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呼吸界》與名醫對話欄目「多維度甄別肺結節」系列直播邀請到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肺癌學組組長、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學術主任陳良安教授,針對肺結節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剖析,其中談到了許多人關心的磨玻璃結節隨訪的問題。
肺結節按照密度分類,可以分為實性肺結節和亞實性肺結節。亞實性肺結節又包括純磨玻璃結節(pGGN),還有混雜性結節(mGGN),也稱部分實性結節,表現為間質樣改變,中間實性,周圍是磨玻璃樣。
為什麼會有磨玻璃結節?
A:正常肺泡;B:肺泡腔的部分充盈;C:實質性間質和肺泡壁增厚異常;D:異常的肺泡間隙以及異常的間質和肺泡壁
磨玻璃結節比較特殊,它有自己的影像病理基礎。正常的肺泡(上圖A)通過CT照出來有很好的透光度。當肺泡腔被膿液、水腫液、出血、炎症或細胞填充,也可以是肺泡腔相關疾病(肺泡填充)或肺間質病所致,還可以是增厚的間質或肺泡壁,照出來的CT表現就是磨玻璃結節影。
所以磨玻璃結節和其他的實性結節的影像病理基礎是有區別的。這樣一來,磨玻璃結節可以是炎性改變,也可以是間質性改變,還可以是細胞增生的癌前病變,甚至是早期腺癌的表現。
磨玻璃結節影的重要特徵
分葉徵、空泡徵、支氣管充氣徵、血管集束徵、牽拉徵,對腫瘤的診斷特別有意義。
磨玻璃結節影如果出現實性成分,一定要提高警惕
陳良安教授提到,磨玻璃結節影可以是一個動態變化,剛開始可以是磨玻璃結節,逐漸有實性成分出現,最後實變。
我們來看一個病例
46歲的黃叔叔在2017年體檢的時候發現右下肺結節,之後每年做一個胸部CT隨訪觀察,結節逐漸發生變化。
從2017年~2020年的隨訪動態觀察,一開始是磨玻璃結節,後來逐漸變實、變大,到2020年感覺實性成分明顯增加。經過綜合分析,黃叔叔在2020年9月15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鏡下右肺下葉切除術,結果為右下葉肺浸潤性中分化腺癌。
為什麼黃叔叔隨訪了4年多才做手術呢?會不會耽誤病情?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
什麼樣的病人適合隨訪?
結節的惡性概率評估
國際上基本是根據病人的危險因素、臨床因素、Biomarker(生物標誌物)、影像特徵進行惡性概率的模型評估,如果是低風險(惡性概率<5%)則CT隨訪觀察動態變化;中風險(惡性概率5%~65%)需再評估明確CT隨訪、非手術活檢或手術切除;高風險(惡性概率>65%)可進行手術切除。
磨玻璃結節影隨訪會有哪三種結果?
基本上磨玻璃結節影隨訪是這幾種結果:
1)結節沒有變化;2)實性成分增多;3)結節消失。
陳良安教授指出,後兩種都比較好處理,關鍵是沒有變化的磨玻璃結節影,而且沒變化佔比83%,下一步該怎麼辦?
國際上建議,結節大小<3cm,磨玻璃結節影>50%的時候,要觀察三個月:
1)如果是純磨玻璃結節持續存在,結節實性成分≥5mm可以手術;大小≥15mm,要密切觀察或者手術;如果穩定至少要觀察三年。
2)如果是部分實性結節持續存在,實性成分≥5mm可以手術;如果大小≥15mm可以手術。
在CT隨訪時,如果發現病灶大小無變化、實性成分增多,或病灶縮小、出現實性成分的情況,也需要引起重視。
對於隨訪時間來說,文獻和指南都有明確說明,但實際上磨玻璃結節從開始到後面也可以好多年不變化。隨訪間隔時間還要結合實際,具體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來決定。
專家簡介 陳良安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學術主任,全軍呼吸病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副會長,全軍呼吸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大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