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 靈樞·邪客篇第七十一

2021-02-12 琉璃健康

黃帝內經 | 靈樞·邪客篇第七十一

【原文】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膕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於身者,餘願盡聞,少序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歧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俞,何也?歧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入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衝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痺。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溼。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痺。

    

    黃帝曰:持針縱舍,吾未得其意也。歧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入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黃帝問於歧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歧伯答曰:以候五臟。

    

    黃帝曰:候之奈何?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譯文】

    黃帝問伯高說:邪氣侵入人體,有時使人難以入睡,臥不安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伯高說:五穀進入胃中,它所化的糟粕、津液、宗氣,分走三條道路。宗氣積聚胸中,出於喉嚨,以貫通心肺,使呼吸得以進行。營氣分泌津液,滲注於經脈之中,化為血液,外以榮養四肢,內則流注五臟六腑,它一晝夜之間在體內運行五十周,與一晝夜分為百刻的時刻數相應。衛氣則發揮著它的浮盛、強悍、滑利的特性,首先在四肢的分肉、皮膚之間無休止地運行著,它白天行於陽分,夜間行於陰分。衛氣的入於陰分,常從足少陰經的分間開始,以次行於五臟六腑。如有逆亂之氣侵入五臟六腑,衛氣只能護衛在臟腑之外,運行於陽分,不能進入陰分。衛氣行於陽分,則陽氣充盛;陽氣充盛,則向上連屬於目之內眥的陽蹻脈脈氣充滿;衛氣不能入於陰內,則陰虛。所以眼睛不能閉合,難以入睡。

    

    黃帝說:講得好。這不眠症如何治療呢?

    

    伯高說:補其陰氣的不足,瀉其陽氣的有餘,調和其虛實的偏差,以使衛氣行於陰分的道路通暢而去除其邪氣,再飲以半夏湯一劑,待陰陽之氣已通,則睡意立時而至。

    

    黃帝說:講得好。這就是所謂決而洩之,排除壅塞,從而經絡大通,陰陽得以和調的療法了。我想了解一下半夏湯的方劑是如何調配的。

    

    伯高說:半夏湯一方,是用流經千裡以上的江河之水八升,攪和、揚動一萬遍,待水澄清後,取足五升煎煮,煎煮時柴薪須用蘆葦,等水滾沸,放入秫米一升及經過整治的半夏五合,以緩火煎煮,等水蒸發減少只剩一升半時,濾去藥滓,便可飲用,每次飲藥汁一小杯,每天飲用三次,根據情況,飲用的劑量也可以逐漸增加,以見效為度。如果病系初起;藥一飲下,立刻就會思睡,服藥後應立即臥床,汗一出來,病就好了;病發已久的;連服三劑,便可痊癒。

    

    黃帝問伯高說:我想聽聽,人體的四肢百節等是怎樣與天地相應的。

    

    伯高回答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人的頭圓、足方,以與天地相應。天上有日、月,人則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天幹,人有手十指。天有十二辰,人有足十指、陰莖、睪丸與之相應,女子無陰莖、睪丸,但可受孕而懷有胎兒,以補其不足之數。天有陰陽,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下有潛伏的泉脈,人體內有流行的衛氣。地上生有眾草,人身生有毫毛。天有白晝、黑夜,人有睡時、起時。天有眾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包,人有小骨節。地有聳起的山石,人有高起的骨胳。地有林木,人有膜筋。地上有人煙湊集的村落都邑,人體有聚結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個月份,人身有四肢十二骨節。地或四時不生草木,人或終身不育兒女。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的情況。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聽聽持針的技法,進針的道理,以及縱針而不持或舍針而不用的緣故。還有,怎樣展平皮膚而使腠理張開?再有,經脈屈折運行,出此入彼,脈氣到什麼地方出?到什麼地方止?到什麼地方快?到什麼地方慢?到什麼地方入?六腑之氣輸注全身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些我都想了解一下。此外,也請約略談談經脈分道別行以及它與陰分、陽分或離或合的情況,它們或離陽而入於陰,或別陰而入於陽,這都是從什麼通道運行的呢?我也想詳細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你問的這些,針刺的技藝、法則,全都包括其中了。

    

    黃帝說:我想都聽一聽。

    

    岐伯說: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出於拇指的尖端,由此向內屈折而行,沿著白肉際,到拇指本節之後的太淵穴遲留而浮動,再向外屈折而行,上於本節以下,又屈而向內,在魚際穴與諸陰絡會合,手太陰、手少陰、手心主數條經脈合併流注,其氣滑利,伏行在手魚骨之下,又屈而向外,出於寸口而上行,至肘的內側,進入大筋之下,屈而向內,上行於臂臑內側,進入腋下,再屈折向內,趨走於肺臟。這就是手太陰肺經順行走向而逆數的屈折運行情況。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氣,出於中指尖端,屈而向內,循著中指內側上行,留於掌中,伏行在中指本節與食指本節兩骨之間,又屈而向外,出前臂掌側兩筋之間及腕關節骨肉之際,其氣行滑利,去腕上行三寸,又屈而向外,出行於兩筋之間,上至肘的內側,入於小筋的下方,遲留在兩骨會合處,而後上行入於胸中,在內連絡著心臟的經脈。

    

    黃帝問:手少陰經脈獨無腧穴,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手少陰是心臟的經脈,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是精神的藏居之處,它的器質堅固,外邪不能侵入,如外邪侵入,心臟就會受到傷害,心臟為外邪所傷,則精神離去,精神離去則人死亡。所以,各種外邪留止於心臟的,實則都是留止於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所主宰的經脈,既然有手厥陰心包絡經代替手少陰心經受邪,所以手少陰經脈獨無腧穴。

    

    黃帝問:手少陰心經獨無腧穴,就不生病嗎?

    

    岐伯說:它行於四肢及淺表的部分有病,而心臟本部無病。所以,當手少陰心經的外經有病時,取心經在掌後銳骨之端的神門穴針治。其餘各條經脈的出入屈折及脈氣運行的快慢,都象手太陰經、心包絡經那樣。所以,屬於某經的腧穴,都應根據該經脈氣的虛實疾徐而選用它,也就是所謂因其充盛而瀉之,因其衰弱而補之,如此,則邪氣可以除去,真氣得以堅固,這就叫做「因天之序」。

    

    黃帝問:持針有縱舍之法,是怎樣的?

    

    岐伯說:一定先要清楚了解十二經脈的起處和出處,皮膚的或寒或熱,以及脈氣的或盛或衰,或滑或澀。脈滑利而充盛的,病將日漸嚴重;脈虛而細的,其病經久不愈;脈大而澀的,是痛痺症;脈陰陽如一,不可分辨的,病難醫治;胸腹四肢還有熱象,說明病還存在;如胸腹四肢熱已消退,說明病也已痊癒了。診視患者的尺膚,藉以察知其肌肉的堅實與脆軟,脈象的大小滑澀,以及病的屬寒屬熱,屬燥屬溼。通過審視眼睛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藉以測知五臟的內在變化,並由此斷定患者的生死。再是診視患者的血脈,觀察其膚色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藉以了解疾病的寒、熱、痛、痺。

    

    黃帝說:持針的縱舍之法,我還未能明了它的意思。

    

    岐伯說:持針施治的法則是,身姿要端正,心神要安靜專一,先要診知病症的虛實,而後考慮進針的快慢。進針時,用左手握持著相關部位的骨骼,右手循按穴位,注意針不要被肌肉所纏裹。施以瀉法時,進針務求端正;施以補法時,一定要封閉皮膚上的針眼,並採用轉針手法,以導引其氣,使邪氣不能蔓延擴散,而真氣得以安定。

    

    黃帝問:以手抻展皮膚使腠理張開,以便於進針,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順著分肉的紋理,審察、辨明正當穴位的表皮,輕輕刺入並慢慢使針端正不偏,只要醫者精神專一而不外馳,邪氣就可以除去。

    

    黃帝問岐伯說:人身有八虛,由它們可分別診知哪些病症呢?

    

    岐伯說:可以根據它們診知五臟的疾病。

    

    黃帝問:怎樣診知?

    

    岐伯說:肺臟、心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肘;肝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腋,脾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髀;腎臟有病邪,邪氣留止於兩膕。凡此兩肘、兩腋、兩髀、兩膕八虛的所處部位,都是骨駱連接的樞紐關節所在,也是真氣往來經過的地方,又是血絡遊行的要會之處,邪氣、惡血原本是不可留住於這些部位的,邪氣惡血如留住這些部位,就會傷害經絡,骨節機關不能屈伸,所以形成拘攣。

長按二維碼,更多健康交流


本文圖文聲音源於網絡,綜合整理自《黃帝內經》、文獻資料等,如有侵權請聯繫liulihealth@qq.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經典】《黃帝內經·靈樞·邪客》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黃帝內經 | 靈樞·血絡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內經 | 靈樞·血絡論篇第三十九【
  • 黃帝內經 | 靈樞·論疾診尺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 | 靈樞·論疾診尺篇第七十四
  • 《黃帝內經》解讀2
    (一般認為運氣七篇、和《六節藏象論》中有關運氣的一段為王冰補錄)(王冰補錄後仍缺《刺法論》、《本病論》。經林億等校正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今《素問》原形。2、靈樞:曾用名:《九卷》、《針經》(皇甫謐命名)、《九靈》、《靈樞》(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
  • 《黃帝內經·靈樞》癰疽【譯文】
    尋找好中醫,你附近或看過的好中醫 >>>【中醫寶典App】中醫古今書籍在線/離線閱讀 >>>上一篇:《黃帝內經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靈樞》 本神第八
  • 古籍閱讀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第二篇】
    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如果寒邪傷人,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如果暑邪傷人,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像炭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如果溼邪傷人,頭部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
  • 自我康療154:解讀《黃帝內經·靈樞·官能論》
    自我康療154:解讀《黃帝內經·靈樞·官能論》    有無相生玄又玄,歸根復命陰陽變。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④]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下冊,第934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⑤]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下冊,第1395頁。[⑥]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第七十九》,下冊,第1446頁。[⑦]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上冊,第151頁。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7)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7)【原 文】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針刺脈象滑的病變,要快發針、淺刺,以瀉其陽氣,排除熱邪。針刺脈象澀的病變,一定要刺中經脈,隨著經氣運行方向行針,長時留針;針刺前還要先用手按摩經脈通路,使氣舒暢;出針後要馬上按住針孔,不能讓它流出血來,這樣就可以使經脈的氣血調和。至於脈象細小的病變,陰陽形氣都不足,不宜用針,應用甘味藥調治。
  • 黃帝內經100句經典原文集錦
    《黃帝內經》一百句(摘抄自劉永升等編著的《全本黃帝內經》)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2.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可以看出,從現存顯性文獻的角度看,是《黃帝內經》第一次運用生命科學知識對北鬥曆法的內容予以展示的。 1北鬥曆法的特徵 結合《靈樞·九宮八風》及其與《淮南子·天文訓》的原文對照,可以看出北鬥曆法具有如下特徵。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四時氣篇第十九
    【題解】四時氣是指四季的氣候變化,文中論述了四季氣候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和四季不同的針刺方法,故篇名"四時氣"。
  • 看《黃帝內經》怎麼說!
    源自《黃帝內經》的針刺療法有良效,不妨來看看!據統計,《黃帝內經》記載急重病證30多種,如中風(風痱)、厥證、脫證、卒頭痛、卒脅痛、卒心痛、卒腹痛、高熱、神昏不知人、喘促、癲狂、痙病、腹暴滿、暴吐、暴洩、霍亂、下血、癃閉、大便閉、膈證、癰疽、鼻衄、喉痺、暴喑、暴聾、心疝暴痛、水腫、徒㽷腹脹、癧風等。對所發生的急重病證都是以針灸治療為主。現簡述8種急重病證的針灸治療。
  •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①者,何氣使然。
  • 黃帝內經說人有365塊骨頭,真的嗎?
    「人有365塊骨頭」見於《靈樞 邪客》古代的天數有幾個說法,有的說360天,有說365天,也有說366天。上文《人副天數》就說366天。而「人有365塊骨頭」出於「黃帝內經」之《靈樞 邪客》,原文是這麼說的: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 《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2)
    《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2)【原 文】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譯 文】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外形有緩急,正氣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實與鬆軟,皮膚有厚薄,從這些方面怎樣來確定人是長壽還是夭折呢?【原 文】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黃帝內經》認為情志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進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故《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從《內經》探析風邪理論
    的論述,風邪已造成機體開洩過度,本當酸斂潛降,復以辛味藥再開洩發汗,與中醫理論相悖。所謂感受風邪,俗稱著涼,因為兼夾邪氣不同,常有風寒、風熱之別。燥為陰邪,次寒之氣,《內經》明確指出燥氣為秋季主氣,運氣七篇也明確指出陽明燥金司天在泉,燥邪大盛,天氣變化為「清氣大舉」。基於《內經》理論,筆者認為所謂外風應是燥邪為病。首先,燥邪與肺金相對應,治療以肺臟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