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裡,華蘭的及笄禮,王氏辦得很氣派,及笄之後,父母就著手安排她的婚事,對於華蘭的婚事,盛紘和王氏都有自己的看法。
盛紘說:「我不指著用華兒攀龍附鳳,只希望她能嫁個有擔當的男人,夫妻和睦,琴瑟和鳴,將來生兒育女,一生平順。」
王氏則說:「要門第好,家底厚,人口簡單,公婆妯娌好侍弄,最最要緊的是人家後生要有能耐,要麼讀書有功名,要麼會辦事的有產業,要麼有武功爵位。
盛華蘭是盛家嫡出的大小姐,她出生時,父母恩愛,眾多子女中,華蘭是盛紘親自抱過教導的,王氏對於這個長女是又驕傲又心疼,夫妻倆細細思量之後,選定了袁文紹。
華蘭雖然是盛家嫡出的大小姐,但盛紘當時僅僅為六品知州,袁家是忠勤伯爵府,兩家實際並不對等,華蘭的婚姻屬於高嫁。
外人看來,這是一門好親事,而實際上華蘭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
袁文紹是袁家的嫡次子,嫡長子娶的是婆婆的外甥女,袁家表面看著風光,卻是內裡敗落,嫡長子讀書不成,學武不行,只喜歡躲著清閒,而作為丈夫的袁文紹,雖精明強幹卻愚孝至極。
華蘭嫁過來婆婆就讓她管家,卻不把田莊鋪子的經營權交出來,這樣的結果就是,華蘭只負責忠勤伯府的開支,而婆婆和大兒媳卻把持著收益,丈夫袁文紹婚後把收入又悉數上交,華蘭不得不拿出自己的嫁妝去應付一切花銷。
就這樣婆婆還是不滿意,是以剛成親就要立規矩,處處想著拿捏她,華蘭娘家又遠在登州,她無所依仗,頭胎小產了,不得已抬了陪嫁丫鬟給丈夫做姨娘,生下庶長子,才暫時堵住了刻薄婆婆的嘴。
即便這樣,婆婆還是不停的往丈夫房裡塞妾,在那個年代裡,孝道大於天,袁文紹也只能順從。好不容易生了兒子,婆婆更是變本加厲,要把她的孩子抱過去養,用孩子牽制華蘭,讓她更加投鼠忌器,不得不事事聽從,委屈求全,袁文紹知道母親這樣做不好,但一頂「孝順」的大帽子扣下來,袁文紹對母親也沒辦法。
除了往丈夫房裡塞妾,離間他們夫妻感情外,婆婆還覬覦華蘭的嫁妝,甚至想著拿她的嫁妝去貼補即將出嫁的小姑子袁文纓。
華蘭出嫁時,王氏為她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嫁入忠勤伯府後,陪嫁的銀子沒了,箱籠裡的好料子好物件都讓婆婆搜刮去了,她和三個孩子身上穿的都是掉了色磨了袖口的舊衣。
袁文紹要去同僚家裡赴宴,需要應酬開銷,華蘭已沒有銀子替他打點,便把金項圈給當了,那是盛家四個蘭每人都有的貼身之物。
雖然在婆家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但明事理的華蘭對於娘家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直到父親和長柏的升遷,舉家搬到京城之後,華蘭才有了依仗。
盛老太太曾說女人一生離不開三個男人:父親、丈夫、兒子。
家族的強大和自己生下兒子,是華蘭在夫家的底氣,可原本,丈夫袁文紹也應該是她的底氣,不是嗎?
從嫁入袁家開始,華蘭用了十年的時間,才讓丈夫跟自己一條心,她的婚姻,堪稱一步勵志史。
袁文紹但凡能有一點兒護著華蘭,他的妻兒也不會吃這麼多苦頭。
如蘭的婆婆也不是善茬,但文炎敬懂得保護妻子,在母親對如蘭刁難時,他直接對母親說:「你既看不上人家,怎麼還有臉住著人家的房子,還不如搬出去。」
在這一點上,袁文紹真該向文炎敬學習,只是他真那樣做的話,也不會愚孝那麼多年了。
愚孝男,真的要慎嫁,因為你不知道是否會有華蘭一樣的逆襲史,那個時代裡的女人,她們是沒得選,而我們現代女性,有更多選擇,也可以靠自己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