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說起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偶像」級的文人,李白、杜甫、蘇軾,這些人都是當之無愧。但這幾位文豪也有一個共同的偶像,那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
作為中國文壇的共同偶像,陶淵明的魅力不容小覷,他的很多故事和詩文都成為典故,被後世文人不斷引用。
我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典故,名叫「陶潛五柳」,出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名字,只因為房屋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了。
他閒靜少言,不貪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每當對其中內容有所領悟,就高興得飯也顧不得吃。
喜歡喝酒,但是家貧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經常邀請,他一定盡興,喝醉之後,不顧人家挽留,徑直離去。
他家徒四壁,甚至不能遮風避雨,穿打了補丁的粗布短衣,家裡常常水米皆空。但他還是安然自樂,以寫文章來表明心志,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陶淵明借為五柳先生立傳,實際上表現的卻是他自己的生活、襟懷和志向。
此後,人們常用「陶潛五柳」這個典故來代表隱士,或者指代高士隱居的地方。接下來我們看看王維是怎樣在詩中化用這個典故的。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詩是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輞川,是王維的隱居之所。當時,他的好友裴迪也在終南山隱居,二人經常在輞川別業「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留下了不少酬贈之作。
這首詩從山中的日暮秋景開始寫起:天色向晚的時候,蕭寒的群山籠罩在金色的餘暉中,顯得格外蒼翠,溪水日復一日,在山間潺潺流淌。
我拄杖站在柴門外,耳聽著秋風蕭瑟和秋蟬悲鳴。遠處,即將隱去的夕陽倒映在渡頭的水面上,村落裡有人開始準備晚飯,一縷炊煙嫋嫋直上,升起在暮色四合的天空。
最後一句「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裡面有兩個典故。「接輿」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陸通的字,他以耕種為生,剪去頭髮,假裝癲狂,不肯做官,所以人們都叫他「楚狂接輿」。
當時,孔子到楚國遊歷,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前走過:「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意思是諷刺孔子積極入仕。
王維在這裡把裴迪比作「楚狂接輿」,把自己比作五柳先生陶淵明,表現了兩個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
除了「陶潛五柳」的典故,這首詩頸聯中「墟裡上孤煙」這一句,也是從陶淵明的詩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化用而來,可見王維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也是推崇備至。
作為中國文人的集體偶像,陶淵明受到後世文人的高度推崇。文人們讚賞並效仿他的行為、吟誦並化用他的詩句,畫家們則把他的詩作創作成詩意圖,並且一再在丹青作品中描繪他的形象,「淵明嗅菊」「淵明醉酒」「採菊東籬」,這些都成了固定的審美範式。
我們今天要欣賞的是一幅元代畫作——《淵明歸去來辭卷》。
▲《淵明歸去來辭卷》元 佚名
絹本淺設色 27cm×7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中的陶淵明頭戴鬥篷、身著長袍,正策杖健步而行,將兩位僕從甩在了身後,可以看出他「歸去來兮」的暢快心情。他身後的兩位僕從,一位夾著琴囊、手提書卷,一位身負酒罈。
他們的前方,有五株粗壯的垂柳,遠處掩映著一座房舍,代表著「五柳先生」即將要到家了,柳枝紛披、迎風搖曳,似乎也在歡迎主人回家。
畫中兩位僕人手中所拿的器物,也是經過畫家精心思考的。酒是陶淵明的最愛,還留下了不少跟酒有關的典故。
比如「葛巾漉酒」,說的是有朋友來看他,正好酒釀熟了,他就順手摘下頭上的葛巾來濾酒,跟朋友一醉方休;喝醉之後,他留下一句「我醉欲眠卿可去」,自己倒頭就睡了,可以看出他性情的率直天真。
陶淵明也喜歡彈琴,但不善音律。他的床頭經常會掛著一把無弦琴,每當喝酒喝到盡興,他都要取下這把無弦琴,邊彈邊唱。別人都不理解,他卻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由此可以看出,這幅畫中僕從手裡簡簡單單的幾件器物,實際上也是塑造陶淵明人物形象的重要符號,也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後世文人的巨大影響。難怪連蘇軾也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古今賢之,貴其真也」,這種天真、率真的心境,或許才是最難得的吧。
原標題:《陶潛五柳: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