌水、衝洗,慢慢的就可以流暢而清淨,可以開發出潛能,也可以活化身體各部分的機能。

 

在我很衰弱的時候,因為腫瘤又很大,拜佛的動作是『五體投地』—人要跪下來而且頭要貼在地上,(因為『兩個手、兩個膝蓋和頭部』,五部位都貼在地上所以叫作『五體投地』。)剛開始不明白方法,作這個動作時使腫瘤和腸子擠在一起,感覺幾乎喘不過氣來,站起來的時候覺得天昏地暗,每拜一拜都很吃力。不過我對佛倒是有很深的尊敬和信心,所以心裡覺得能拜死在佛前總是比沒有拜好,總是比躺在床上病死好,就再支持拜下去。

 

剛開始一天拜一百拜要很努力才拜得到,感覺身體很沉重,稍微動一下就很喘,天昏地暗。後來有一天我知道有一位患了骨癌的王學長,她鋸掉了一條腿,每天都用她僅剩下來的一條腿,單腳站立念佛拜佛,她天天都能拜一百零八拜,還能做很多的家事,我聽了很慚愧就想:她用一條腿那麼困難都能恭敬拜一百零八拜,我的兩條腿還好好的,至少也要拜三百拜。其實您只要自己試試看就可以知道一條腿拜比兩條腿拜是十倍困難!比我十倍困難的事她都有辦法做到,所以我應該要更努力,所以就發了一個願:要拜十萬拜來感謝佛恩、感謝父母、師長、一切眾生的恩惠,也回向苦難的眾生和癌症的朋友們,大家都能夠離苦得樂。

 

以為會很累,不料越來越舒暢輕鬆

 

世界上並沒有人強迫我拜佛,相反地,大家都勸我不要太累,是我自己發的願,發了願就要作,再苦也要支持下去。然而很奇怪,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麼苦、那麼累。相反的似乎越來越不累,包袱好像越來越輕了。本來一天三百拜要分好多次才能完成,後來不知道怎麼了,越拜就越輕快,我也沒有想到要趕速度,只是身體的重量好像減輕許多。有一種水管衝得比較乾淨,水流得比較舒暢的感覺,不像剛剛衝水的時候好像有許多泥沙黏在一起衝不動的樣子。有一天忽然不覺中,一次就把三百拜拜完,而且七不累也不喘,就好像剛剛拜了第一拜那樣。

 

雜念越少,身心越輕

 

以前我聽說有一位法師他每天早上都拜三千拜。這是我很早以前聽到的,當時我不信,人家說他很快就拜完三千拜,我實在難以相信,因為我自己拜得很遲鈍又很沉重,怎麼加速度也沒有辦法拜完三千拜,其他也有像我一樣不信的人就去現場看那位法師拜佛幫他計算,真的看他拜得並不急迫,樣子也很從容,沒有趕速度加快的樣子,只是看起來很輕飄,動作很流暢,好像沒有什麼重量,幫他計算真的是三千拜,一拜都不少,後來我才相信『當人的妄念越減越少時,身體的負擔就愈少、愈輕飄,活動越沒有障礙,才能作得那麼快。』,在佛門裡默默這樣用功的法師很多,算起來我是很懶隋懈怠的。 


投稿郵箱:3089267441@qq.com

敬請關注微信號:woyaonianfo


拜佛的秘密(不可不知)!印光大師:為何有人得不到佛菩薩加被?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虛雲老和尚: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原來這才是真正供養佛,看後醒悟

廣欽老和尚開示:修行、念佛

吃素念佛實例兩則:念佛一晚毒瘤消失,拜佛十五天癌症恢復

相關焦點

  • 拜佛圖解:出家師父演示拜佛動作!
    拜佛是通常有禮佛三拜的步驟,這也是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裡,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拜佛動作: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 拜佛姿勢圖解
    註:拜佛時頭一定要著地 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借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
  • 拜佛動作圖解
    關於「拜佛」的一些說明: 以上動作重心說明,在於讓行者了知重心以外之身體皆應放鬆。所說動作若有不同,應以自身舒適為準,再配合個人體能狀態,適度調整姿勢,以保持重心沉穩為原則。 拜佛順暢須是動作連續而有規則,重心以外身軀放鬆而不吃力。正確姿勢,動作自然,則有益健康。然而錯誤姿勢則不規則,辛苦又吃力。有正確動作加以憶佛之念,可以化解錯誤姿勢所造成之散亂、僵硬、昏沉,且有專注、柔軟、輕鬆明淨之境界。請重複練習各階段拜佛姿勢,以求姿勢正確。
  •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
    僅就禮佛時身體的形狀來看,可以分為兩種方法,在此暫且假名為(一)圓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功」字之義是指多次重 復一套動作,因而成就某種結果。例如練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練舉重功可能成就舉重色身、舉重生涯,練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討二種拜佛功的特色及對色身的影響,不談修行的成就。
  • 拜佛的意義及其功德
    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其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手上,餘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以上為一般拜佛之禮拜法,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
  • 女人去寺廟燒香拜佛,做到這四點才是恭敬禮佛
    燒香拜佛屬於求佛,本不屬於佛經真意,但也屬於學佛的一個法門。假如求佛人,能恭敬求佛,一心求佛,所求之事,也必能如意。佛心包羅萬象,本應沒有禁忌,但作為修行之人,應該要懂得恭敬禮佛。女子情慾多餘男人,所以更需要做到下面這幾點。
  • 關於燒香拜佛的學問:女性生理期不能燒香拜佛?現在終於明白了
    關於燒香拜佛的學問:女性生理期不能燒香拜佛?現在終於明白了中國一直有著一個傳統,那就是每到什麼節假日大家都會到寺廟裡燒香拜佛,比如祈願健康安康、消災祛病、富貴智慧等。但是寺廟畢竟是佛門清地,這裡面有著很多的講究和禁忌。比如:入寺禮佛,著裝應整潔樸素,不穿奇裝異服。
  • 佛教:拜佛的好處,暗藏玄機,很多人不知道
    經上講,禮佛一拜功德無量,這就說到拜佛的好處。拜佛的好處,所暗藏的玄機,很多人不知道。以下略舉3點。我們拜佛的姿勢、動作、呼吸,對整個身體的調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脊椎太擠了,血流不通。拜佛這個動作,能輸送充分的營養和氧氣給內臟的細胞,我們的這個姿勢、動作、呼吸,對強化內臟、增加細胞帶氧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 為何不是「點蠟燭拜佛」,而是燒香拜佛?蠟燭什麼時候用最好?
    導語相信很多人都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過,也有不少人在家裡供奉佛像,不過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一點,那就是我們拜佛一般都是燒香拜佛而不是點蠟燭拜佛,而寺廟裡從來都是喊蠟燭為香燭,佛前一般也有香燭供奉,我們家裡供的佛面前也有蠟燭擺在兩旁,那麼你知道蠟燭和香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 動物拜佛千年一見!佛法無邊,感天動地!
    萬物皆有靈性拜佛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會做的事這些可愛動物們竟然也會虔誠拜佛!動物雙手合十虔誠拜佛,太感人了寺院裡收養的流浪狗每天跟著高僧禮參拜禮佛虔誠禱告禮佛不在環境!佛在心中,結善緣,清業障歡迎加入ART藝術收藏交流群,方法搜索微信號:artys2012,由編輯邀請入群。
  • 佛慧法師 | 拜佛的正確姿勢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此時手雖端正,但仍保持柔軟。6、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拜墊。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接觸拜墊,並非「頭頂」去著地。10、再重複兩遍如上動作,一共三遍,以表三業歸敬。11、最後,再問訊一次,即功德圓滿。
  • 佛教:女性生理期可以拜佛嗎?這四點常識,須謹記!
    不過,在初學佛法之際,由於對佛理與戒律不甚了解,在禮佛的過程中,很多善信有顛倒和執著。甚至,一些學佛多年的老修行,在入寺禮佛時,言行舉止也有不如法的地方。祖師有言:「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學佛人的一言一行,不止能調伏煩惱,也是度化眾生,令其對佛法生信的善巧方便。下面這四點常識,進寺院拜佛時,一定要謹記。
  • 拜佛要訣
    一夾一放,因此血就會衝進衝出,腎臟好象被衝洗一番。沿此而下,此肌肉旁邊有很多血管,分別延伸到內臟、腸子裡去。因此橫膈膜與腰大肌的運動是多麼重要啊! 那麼,我們如何讓橫膈膜與腰大肌來運動呢?就是拜佛。拜佛的時候,第一個動作,上身前屈,這時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九十度,頭也是水平的,既不垂也不仰。
  • 拜佛姿勢禮儀圖解!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複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小編感言:禮佛拜佛,貴在用心,要做到心拜,切莫:身拜心不拜,磕破頭皮也枉然! 特向原作者及圖片中示範的師父表示感恩!阿彌陀佛!
  • 浙江普陀山重新開放,朝聖普陀山,那些拜佛「禁忌」您還記得嗎?
    很多人說,寺院不僅是遊客禮佛祈福的場所,還是僧侶們出家修行的地方,既然是佛門清淨地,作為遊客來說,都應該講究個「入鄉隨俗」,雖然遊客不用跟僧侶們一樣去守佛門的清規戒律,但是應該遵循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畢竟尊重就是恭敬,那麼當您朝聖普陀山時,那些坊間流傳的寺院拜佛的「禁忌」,您還記得嗎?
  • 燒香拜佛有講究,謹記「佛前4不求」,福氣才會越來越多
    在燒香拜佛的時候,有些東西可以求,有些東西是不可以求得,有個說法是佛前6不求,你知道是哪4不求嗎?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參禪學道的人,不要要求身體一定要健康,永遠不生病,因為身體沒有病,有時候容易生起貪慾、執著。
  • 每天拜佛的好處
    為什麼說念佛、拜佛可以消除業障呢?因為在拜佛的時候心念要調整到「恭敬」而且「清淨」,口裡念佛就沒有其他的雜話,達到「言語清淨」,身體的動作是柔軟又謙和恭敬,這樣身口意三方面都清淨恭敬,就可以消除過去的障礙。這也訓練在「動中的安定」,仿佛把水管不斷地灌水、衝洗,慢慢地就可以流暢而清淨,可以開發出潛能,也可以活化身體各部分的機能。以前聽懺公師父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和氣功,比太極拳更好。
  • 拜佛與拜神的區別?
    然而今天,一般拜佛、念佛的人很多,但是懂得迴光返照的人很少,佛像在前面,拜心外的佛,只想到佛陀會保佑我們。沒錯!佛有神通力,會保佑我們,但是很少拜佛的智慧,我們就是佛!所以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每一位眾生,被迷惑就做眾生,覺悟就做佛。心、佛、眾生三者無差別,這是平等的,這不像基督教,或是天主教,其它宗教,我要拜上帝,我們永遠無法做上帝,他是絕對的二元論。
  • 正確的拜佛姿勢(附視頻詳解)
  • 「生理期去拜佛了,會倒黴嗎?」佛者:這幾條「常識」,看完就知
    就針對女性經期去拜佛,是否會不幸?大家從下列這個故事就可以掌握到在其中的利與弊。以前我陪一位女性朋友來到一趟寺廟禮佛,在禮佛以前,朋友便去問了寺廟的得道高僧:''女性若經期期內,可否在寺廟拜佛,會有哪些不開心的事產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