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古典世界的集大成者,從羅馬城建立之初,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居士坦丁堡陷落,一共經歷了2206年。
帝國的起源
羅馬在世界的歷史中是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從文化,軍事,政治上,都到達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地位。羅馬也成為了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期間歐洲社會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模仿對象。但就像羅馬帝國的興盛到它的沒落一般,羅馬帝國本身在它漫長的歷史走走向了衰敗。可以說,羅馬內戰直接讓羅馬從共和國進入了帝國階段。
在三巨頭同盟之一克拉蘇被擊殺後,凱撒從高盧返回羅馬,渡過盧比孔河,羅馬內戰開始。凱撒擊敗了龐培,回到羅馬成為了終身獨裁官,共和派見權力日漸增大的凱撒,便在3月15日刺殺了凱撒,這一幕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Et tu,Brute?"(還有你嗎,布魯圖!)。凱撒的養子,蓋烏斯·屋大維和凱撒的親信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擊敗了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為代表的共和派,結成了後三巨頭同盟。後三巨頭同盟之間的競爭最終以屋大維獲勝而結束。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加冕為羅馬元首。
卡萊戰役,三巨頭之一克拉蘇殞命於此
羅馬帝國的內在構成不同於先前的共和國,龐大的官僚和規劃使帝國常常臃腫不堪。不過好在帝國如今已經擁有廣袤的領土,還有地中海的寶地——埃及。在奧古斯都治世之下,羅馬實現了"Pax Romana"(羅馬治下的和平),屋大維時期達到了帝國的鼎盛時期,富饒,繁榮,這一時期穿著環片甲的羅馬軍團士兵成為了後世中最經典的形象。
羅馬帝國此時已經幾乎停止了擴張,退回了邊界線內。羅馬帝制的矛盾逐漸轉向社會內部。屋大維去世之後,提比略繼承了皇位。在羅馬帝國諸位皇帝中,有出類拔萃的帝國領袖,也有徹底的無能之輩,後者使羅馬帝國走向了滅亡。帝國內部現在時常發生軍團起義和民族叛亂。自馬略改革後對領導人效忠的軍團決定了羅馬帝國內部將會發生的軍團內戰。將軍時常被軍團黃袍加身,殺害皇帝自己登基。但總的來說,帝國內部還是相對穩定,羅馬帝國的官僚體系將每一個地區/行省的資源集中至羅馬城。而羅馬作為地中海世界的中心,成為了帝國獨一無二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軍團的保護下,羅馬帝國內部的貿易,水運,道路建設得以興盛,古典經濟在勞動分工模型下蓬勃發展。地中海成為了"Mare nostrum"(我們的海,即羅馬人的小小澡盆)。整個地中海世界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繁榮昌盛,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期間社會學家會把羅馬政體作為模仿對象。
提比略去世後皇位傳給了卡利古拉,效忠克勞狄的禁衛軍刺殺了卡利古拉,不久後克勞狄指定尼祿為繼承人,隨後克勞狄在宮廷鬥爭中被毒死,尼祿即位。皇位之間的爭奪,宮廷鬥爭將成為羅馬帝國輪流上演的戲曲,一直持續14個世紀。
暴君尼祿的大火焚燒了羅馬城大片城區,尼祿自殺後的68到69年被稱為"四帝之年",出現了四位羅馬皇帝。過多的皇帝映射出了羅馬帝國制度下的危機,但儘管如此,提比略皇帝即位,羅馬帝國力挽狂瀾,接下來又開啟了五賢帝時期。從提比略,圖拉善,一直到五賢帝最後一位奧勒留,羅馬帝國又是一個往復的興盛期間,羅馬大競技場落成,圖拉真擴張到波斯灣,哈德良落成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城牆,首都內豎起了圖拉真廣場和圖拉真柱來表彰這一時期的貢獻。但隨著優秀的管理者兼統治者奧勒留離去,康茂德皇帝被刺,羅馬內戰再次爆發.....帝國開始慢慢的走向了不可逆轉的衰弱。
在僅僅一個世紀內,羅馬27個軍隊將領自立為帝,其中有的統治時間只能按照月甚至天來計算。除了個別外,這些將領都沒有好的結局。在混亂之中,羅馬的首都遷到了米蘭,後又定都於拉文納。羅馬帝國在不斷的內戰,起義,混亂中走向了下坡路,偌大的領土只能夠進行分權治理。295年,戴克里先稱帝,羅馬帝國被四個皇帝共同管制,並在接下來不可調和的分裂成了兩個部分。
三世紀危機
在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之際,3世紀危機出現了。如果按照全球史觀的角度來看,廣義上的三世紀危機的爆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讓歐亞大陸上的各個帝國都陷入了混亂之中。我們引用伊恩·莫裡斯的解釋,從地理角度來闡述危機的發源。
伴隨著人類的增長,草原人口的擴張讓廣袤的草原相互聯繫在了一起,歐亞大陸被跨大陸之間的聯繫在了一起,這一聯繫帶來了跨大陸的疾病感染,同時氣溫變化。有很多記錄表示這一時期,包括中國此時的東漢末年出現了大規模的瘟疫,旱災。原本較少接觸的跨歐亞大陸兩端的文明通過草原聯繫在了一起,造成了瘟疫的興盛,這就像舊大陸傳播到新大陸的病菌一般,原生居民對此並沒有抵抗力。氣溫的回升帶來了食物的增長,帶來了一個小型的人口爆炸期,人口增長帶來了對可居住領土的爭奪,草原遊牧民族最受到這一點的影響。
無論是漢朝所擊敗的匈奴,侵略到印度河流域的貴霜,斯基泰人亦或者西徐亞人,以及入侵至東歐的馬扎爾人,"匈"(根據舊的史學觀點,匈人被認為是被漢朝所擊敗的匈奴西遷並融入當地的產物,但在近些年的史學研究中,這一觀點被認為證據不足且疑點重重,但是,如果我們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看來,匈人是否和匈奴有關係貌似並不重要,我們所需要知道的只是,漢朝和羅馬帝國都先後遭到了草原民族的入侵)。草原民族帶來了多米諾效應,一系列的民族都進行了大遷徙,"蠻族"闖入了帝國的土地下,邊境告急。瘟疫和天氣變化帶來的旱災導致了糧食產量減少,人口衰減,進而導致中央稅收的減少,這使不斷內戰且羸弱的中央政府無法支付邊境軍團的軍餉,收不到軍餉的軍團發起叛亂,擁護他們的將領為皇帝,進入帝國腹部發起內戰,而這更導致了千瘡百孔的帝國邊境被蠻族如潮水般的湧入。這一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羅馬帝國內,廣義上的三世紀危機對歐亞大陸的各個文明都有所影響。
羅馬帝國此時已搖搖欲墜,羅馬的北部邊界大開,薩珊人擊敗了帕提亞人建立了薩珊波斯帝國,成為東羅馬強勁的競爭對手。西羅馬帝國內湧入了大量的蠻族人,他們進入了官僚系統,被徵用成為士兵,但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特徵,成為羅馬帝國潛在的隱患。狹義上的三世紀危機指的是公元235-公元284年的內亂,在這一階段,因為奴隸制經濟,和西羅馬內部極其頻繁的皇帝更替,內戰,導致了經濟下滑。
羅馬帝國的毀滅
羅馬帝國晚期內部已經完全腐朽,羅馬城的貴族搬到了市郊,拉文納甚至是居士坦丁堡,留下住在高樓內的平民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原本滿員6000人的軍團在這一時期平均僅剩下1000人。儘管保留著官職和軍階,但日耳曼人大批的進入羅馬帝國境內讓軍團的傳統蕩然無存。由蠻族擔任的軍隊官職也吹響了軍隊的號角。東羅馬帝國了解局勢,決心只保證領土的完整。
到了公元410年,羅馬帝國北部邊境打開,不列顛正式陷落,凱爾特人向羅馬請求派出援助對付蠻族,但此時的羅馬已無法派出援助。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匈人,倫巴底人和其他部落蠶食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哥特劫掠者數次奪取洗劫了羅馬,此時距離羅馬帝國的毀滅時間已屈指可數。此時羅馬帝國的墳墓上已成為了其他蠻族的戰場,汪達爾人來到北非並洗劫了迦太基城,特裡爾被日耳曼人洗劫,阿提拉入侵義大利......西羅馬帝國搖搖欲墜的大廈只等誰踹上一腳,終於,奧多亞克擊敗了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羅穆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羅馬帝國陷落之後,西歐進入了黑暗時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新軍閥似乎保留了羅馬的法律和習俗,羅馬文明沒有徹底被毀滅,其餘大部分被保留了下來。最後羅馬公民和貴族為新秩序服務,並與蠻族通婚,至此融入了新的歐洲文明之中。
東羅馬帝國還會接著維持一千年。拜佔庭(Byzantium)曾經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漁村,居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移至此,建立了新城市。在西羅馬陷入混亂和毀滅時,東羅馬帝國在東方面臨著新的威脅。無論是薩珊波斯,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基輔羅斯,塞爾柱帝國,十字軍,還是奧斯曼土耳其,那都是另一端故事了,屬於東羅馬帝國的故事,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已經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