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又來了,這座「千米級」大橋建造技術令世界驚嘆!

2020-12-16 澎湃新聞

◎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矯陽

相距寬達6公裡的江面,隔江相望的蘇州市張家港市和南通市結束了僅靠汽渡往來的歷史。

7月1日,由中國中鐵等設計、承建的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主跨1092米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通車運營,這也標誌著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主跨將邁入「千米級」時代。

中國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滬蘇通長江大橋項目部經理羅兵介紹,除了跨度大,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還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主塔330米,相當於110多層樓高;建設用鋼量達48萬噸,相當於12個「鳥巢」;混凝土用量達230萬立方米,相當於8個國家大劇院……

此前的建設圖

「滬蘇通大橋的設計建造技術實現了五個『世界首創』,在我國乃至世界鐵路橋梁建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國鐵集團副總工程師兼建設部主任、工程監督局局長王峰表示,作為八縱八橫鐵路網中沿江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橋的建成將有利於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至南通的旅行時間由原來3.5小時壓縮至最短1小時6分鐘。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通車

萬噸鋼沉井讓千米跨度「跨得穩」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建之前,世界上已建成同類型橋梁中,最大跨度僅有630米。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附近有十餘個碼頭和港口,江面日通行船舶超過3萬膄,航運異常繁忙,航道部門要求這裡的通航淨寬不能少於900米,這要求大橋的主跨必須超千米。

與此同時,大橋橋址河段位於感潮區內,受潮流和徑流的疊加影響較大,大橋設計團隊經過縝密研究與詳細對比,選擇了施工難度大但質量高的沉井方案。

要想「跨得穩」,就要「立得住」,主墩鋼沉井是實現1092米的跨度關鍵所在。

顧名思義,鋼沉井就是橋墩的基礎,即將一座巨型鋼結構沉入江底後,再將幾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灌入這個巨型鋼結構的井壁。從空中俯瞰,其結構就像一塊方形蜂窩煤。

此前建設中的照片

在此之前,我國最大沉井施工出現在江陰長江大橋北錨,但無論平面尺寸還是下沉深度,都遠遠小於滬蘇通長江大橋主塔。

長期以來,鋼沉井都在是在工地現場焊接生產。滬蘇通長江大橋首次將沉井改為工廠化生產。

建設者發明了助浮結構和充氣增壓系統,通過封閉部分沉井井孔,並往封閉井孔充氣,讓巨型鋼沉井像魚有了「魚漂」,不僅可以自浮,還可以調節吃水深度以及浮運過程中的空間姿態,由7艘拖輪「前拱後衛」,從工廠的船塢護送到11公裡外的大橋施工現場。

「比如29號墩鋼沉井,平面面積5100平方米,總高110.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橋梁沉井基礎,其中鋼沉井部分高56米,浮運總重達1.6萬噸,要把這個『龐然大物』精確地定位在設計的橋位上,確實大費周折!」中鐵大橋局滬蘇通長江大橋項目部總工程師李軍堂回憶。

為了把鋼沉井這個「巨無霸」準確無誤地固定在設計點,開創性地採用了「大直徑錨樁加混凝土重力錨」方案:將8根直徑達3.5米的鋼樁立在鋼沉井的上下遊處,南北兩側再各拋下4個重約900噸的混凝土邊錨,有效將鋼索與鋼沉井連接,同時引入計算機控制的多向同步快速定位技術,通過智能化裝備,大幅提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解決了千噸級水流力作用下鋼沉井精確定位難題。

實時監測技術讓330米主塔不「跑偏」

索塔是斜拉橋的關鍵受力結構,斜拉橋跨度越大要求索塔建築高度越高。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主塔高度為330米,相當於110層高樓,為世界最高公鐵橋主塔。

高聳入雲的主塔給施工帶來了不少難題。

對混凝土而言,強度越大,標號越高,意味著粘度越大,就像很稠的粥,流動性差,難以泵送至高空;在普通的工程環境,混凝土灑水養護、保溫、保溼相對容易,混凝土抗裂容易得到保證,但這些在300多米的高空中難以實現。

為解決這些問題,中鐵大橋局通過調整配合比,研究出了一種新型混凝土,一舉解決了泵送難、不抗裂等難題。

這種新型混凝土在保障質量的同時,還具有高流態降粘等特性,澆築初期能控制水化反應,避免過度發燒,在降溫收縮時能自我激發膨脹,補償收縮,配合循環冷卻水管、全封閉防風措施等,表現出不俗的抗裂效果。

同時,中鐵大橋局引進超高混凝土主塔塔偏實時監測技術。在塔梁同步施工時,系統可實現對施工全過程橋塔變形進行實時測量,獲得橋塔變形時程曲線。一旦檢測到的曲線發生偏移,建設者們可以立刻進行糾偏,確保主塔按照預定「路線」長高而不「跑偏」。

單根斜拉索可吊起600多輛小汽車

行走在滬蘇通大橋,映入眼帘的斜拉橋拉索猶如一把扇子,以主塔為中線依次向兩邊散開。

考慮到經濟性,大橋為滬蘇通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錫通高速公路的共用過江通道,上層設置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時速100千米;下層設置為雙向四線鐵路,時速200千米(滬蘇通鐵路)、250千米(通蘇嘉甬鐵路)。

面對大跨、重載的需求,大橋的主體結構材料——鋼梁和拉索必須異常堅實。

李軍堂將橋梁的鋼梁比作一隻巨型「扁擔」,兩個主塔橫梁猶如「挑夫」的肩膀,「挑夫」相隔越遠,鋼梁承載就越重,「扁擔」越容易向下彎曲變形,因此必須有相當強度的拉索才能拉住這根剛柔並濟的「扁擔」。

項目上馬時,國內沒有一家鋼廠能生產製造這種斜拉索的高強度盤條,全世界僅有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制鐵有此技術。消息靈通的日本人很快找上門推銷。

「我們還是希望盡力用國產材料,因此組織國內廠家多次研究,並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啟動了2000兆帕鋼絲的研發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突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生產出了直徑7毫米的『最強』鋼絲。」李軍堂說。

大橋共安裝了432根斜拉索,其中最長的一根長576米。由於鋼絲強度大,單根斜拉索最大許用索力達1300多噸,足以吊起600多輛小汽車。

主橋鋼梁也面臨新挑戰:必須有足夠的剛度,才能滿足荷載需求,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柔性,這樣才能在突來的重壓下,通過微變形分散壓力,在重物通過後恢復如常。

為實現大橋超千米的跨度,建設者們為其「量身定製」了強度達500兆帕的高強度鋼,這意味著每平方米鋼梁能承受的最大力為50000噸,相當於25000臺轎車的重量,為世界先進的高強度高性能橋梁鋼。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公路面採用華為5G新型微站覆蓋,鐵路面採用中天新型5G洩漏電纜覆蓋,引橋部分採用南通鐵塔建設多座超高鐵塔站點進行補充覆蓋。

王峰介紹,大橋將滿足用戶高速上網、高清語音通話、VR/AR等5G應用,同時可升級SA網絡,實現低時延、大連接等工業物聯網應用,通過集成各種高新技術,大橋將變得更加聰明智慧。

延伸閱讀

屢創世界紀錄,中國橋的步子越邁越大

隨著7月1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的通車運營,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主跨邁入「千米級」時代。

圖為滬蘇通大橋航拍圖

穿越62年的風雨回望,從武漢長江大橋開始,一座座「中國橋」翻山越嶺,穿江過海。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成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成就。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打通。

「我國鐵路沿線地質氣候環境複雜多變,水系發達,溝壑密布,橋梁建設難度大。」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針對不同區域和環境,鐵路部門創新設計建造理念,建設了多座具有代表性的鐵路橋梁,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

作為世界設計荷載最大、列車設計速度最高、主纜直徑最大、基礎沉井平面尺寸最大的鐵路橋梁,連雲港至鎮江鐵路的五峰山長江大橋也是我國第一座公鐵兩用懸索橋,世界第一座高速鐵路懸索橋。該橋已於2019年12月合龍,預計年底前具備通車條件。

麗江至香格裡拉鐵路的金沙江大橋是我國首座高山峽谷區鐵路懸索橋,通過抗風性能研究及風洞模型試驗,抗震性能理論分析及全橋模型震動臺試驗研究,採用了陡峻山區防護、大截面嵌固式基礎施工、高山峽谷區主塔施工、主纜架設、鋼梁吊裝等技術,形成了高山峽谷區大跨鐵路懸索橋建造成套技術,已於2020年6月完成首片鋼桁梁的架設。

福州至平潭鐵路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穿越世界著名的三大風暴海域之一,海峽水文氣象條件極端惡劣、地質條件複雜。通過科研及實踐,我國形成跨海鐵路橋梁成套建造技術,計劃年內開通運營。

大理至瑞麗鐵路怒江橋主拱跨徑490米,是世界第一大跨度的鐵路鋼桁拱橋,已於2019年12月合龍。

拉薩至林芝鐵路藏木雅魯藏布江大橋主拱跨徑43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已於2020年6月實現合龍。

1957年建成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主跨只有128米,如今,越來越多的橋選擇了「一跨過江」。

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肖海珠介紹,目前長江上已建在建的大橋超過140座,千米級一跨過江的橋梁以長江中上遊居多。「隨著通航需求越來越高,加上受水文條件、防洪治水工程以及岸線碼頭利用等多種複雜因素影響,一跨過江的橋越來越多。」

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為主跨1160米的一跨過江懸索橋。大橋所在區域為長江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緩衝區,也是江豚、胭脂魚活動密集區。大橋不在水中建橋墩,使中華鱘洄遊不受影響,也保證了長江航道不斷航。

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1700米一跨過江是「逼出來的」。該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徐恭義解釋,楊泗港長江大橋與鸚鵡洲長江大橋之間的江面下,有一處長逾3公裡的潛壩,是治水工程。楊泗港長江大橋橋位緊鄰潛壩的一端,如果在江中設橋墩,會改變水流方向和水沙比,影響治水工程。

大跨過江帶來了結構形式、工藝工法、材料等級等多項創新。徐恭義總結,目前我國已建在建的橋梁中,從橋型上看,不論是懸索橋、斜拉橋、拱橋,跨度都在增大,從功能上看,公鐵兩用橋、公路橋的跨度也在不斷被刷新和超越。跨度的飛躍,倚賴橋梁設計技術、材料、施工技術、製造能力的進步。「步子能否跨得更大,是一個國家工程科學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

「鐵路部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研發了一大批橋梁建設的新材料、新結構、新設備、新工藝,創新應用裝配式、智能化技術,提高了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提升了運維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鐵集團上述負責人總結。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中國中鐵大橋局供圖

原標題:《「基建狂魔」又來了,這座「千米級」大橋建造技術令世界驚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廣西將添「世界第一跨江大橋」,就在這座城市
    廣西將添「世界第一跨江大橋」,就在這座城市說起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相信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尤其是在交通基礎建設方面,都又餓翻天覆地的改變,還因此被外媒們稱之為是「基建狂魔」,可見中國基建的實力。而說起交通建設,橋梁建設是不得不提,由於我國地形多樣,這也造就了我國的橋梁建設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常常還打破世界紀錄。
  • 世界最「牛」大橋,現使用已超出設計壽命87年,已成世界工業奇蹟
    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美好,敬請收看咪奧世界。眾所周知,憑藉著我國改革開放之後迅猛的發展,如今中國不僅擁有了超強的經濟實力,同時在許多技術領域當中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我國的基建技術,以及高鐵技術,更是獲得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
  • 這座中國大橋填補世界空白!
    「這座大橋的設計實施,在世界尚無工程先例,整個決策和實施過程都壓力巨大。」  「設計千米跨度懸索橋跑高鐵,體現了中國橋梁設計師的膽識。」  在這座輕盈的千米大跨懸索橋上,鐵路部門曾以不同時速、不同車型、多線並行等不同組合反覆測試,平穩運行了近百天,創造了高速列車以時速275公裡平穩通過的世界紀錄 ,各項指標均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要求。  從力學角度看,在上千米的尺度上,懸索橋結構非常輕盈,有很大的變形空間。「通過幾噸、幾十噸重的汽車,給懸索橋帶來的變形幾乎忽略不計。」
  • 19000噸鋼筋「從天而降」,大橋剪彩前突然垮掉,導致75人被砸死
    中國擁有領先世界的基建技術,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像中國一樣的實力,那他們在基建過程中又發生過哪些重大事故呢?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決定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在世界面前彰顯著國家經濟實力,當然,基礎建設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房屋建造那麼簡單,還包括橋梁、港口、鐵路等方方面面,目前,我國的基建水平在世界上有口皆碑,如港珠澳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這些工程不論是難度還是建造速度,都令世界各國感到震驚,因而,我國又被稱為「基建狂魔」。
  • 「基建狂魔」又現身了!2.36萬噸龍巖大橋完成世界首次二次轉體
    我國「基建狂魔」本色再現。據央視報導,8月27日凌晨2點半左右,正在建設中的福建龍巖市龍巖大橋完成第二次轉體,展示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超高水準。而就在4個月前,這座橋曾進行了第一次轉體,它也是世界第一例使用「水平二次轉體」施工工藝建設的斜拉橋。據悉,龍巖大橋總重2.36萬噸,27日凌晨2點半左右,主塔和橋面完成了21度的逆時針旋轉,轉體耗時約一個小時,這是這座大橋的第二次轉體。
  • 我國斥資1269億,建造囊獲七大奇蹟的基建,效果卻不盡人意
    對於旅遊業來說,我國各地區的旅遊資源十分的豐富 ,不僅如此,旅遊業的發展,有一定程度上離不開當地的交通業的發展,這也是因為旅遊十分依賴客流量,如果沒有客流量的支持下,就無法發展起來。這一次,我國斥資1269億,建造囊獲七大奇蹟的基建,效果卻不盡人意。對於香港、澳門和廣東這三座城市,大家可以說並不陌生。
  • 「積木」搭成的港珠澳大橋:工程技術領跑世界
    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電 (韓星童)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這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其120年的設計壽命、16級颱風的抗風能力、島隧工程等,在香港特區立法會工程界功能界別議員盧偉國看來,均表明中國橋隧工程技術已毫無疑問領跑世界。
  • 巴西給中國狂砸數億基建,外媒:中國要幹啥?
    大家都知道,我國在這幾年的發展十分的迅猛,讓世界各國都對我國刮目相看。我國這幾年雖然各領域發展很好,但是我國並沒有像西方列國一樣,各種實行封禁規定,推行大國主義,而是以自己的能力促進和援助世界各國的發展。
  • 基建狂魔不只中國,「初代目」更「野」,89年前就建443米高樓
    與經濟發展對應的是,我國的醫院、學校、體育文化場館等基礎設施也在迅速建設,除了國內的工程外,國外的大型工程項目,也越來越多的出現了中企的身影,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基建狂魔」的稱號。基建狂魔的稱號還真的不是我們自吹自擂,也是有著一系列的工程作為證明,比如全長1956公裡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工程,此外,還有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等。
  • 五峰山長江大橋創七項世界紀錄 這座高鐵橋「高」在何處
    「五峰山長江大橋橋位地形符合修建懸索橋的條件,但是規劃預留了60多年,一直沒有能力和足夠的技術把握去付諸實施。」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副總工程師、五峰山長江大橋總設計師徐恭義說,這次在五峰山建設我國第一座鐵路懸索橋,鐵路各方面對前期工作進行了周密考量和慎重評估,懸索橋的跨度是根據水文地質和河道地形等條件決定的。
  • 基建狂魔再出手!四川承建北歐千米極光大橋,挪威人盛讚中國質量
    為了避免更多的人因此失去生命,挪威決定建造一座跨海大橋,並命名為哈羅格蘭德大橋。2012年,哈羅格蘭德大橋面向全世界招標,四川路橋順利中標。面對如此惡劣的建造條件,項目經理盧偉直言;這難度一點也不小。鋼鐵工程師科特古隆斯達高興的說:"從中國來的船已經到了,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刻,對本地人來說也是,這些鋼鐵組件終於送到那維克了,我們等這些等了好幾個月。"他們小心翼翼的拆卸這些從中國運送而來的梁段,工程師還說:"如果不小心損壞可能要花三年重新製造。"橋面的送達是這項工程計劃的一大裡程碑。
  • 我國首座跨海大橋,名字常會被人誤會,修建難度並不輸於港珠澳
    探尋世界盡頭,盡在六六途遊。歡迎收看我們的節目,我是六六。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基建實力在國際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不僅人們非常認可我國的基建技術,甚至還送給我國一個「基建狂魔」的稱號,並且我國也是從未辜負過這個名稱,不僅修建了許多的建築、高鐵、橋梁,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許許多多的難題。
  • 打造世界首座高鐵懸索橋,外媒:怎麼又是中國?
    例如我國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眾所周知,中國的基建實力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與認可,更是被不少國家稱之為「基建狂魔」。如今江蘇又火了!打造世界首座高鐵懸索橋,外媒更是直言道:怎麼又是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又要逆天,花206億造240公裡的高架路,外媒:這就是中國基建
    中國基建工程一直是世界上位居前列的國家,在當今的社會上,也被稱為了「基建狂魔」,隨著我國的基建事業發展逐步提升,在許多不敢想不敢做的地方也開始有所作為,修建了不少曾經難以攻克的道路,在雅安和西昌地區兩處中間,中國很逆天的建起了一條道路。
  •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總長度達到55千米,剛開通就成為「網紅橋」
    世界上有許多道路和橋梁,過去,橋梁被用來橫跨河岸,但現在橋梁可以建在河上、山谷之間或海上,近年來,中國建造了許多世界著名的橋梁,比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橋在中國,即蘇南的丹昆特大橋;世界上最高的橋梁也位於中國,即雲貴交界的北盤江大橋,事實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總長度達到55千米,剛開通就成為
  • 中國造鋼絲繩吊起了世界級大橋
    近年來,中國橋梁行業不斷發展,大跨、高速、重載客運專線新材料、新工藝的技術研發攻關成效顯著,不斷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剛剛通車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把世界高鐵斜拉橋推向了千米級時代,而為這座世界級橋梁「量身定製」的中國造高性能新材料——2000兆帕直徑7毫米高強度鋼絲,是世界範圍內首次應用。
  • 嚇退25個國家「超級工程」,被中方輕鬆拿下,西方:不愧基建狂魔
    道路寬闊,汽車增多,一切都離不開中國近些年在建設方面做出的貢獻,中國的基建水平,可是讓很多國家都感到震撼,世界公認的基建狂魔,可不是說著玩的,基本上沒有中國施工隊,不敢承接的工程,當「基建狂魔」稱號席捲世界的時候,很多也看中了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效率,於是紛紛邀請中國,希望能夠讓中國為他們的工程出份力。
  • 一項技術要我國15億,禁止討價還價,荷蘭人:我給你們唱首祈禱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科技水平越來越先進,如今中國的很多技術水平已經處於國際前沿,甚至是國際頂尖水平。中國科技的發展之迅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中國的農業、製造業備受國際讚譽。近幾年的中國被國際友人稱為「基建狂魔」,我國在高鐵、大橋建設等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被世界嘖嘖稱奇,這些都是我國人民不斷努力的結果。
  • 日本跨海大橋,雖然世界排名第三,但建造卻用了40年!
    說到跨海大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和中國相比,世界上最長最壯觀的跨海大橋都在中國,其他國家的跨海大橋都比中國小巫見大巫。當然不要小看其他國家的跨海大橋,日本的瀨戶大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畢竟比我們國家造得早很多,當時的技術肯定不如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