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做的事沒完成,拖延症的背後,藏著你的心理需要

2020-12-21 一隻慢流

可能光是聽到「拖延症」這3個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會有焦慮和不舒服的感覺。

很多認為自己有拖延症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做事比較拖拉,會自己責備自己,有負罪感,會否定自己、也會有焦慮的感覺……

我們就說說最經常發生的事情吧,看看年初我們給自己制定的很多小目標,瘦身計劃、健身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學習計劃等等,寫完這些計劃的時候,我們很有成就感,也很開心,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瘦下來美美的樣子」,也能看到了自己擁有了「六塊腹肌和人魚線」的性感體型……

可等我們去按著計劃表,一天天執行的時候,卻缺少了跟計劃同步的行動力:明天做,變成了後天再做,後天做,變成了大後天再做…...

我們在心裡,每一次都給自己找來新的理由,推遲自己的行動計劃,有了第一次的意外情況的發生,就有了後面很多次不按計劃執行的情況。

結果到了年底,看看去年買來的一厚沓新書,已經落滿了灰塵……打開自己申請的公眾號,發現裡面的文章,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更新過一次……

也這種情況,正好符合了一句網絡語:有一種人生錯覺,年初制定的計劃,年末會自動實現。雖然是玩笑,卻讓我們看到了拖延現象的普遍性。

有拖延行為的朋友,對那種沒有完成任務的懊喪感覺,肯定是熟悉,那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

所以我們開始找原因,「拖延症」就成了我們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也成了我們給自己尋找的心靈「避難所」,給人的感覺是,你看,我就是這類人,很多人跟我一樣的,來給予自己辯解的理由。

在我們給自己帶上「拖延症」的標籤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有關的信息和知識,有很多自媒體文章、書籍、課程,都在教我們要戰勝「拖延症」,比如會出現這樣的標題 :「幾個步驟,讓你改掉拖延症」、「克服拖延症的十個方法」、「你的拖延症,是因為你不夠自律」等等……

就連我們身邊的朋友、親人,也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看我說過吧,你就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了多久」……

1.

拖延症是什麼呢?

心理學的專業書籍裡是這樣描述的: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似乎從社會層面和人際圈子裡,我們都看到了,一方面,是對拖延行為的粗糙的判定和否認,那是一種不接納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又試圖用一些方法,去改造我們的拖延行為,也缺少了一些對個人感受的理解和包容。

而這些,試圖把我們從拖延症困境裡,拯救出來的思想和行為,似乎都少了一些什麼。

在心理諮詢中,有很多心理工作者,在接待求助者的時候,都會在心裡告訴自己:沒有對錯,只是需要不同。有了這個前提,在進行諮詢的時候,才會有平等的對待、真誠的傾聽,然後才是跟隨著求助者,去探索導致痛苦的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2.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心理原因,而在面對拖延症的問題上,也需要看到內心的需要。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自媒體人,熬夜寫作,幾乎是他的家常便飯,他的寫作時間常常不固定,有時是凌晨下午3點開始寫,有時是深夜12點,仍舊在鍵盤上敲個不停。

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常常被編輯催稿。

很多次,都在交稿時間即將截至的幾分鐘前,才把文檔給編輯發過去。是他缺少寫稿的時間嗎,並不是這樣,交稿時間的一周前,寫作的主題和素材,已經發到了他的電腦上,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提前完成這項工作。

可他每次照樣會拖延,直到最後的時間點,是為什麼呢?

當我問起他原因的時候,他告訴我:「 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寫的更好。」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你不累嗎?」我問他。

他說:「 我也很焦慮,很痛苦。只要文章關注度高了,我就有了更多的動力,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到了瓶頸期,再怎麼努力,還是寫不出更好的文字,所以常常會拖延到最後一刻……」

表面來看,這是一種做事的完美主義傾向,導致的拖延行為,其實在我這個朋友的心理層面,深藏著一種被肯定、被認同的心理需要。

這種心理需要,似乎帶出來一種不自信的心理狀態,讓他總覺得自己努力的不夠,表現的不夠優秀,事情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原因都在於自己。

而在深層的心理層面,這種不自信卻是源於他從小的生長、學習環境中,被否定的,不被認可的感受的延續。

這些經歷,塑造了他的心理模式。

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自己沒有被認可的部分,卻忽略了自己已經被承認的優點和特色,所以只要外界的評價發生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反覆陷入這種求肯定、求認同的情緒循環之中。

這種心理模式,放在工作中,就會不斷要求自己更好,不斷延長自己準備的時間,總想用自己有限的努力,來挽回那些沒辦法去控制的外界評價。

只要這種心理需要的模式存在,拖延症帶來負面效果,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3.

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先覺察自己的內心需要?

我們需要解決的心理困擾,就像長在地裡的蘿蔔,我們會先看到在露在表面的葉子,我們以為輕輕一拉,就可以拔出蘿蔔,可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葉子上面,開始拔這個動作的時候,卻會發現在地面之下的土壤裡,盤根錯節的根須和果實,與土壤深深地連接在一起。

那些深入土壤的根須,就是像是我們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如果能看到了它們,問題解決的方案,就會慢慢地浮出水面

所以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先去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要好過,直接套用別人的生活經驗,給自己制定重塑人生的計劃。

( 文章原創,文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乾貨|深度分析拖延症背後的心理問題
    本文精選了豆瓣8.2分的《拖延症心理學》內容,再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大家主要分享兩個方面:拖延症的深層原因+解決拖延症的實用方法。全文大約4200字,閱讀需要7-8分鐘。今天同桌請假了,就覺得自己沒有動力去圖書館;老闆新布置的任務只派給了自己,就覺得自己一個人肯定做不完......拖延症患者因為害怕一個人做事,於是不斷地拖延,想要等到有人陪著再開始做一件事。還有些人,會把拖延作為一種方法。
  • 拖延症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什麼?如何有效戰拖?
    一件事很早就開始規劃,但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往前推進,無法結尾,難以摘到勝利的果實。 父母、領導或者朋友讓你在一個時間節點前辦一件事,你磨磨蹭蹭不想幹,直到最後一刻才辦好,有時甚至超過了最後時間才完成。
  • 為什麼做計劃還是會拖延?因為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
    他13歲,坐在我旁邊寫作業,他回過頭來對我說:不會有人看得,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很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做事情慢一些,沒有計劃性,有點拖沓,覺得自己沒算好時間而已,也會覺得自己不得不拖延,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不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
  • 拖延症背後的行為心理學依據,如何緩解拖延症的心理折磨?
    01拖延症是一個世紀難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就發明了一個詞,用於描述意志力薄弱、無自制力的現象:akrasia。Akrasia指的是儘管你知道現在應該、必須去做某件事,但就是不去做,而是去做其他並不要緊的事情。
  • 拖延症是一種病嗎?有了拖延症該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想去完成自己的某個目標或者完成某項任務,但是一直拖延而沒去做,一直到逼到不做不可或任務末期的時候才慌忙開始。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意識上下定決心想要去做,但是確莫明奇妙的一拖再拖遲遲而不去動手。
  •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更需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症本身只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但是嚴重拖延症患者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正好碰到好久不見的一位朋友,就約了一起吃午飯。吃飯期間談起孩子的話題,朋友顯然有非常多的話題,談了好多關於孩子的事情,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朋友說起他家小孩子有拖延症這個問題。
  • 揭秘生活中導致拖延症的原因,以及背後的心理機制都是什麼?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拖延症,以及如何去戰勝拖延症。它是本世紀以來被公認的一種心理的疾病,他像抑鬱症一樣煩惱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極大地阻礙了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而且幾乎好象找不出如何去真正克服拖延症的方法,而今天我們在這裡要把拖延症的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真正導致拖延症的一些原因,有一個非常深入的大揭底。我們在接下來要為大家所分享的,可能跟過往我們曾經了解過的關於拖延症的一些理論方面的解析都不一樣,因為我們在拖延症方面發現了一些更為重要的人類潛意識的一些奧秘。
  • 計劃一拖再拖、深陷拖延症無法自拔?5招教你高效戰勝拖延症!
    簡單說就是,明知道這件事該幹,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幹,而拖著不幹的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拖拉、焦慮、負罪,這三條湊齊了,就叫拖延症。但是,拖延症≠懶,懶,是不去做,沒有負罪感和內疚感;而拖延症,是明知道該做,但就是拖著不去做,而且內心還充滿負罪感和焦慮感。有一個段子,有一個人,某天晚上終於要開始做創意方案了。
  • 明明知道自己有拖延症,但就是改不了怎麼辦?說說如何告別拖延症
    「拖延症」或許大部分人都有,只不過程度輕重而已。不過我們常說的「拖延症」這個詞不是一個病理名詞,而只是一個網絡上流行的通俗說法。它頂多算一個症狀而已,肯定算不上一種病。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患有一定的拖延症,你得去思考這種症狀背後的原因。
  • 告訴你拖延症的6點危害,2種克服拖延症的特殊方法
    百度百科解釋: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自我調節主要是心理上的調節,是你在跟你大腦在做一個對抗,最終你的對抗失敗了,放棄了你的預期行為。
  • 壹健康心理:拖延症嚴重的你,得知道拖延症是能被人群傳染的哦
    壹健康心理:拖延症嚴重的你,得知道拖延症是能被人群傳染的哦! 那麼有拖延症該怎麼辦呢? 寫下你花在寫報告或論文上的時間,把它們放在你的辦公桌上或者手機桌面上。提醒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 2.對於特別重要的事情來說,在鬧鐘或日曆上設置一個提醒。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後期限。而不是給領導或老師的最後期限。 3.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先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否則,當大量的工作分散在你面前,你會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 心理學家:拖延症都有幾大表現?活用心理學辦法戰勝拖延症
    只不過有的人還能在最後一個人突擊一下,勉強及格;而有的人,卻在臨上考場的前一刻,都還沒翻開過課本,導致掛科。為什麼想做的事情一直沒做,應該完成的事情,總是沒有完成?明明有時間去完成的,可怎麼就一託再拖就拖到最後了?甚至還常常有人因此而陷入自責當中。那是因為你病了,這個病的名字就叫做:「拖延症」。
  • 拖延症的應對策略④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壓力;害怕失敗的焦慮;認為不是最好就是失敗的完美主義。當然除了交稅和死亡這兩件事是肯定的,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事是必然的,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失敗。「立即行動」哲學,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時間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絕哪些拖拉衝動,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動。三管齊下搞定拖延症,這就是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三管齊下方式。
  •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拖延症不等於慢性子,父母要這樣引導
    彬彬寫作業的時候特別不專心,剛寫了沒有五分鐘就開始做別的事情,轉筆、玩橡皮、喝水、亂塗鴉,這些小動作根本就沒停下來過。難怪彬彬寫作業要用那麼長的時間了,他自始至終就沒有專心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弄明白事情的原委之後,馬麗對彬彬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 「拖延症」就是要少跟自己的心理對著幹
    昨天是周末,是休息的日子,可不知是習慣了還是在拖延,就是不想做事,只想看看電影,睡睡覺。無奈的是,心裡莫名的焦急,明知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卻老是自欺欺人。以為不寫就完事了,最後不還是得寫。然後就寫出了水文。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們提前完成了該做的事情,一天的心情其實是很輕鬆的。
  • 用「現在就做」向拖延症宣戰
    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美國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著什麼急?慢慢來嘛,反正還有時間!」這句話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也許你就愛說這樣的話。身在職場,你可以有「慢慢來」的沉穩心態,但絕不能有磨蹭、拖延的做事習慣。一個滿腦袋裝著「慢慢來、反正還有時間」的人,以為慢工可以出細活,卻不知最後往往得到的不是「細活」。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間限制的事情,能拖則拖推到其他的時間去做。可是這個拖延的過程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將要去完成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衝動,最後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代替,所以這個過程是伴隨著拖延的思維,例如:「晚點再做吧或者現在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好再做吧」。
  • 這比拖延症更恐怖
    01說起拖延症,總想起上學的時候,每次作業都會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奮筆疾書。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在考試最後關頭,做臨時抱佛腳的事。工作之後,感受沒那麼深了。學習,是為自己學的,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工作,需要為老闆負責,因為老闆為我們支付工資,讓我們可以養家餬口。因此,工作之後的拖延症,稍微收了一些。加上工作有輕重緩急,對於老闆交代的重要且緊急的工作,這點數,心裡還是有的。
  • 同是拖延患者,你和薛之謙差別在哪|Procrastination拖延症
    >等心理疾病可能性時,稱之為拖延症才比較適合。有時候可反問自己,我想做的並不是這樣,但我也沒真正做成功過我想做的事情。問題來了,那你想做的,是不是真的就是你喜歡做的呢,喜歡的事還會拖延嗎?搞笑諾貝爾心理學家John Perry獨闢新徑,提出結構化拖延法它的巧妙之處是利用拖延的特點來戰勝拖延,拖延的人不會什麼事都不做,會做一些其他事,刷微博,刷朋友圈,上知乎,整理桌面或者打掃房間等,因為做了這些事,你才不用做更重要的事
  • 拖延症要如何自我調整?心理諮詢師:試試這些辦法
    說起拖延症,可能很多朋友都很關心。到底什麼是拖延症?面對拖延症,我們可以做哪些調整?21日,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劉天對此進行了解答。  什麼是拖延症?  大致可以分三類  劉天介紹,拖延症指的是明知有害後果的前提下,仍然將原有計劃向後推遲,從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一種自我調節失敗的心理現象。患者存在執行任務的意向,但是往往主觀地推遲開始或完成任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