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到鄰居娟姐家送東西,發現她家的小姑娘正在收拾玩具,一副認真專注的模樣,忍不住讚嘆:「小姑娘真不錯,又漂亮又自律!」一點也不像之前娟姐閒聊中說到的丟三落四的「小糊塗蟲」。娟姐此刻也是滿臉笑意,悄悄地跟我嘀咕了她最近幾個月堅持用的一個辦法。原來,一個星星卡片,竟讓一個孩子養成了自律自覺的好習慣。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娟姐的妙招:
一、星星卡片的妙用
每當孩子有好的行為的時候,獎勵一個星星卡片
比如,孩子吃完飯,把自己的碗筷拿回了廚房洗乾淨,媽媽就跟孩子說「寶貝今天是媽媽的小幫手哦,把碗筷都收拾乾淨啦!媽媽太開心了,要獎勵寶貝一個星星卡片。」孩子本來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老師獎勵的星星卡片,一聽媽媽要獎勵她,開心得不得了。
等孩子攢了五個星星卡片,媽媽就告訴孩子,五個星星卡片可以實現一個小願望——買一個喜歡的零食或者小玩具。當然,多少個星星卡片可以實現什麼樣的願望,我們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這樣,孩子更樂意接受。當孩子知道星星獎勵不只是一個漂亮的卡片,還是一個可以實現願望的卡片時,她的許多好行為就會重複,直到成為一種習慣。
星星卡片也是懲罰的代表物品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不按照事先約定來做事情時,可以回扣星星卡片作為懲罰。比如,看了一個小時的電視後,並沒有關機,而是繼續看電視不去睡覺。媽媽這個時候就可以跟孩子說「超過了看電視的時間,又沒有按時睡覺,得罰一個星星卡片。」
星星卡片還可以贖回被暫時沒收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
比如,孩子因為沒有及時收拾或者摔東西而被沒收了玩具或其他物品。如果她手上有星星卡片,就可以贖回相同數量的玩具。
二、為什麼星星卡片能成為習慣養成的「神攻助」?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寫道:
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娟姐的星星卡片管教法,正是符合了這一點。當孩子的某個行為得到父母的肯定時,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歡喜愉悅的。這種感覺讓他們感覺到了鼓勵、情感聯結和愛,使得他們更有動力合作養成好的習慣,愛並尊重他人。
《掌控習慣》一書中也提到:
習慣形成需要4步:提示、渴求、反應、獎賞。提示觸發渴求,渴求激發反應,而反應則提供滿足渴求的獎賞,並最終與提示相關聯。這4個步驟一起形成了一個神經反饋迴路——提示、渴求、反應、獎賞;提示、渴求、反應、獎賞——並最終讓人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由此構成完整的習慣循環。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習慣學院創始人詹姆斯·克萊爾根據習慣形成的4個步驟,總結培養習慣的四大定律:
1.讓它顯而易見;2.讓它有吸引力;3.讓它簡便易行;4.讓它令人愉悅。
星星卡片管教法,可以說完全符合這四個定律的要求。哪些是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用星星卡片獎勵讓這個行為在孩子眼裡顯而易見,即使她並不十分理解這些行為的好處。而這些行為的吸引力在於,它能讓孩子獲得星星卡片,從而實現他們的願望,滿足內心的小需求——內心的愉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父母希望孩子怎麼做,最好有具體的要求,讓它簡便易行。比如,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做好。
例如,想要孩子收拾房間、玩具,養成良好的秩序感,就可以這樣做:
和孩子一起約定,每次遊戲結束之後,把玩具收拾起來,放回原來的箱子裡。每當孩子完成了這個行為,媽媽都可以獎勵孩子一個星星卡片,告訴孩子,她能把玩具收拾起來放好,特別棒!如果某一次,孩子故意任性不收拾玩具或者摔玩具,父母可以回扣星星卡片作為懲罰,並沒收玩具。這是為了提示孩子,她的行為是錯的。這個時候,孩子會因為非常珍視星星卡片帶來的歸屬感和愉悅感,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並在父母的指導下做出修正。例如,她會修補好玩具,或是在其他行為上做得更好,以得到父母的星星獎勵。當孩子用自己努力得來的星星卡片換回玩具時,她的內心是非常驕傲的——原來我也可以做得很好。這種驕傲愉悅的感覺,會提示孩子去把行為完成得更好。父母也會更肯定她的努力,並給予獎賞。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自覺收拾玩具乃至房間的習慣了。也就是養成了良好的秩序感。
三、星星卡片管教使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星星卡片一旦使用起來,就得堅持到底。無論是它的獎勵功能、實現願望的功能,還是懲罰回扣功能、贖回功能,都要落實,不能一天一個樣,亂了孩子的認知。
2.最好所有家庭成員都認可。作為一種育兒手段,要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並不是只靠媽媽或者爸爸就能做到的。最好每個大人都認可這個方法。所以,統一大人們的育兒思想,也是媽媽們必須做到的一件工作哦。
3.習慣養成,非一日之功。
大家都知道,要給孩子養成一個習慣,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這個過程會像一根波浪線,曲折迂迴,循環往復。所以,耐心是父母最需要付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