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發微博了」,七個字的熱搜話題標籤下,六小時閱讀量超兩億。
消保委工作人員、央視主播、奧運冠軍,李佳琦的下一位直播間搭檔會是誰?為湖北拼單、為上海「五五購物節」打call、為扶貧「開麥」,他的帶貨主題詞還會有哪些?
張文宏與李佳琦,可謂時下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頂流」代表:一人是華人世界極具關注度的醫生,無數網友把他的防疫「金句」掛在嘴邊;另一人則是無數中國品牌供應商排隊上門邀約的合作對象,他的標誌性口頭禪幾乎是讓消費者起心動念的發令槍。
巧的是,這兩位「頂流」在上海「匯流」——他們生活在上海,他們的事業發展、升級也在上海。就在2020年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的關鍵時期,他們從各自領域「出圈」,被越來越多網友認識、認同。為什麼都是在上海「走紅」?上海之於「頂流」的誕生,是偶然嗎?
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熊月之更願視之為必然,「上海,城市的基因、精神、品格潛移默化影響著城市裡的人,而人進一步塑造城市氣質、推動城市發展。或許可以說,『頂流』是幾張典型的面孔、名片,他們所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氣質秉性。」讀懂「頂流」的崛起,一座超大城市的日常可見一斑。
金句背後:
尊重專業、精細化分工的體系,讓「講好故事」更有底氣
張文宏是怎麼紅起來的?他講話風格獨到。在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候,他一句句提醒市民:「悶在家裡就是戰鬥」「你悶,病毒也給你悶死了」「防火防盜防同事」等,經他「翻譯」的防疫要領,大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
甩開專業術語,大白話成了金句。語言魅力,無疑是一大推手。「但又不止於話風幽默那麼簡單。」上海政法大學教授章友德拆解,「講好故事本身,是一種經世致用的方法。它考察的不僅有換位思考的自覺、過硬的業務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更是一個體系精細化分工的濃縮表現。」
都說張文宏硬核圈粉,其實,他更有「硬核」師承。17年前,其師翁心華是上海市防治「非典」專家諮詢組組長。「華山感染」的深厚土壤,給了他出口金句的專業支撐。「悶死病毒」基於斬斷傳播鏈的科學研判,「防同事」表達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早餐喝牛奶」的依據則是加強蛋白質。因為每次發言都「有一分證據便說一分話」,張文宏說話看似劍走偏鋒,但在常有「後真相」的網絡時代,他極少「翻車」。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後的精細化分工體系。」章友德說,具體到疫情,有人在學科前沿,比如復旦大學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攜手分離出病例毒株;有人衝上前線,比如1649位上海醫護人員,逆行湖北與病毒搶生命;打造比如也有人站在社區自治、全民防控的戰線上,用直白有效的話做科普、撫平焦慮、回應社會關切。
有意思的是,李佳琦「破圈」而來,打頭陣的也是語言,後續發力也離不開專業與分工。
「ohmygod,買它買它!」已隨處可聞,可他賣口紅,仍能調用1000種不同的新鮮描述,秘辛就是真試真感受。在廣告總得吹捧的慣性思維下,他敢挑戰品牌,站在消費者的同一陣線吐槽產品,出發點也是一名銷售的專業。直播間裡貨品龐雜,偶有看走眼的,他倒也坦然,核對真相後當即道歉,職業操守為他進一步圈粉。
熊月之先生的分析,是越過了「李佳琦」,看見了他的身後。「一年超過365場直播帶貨,一位主播固然對商品了如指掌,一支強大團隊所做的先期市場調研、產品測試等,也值得一書。」在這位歷史學者看來,「上海的城市發展,始終帶著尊重專業、實事求是的基因;在進入到現代社會後,更講求分工,讓專業人做專業事,而這也是上海實現精細化治理的路徑之一。」
一個人與一群人:
哪裡包容新事物,哪裡就可能湧來千帆競發
上海正在進行中的「五五購物節」上,區長們直播帶貨成為上海最熱的新聞之一。同一時間,拼多多、小紅書、餓了麼、叮咚買菜等在線新經濟平臺,幾乎傾巢而動助陣購物節。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也不甘寂寞,一則「後浪」的獨白,刷了全國網友的朋友圈。
一段時間裡,高光反覆照見上海。因為從硬核醫生張文宏、頭部主播李佳琦、「首席帶貨官」區長們,直到一眾網際網路新勢力,正在講有意義又有意思故事的,這些主體,都在上海。於是,網友封這座城市「城會玩」。
「城會玩」,本質就是創新。
李佳琦初「闖」上海,「網紅」還是個偏向貶義的詞,「帶貨」也不算足夠體面的工作。可他堅信兩點,信息過載的當下,時間將是最大成本,能幫消費者迅速甄別好物,直播間應該有可為;上海,聚集了大量時尚品牌,許多世界一線品牌的中國總部就在上海,這片經濟熱土,能為他的直播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品牌故事。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黃崢白手起家創辦拼多多時,外界都對這個專做小縣城人的生意、專在性價比上做到極致的平臺,感覺匪夷所思。而今天的拼多多,市值在中國已上市網際網路公司中排名第五,且仍在強勢上升。張旭豪與餓了麼走過的,同樣是條從無到有的路。11年前,在上海交大讀研的他,自己騎著助動車送出第一單外賣,彼時沒人想見,今天的外賣小哥,已是生活裡最熟悉的陌生人。李佳琦的橫空出世,與上海崛起的在線新經濟潮流完全契合。
為何上海總能講新的故事?熊月之說:「上海一直是中國最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地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先進文化的萌芽,都發生在上海,就是最佳例證。」時移世易,城市「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日漸篤厚,便常有千帆競發。一年前,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排名裡,中國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一評估,是以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指標數據為基礎的,其中「上海樣本」權重佔比55%。
為何上海總能包容這些「不走尋常路」的人?
▲圖源:《可凡傾聽》
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在上海有檔節目家喻戶曉——《可凡傾聽》。近來,他接連把張文宏和李佳琦請來對談。觀眾疑惑,兩位雖是「頂流」,可與節目往昔的座上賓、那些國內外的人文名家終究是不同的。主持人解惑:「當年有人問程十髮何為『海派』,他回『海派無派』。藝術上是如此,城市亦然。上海是座極具包容度的城市。每個人帶著各自不同的個性、才華、情感、審美、成長環境等等來到這裡,期待創造不同的面貌。而上海,給全世界的人提供舞臺。」
上海,海納百川,這裡包容一切奮鬥的軌跡,擁抱所有努力奮鬥的夢想和精神,它們都是寫在上海源流裡的故事。