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油炸和非油炸之間的爭論,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非油炸,更健康」,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語。
據檢測結果顯示,非油炸方便麵油脂含量比油炸方便麵少。不過從可致癌物丙烯醯胺的檢測結果來看,非油炸方便麵和油炸方便麵並無太大差異。油炸和非油炸方便麵的差距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消費者如果擔心脂肪含量高,可以先過一遍水,把水倒掉,這樣油和鹽都會少一些。
不少方便麵企業在宣傳「非油炸更健康」時,突出強調的是非油炸方便麵的脂肪含量更少,烹調溫度相對較低,對營養素的破壞較小。從脂肪含量這個角度上來比較,非油炸方便麵確實有一定的優勢。而方便麵經過油炸會比較香,復水性會比較好,且風味多,更符合中國人的風味要求。據了解,非油炸方便麵與油炸方便麵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麵餅的乾燥方法上。非油炸方便麵採用的是微膨化工藝和熱風乾燥工藝,而油炸方便麵則主要採用油炸乾燥的方式。雖然兩者只有一道工藝的不同,但油炸過程可能會產生可致癌物丙烯醯胺。曾有方便麵企業以此為宣傳,推廣非油炸方便麵,而方便麵致癌的傳聞也一直不斷。
科學研究表明,澱粉類食品在120℃以上溫度的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動物試驗已經證明,丙烯醯胺是一種可能致癌物。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醯胺會出現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症狀,伴隨末梢神經病,比如手套樣感覺、出汗和肌肉無力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每千克食物中不得超過1毫克的標準。
事實上,油炸方便麵的丙烯醯胺含量究竟怎樣?從檢測的結果來看,方便麵中一般含有0.147mg/kg的丙烯醯胺含量比較小,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現在很多方便麵廠家也注意到丙烯醯胺這個問題,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控制。澱粉類食品只有較長時間在高溫下烹調才會產生丙烯醯胺,所以可以通過控制油炸時間和溫度來抑制丙烯醯胺的產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胡小松教授曾在媒體上稱,根據中國農大近年對油炸方便麵中丙烯醯胺進行的研究,方便麵中的丙烯醯胺平均含量低於油條、油餅、麻花等傳統中國麵製品,不應該過分炒作方便麵含有丙烯醯胺是致癌物的問題,誤導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