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遼寧」號和「山東」號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我國第一艘自主研製並投產的「遼寧」號前身其實是來自於蘇聯解體前其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未能完成的「瓦良格」號。它於2011年正式建造完成並於2012年正式交付海軍並投入使用。
而「山東」號的成型時間就相對比較晚了,在2017年才開始下水直到去年接近年底才正式完成海試並投入使用。雖說遼寧號僅僅是在原有的風格結構基礎上精緻改良優化後的結果。當然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重點在於艦載機而不在於航母本身。所以我們僅僅是討論兩者的主要試飛性能和主要功能區別等等內容。
山東號
就完成時間和使用經驗來看,「山東號」其實是在基於「遼寧號」的使用經驗和基礎之上優化而來的,「遼寧號」在艦載試飛軌道的部署設計風格上對於其作戰能力和起降飛行能力的影響都將是很大。而且遼寧號上艦載機的起飛方式是屬於滑躍式的,相對於使用起降彈射器操控這一階段的美國明顯也落後了不少。而中方也在不斷努力,通過實驗慢慢克服技術障礙和調整研發策略,最終到達這一水準。原本在甲板上部署的防空洞也為了艦載機的發射質量和效率而被填平。
而所做的這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的測試艦載機的飛行效率和任務執行效果所做出的準備,從而使其具有一定對空指揮作戰的基礎。而兩者在構造和各功能模塊上的設計差異僅僅可以看作是設計理念和思路的體現和差異。並不能影響到艦載機相關性能和其作戰方式的不同,而其成熟的艦載設備也彌補了它起降和作戰能力的很多不足。而且相比配置模式和結構都比較傳統的「遼寧號」,「山東號」的綜合作戰效能和整體保障水平這些指標上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在「山東號」上配備了規模更大的機庫和供艦載機發射飛行實驗活動的專屬甲板區域,這直接使得「山東號」的載機容量提升了50%左右,直接達到了36架的水準。
雖然兩艘航母的定位方向各有千秋,但它們的誕生和服役都將為我國雙戰鬥航母作戰模式下的作戰模式和作戰部署上都提供了一定的水準和經驗前導,為今後的應急和國際上對我國領空海等法定區域造成騷擾,挑釁,甚至威脅的相關不當行為及時予以警告和制止。也是我國領空領海相關敏感區域的一個「預警」機制,以確保我國海域在第二島鏈內的穩定與和平。
對於航母最重要的配置便是艦載機,作為艦體安全的保障,如果一艘航母排水規模相當卻沒有配備堪用裝備的艦載機,也只能白白淪為一塊大號的「炸彈磁鐵」,而歷史上就發生過這樣鮮活的案例。在當時遼寧艦和山東艦正式加入作戰序列後,面對著這些排水量動輒數萬噸的航母來說。其艦載機容量也是值得人們關注和爭議的一個焦點,而通過前文我們了解到了他們分別的艦載能力是24艘和36艘。而且艦載機型也是直接安排了我國現役主力四代半戰機的殲-15作為標配。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幾批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問題也是當前航母主力編制和配置上一個桎梏。十年磨一劍 ,現在飛行員的培養模式多半是「一帶一」的形式,在艦載機數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這麼多年的持續努力,才讓合格的飛行員數量達到了預期水平。不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問題也能得到本質改善。
有關第三航母艦載聯隊的組建,通過調查表明很有可能已處在籌備階段,亮相也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而現役的這兩艘航母的備戰和練習狀態在飛行員一旦到位之時,便可以很好的完成配置上切換,隨時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