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輿論堅持寫「黃詩」,餘秀華可敬還是可恥?網友群嘲她褻瀆文學

2020-12-14 墨道非攻

有一種人生叫"餘秀華的人生",這種人生應有的品質應該是"無所畏懼,忠於自我"。

從蔡文姬的《悲憤詩》用自我的血淚書寫坎坷的一生,到謝道韞的《泰山吟》氣度非凡,充滿陽剛志氣,再到李清照的《如夢令》,《一剪梅》中透露出國破山河不復再的感慨,最後到中國現代女詩人代表舒婷的《致大海》,將大海比喻投射社會人生的鏡子。她們身為女兒身,卻用詩歌吟唱出千古絕句,而有這麼一個人,又是遺世獨立的存在,她就是餘秀華。

面容平淡無奇,出生於遠離都市的農村,就這麼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卻有勇氣讓世人看到她內心的世界,並依靠著這股勇氣滿足了個人的生活需求,似乎她的存在不能為大眾提供一個正面努力的教材模版,沒有任何值得稱讚的美好,只有著屬於她自己的樂觀,她讓我們看到一個"文人"該有的執著。

世人不溫暖,那我就溫暖自己

在大眾眼裡所謂的詩人,大多都是才華橫溢,翩若驚鴻,婉約動人,虛懷若谷,而餘秀華卻是人群中"特別"的一個。餘秀華的出生就註定她不平凡的人生,餘秀華出生的時候,因為胎位不正,導致了大腦缺氧,最後形成了腦癱

這也導致餘秀華的往後餘生註定是一個走路姿勢怪異,說話含糊不清的女人。即使以這樣的人生開頭,她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同情與世人的憐惜,連最親近的人對她都是惡語相向。親人告訴她,正因為上輩子作孽,下輩子她才會以這樣殘缺的人生開頭

即使人生的開頭很不完美,但是餘秀華選擇了用另外的角度看待人生,她想用自己的心記錄眼中所發生的一切。高中畢業後,餘秀華也並沒有像尋常的孩子一樣考上大學,只能在家終日無所事事,家裡便給她安排了一個三十多歲還單身的男人—尹世平。

他們之間沒有情感,只是因為一場被安排的婚姻便在一起。餘秀華仍然沒有找到傾訴的渠道,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她樹立了一生的夢想—成為一名詩人,1998年,她開始提筆寫下了她的第一首詩作《印痕》。周圍人不理解她的行為,也讀不懂她詩歌裡的含義。

她沉寂了十年。2009年,她又重新提筆,以她真實的生活,封閉的周圍,自身的缺陷還有不被滿足的情感為主題,她的詩充滿著人性的欲望及濃濃的煙火氣,在中國女詩人的圈子裡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但是真實的欲望也許就是讓世人開始關注這位女子的開始。

世人不理解,那我就理解自己

沒有人能理解餘秀華詩中所表達的意思,她的詩歌仿佛她本人一樣,原本也不會被世界以美好所擁抱,她的代表作《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多麼的粗陋不堪,絲毫沒有其他詩歌給人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感,卻又那麼的貼近人生,那麼不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卻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語。

她的詩句從開始就帶著現實主義的色彩,讓讀者從閱讀開始就被拉回了現實的深淵,清醒無比。她的詩歌將人的欲望上升到最大化,有時候越掩飾越代表內心的空缺,這也是餘秀華奠定她寫作風格的原因吧。

有些人覺得她的作品太黃太暴力,甚至更有甚者在公開場合指責她,可惜餘秀華並沒有把這一切當回事,她選擇理解自己,成全自己。其實想想,作品是否真的那麼黃那麼暴力?有多少種讀者就有多少種詮釋,有些人讀它是內心的釋放,有些人讀它則是欲望的釋放,所以糾結作品本身本就是對作品賞析的浪費。

世人不正視,那我就正視自己

作品遭到世人的唾棄與謾罵,餘秀華該放棄自己嗎?無論從現實的生計問題還是抒發自己從小就渴望情感的欲望來說,她都不會放棄。她的詩歌曾多次用"愛"這個多麼平常微妙的字眼,她渴望被愛。

在她的生平中,她曾被親人無情的詛咒與謾罵,被她的丈夫無情的嘲笑,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她都沒有享受過,應該說何止沒有享受過,甚至他們給予她的是殘忍與惡毒。正是因為餘秀華對親情、愛情的極度渴望,她無法釋放內心當中那股的衝擊。

她學會了正視自我,在她的作品中牢牢抓住"感情"的雙手,感受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努力汲取文字給予自己的養分,獲得新生,然後繼續行走在創作前行的道路上。如果你的人生開關如餘秀華一般開啟,你會怎麼做?

是捨棄自我的欲望和理想?還是正視自己真實的欲望?不理會世人,乘風破浪,實現自我,這大概是餘秀華帶給世人最深刻的感受。了解過餘秀華一生的人,都會真心的感謝餘秀華,謝謝她給予那麼多絕望的人更多的勇氣。

即使世人給予她多少白眼,她都繼續按著她的想法繼續生活,沒有依靠其他人的任何幫助,就這一點,她強過世上多少人。無論她的詩歌是否被大眾所接受,是否成為主流所追崇的,這些都不影響她繼續創作,繼續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

人有的時候做別人眼中的希望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尊重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人,餘秀華正是這樣的存在。現在很多主流媒體都在宣傳女性的自立與自強,年齡和經歷並不是困住女性實現自我的枷鎖,餘秀華也是這類人的代表。

結語:

即使她的詩歌遭受廣大的批判,但是她的人也是新時代女性的偶像。現在有多少的女性因為社會的不公平對待,家庭的繁瑣以及世人的看法放棄了自我,甘心接受命運的安排,忘記了初心,放棄了自我實現。

餘秀華的親身經歷給我們上了多麼重要的一課,人生啟動失敗不要緊,不被人理解也不要緊,遭受多少是非更是人生的必修課,姑娘們,你們應該昂首挺胸,甩開所有人的評論,大步向前,勇敢做自我,實現自己。無論你是誰,在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都應該活得光芒萬丈,不留遺憾。

相關焦點

  • 餘秀華寫「黃詩」被人罵可恥,但她不顧輿論堅持寫,你怎麼看?
    餘秀華寫「黃詩」被人罵可恥,但她不顧輿論堅持寫,你怎麼看?前言:無論是在古代時期,還是當代的時期裡,都有著詩人的出現。詩人們感性而又特立獨行,在5年前的時候,餘華秀就橫空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她所出版的《月光落在左手上》更是打破了銷量,攻破了詩集發行記錄。不過很多人知道她的存在,但是卻對她的作品不是很認同,反而是在不斷怒批她太可恥。詩人就應當是文質彬彬,充滿著理想光芒的人,但是餘秀華卻不是這樣的樣子,更像是一位農村婦女。
  • 餘秀華成現代情詩之母?網友大罵是「黃詩」,專家:你們不懂文學
    腦癱詩人」,而她的詩歌與她一樣,有著兩極化的標籤,有網友大罵是「黃詩」,卻也有人覺得是她的詩歌既有古典詩歌的意趣,又有現代詩歌的抒情性,而如今,她一度被譽為了「現代情詩之母」。還是「黃詩」作家呢?「現代情詩之母」,在文學界紅極一時,但餘秀華終究還是沒躲過「人怕出名豬怕壯」的現實,她的詩也被眾多人看成是「黃詩」,甚至有人認為根本不是詩。
  • 餘秀華的詩雅俗共賞,卻被批評是「黃詩」,她怎麼就那麼難?
    不出意外,大家對於餘秀華的討論又開始興起了,而這一次對於她輿論的焦點仍舊還是在她的詩歌上面。隨著餘秀華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她的詩歌影響力越來越大。餘秀華那些雅俗共賞的詩,卻被批評成了「黃詩」,說實話,聽到這樣子的形容,那些餘秀華的粉比們肯定是又要替她喊不公和心疼了吧。為什麼大家承認她的詩就那麼的難呢?到底她的詩裡是因為句子的不夠完美而被貶低了嗎?其實不是,餘秀華的詩很好,正因為她的詩具有衝擊力,所以才被會形容成是黃詩,是不完美的詩。詩歌向來是代表著一切對於文學的美好,我們習慣了用它來描述完美的事情。
  • 90後人大才女蘇紫紫,不顧批評執意做「裸模」,可敬還是可恥?
    蘇紫紫作品《採訪》「這是我的呼籲,我的吶喊,我希望人體藝術能被重視」——蘇紫紫爭議,在世界藝術史上是一個錯不開的話題,無數文人墨客是在爭議中成名立萬,就算是「詩仙」李白也有著「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這樣狂飲風流的詩句,有人斥責這是隨波逐流,落俗於塵世,也有人讚美這是風流倜儻,活得灑脫,只不過時至今日,爭議事件仿佛多了個稱號,被網友稱之為
  • 因一首「黃詩」而名聲大噪,網紅女詩人餘秀華,為何頻繁引發爭議
    關於寫詩,儘管罵聲不斷,不過這些年來,餘秀華依舊堅持自我,活出本真。 該文章發表不久,便引發了諸多的爭議和批判,無數的網友紛紛譴責餘秀華的「低俗」行為。 本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首充滿詩情畫意、充滿美好意境的古詩,最後到了餘秀華筆下,好好一個「日」字,被公然拿來開涮。 在不少人看來,這就是一種低俗的惡搞。
  • 原創餘秀華新詩剛發,就被與賈淺淺比較,餘秀華說:不要拿她來褻瀆我
    首先,她詩中對原始的狂野的愛毫無所懼的刻畫,對一般人難以開口男女情事的鬥膽夢境,順當讓她背上了低俗墨客的名稱。而後,餘秀華在公家號屢次色解唐詩,將那些單純美妙的字眼闡釋成使人沒眼去看的神志,更讓她的善人緣敗光。非常後,餘秀華或是此中年「憤青」,關於那些取笑叱罵她的網友,她毫不忍著慣著,而是用少許非常齷齪的話去抨擊,讓人以為她沒有作為公家人物的素質。
  • 大學校長親自上陣當「裸模」,被罵毫無師德,可敬還是可恥?
    藝術是難以捉摸的一件事,無論是奇思妙想,還是譁眾取寵,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仿佛永遠是背離大眾潮流,尤其是在藝術凌駕於傳統道德之上時,爭議便誕生了,就像是畫家為什麼必須要畫人體畫?為什麼必須要「裸模」?有人覺得這是普通人帶著有色眼鏡,卻也有人覺得這是藝術的必經之路。
  • 色解唐詩「白日依山盡」的餘秀華,雙重視角解讀她與她的詩
    前幾天因為色解唐詩「白日依山盡」的餘秀華在引起了巨大的輿論關注,並招致來了巨大的非議與爭議:有人認為餘秀華是詩壇百芳園中的一朵想想殺妻的顧城、臥軌自殺的海子,《金瓶梅》、《青樓夢》的文學地位也是數百年才逐漸慢慢確立,比如研究《金瓶梅》的著名學者劉心武、王汝梅等。並且在國外出現一批研究這種文學的學者,比如美國漢學家司馬懿。贊成也好,反對也好,她自在那裡,我想歷史和文壇會給她評判。
  • 詩人餘秀華色解唐詩:性愛文學的又一次展現
    翻開眾多世界名著,除了像《挪威的森林》這樣將性作為本體來寫的作品,或者為寫性愛而寫性愛一些通俗文學作品,大部分嚴肅文學作品都沒有太多露骨的性愛描寫,照樣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球。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還是處於性壓抑狀態。讀者吃性愛這一套,描寫性愛的作品有市場。有人喜歡就有人寫,有人寫就有人賣,而且大賣特賣。
  • 餘秀華:我是看不起汪國真的,因為他寫的詩只局限在中學生水平
    ——《熱愛生命》這首詩的傾訴對象不僅是生命,更是汪國真對詩歌創作的堅持。1986年,他寫下這首詩,同時將自己的作品撒網一般投向全國各地的各大詩歌期刊社,可換來的卻是90%以上的退稿率。人都是群居性動物,別人的認可能轉換為動力,而別人的質疑與否定則可以摧毀一個人的意志。這時期的汪國真非常自卑,無人欣賞的境地使他倍感挫敗,難道自己真不是詩人的材料嗎?
  • 餘秀華,5個月寫4首情詩給李健,用文字表明她的愛不低於任何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都湧現了大批極具個性的詩人。詩人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是記錄一個時代的筆者。他們把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幻想寫進他們編織的藝術品裡,以筆為戎,抒發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描繪他們心中宏偉的藍圖,也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五彩繽紛的顏色。在當代中國詩壇,有個性的詩人層出不窮。
  • 「腦癱詩人」餘秀華:苦難不能束縛靈魂,離婚也要追求愛情的純粹
    她寫別人沒有的詩,也寫別人不敢寫的詩。"放蕩不羈的詩歌""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在餘秀華的筆下仿若新生。2012年7月,餘秀華隨同鄉一起去溫州打工,在異鄉,她第一次感覺自己有了故鄉,並寫了一首詩《在異鄉失眠》。
  • 【文學】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但對詩歌的這份信賴,餘秀華也並不想誇大。 有讀者提到,比起前期的作品,成名之後的詩作,風格變得沒有那麼多強烈的衝擊力了。餘秀華這樣回應,「這幾年,沒有了婚姻的羈絆後,我還是輕鬆了太多。沒有壓抑,就沒有爆發。但是,人的生活,不是為了寫作而準備的。也許,我之後寫的作品會很平庸。試想,誰會願意天天掙扎在生命的死亡線上,去成全別人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 【開腔】給男星寫「情詩」被網暴,餘秀華:他們讀書太少
    一人一面,還是一人千面?開腔,不只是語言的交流,更是靈魂的觸碰。在這裡,新聞主角變得更加立體。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 題:寫男星「情詩」被網暴,餘秀華:他們讀書太少  記者 任思雨  真性情、敢言,讓詩人餘秀華在兩個月內上了好幾次熱搜。
  • 詩人餘秀華5個月內給歌手李健寫4首情詩,網友:沒見過這樣的詩人
    不像《詩經》「君生我已老」那麼憂鬱又決絕,餘秀華身為李健的同齡人,追求起來既名正言順,任用網絡又唾手可得。於是這個膽大的女詩人從2018年開始,5個月裡給李健一共寫給對方4首情詩,用以表達對李健的愛慕。網友說,沒見過這樣的詩人。
  • 餘秀華寫給馮小剛的情詩,只有4個字,網友評:有一種秀叫餘秀華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女詩人餘秀華的一首作品。2018年3月份,餘秀華在微博上公開發表了一首詩作,詩名叫《馮小剛導演,我愛你》。作為一位女粉絲,給偶像寫情詩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只要不打擾對方的生活就沒什麼問題。而且這也不是餘秀華第一次給偶像寫情詩,她曾數次公開寫詩表白歌手李健,而且每一首質量都不低。
  • 70後「網紅」詩人,因「廢話體」爆紅,是褻瀆文學還是打破界限?
    而有的人卻認為他的文字不值一提,沒有一點營養價值,完全就是對文學藝術的褻瀆。烏青,原名鄭功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70後,高中時因為一些原因,他主動放棄了學業,整日泡在圖書館裡自己學習。在幾年之後,他竟憑藉自學神奇地考上了大學,或許從那時起,他的某些異於常人的特質正在一點一點顯露出來。
  • 餘秀華的高水平之作,知名記者:每個字都像用鐮刀在手心裡刻出來
    正因如此魚玄機、卓文君、李清照、朱淑真等人,才備受文學迷珍視。顯然,這種對「稀缺」才女的珍視,沒有被用到女詩人餘秀華身上。又或許多數讀者,並不認為餘秀華是一個才女。畢竟她的很多行為,都讓人覺得有「自我炒作」之嫌。
  • 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背後,飽含的是餘秀華艱辛搖晃的人生
    慢慢滑動屏幕到末尾,竟然看到八年級必讀經典書目中赫然出現《搖搖晃晃的人間》,作者餘秀華。餘秀華是誰,想必常逛網絡的文學愛好者都知一二。>對於餘秀華的詩作入選小學生必讀經典書,有網友留言稱,餘秀華的文章「看起來是對苦難生活的描述,但其中隱藏著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字眼,極易讓人產生聯想」,將其作品列入必讀書目不妥。
  • 餘秀華給李健寫情詩引爭議,華文網站榕樹下關停|文藝周報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女詩人餘秀華給李健寫情詩引爭議,華語網絡文學鼻祖網站榕樹下關閉伺服器,故宮文華殿9月舉辦蘇軾書畫特展,諾獎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遭白俄羅斯國家調查員傳喚,費蘭特新作《成人的謊言生活》出版……# 女詩人餘秀華給李健寫情詩引爭議近日,女詩人餘秀華在微博上給歌手李健寫的情詩引發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