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膚解剖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全身。皮膚不僅是人體重要的防線,還是免疫器官,具有免疫監視作用。皮膚由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構成,見上圖。此外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肌肉和皮膚附屬器。
表皮在皮膚的最外層,外側是角質層,裡面是基底細胞層。基底層的基底細胞具有較強的分生能力。見上圖。
真皮層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其中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毛髮、皮脂腺、汗腺及肌肉。見上圖。
皮下組織由真皮下部延續而來,有疏鬆的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構成。見上圖。
過程測試題:神經纖維瘤超聲檢查「鼠尾徵」與下列哪項因素有關?
A. 血流
B. 腫瘤性質
正確答案:B
解析「鼠尾徵」的發生與腫塊本身的結構特徵有關。神經纖維瘤是起源於神經組織的腫瘤,腫瘤發生部位與神經走行有關,沿神經幹生長,所謂的「鼠尾」實際上是與腫瘤相連的神經幹組織。
二、皮膚超聲檢查
1. 檢查方法
患者一般採用仰臥位,或根據病變部位採用不同的檢查方法。醫生需帶上手套,高頻探頭外套上無菌套或保險套。
檢查時在病變處均勻、平整地塗較厚的耦合劑,避免病變部位的不平整、氣泡的幹擾。或用水囊來消除近場偽差;或將病變部位放於水杯、水盆裡,探頭通過透明的水杯壁或水面觀察;或用水囊來消除近場偽差,或將病變部位放於水杯、水盆裡,探頭通過透明的水杯壁或水面觀察。
2. 檢查探頭
(1)7.5-18MHz高頻超聲探頭。
(2)10-20HMz的皮膚超聲儀器探頭。
(3)50MHz以上的頻率的超聲生物顯微鏡。
3. 正常皮膚超聲聲像圖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超聲表現為兩條較強回聲細帶,中間為較寬的中等回聲帶。第一層強回聲細帶為由表皮層與耦合劑界面聲阻抗差異所致;第二層真皮層的回聲比第一層低,呈密集的中等疊狀回聲即短細狀回聲,與真皮內緊密排列的纖維組織有關。第三層皮下層的回聲從無回聲到低回聲不一,略含分割脂肪小葉纖維組織所形成的強回聲條索。見上圖。
4. 皮膚疾病的超聲檢查
皮膚疾病的超聲檢查需要做縱橫切面的掃查,觀察病變部位、形態、內部回聲以及與周圍組織及與臟器的關係,測量其範圍,基底部距離皮膚表面的深度,觀察其血流分布狀況,測量血流速度、阻力指數,並對區域淋巴結進行掃查。
下面敘述常見皮膚疾病的超聲表現。
■ 蜂窩組織炎
蜂窩組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
蜂窩組織的一種急性瀰漫性化膿性感染。
超聲表現:早期聲像圖表現為真皮層增厚,回聲減低,軟組織腫脹,肌肉紋理不清或模糊。見上圖。
■ 銀屑病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徵性的紅斑、丘疹、銀雪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
病理:表皮角化不全,角質層內或下方有微膿腫或海綿狀膿皰。
超聲表現:皮膚增厚,表皮層增厚,回聲增強,真皮回聲減低,可見到無回聲或極低回聲條狀暗帶,靜止期消退。見上圖。
■ 痣
皮膚黑痣來源丁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為良性增生病變,包括內痣、交界痣和混合痣。
超聲表現:超聲聲像圖表現:皮膚內圓形低回聲團,向皮膚外突出,內部回聲不均,邊界清晰。見上圖。
皮膚內圓形低回聲團,向皮膚外突出,內部回聲不均,邊界清晰。見上圖。
■ 皮膚瘢痕
皮膚瘢痕是人類真皮內特有的纖維代謝性疾病。
病理特點:真皮層內纖維細胞增生。
超聲表現:表皮變薄,不平整,真皮層增厚,回聲減低。見上圖。
■ 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是皮膚及皮下組織的一種良性腫瘤,發源於神經鞘細胞及間葉組織的神經內外衣的支持結締組織,神經幹和神經末端的任何部位。
臨床特點:牛奶咖啡色的皮膚色素斑和周圍神經或顱神經的多發神經纖維瘤。
超聲表現:皮膚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增厚,回聲減低,區域內血流豐富,為低速低阻的動脈血流頻譜。可見較多圓形、結節狀或呈梭形不等低回聲團塊,兩端呈「鼠尾徵」,呈念珠狀或蚯蚓塊狀排列,都卜勒可探及低回聲團塊內星點狀血流信號。見上圖。
■ 軟纖維瘤
軟纖維瘤又稱皮贅,系有蒂的良性腫瘤,纖維組織增生的贅生物。分為多髮型和孤立型。
病理特點:多髮型為表皮角化過度,真皮乳頭瘤樣增生,膠原纖維疏鬆。
超聲表現:皮膚表皮及真皮層的局限性隆起,邊界清晰,表面光滑,內回聲較均勻,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見上圖。
■ 皮樣囊腫
表皮囊腫又名角質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的囊腫。其壁由表皮構成。是最常見的皮膚囊腫之一。大多由胚胎異位,或外傷等引起。此囊腫生長緩慢,呈圓形、隆起結節。
病理:囊腫位於真皮內,囊內充滿板層樣角質物,偶有鈣化。
超聲表現:囊壁回聲較明顯,內部回聲呈液性暗區,可伴散在性強弱不一的光點。見下圖。
■ 血管瘤
血管瘤是先天性毛細血管增生擴張的良性腫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隨年齡而增大,有的可逐漸自行消退。血管瘤可分為:
(1)毛細血管擴張痣:真皮毛細血管擴張。
(2)草莓狀血管瘤:一個或數個鮮紅色半球形柔軟而分葉狀腫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3-5周出現。
(3)海綿狀血管瘤:常發生在皮下和黏膜下,可深達肌層,瘤體內可見大而壁薄的不規則的血竇。
(4)混合型:由兩種類型的血管瘤同時存在,而以一型為主。
下圖為一例小兒深部的草莓狀血管瘤,皮膚的表皮和真皮層可見一個低回聲團向外突出,形態不規則,可探及星點狀的血流信號,用探頭擠壓血管瘤,血流消失,擠壓後血流稍增多。
下圖為一小兒肩背部草莓狀血管瘤,同時合併有海綿狀血管瘤。超聲可以探及一個內源性的低回聲團塊向皮膚外突出,裡面血流信號豐富。同時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層探到形態規則的回聲增強區,呈蜂窩狀。
■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過度增生和畸形或發育障礙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淋巴管瘤內積有淋巴液,間隔較薄。組織學上可分為毛細管狀、海綿狀、囊狀三種。
超聲表現:呈邊緣清晰的無回聲區或葡萄串狀暗區,內有強回聲分隔。
見下圖。
■ 鮑溫病(Bowen’s disaese)
鮑溫病是皮膚原位癌,表皮內的鱗狀細胞癌。
臨床特點:初為淡紅色、暗紅色或斑丘疹,形成境界清楚的錢幣狀斑塊。病程緩慢,5%發展為侵襲性鱗癌。
超聲表現:見下圖。
■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是表皮和附屬器的惡性腫瘤,源於鱗狀細胞的皮膚,也可發生於黏膜。與局部長期經受慢性刺激有關。
多見於50歲以上的男性。好發於頭、面和頸部。易發生轉移。
臨床特點:初為豆粒大堅硬結節,多呈紅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爛菜花狀,破潰後形成潰瘍,有惡臭。
超聲表現:見下圖。
■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是基底細胞惡性增殖所致,可能與日光及離子輻射損傷有關。
基底細胞癌有侵蝕性,癌低度惡性,通常不發生淋巴或血行轉移。
組織病理:腫瘤來自基底細胞呈柵欄狀排列,腫瘤與基質之間存有裂隙。
超聲表現:見下圖。
■ 疤痕癌
瘢痕組織可發生惡性變成為疤痕癌。
疤痕癌多發生於因燒傷所形成的攣縮瘢痕,常在關節的鄰近部位,因瘢痕組織脆弱,又不斷受到關節活動的牽拉,反覆破潰,經年累月,終至癌變。
疤痕癌也可表現為開始時在瘢痕上出現的丘疹樣小結,發癢,以後逐漸增大破潰,成為惡性潰瘍。
此外,疤痕癌也可原發於下肢慢性潰瘍或慢性骨髓炎竇道部位的瘢痕組織。
超聲表現:見下圖。
■ Paget's 病(乳房派傑病)
臨床特點:乳頭、乳暈部位皮膚發紅,輕度糜爛,有漿液性滲出而潮溼,有時還覆蓋黃褐色鱗屑狀痂皮。
超聲表現:乳頭增大,回聲減低,血流較豐富,伴導管癌時,乳頭下方可見低回聲團,形態不規則,內探及點、線狀血流信號。見下圖。
■ 乳腺外Paget’s 病(乳房外派傑病)
乳腺外Paget’s 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為發生在外生殖器部位或肛周長期不愈的溼疹樣皮膚損害。
超聲表現:皮膚表皮不光滑,真皮層增厚,回聲減低。見下圖。
■ 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極惡性癌。原發病灶90%發生於皮膚,發病率佔皮膚腫瘤的10%,死亡率佔80%。
體表的黑痣或色素性斑,經長期刺激、不徹底治療及活體檢查等可誘發本病。
(1)臨床表現:皮損初為黑色扁平或稍隆起的斑塊,以後迅速增大,呈大小不等的乳頭瘤樣黑色結節或菜花狀,可破潰形成潰瘍,有黑色滲液。
(2)病理分型:可分為四種類型:
1)淺表擴展型。約佔70%,先沿體表淺層向外擴展,稍久方向縱深擴向皮膚深層。
2)結節型。約佔15%。以垂直發展為主,侵向皮下組織,易於發生淋巴轉移,更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約佔10%,多發生於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處。
4)雀斑痣型。約佔5%,發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長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多水平方向生長。
(3)診斷:包括7個要素,見下表。
主要特徵
次要特徵
大小的改變
直徑>7mm
形態不規則
感染
顏色不單一
潰爛
感覺異常
(4)分期:共分為4期。
IA期:局限,厚度 < 0.75mm;
IB期:局限,厚度 0.75mm~1.5mm;
IIA期:局限,厚度 1.5mm~4.0mm;
IIB期:局限,厚度 >4mm;
III期: 區域淋巴結腫大;IV期:遠處轉移。
(5)超聲表現:
下圖為一例肢端黑痣型惡性黑色素瘤,沿表皮基底層和真皮乳頭層之間零星性向四周蔓延生長。超聲表現為真皮層增厚、回聲減低、形態不規則。
下圖為結節性惡性黑色素瘤,伴有破潰、搔癢、流水等。超聲表現為在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呈倒錐型低回聲團塊,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光滑,內可探及較豐富的血流信號。
(6)治療。惡性黑色素瘤診斷一旦成立,應及時行切除術。MM手術指南:腫瘤厚度4 mm者切除邊距為3~5 cm。位於肢端的常需行截指(趾)術 。
(7)預後
預後很差,和下列因素有關:①臨床分期(主要因素)(與轉移灶的數目有關);②病變厚度;③病變部位轉移內臟器官;④Clark 層次;⑤潰瘍;⑥年齡;⑦性別。
(8)超聲價值:
1)對原發性黑色素瘤的厚度的測量。
2)局部淋巴結的監測。
3)惡性黑素瘤轉移的早期發現。
目前超聲檢查在惡性黑素瘤診治價值尚未得到廣泛接受。
■ 皮膚轉移性腫瘤
皮膚轉移性腫瘤的發生部位與原發腫瘤間存有一定的關係:
頭皮轉移最常見於肺、胃、乳腺及肝癌;面部轉移經常源於口腔癌;胸部轉移則多見於乳腺癌和肺癌;結腸癌多發生腹部皮膚轉移或會陰部及恥骨區域皮膚轉移。
下圖為頭皮轉移腺癌的超聲表現。超聲顯示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回聲團塊,邊界清晰,內回聲不均勻,探及小的液性暗區,血流非常豐富。
下圖為腹股溝肉瘤伴皮下轉移灶的超聲表現。右側腹股區可見混合型團塊,皮下可見回聲團塊,團塊中沒有明顯的血流信號。
小結:
(1)皮膚超聲檢查有利於對皮膚疾病的形態、大小、範圍及深度觀察。
(2)皮膚超聲檢查有利於診治方案的選擇。
(3)皮膚超聲檢查決定手術方式,減小創傷程度。
(4)皮膚超聲檢查可以於放療期間腫瘤厚度與侵潤深度的變化。
(5)皮膚超聲檢查可評估慢性皮膚疾病藥物的治療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