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海陽)12月9日,重慶南岸區一處懸崖上的石刻造像引發關注。1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南岸區委相關部門了解到,該造像被定為民國時期造物,從現存特徵來看,不屬於佛教造像。專家建議,可將該造像作一般文物原址保存,其文物價值待研究後確定。
懸崖石像不屬於佛教造像
9日,重慶南岸區南坪街道南坪正街一尊石像引發關注。現場照片顯示,石像雕刻於一處巖壁上,被樓房環繞。側面和頂部邊蓋著兩棟約9層高的居民樓。石像腳邊覆蓋著植被,沒有佛堂窟簷等配套建築。
從外觀看,這具雕像是一人正襟危坐,其頭部已損毀,雙手託於腹前,捧一寶珠。雕像的服飾衣袖與下擺寬大,腹部著裝有著類似甲冑的花紋。此前,有媒體引用文物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稱,該造像為彌勒佛像,依造像風格,應為南宋遺物。
12月10日,新京報記者從南岸區委相關部門獲悉,今日南岸區文物管理所邀請文物專家對石刻造像現場進行了考證。經考證,該石刻造像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定為民國時期造像,從現存造像特徵看,其不屬於佛教造像,應與近代民間信仰有關,其頭部可能毀於50年代。
專家建議,可將該造像作一般文物原址保存,其文物價值待組織近現代領域文物專家做有關研究後進一步確定。
日照會引起石像鬆脆
10日下午,據南岸區文物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座雕像很早以前就有了,此前它被雜物與植被覆蓋,近期周邊被清理乾淨,才得以重見天日,從而得到關注。在被問到文物管理所對該雕像的定級與過往採取的保護措施時,他表示自己並不知情。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該雕像此前被垃圾和雜草所遮擋。當時的照片顯示,雕像所處的樓房環抱處長著數米高的植物,遠遠看去一片綠色,完全遮蓋了雕像。
南坪街道黨政辦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10月下旬,街道接到群眾反饋後,已組織環衛工人去對雕像的周邊進行了清理。
此外,有媒體報導引用南岸區委宣傳部的通報稱,該雕像存在巖石風化、滲水、基座巖土不穩等問題。
對此,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馮棣表示,崖造石像害怕風化,而日照也會引起石頭鬆脆。因此,許多崖造石像外部都建建築,如佛殿等,而小型的以及組合的石像會造窟簷進行保護。除此以外,石像也害怕積水,因此在前期設計時會將排水設計考慮在內。
對於雕像頂部的建築是否會對其帶來損害,馮棣表示可以對其進行結構鑑定後再作判斷。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