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加星標🌟給滿媽
更新真的很難看見呢
上周我和滿滿感冒了,收到了很多貼心的問候,心裡可暖了,現在這裡謝過大家。目前滿滿幾乎痊癒,普遍都有的咳嗽問題並不明顯,發燒也沒有反覆,真是好極了(還是我這個媽當的靠譜啊)。更開心的是,隨流感離開的還有滿滿的叛逆期,哈哈哈哈。
滿媽也在恢復中,懶散了好幾天,心裡惴惴不安,但實在力不從心。幸虧大家體諒和包容,睡了幾天好覺(沒熬夜),狀態見好。今天趕緊打起精神和大家繼續聊育兒。
上一篇《讓孩子擁有棒棒的咀嚼能力,我們該怎麼做?》,收到不少媽媽的疑問,大家都比較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問題上:
什麼時候開始讓寶寶鍛鍊咀嚼能力?
寶寶吃手指食物會不會卡到噎著?
寶寶有X顆牙了,能不能有效咀嚼或者進行咀嚼?
鍛鍊咀嚼能力應該給寶寶吃哪些食物呢?
其他的問題也有不少,這引起了我的反思。
回顧那篇文章我發現咀嚼問題我聊的實在是太籠統了,缺少了實用性和可行性。真是抱歉呢,滿滿現在已經2歲半了,滿媽已經走過了糾結細節的階段,進入了粗放式養育階段。
現在育兒的重點更多放在方向性和系統性,寫的內容更注重大方向,這確實是我的問題。
為了彌補這個「過失」,我重新站在「添加輔食」角度給媽媽們理一理吧。說到培養咀嚼能力和自主進食,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輔食形態——手指食物
發現次飯飯的快樂
手指食物真的很重要,對小寶寶也是,對成年人也是。畢竟像滿媽這麼大人了,直接撿個大雞腿啃也覺得很爽,還有上學時候一群小夥伴圍坐一起吃一包薯條,吃完每個人都要把手上的調料吮乾淨,現在回想都好幸福....
這哪跟哪啊?這是滿媽認為手指食物優點裡最最重要的一條——用手享受美食很快樂。
雖然用手抓,很粗放,吃相不好看,但是最愉快的一種進食方式。用手抓特隨意,特自在,特有煙火氣,特別幸福。因為這將成為寶寶學會的第一個自己進食方式,有成功的喜悅,有長大的快樂,有擁有權利的滿足,還有食物的美味,這種幸福感會陪伴孩子一生。(我是很認真的說的)
很多媽媽都在糾結孩子為什麼不用勺子喜歡用手抓,總希望讓孩子學會使用工具,也總在後臺問我怎麼教孩子用勺。我想說,在學會用餐具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用手抓著吃!只有手指用熟練了,後面勺子使用會慢慢跟上。
鍛鍊寶寶咀嚼能力
手指食物能用手抓起來,第一是固體,第二不會太小,這說明寶寶不能直接咽下去,強迫寶寶自己咀嚼。這對之前只吃流食的寶寶而言,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鍛鍊。
鍛鍊寶寶自主進食能力
手指食物無需要餐具輔助就可以拿起來,對寶寶而言是最容易自己達到的進食方式,培養寶寶小吃東西自己取,自己放入嘴中的能力,是很好的自主進食初期引導。滿滿就是從自己抓吃的,開始自己吃東西的。
鍛鍊寶寶抓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小寶寶往往抓不住,力氣小,和眼睛配合也差。滿滿那時候就是,看見一個東西拿半天拿不起來,送到嘴半天也吃不進去。不過經過手指食物的抓拿鍛鍊,沒十天半個月,就能把十幾顆泡芙分分鐘吃光。穩準狠!
鍛鍊寶寶耐心和毅力
手指食物引入初期,寶寶會度過比較艱難的一段時光,面臨很多次失敗和挫折:可能會因為塊嚼不碎而嘔出來,可能因為試了很多次都拿不起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寶寶不斷克服困難,對耐心和毅力也有不小的鍛鍊。
滿滿經常因為吃不到而嗷嗷叫,滿媽就會不斷灌輸「想吃自己拿」的觀念,然後這小傢伙從此對食物產生了「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好啦,說完手指食物多麼多麼好,那什麼是手指食物呢?
很多媽媽對手指食物有誤解,認為「手指」是長得細長像手指一樣的食物,那只是手指食物的一種形態。其實,凡是能用手抓著吃的食物都叫手指食物。
比如,切成小塊的蘋果,小泡芙,小餅乾,磨牙棒,蒸土豆塊南瓜塊,小飯糰小丸子啥的,可鹽可甜,可圓可方。哎,能用手抓起來,米飯麵條也算啊🤦♀️
大家都說,寶寶7個月或者加輔食1個月後,考慮引入手指食物。因為寶寶已經經過一段時間流質輔食的鍛鍊,吞咽能力基本上都能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這時候可以讓寶寶開始嘗試。
滿媽又要開始唱反調了,我覺得這些參考根本沒啥意義!每個孩子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根本沒辦法一概而論。
別人家孩子8個月長了幾顆牙,吃了很久的輔食還不喜歡自己用手抓。滿滿5個多月米粉還沒吃利索就能自己抱著大草莓,用沒長出一顆牙的牙床啃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真的沒有可比性。
滿滿很厲害嗎?其實並不是。別看滿滿吃的這麼帶勁,運動方面相對弱一些:6個多月才會翻身,11個月都不會爬,現在走路還總摔跤。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些事兒就是天生行,有些事就是發展慢。所以請大家關注寶寶成長時,也要謹記「順其自然」的道理。
任何參考都不能成為大家要求孩子的準繩!滿滿天生愛吃也能吃,我不必等到規定時間再給孩子,去限制他來迎合參考。那麼大家也不必照著規定去做。
當孩子看見食物就想用手抓並嘗試往嘴裡放時,就可以添加手指食物了。
可能會有媽媽問,孩子小月齡階段無意識的抓取也可以嗎?孩子太小了,手指會不會不適合孩子吃呢。這個顧慮可以理解,但大家也明白小月齡寶寶手部精細動作並沒有這麼好,能抓起來已經不容易了,順利送到嘴裡更難,幾乎是屢戰屢敗。
大家不會以為把手指食物擺在他面前,孩子就能自如的吃掉了吧?哈哈哈,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結果事實告訴我,自己想太多了。
當孩子真的可以完成這套動作時,也就意味著,對這個孩子來說,已經是成熟的時機,也具備了自己用手抓食物吃掉的能力,水到渠成一切OK👌啊~
很多指南告訴我們,手指食物要按照寶寶的月齡和咀嚼情況,給孩子不同形狀不同軟硬的食物:早期給條狀好抓握的軟質食物,比如香蕉條,牛油果條,土豆條南瓜條嚼起來軟綿綿的;後期可以給小塊的更硬一點的食物,比如菜花塊、蘋果塊;再往後可以給蘑菇塊、芹菜段之類的食物。
講真,滿媽開始也是按這些建議開始的,沒幾天就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滿滿討厭那種軟了吧唧的食物(除了香蕉,就算吃也是整根開始咬),往嘴裡塞就搖腦袋,就喜歡脆的硬的,嚼著帶勁的。
蘋果條磨牙棒啃的可帶勁了,我都不知道沒牙他嚼什麼勁啊。直到有一次滿滿啃掉了一大塊我怕他噎著,給他從嘴裡往外掏,被這孩子惡狠狠「咬」了一下。當時手都腫了,我也沒摳出來。
孩子愣是自己嚼嚼咽了,氣的我直翻白眼🙄️。後來一想,我的手指頭都快被牙床咬掉了,硬一點的食物算啥啊,還不「kang kang kang」就嚼了。看來我的顧慮很多餘,從此滿滿進入「愛吃啥吃啥」的階段。
當然,滿滿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嚼 ,什麼都能咽。當他覺得自己搞不定,就會自己吐出來,之後會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再吃。這些「不能吃」的食物也不是特別難嚼的食物,有的是太韌或者嚼起來口感有些奇怪。
而且太軟的塊寶寶都抓碎在手心裡,然後再糊一臉,根本起不到吃手指食物的意義,所以別太糾結這些軟硬,寶寶沒咱們想的這麼「幹嘛嘛不行」,硬一點也沒關係。
所以滿媽建議,把手指食物種類別太糾結,想給吃點啥就吃點啥,不用拿個表看著月齡比對。把食物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他能吃就是行,不能吃就是不行。
至於手指食物的大小,我想跟大家說,這個問題更不需要糾結了。據我觀察,塊狀還是條狀並不影響寶寶抓起手指食物,除非咱們把食物切成小顆粒狀。
好多指南建議大寶寶的手指食物要切小點,這是何苦呢?想鍛鍊寶寶手指力量可以用玩具、小泡芙練習,讓切這麼碎還嫌媽媽不夠累嗎?手指食物歸根結底就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吃的,能讓寶寶自己拿著吃是主要目的,別想太多。
所以我也不主張隨著孩子月齡變換還調整形狀,特意切成條或者多大塊。在娃先用手抓一遍後,什麼造型都沒了。反正我切一盤西瓜給滿滿,方的斜的,大的小的,吃到最後連西瓜汁都喝光光。
手指食物的選擇範圍很廣,蔬菜、水果、餅乾、點心、魚蝦肉丸、飯糰、奶酪...只要能給娃抓著吃不會太狼狽的都可以。
前期可能需要媽媽準備一下手指食物,隨著孩子食物範圍的逐漸擴展,把製作輔食的食材留出來幾塊讓寶寶拿著吃。
再後來,主食(饅頭啊、麵包啊、粗糧啊)、水果就直接成了手指食物,不用再單獨準備,所謂「手指食物」就退出寶寶的成長舞臺。
這麼看,是不是覺得加手指食物容易多了。其實給孩子弄點吃的真的不用想太多,等大家的娃像滿滿這麼大時,回顧這段時期就該自嘲「自己當初瞎操的什麼心」。
大家還記得成語「因噎廢食」嗎?不能因為怕噎著就讓娃吃固體食物,孩子總要長大像大人一樣吃飯。而且卡著是個小概率事件,並不像大家想的這麼常見,因為大家總把噎著和卡進氣管混為一談。
噎著,對小寶寶來說十分常見,但並沒有危險。因為小朋友咀嚼力無法把食物磨的很碎,在吞咽過程中因為食物塊較大而刺激產生咽反射,也就是乾嘔。乾嘔不是一件壞事,是身體防止吞下異物的自我防護措施,能幹嘔出來就說明咽不下去,是沒有危險的。
卡進氣管才是真正有危險的情況,當食物嗆到氣管裡,可能會阻塞呼吸,很容易引發窒息。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和吞咽手指食物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也並不因為孩子年齡小風險就高。
相反,大一點的小朋友更容易卡進氣管,因為他們活波好動,一旦食物在嘴裡還沒咽下去就去追跑打鬧,很容易將食物卡進氣管。所以追著寶寶餵飯和邊吃邊玩是食物卡進氣管的常見情景。
當然滿媽並不是說吃手指食物不會發生卡進氣管的風險,還是那句話,大家不能因噎廢食,給寶寶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掌握急救知識,比單純保護孩子要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知道如何辨別卡著和噎著,就看寶寶的反應:如果噁心嘔出食物來是噎著了,吞下去出不來孩子臉發紅髮紫是真的卡著了,需要海姆立克急救法幫助孩子排出異物。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盡到看護責任,尤其是添加手指食物初期,避免不好的情況。吃任何食物都要讓孩子坐進餐椅裡,避免寶寶突然的活動,增加卡著的風險。最後,別給孩子無法直接吞咽,又很小的顆粒,要麼碎一點,要麼大一點強迫他必須嚼。
給娃弄好手指食物就完了嗎?當然不是,後面才是關鍵——和孩子面對面坐著,親自拿起盤中的手指食物,大口大口咀嚼。
光靠寶寶的本能是不夠的,適當的引導才能事半功倍。媽媽們永遠都是寶寶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機會。
來來來,和孩子幹了這盤好吃的吧!
🎙️滿媽碎碎念
說了這麼多,給大家做個總結:開始添加手指食物要看寶寶的意願和狀態,不要強求,也不要拖著;別太糾結,吃什麼、什麼形狀,養的隨意點對媽媽和孩子都好(看咱們稀裡糊塗長大了,我覺得挺好),別焦慮,放輕鬆;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適當的監護和放手的嘗試,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更強大。最後,親自給寶寶做示範,咀嚼也好,抓握也好,就看媽媽了。
下一篇想給大家介紹海姆立克急救法,不知道大家同意不?今天來不及查錯啥的,不好之處請大家見諒哈,趕緊去睡覺去了,頭疼。
最後的彩蛋是,滿滿小吃貨這兩年,真是一點都沒變!
這是「滿曰成長記」
只希望用接地氣的方式,把育兒書和專家的理論派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