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光是聽到「拖延症」這3個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會有焦慮和不舒服的感覺。
很多認為自己有拖延症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做事比較拖拉,會自己責備自己,有負罪感,會否定自己、也會有焦慮的感覺……
我們就說說最經常發生的事情吧,看看年初我們給自己制定的很多小目標,瘦身計劃、健身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學習計劃等等,寫完這些計劃的時候,我們很有成就感,也很開心,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瘦下來美美的樣子」,也能看到了自己擁有了「六塊腹肌和人魚線」的性感體型……
可等我們去按著計劃表,一天天執行的時候,卻缺少了跟計劃同步的行動力:明天做,變成了後天再做,後天做,變成了大後天再做…...
我們在心裡,每一次都給自己找來新的理由,推遲自己的行動計劃,有了第一次的意外情況的發生,就有了後面很多次不按計劃執行的情況。
結果到了年底,看看去年買來的一厚沓新書,已經落滿了灰塵……打開自己申請的公眾號,發現裡面的文章,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更新過一次……
也這種情況,正好符合了一句網絡語:有一種人生錯覺,年初制定的計劃,年末會自動實現。雖然是玩笑,卻讓我們看到了拖延現象的普遍性。
有拖延行為的朋友,對那種沒有完成任務的懊喪感覺,肯定是熟悉,那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
所以我們開始找原因,「拖延症」就成了我們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也成了我們給自己尋找的心靈「避難所」,給人的感覺是,你看,我就是這類人,很多人跟我一樣的,來給予自己辯解的理由。
在我們給自己帶上「拖延症」的標籤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有關的信息和知識,有很多自媒體文章、書籍、課程,都在教我們要戰勝「拖延症」,比如會出現這樣的標題 :「幾個步驟,讓你改掉拖延症」、「克服拖延症的十個方法」、「你的拖延症,是因為你不夠自律」等等……
就連我們身邊的朋友、親人,也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看我說過吧,你就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了多久」……
1.
拖延症是什麼呢?
心理學的專業書籍裡是這樣描述的: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似乎從社會層面和人際圈子裡,我們都看到了,一方面,是對拖延行為的粗糙的判定和否認,那是一種不接納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又試圖用一些方法,去改造我們的拖延行為,也缺少了一些對個人感受的理解和包容。
而這些,試圖把我們從拖延症困境裡,拯救出來的思想和行為,似乎都少了一些什麼。
在心理諮詢中,有很多心理工作者,在接待求助者的時候,都會在心裡告訴自己:沒有對錯,只是需要不同。有了這個前提,在進行諮詢的時候,才會有平等的對待、真誠的傾聽,然後才是跟隨著求助者,去探索導致痛苦的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2.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心理原因,而在面對拖延症的問題上,也需要看到內心的需要。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自媒體人,熬夜寫作,幾乎是他的家常便飯,他的寫作時間常常不固定,有時是凌晨下午3點開始寫,有時是深夜12點,仍舊在鍵盤上敲個不停。
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常常被編輯催稿。
很多次,都在交稿時間即將截至的幾分鐘前,才把文檔給編輯發過去。是他缺少寫稿的時間嗎,並不是這樣,交稿時間的一周前,寫作的主題和素材,已經發到了他的電腦上,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提前完成這項工作。
可他每次照樣會拖延,直到最後的時間點,是為什麼呢?
當我問起他原因的時候,他告訴我:「 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寫的更好。」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你不累嗎?」我問他。
他說:「 我也很焦慮,很痛苦。只要文章關注度高了,我就有了更多的動力,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到了瓶頸期,再怎麼努力,還是寫不出更好的文字,所以常常會拖延到最後一刻……」
表面來看,這是一種做事的完美主義傾向,導致的拖延行為,其實在我這個朋友的心理層面,深藏著一種被肯定、被認同的心理需要。
這種心理需要,似乎帶出來一種不自信的心理狀態,讓他總覺得自己努力的不夠,表現的不夠優秀,事情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原因都在於自己。
而在深層的心理層面,這種不自信卻是源於他從小的生長、學習環境中,被否定的,不被認可的感受的延續。
這些經歷,塑造了他的心理模式。
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自己沒有被認可的部分,卻忽略了自己已經被承認的優點和特色,所以只要外界的評價發生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反覆陷入這種求肯定、求認同的情緒循環之中。
這種心理模式,放在工作中,就會不斷要求自己更好,不斷延長自己準備的時間,總想用自己有限的努力,來挽回那些沒辦法去控制的外界評價。
只要這種心理需要的模式存在,拖延症帶來負面效果,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3.
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先覺察自己的內心需要?
我們需要解決的心理困擾,就像長在地裡的蘿蔔,我們會先看到在露在表面的葉子,我們以為輕輕一拉,就可以拔出蘿蔔,可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葉子上面,開始拔這個動作的時候,卻會發現在地面之下的土壤裡,盤根錯節的根須和果實,與土壤深深地連接在一起。
那些深入土壤的根須,就是像是我們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如果能看到了它們,問題解決的方案,就會慢慢地浮出水面
所以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先去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要好過,直接套用別人的生活經驗,給自己制定重塑人生的計劃。
( 文章原創,文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